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回复: 0

化学课程特点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20-9-12 14: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现在教学更要以学生为本。如何逐渐摒弃以往的教师一言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导性, 切实关注学生对知识概念的认知脉络是非常必要的。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教师顺应学生的理解过程逐步推进教学进程。

在这节课前学生并不是对质量守恒定律一无所知,从字面上他们也能体会到模糊的质量相等的感觉,那教学重点就放在了是探究到底是哪些物质的质量相等?化学反应前后哪些物质的质量不变?哪些物质的质量变了?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突破口。

课一开始通过几组不同的 简单实验提供共性的直观证据 ,使学生初步认可他心目中已经认为的守恒 , 达成一致意见。

然后用统一的新的实验创设开放的情境, 促使学生面临实验结果的冲突 , 引发理解的矛盾,再通过选择实验的装置让他们自己改进实验求得进一步的证据 , 更加明确“质量守恒”的具体内容。

最后是最深层次的定量实验的分析和理论概念的概括过程。 为了解决理论问题,学生在最初实验操作中加上了仪器的质量,这是理性思维到实验思维的过渡,后来为了找到理论问题的本质学生们从实验数据中又剥离掉仪器的质量,在这样一个实验思维又回到理论思维的反复的过程,学生初步体会到化学学科中这两种重要思维的交互性的关系。

二、充分利用实验最优化的完成教学过程

理清学生的认知脉络之后,在这节课中占有很重要作用的实验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实验,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实验种类相对比较成熟,可是到底如 何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实验的功用,安排合理的实验顺序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过程和方法服务呢?因而设计探究实验的梯度和层次就变得非常重要,每一个环节需要解决什么明确的问题,需要带给学生什么信息,提高什么能力?突破哪些认知障碍,转变哪些认识方式?

面对上述问题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

探究一:从化学史入手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的物质总质量是否等于反应后物质总质量”, 学生分组完成三个简单的平行实验,让同学们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得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的结果,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对比学生称量的步骤,学生一般都会想到的是分步称量反应物的质量,然后再做加和,这种理论上的思路落到实际实验操作上就会出现问题:操作步骤繁琐,计算复杂。 但有学生会很聪明的想到将仪器和反应物一起称量的最佳实验方法,通过交流学生在得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的结论的同时也体会到将理论上的问题如何落到实际的实验操作中的思维过程,实现理性思维到实践思维的转化。

探究二:在学生都初步得到相等的结论后,推出碳酸钠跟盐酸的实验,开放实验装置:烧杯试管、可乐瓶、带气球的吸滤瓶等。由学生自己产生冲突:这个实验前后的总质量相等还是不相等。学生很快就能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并给自己一个修正的机会,当使用上密闭体系的装置后就能够把所有物质的质量总和都称量出来,利用这个实验论证了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重点。

探究三:当所有学生都觉得问题已经解决的时候,我又提出研究的问题: “我们所称量的物质全部都参加了化学反应吗?”请全体学生进行铁与硫酸铜的实验,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表相的质量相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特别设计较长的铁钉与适量硫酸铜溶液反应,铁钉仅有一部分参加化学反应,表现出一部分表面变红的明显现象给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参加化学反应”提供了很好的事实依据。通过幻灯片在分析中逐步除去直观因素:烧杯、试管、水的质量;然后再除去隐含因素:没有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层层剥离,步步推进,使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自主发现表相的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的真正内因是质量守恒定律,从实验分析结果中最后抽象出理论的概念,学生也初步得到定量分析的思维和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2 21:13 , Processed in 0.2525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