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回复: 0

优师云_教学课例研究报告_小学数学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830
发表于 2021-5-14 12: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课例名称:
“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页至13页“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特质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今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两大特点:
1.重视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教者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充分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出了“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突出了学生三次实际操作。第一次,分面包,在直观感知平均分之后重视学生分的结果。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第二次,分橘子。在理解了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重视不同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第三次,自主分橘子。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2.层次清晰,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无论是整节课的设计,还是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设计者都特别注意教学进程的层次性。如,从整节课看先是感知“平均分”,接着实践操作平均分,总结不同分法,最后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进行平均分。再如,在教学例2时,先是指名演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不同分法,之后又让学生进行与前面不同份数分法的思考。层层深入的设计,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自主发现的习惯会逐步养成和优化。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
谈话: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课件演示关于故事内容的动画)猴妈妈在果园里摘了6个桃子回来,要分给她的两个儿子明明和亮亮,明明手快,一下子拿走了4个,亮亮拿到了两个。亮亮可不高兴了,嘴撅得老高,说:“妈妈,这不公平。我要和明明分的一样多。”猴妈妈说:“那你说说,你分到几个桃子你俩分的才一样多呢?”亮亮想了想说:“一共有6个桃子,他分3个,我也分3个,我俩分的就一样多了。”猴子妈妈说:“亮亮还真聪明,明明,你觉得呢?”明明听了,仰起头大声说:“妈妈,我是想,这几个桃子不能只是我们俩吃,我们要和妈妈一起分,而且,每个人分到的都要一样多,所以,我这两个是要给妈妈的。一共有6个桃子,妈妈两个,我两个,亮亮两个,我们三个分的就一样多了。”明明说着,就把手里的两个桃子递给了妈妈。听了明明的话,亮亮也不生气了,还大声说:这样分我同意!妈妈看着两个又聪明又懂事的孩子,高兴地笑了。
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想说点什么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有可能学生的回答会偏离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只要学生能说出平均分桃子比较公平这个主题就可以了),其实,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平时在分物品的时候,往往也会像故事里一样,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故事让学生感知平均分,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教师对于“一共有6个桃子,他分3个,我也分3个,我俩分的就一样多了。”这类语句的完整示范,给学生后面回答问题时的叙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听过故事之后问他们想说点什么,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体现知识的学科整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在数学故事里搜集数学资源的能力。
二、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通过主题图,再次感知平均分。
教学例1:
你们看,(电脑出示12页主题图)二(1)班要去春游,同学们正在忙着分食物呢。仔细看一看,你知道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分到哪些食物吗?这样分有什么好处?你知道这几个学生手中的物品该放在哪里吗?为什么呢?(电脑逐个显示圈出学生拿着物品的手。引导学生完整回答:应该放在……,因为只有放在那儿每份分得的××才同样多)
(电脑出示13页上边主题图)你们看,这个学生对桌子上食物分配的情况不满意,你能猜到她在说什么吗?
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在分物品的时候,都做到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通常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平均分”吗?(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做一做:那你们会平均分吗?好,把你学具袋里的面包图准备好,试着分一分,把这10个面包,平均分成5分,每份有几个呢?(分后汇报分法)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太好看明白,但其直观的实物图对学生理解“平均分”又是很好的素材,因此我利用主题图,但是加进自己的理解,12页的图主要是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平均分”,并通过分析几个学生手里的东西该放在哪里,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2、应用“平均分”,总结不同的分法。
教学例2:
老师这里有15个橘子,我要把这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你们能做到吗?
那就拿出你的圆片代替橘子来分一分吧。分好后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分法,看你们分的方法一样不一样?
(指名演示不同分法)
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两个或多个,只要最后使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同学们可真聪明。那你们再和同组的同学研究一下,你还可以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几份呢?该怎么分呢?一定要分一分,试一试。再把你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引导学生说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个)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而知识逐步加深的层次性,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你还可以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几份呢?该怎么分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要,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1、(16页第1题)画一画。
你想在每个花瓶里插几朵花,就把它画出来吧。(画后汇报插法,引导说出: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瓶插4朵)
(通过画一画,增强学生的兴趣。如果有不是平均插的,也不能否认,只要总数是12朵就可以,只是可以强调通常人们都会平均分。)
2、(16页第2题)评一评。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意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和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后汇报。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4、(16页)第3题。(先说一说,再分一分,最后说一说分得的结果)
5、你们看,这个卖苹果的人遇到了难题,有 5个人都要买这筐苹果(多媒体显示一筐苹果,标注20斤),为此发生了争论。你帮卖苹果的人想一想,怎么做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四、课堂总结,梳理、回顾本课内容。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整体设计意图】“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只有透彻的理解了什么是“平均分”,才能为今后学习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先是从故事情境出发,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现象;接着,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了什么是“平均分”,并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不仅充分的认识了“平均分”,而且能够初步进行“平均分”,为今后除法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五、教学反思
  认识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考虑到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除法会感到困难,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努力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在新课伊始,教师就揭示“除法”,了解学生对除法的掌握程度,当然学生也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们心中的“除法”,这样就激活了学生最近的认知区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本课上完后,虽然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理解其含义。因而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多次给学生积级的情感支持,让学生体验到掌握一种新方法的快乐。但是,每一节课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必需长期进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5-18 19:54 , Processed in 0.27427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