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回复: 0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_小学数学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20-1-4 17: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乘法分配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达新知识的制高点。其中适当的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情导入
1.谈话: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那“小利是我的好朋友,小琪也是我的好朋友”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口算训练的同时,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谈话:通过上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记得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对吗?咱们今天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课件出示主题图: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3.提问:
(1)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1)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和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2)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初步感知
1.提问:要解决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2.学生解答后汇报。
师追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板书:(4+2)×25          4×25+2×25     
3.组织交流
(1)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预设:(4+2)×25是先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再计算出25组有多少人。4×25+2×25是先求才挖坑和种树的人数,再求出抬水和浇水的人数,最后求出一共的人数。
师: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式      
师板书:(4+2)×25=4×25+2×25     
生读算式(4+2)×25=4×25+2×25
师: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探究、验证。
出示:(出示一组算式)猜一猜:它们的结果会怎样?           
(3+2)×4      3×4+2×4   
(5+10)×2    5×2+10×2
师: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学生通过计算验证)
师: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1)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这几道等式从左边到右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2)合作探究
师: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A.下面我们共同合作,验证一下
谁能举出三个数。如:......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 谁能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 请你分别算一算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B.下面请同座位合作来试一试:
左边的同学任意找出三个数写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的同学再写出对应的算式,再分别算出结果,看是不是相等。
C.指名两组汇报,并板书:
D.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3)归纳小结:
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课件出示下面的文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三)同类推广,总结归纳。
(1)师:你能用你喜欢的图形、符号、文字或者你名字中的三个字来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个别学生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种规律表示出来,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一起读一遍。   
(3)统一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它们表示具有这种特征的式子吗?
(a+b) ×c=a×c+b×c     
总结规律:
(a+b) ×c=a×c+b×c            a×(b+c)=a×b+a×c
(三)学习乘法分配律的运用;a×c+b×c=(a+b)×c。      
1、既然左边=右边,那右边等于左边,谁来读一读。     
2、从右往左看,这个式子有什么特征?
3、乘法分配律可以从左边用到右边,也可以从右边用到左边。
三、巩固内化。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〇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1=(□〇□)×□    72×(30+6)=□〇□〇□〇□
2、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等式后面画“√”。
(48+52)×13          48×13+52×13               (    )   
40×5+2×5              5×(40+2)                 (    )   
74×(19+1)          74×19+74                   (    )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师巡视指导。最后一题较为开放,可全班讨论。
四、回顾、拓展
1、老师想知道“挖坑和种树的人数”比“抬水和浇树的人数”多多少人?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师板书。(在原有算式上添上减号即可)      
(4-2)×25 = 4×25-2×25
2、说说算式所表达的意思。  
3、进一步 完善乘法分配律。
字母表示为:(a-b) ×c=a×c-b×c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说一说。
五、教学反思
一、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更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摒弃传统的重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而注重在让学生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的过程上,并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知——探究、验证——同类推广,总结归纳——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二、从一堂新课的框架结构来讲,抓住简算课的基本课型: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尝试探索——交流汇报——总结结论——强化训练的步骤逐步展开,可以说每一步都低精心布置。首先情境导入目的明确,趣味性浓厚,适应四年级学生的需要,充分的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发挥了教学的导向性。其次是问题提出后的尝试探索的过程,巧妙的让学生从感知到探究验证再到归纳、总结、应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变到抽象思维、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以及逆向思维能力,学生真正的明确了“简”的道理。很好的揭示了数学事实背后的本身和规律。最后的巩固练习上科学的安排了练习的时间;安排的练习有坡度、有层次;练习的内容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特别是练习最后的一小题“74×(19+1)和 74×19+74 得数相同? ”、“挖坑和种树的人数比抬水和浇树的人数多多少人?”这两道练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整堂课内容的点睛之笔,张老师很精心的设计了:懂——会——熟——巧的练习步骤。
总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从生活情境中去理解意义,有利于学生在各个阶段灵活转换,是符合运算教学的一般规律,而且又是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此我个人认为张老师所用的教学策略是具有有效性的,教学思路由具体——抽象——具体,学生能自由发挥,对所学内容较感兴趣,气氛较热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多听课,多学习,尤其是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5-1-5 13:45 , Processed in 1.7856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