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回复: 0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_小学科学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830
发表于 2020-1-4 17: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三、学生学习能力
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让学生说说当天听到的各种好听与不好听的声音。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和不发声时的状态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听到自然界中的许多美妙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噪音,声音虽然看不到也摸不着,然而每一种声音我们都能清晰的感受到。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
二、游戏:听音辨物,看看谁的耳朵最灵:
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听声音,并辨别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三、提出问题
    1、那么,你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要通过什么来证明呢?
  合理的猜测要靠科学的实验来证明,今天我们就通过观察与实验来证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四、实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小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随机指导。
(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 (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 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
(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按看、摸、说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 (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 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小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 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五、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各小组汇报员汇报实验情况并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六、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敲击音叉后音叉振动。音叉成为一个振动物体,所以发声。用手捏住振动的音叉,阻止了音叉的振动,声音就消失了。
2、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鼓膜,在耳朵里。
3、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七、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观察与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1、对教材有一定的理解,基本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达到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目的,我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上,设计了音叉、小鼓、尺子和橡皮筋的实验,其中怎样让发出声音的音叉立即停止发声这一教学活动,以一种逆向思维验证了学生的探究结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这对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整堂课中,主要以学生实验为主,并注重学生的观点,倾听学生的认识。在小组汇报时,让学生来汇报,让其他学生来补充,不断完善观察内容。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学生的思维碰撞是最有价值的。而老师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从本节课来看,学生的探究活动基本能以组长为核心,成员积极配合、分工、合作,教学井然有序。这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实验习惯。
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把学生的分组实验分成了有一定“梯度”的两次:第一次实验,把重点放在音叉发声的探究上,并指导学生分三个步骤做音叉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循序渐进地归纳出音叉发声时的特点。第二次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从而让学生懂得了物体发声时是否在振动,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材料(如:小豆)来观察。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能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4、学生对实验课的目的、意义的理解还不够到位。首先是实验前指导不够到位,其次是没有限制好实验时间,再次是实验课纪律还有待于加强。有学生把实验课当成了“玩课”,不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结论,不注重教师的总结,认为实验做完就可以了,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实验的作用和效果,这是我课前强调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从生活入手,从抓实验纪律入手,一步步揭示科学规律,在引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学生学会在“做”中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更多科学知识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5-18 14:26 , Processed in 0.24049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