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2|回复: 0

张家界市地方法规---他山之石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3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0
发表于 2022-7-24 00: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lign=left] [/align][align=center][b]他山之石[/b][/align][align=left][b]澳大利亚:文明驾驶彰显制度的力量和驾驶人的道德素养[/b][/align][align=left]到过澳大利亚的朋友都会对当地的交通状况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除了与国内相反的“右舵左行”模式之外,澳大利亚人文明的驾驶习惯更是让人称道。[/align][align=left]澳大利亚的交通理念认为,行人是整个交通体系中最为脆弱、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一方。所以,在澳大利亚的整个交规体系中,路权分配的核心原则是“行人优先、非机动车次之、机动车再次之”。这条原则看似很普通,但若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起来却并不容易。在澳大利亚,只要是有行人行走在斑马线上,那么无论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都必须立刻停车等候。澳大利亚的交通法规还规定,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避让行人。即便行人有横穿马路等违反交规的行为,司机也同样[/align][align=left]需要避让,同时还不能鸣笛惊吓行人。当司机驾车通过学校附近区域时,尤其是上学放学时段,必须减速慢行以避让学生。此外,在人口稠密的居住区,即便没有限速标识,车辆也只能以50 公里/ 小时以下的时速通过。当然,行人同样需要遵守交通规则。例如,在没有斑马线的路口,行人则必须按照红绿灯指示通行。一旦未按指示信号通行,行人则很有可能遭到罚款,若造成其他连带事故的还会被起诉。行人遵守交规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其他道路参与方负责。[/align][align=left]除了需要避让行人之外,驾车时还应注意非机动车的安全。澳大利亚人爱好运动,在大街上经常可以见到骑自行车的健身达人。因此,在驾车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这些骑车人,特别是在转弯或变道的过程中,要首先让骑车人通过。在停车时也不可以占用非机动车道。[/align][align=left]机动车间的互相礼让也是当地文明驾驶的重要一环。比如,辅路车辆要为主路车辆让行。澳大利亚不是每一个路口都设置有红绿灯,因此主辅路之间的让行就显得尤为关键。按照规定,辅路车辆在进入主路前必须减速或停车观察,在确保进入主路后不会对原有车辆的正常行驶造成干扰后方可驶入。除此之外,转弯车须给直行车让行、进环岛车须给环岛内车辆让行等让车原则都被很好地遵守。通过十字路口时,车辆之间的相互避让规定更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一旦前方道路已满,此时即便是绿灯,车辆也不能通行,这样规定是为了杜绝路口彻底堵死的现象发生。还有一种让车行为“不得不提”,那就是给特殊任务车辆让行。根据习惯规定,社会车辆必须给正在执行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等特殊车辆无条件地让行,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每当出现上述状况,大家都会很自觉地给特殊车辆让出一条道路。[/align][align=left]在澳大利亚行车,很少看到随意并线、恶性加塞等现象。澳大利亚交规对于并线的路权划分给予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在停车场内,澳大利亚人也十分注意礼让。当某一方发现车位后,其他车辆都会耐心等待,并为其留出相应的倒车距离。[/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center][b]延伸阅读[/b][/align][align=center][b]德治中的以“礼”之治[/b][/align][align=left]礼,是传统文化中最打动人心的字之一,礼尚往来、诗礼之训、诗礼人家、分庭抗礼、仁爱礼存、礼仪之邦、诗礼传家、诗书礼乐、礼贤远佞、折节礼士、至心朝礼、礼士亲贤、礼轻情重、礼贤下士等,中文中有太多以礼作为词汇的成语。按《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最初的礼是指宗教祭祀中的规矩,夏、商、周形成了一套典章制度,再后来,孔子及其追随者以及孟子及后代的儒家不断充实典章制度的内容,一套区别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社会秩序的制度最终成形,这套制度包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依规矩行事,其含义与最初的宗教祭祀已不相同。 [/align][align=left]德治与法治皆是人类社会治理的手段。中国古代的法律渗透着礼的精神。礼法结合体现了法律与道德之交融,德之所系,亦是法之所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就我国法治和德治的关系,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有过精彩的论述:“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 [/align][align=left]最好的社会治理应该是法与道德达到高度统一:一方面,法治追求良法之治,法律中包含了道德的内容;另一方面,把在社会中形成共识的道德观念上升为法律,从而为道德的遵守提供法律的支持。要达到这个境界,首要的条件是道德与法律在每一个社会成员内心和行动中和谐统一,这就是——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骐骥一跃,非一足之力;大鹏千里,非一羽之速。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遵纪守法,以身作则,做文明守礼的人。[/align][align=left] [/alig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9-6 02:19 , Processed in 1.8745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