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回复: 0

恙虫图片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医学检验学1750

医学检验学(1)—医学检验学

题型:单选题(共1750题 0分)

1. 患者男性,12岁。急起畏寒、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并有鼻塞、流涕、咳嗽、咽干、咽痛。查体:T40℃,急性病容,鼻、咽部及结膜轻度充血。肺部可闻及干啰音。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有关该患者的治疗,错误的是(0分)

A:使用阿司匹林对症治疗

B:明确细菌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C: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

D:使用金刚烷胺治疗甲型流感病毒感染

E:加强支持治疗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A

解析: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因其与流感约肝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脑病-肝脂肪变综合征又名Reye综合征)相关,偶可致死。

2. 不参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0分)

A:补体

B:中性粒细胞

C:IgG、IgM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IgE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E

解析:大量IgE产生是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其余选项都是参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物质。

3. 下列试验中血标本受溶血影响最小的是(0分)

A:K+

B:AST

C:LDH

D:ACP

E:葡萄糖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E

解析:待测物在红细胞内的浓度高于血浆时,溶血可使测定结果偏高,有些物质如LDH,ACP,AST,K+等在红细胞内的浓度比血浆高22-160倍,轻微溶血都对结果影响很大;血红蛋白可干扰胆固醇的酶法测定,抑制胆红素的重氮反应等;溶血也干扰某些光谱分析。因此应尽量避免溶血。

4. 呼吸性碱中毒时(0分)

A:血无机磷升高

B:血氯升高

C:血钙升高

D:血钾升高

E:血钠降低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B

解析:呼吸性碱中毒是原发PaCO2↓,机体需要降低HCO3-浓度来代偿,通过肾脏吸收氯排出HCO3-实现。

5. 患儿1岁。鼻塞、流涕3天入院,突然喘憋加重,口唇发绀,鼻翼扇动。查体:T39.5℃,R42次/分,三凹征阳性,两肺闻及广泛哮鸣音,右肺底闻及少许小水泡音。血象:WBC4.0×109/L,N0.4,L0.6。胸片可见少许点片状影及肺气肿。该患者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0分) A:哮喘性支气管炎

B:腺病毒肺炎

C:肺炎链球菌肺炎

D:支原体肺炎

E: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E

解析:起病急,有突然憋喘,明显呼吸困难,血常规特征为病毒感染,再根据X线特征,最可能为合胞病毒感染。

6. 以下标志中属于B1细胞而不属于B2细胞的是(0分)

A:CD23

B:CD22

C:CD20

D:CD19

E:CD5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E

解析:外周成熟的B细胞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两个亚群,B1细胞表达CD5,B2细胞不表达CD5,B1和B2细胞均表达CD19,CD20,CD22,B2细胞表达CD23,B1细胞不表达CD23。

7. 恶性组织细胞的形态学类型不包括(0分)

A:异常组织细胞

B:单核样组织细胞

C:巨核样组织细胞

D:多核巨组织细胞

E:淋巴样组织细胞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C

解析:恶性组织细胞的形态学类型包括:①异常组织细胞;②多核巨组织细胞;③淋巴样组织细胞;④单核样组织细胞;⑤吞噬性组织细胞。其中异常组织细胞、多核巨组织细胞对恶性组织细胞有诊断价值。

8. 血氧饱和度主要取决于(0分)

A:PO2

B:PCO2

C:血pH

D:Hb水平

E:血氧含量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A

解析:血氧饱和度是指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百分数,主要取决于血氧分压。

9. Ⅳ型肾小管酸中毒(0分)

A:远曲及近曲小管功能均有障碍

B:代谢性酸中毒合并高血钾

C:氢离子吸收减少

D:泌氢及铵生成减少

E:重吸收碳酸氢盐降低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B

解析:Ⅳ型肾小管酸中毒是由于醛固酮缺乏或肾小管对醛固酮作用产生耐受等,使总排H+减少,在代谢性酸中毒同时合并高血钾。

10. 消化道恶性肿瘤首选的筛检指标是(0分)

A:血清CEA

B:消化道脱落细胞学检查

C:大便隐血试验

D:消化道内镜检查

E:血清CA199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C

解析: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检指标是大便隐血试验,如果试验结果阳性,进一步做消化道内镜、钡剂灌肠等其他检查。

11. 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为(0分)

A:硫磺颗粒

B:小球形颗粒

C:管型颗粒

D:异染颗粒

E:Dane颗粒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E

解析:Dane颗粒为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直径为42nm,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

12. 患儿,8个月。腹泻5天,大便10余次/天,为白色稀水样,无腥臭味,体查: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四肢稍冷,尿量明显减少,大便常规检查未见红、白细胞。该患儿的临床诊断为(0分)

A:慢性肠炎中度脱水

B:急性肠炎重度脱水

C:急性肠炎轻度脱水

D:迁延性肠炎中度脱水

E:急性肠炎中度脱水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E

解析:患儿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四肢稍冷,尿量明显减少,为中度脱水表现。患儿起病5天应为急性肠炎。

13. 患者APTT及PT同时延长,提示有缺陷的凝血因子是(0分)

A:因子PK、HMWK

B:因子Ⅶ、TP

C:因子Ⅸ、Ⅺ、Ⅻ

D:因子Ⅹ、Ⅴ、Ⅱ、Ⅰ

E:因子Ⅷ、Ⅸ、Ⅺ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D

解析:APTT及PT同时延长,说明是共同途径中的凝血因子的缺乏,即可能是因子Ⅹ、Ⅴ、Ⅱ、Ⅰ。

14. 某一细胞因子在淋巴细胞识别Ag时作为第二信使,使T细胞活化成为效应细胞参与免疫应答,该细胞因子是(0分)

A:IL-12

B:IL-2

C:IL-10

D:IL-4

E:IL-1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B

解析:IL-2又名T细胞生长因子,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其功能为促进淋巴细胞增生与活化。

15. 属于病理性红细胞增高的原因是(0分)

A:剧烈运动

B:肺心病

C:妊娠

D:恐惧

E:高原地区居民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B

解析:剧烈运动、妊娠、高原地区居民、恐惧时红细胞增高为生理性增高,肺心病患者红细胞增多的原因为机体缺氧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生,为病理性红细胞增高的原因。

16. 粪便为果酱样,镜检红细胞满视野,少量白细胞,应注意查找(0分)

A:巨噬细胞

B:癌细胞

C:呈鱼群穿梭样运动活泼的弧菌

D:真菌

E:阿米巴滋养体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E

解析:阿米巴痢疾的大便性状为暗红色果酱样,红细胞多;大便镜检到巨噬细胞最常见于急性菌痢;霍乱弧菌感染大便性状为米泔样。

17. 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的最主要区别为(0分)

A:贫血程度

B:病程长短

C:出血程度

D:周围血白细胞数目的多少

E: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分化阶段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E

解析: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分化成熟障碍,可阻滞在不同阶段,阻滞发生在较早阶段称为急性白血病,阻滞发生在较晚阶段称为慢性白血病。

18. 关于受者T细胞对供者MHC分子的识别,正确的是(0分)

A:为一种直接识别

B: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基础是受者与供者MHC分子之间有多个氨基酸不同

C:受者T细胞识别经过受者APC加工处理的供者MHC分子被称为直接识别

D:同种异型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中的肽与自身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中的肽无相似性 E:被识别分子的形式是经处理的同种异型MHC分子来源的肽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E

解析:受者T细胞对供者MHC分子的识别可以是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不仅仅指直接识别;受者T细胞识别经过受者APC加工处理的、来源于供者MHC分子的肽被称为间接识别。T细胞对供者MHC分子的识别,被识别分子的形式是经处理的同种异型MHC分子来源的肽。正是由于移植排斥反应强烈,以致供受者之间只要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就能发生这种排斥反应。

19. 对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诊断下列较可靠的是(0分)

A:午夜血皮质醇水平

B:单次24小时UFC测定

C:清晨血及唾液皮质醇水平

D:下午4点血皮质醇水平

E:午夜血及24小时UFC测定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C

解析: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C)中皮质醇约占90%,现主张以血浆皮质醇水平及昼夜节律作为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筛查的首选项目。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者,血皮质醇、唾液游离皮质醇水平,尤其午夜水平异常升高,昼夜节律消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血皮质醇、唾液游离皮质醇水平,尤其清晨水平显著降低,并常伴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低下及昼夜节律消失。但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水平有较大的日间差异,最好分别测3天,综合考虑。

20. 寻找接触性皮炎过敏原常用的试验是(0分)

A:斑贴试验

B:免疫复合物测定

C:点刺试验

D:皮内试验

E:特异性IgE测定

收起答案|我要纠错

正确答案:A

解析:接触性皮炎为N型超敏反应,常用斑贴试验检测过敏原。

21. 在流式细胞仪的分选方面,下列与细胞分选得率密切相关的是(0分)

A:分选纯度

B:细胞大小

C:分选速度

篇二:炭疽病基本知识

炭疽防治基本知识介绍

炭疽是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中,肺炭疽属参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近日来,江苏、辽宁等省相继发生炭疽病例,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病原学

炭疽杆菌是形体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可形成荚膜,印度墨汁染色可见杆菌周围的透明环,碱性美蓝染色荚膜呈红色。在体外环境下可形成芽胞,未游离的芽胞在菌体中央。此菌无鞭毛,不运动。繁殖体在55~58℃下,10~15min即可杀灭,但当炭疽杆菌形成芽孢后非常耐热,需140℃ 30min干热或100℃蒸汽5min才能杀灭。常规消毒剂如石炭酸、煤酚水、新洁尔灭等季铵盐类消毒效果较差;过氧乙酸、甲醛、环氧乙烷、0.1% 碘液和含氯制剂杀芽胞效果较好。炭疽杆菌对青霉素敏感,培养试验10U/ml即可抑制细菌生长,对链霉素、卡那霉素也都敏感。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5天,短的也有12小时,长的可达两周到2月。

随炭疽杆菌侵入途径及部位的不同,临床上主要分为皮肤炭疽、吸入性(肺型)炭疽和食入性(胃肠型)炭疽。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败血症、脑膜脑炎等重症,预后不佳。

(一)皮肤炭疽

此型最多见,约占95%~98%。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及皮毛制品以及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衣物或患者的日常用品等而传播。病变多见于手、脚、面、颈、肩等裸露部位皮肤。最初为皮肤破损部位(皮肤破损轻微时,可无明显伤口)出现斑疹或丘疹,第2日在皮疹顶部出现小水疱而成疱疹,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变硬而肿胀。第3~4日病变中心呈现出血性坏死、组织稍下陷,周围有成群小水泡,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7日坏死区溃破成浅溃疡,血样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痂下有肉芽组织生成。无明显疼感和压痛,有轻微痒感,无脓肿形成。以后随水肿消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肉芽组织增生愈合缓慢。大多数病例为单灶性发病,但个别病例可因抓挠病变部位而出现多处疱疹,致自身感染。病程约1~6周。 皮肤炭疽发病时,多出现发热(38℃~39℃)、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中毒症状和体征。

少数病例皮肤局部无水疱和黑痂形成而表现为大块状水肿,患处肿胀透明、微红或苍白,扩展迅速,多见于眼睑、颈、大腿及手部等组织疏松处。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若贻误治疗,预后不佳。

(二)肺炭疽

又称吸入性炭疽或呼吸道炭疽。大多为原发性,少数继发于皮肤炭疽。因暴露于芽胞或吸入污染芽胞尘埃所致。急性起病。多在暴露后2~5天出现低热、疲劳和心前区压迫等,持续2~3天后,症状突然加重,轻者表现为胸闷、胸痛、发热、咳嗽、咯带血黏液痰。重者寒战、高热,由于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并压迫支气管造成呼吸窘迫、气急喘鸣、咳嗽、紫绀、血样痰等,并可伴有胸腔积液。肺部体征与病情常不相符。听诊肺部仅可闻及散在的细小湿罗音或有摩擦音、呼吸音降低等胸膜炎体征。X线胸片检查见纵隔增宽、胸水及肺部浸润性阴影。常并发败血症及脑膜炎,若不能及时诊断、积极抢救,患者多在急性症状出现1~2天内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胃肠型炭疽

主要由于食入未煮熟的被炭疽杆菌芽孢污染的病畜的肉类食品而引起,偶而可因饮入被炭疽杆菌污染的水或牛奶而患病。潜伏期1~7天。临床上可表现为口咽部炭疽和胃肠道炭疽。口咽部炭疽:表现为严重的咽喉部疼痛,颌下及颈部明显水肿、局部淋巴结肿大,水肿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压迫气管时可引起呼吸困难。胃肠道炭疽:症状轻重不一,轻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但便中无血,里急后重不明显,可于数日内恢复。重者可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血样便等急腹症症状,常因并发肠穿孔、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肠炭疽病变主要为回盲部溃疡,出血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也是肠炭疽特征性表现之一,常导致大量血性腹水。肠炭疽病死率在50%以上。

(四)炭疽性败血症

肺炭疽、胃肠型炭疽和严重的皮肤炭疽可继发败血症,除局部症状加重外,表现为严重的全身毒血症状,寒战、高热、嗜睡、昏迷等,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DIC和各脏器迁徙性病灶,病死率极高。

(五)炭疽性脑膜炎

发病率较低,继发于皮肤炭疽的病例小于5%,极个别病例可继发于吸入性和胃肠型炭疽。临床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症状及体征,出现发热、疲乏、头痛、肌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和谵妄,查体脑膜刺激症阳性。症状出现后神经系统损害常迅速恶化而死亡。脑脊液检查常为血性,图片可见大量革兰染色阳性杆菌。病情发展迅猛,常因误诊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在发病后2~4天内死亡。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病的牛、羊、马、骆驼等食草动物是人类炭疽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猪和狗,它们可因吞食染菌食物而感染得病成为次要传染源。炭疽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传染性。人群之间的传播尚不确定,一般认为护理及探望炭疽患者不会导致人群之间的传播。

(二)传播途径

炭疽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皮肤接触、吸入和食用。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和染菌的皮、毛、肉、骨粉或涂抹染菌的脂肪均可引起皮肤性炭疽,是感染的最常见形式,与吸入性炭疽相比危险性相对较小;进食患了炭疽牲畜的肉类可引起肠炭疽;吸入带芽孢的尘沫可引起肺炭疽;少数病例还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取决与接触病原体的程度和频率。农牧民、屠宰、皮毛加工、兽医及实验室人员和病畜及其皮毛、排泄物、带芽孢的尘埃等的接触机会较多,其发病率也较高。病后免疫力持久与否尚无定论,有再感染的风险。

(四)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7~9月为高峰,吸入型多见于冬春季。炭疽呈全球分布,南美、中美、南欧、东欧、亚洲、非洲、中东以及加勒比海地区为高发地区。一般为散发病例,但也可出现爆发流行。我国属于中等发病率国家,从1949年建国至70年代持续居高不下,1980年以来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对畜牧业的影响依然不小。90年代以来,贵州、新疆、广西、云南、四川、西藏、甘肃、内蒙古、青海、湖南等十个省、

自治区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每年为数十到数百例。由于炭疽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一旦释放,可造成环境持续污染,且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由于这种特性,炭疽杆菌多次被作为生物武器使用。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炭疽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一般为(10~20)×109/L,可高达(60~80)×109/L,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二)病原学检查确诊依靠从伤口分泌液、皮肤焦痂、痰液、血液、呕吐物、粪便以及脑脊液中直接涂片检查或分离到炭疽杆菌。

1.直接涂片 炭疽芽孢可用甲基蓝或印度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得到证实。

2.细菌培养鉴定血培养阳性率高,皮损组织阳性率为60%~80%,鼻咽部拭子培养阳性率更低。炭疽杆菌在肉汤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血平板,37.0部,24小时后形成不溶血、灰色、粗糙型菌落。在低倍镜下观察菌落呈卷发状。鉴定试验用以区别炭疽杆菌与其他类炭疽杆菌 (枯草杆菌、蜡样杆菌、蕈状杆菌等),主要有:1),串珠试验:炭疽杆菌在0.05~0.1 IU/ml的青霉素培养基中形成串珠状的圆球形菌体,相连似念珠,而类炭疽无此反应。2),重碳酸盐毒力试验:将待检菌接种于含0.5%的碳酸氢钠琼脂平板上,置于10%二氧化碳环境中37.0碳环境~48小时,有毒菌株形成夹膜,呈黏液型,而无毒菌株不形成夹膜,呈粗糙型菌落。临床上有对青霉素耐药报道,所以对培养菌落做药物敏感试验是必须的,尤其是针对生物恐怖相关性的炭疽病例。

3.血清学检查血清学诊断价值较小,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4.分子生物学检查聚合酶链反应(PCR)特异性扩增炭疽杆菌或炭疽芽孢特异性标记物,既可用于诊断,也可分型,协助判断传染来源。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诊断可依据以下三方面:

1.流行病学资料有和病畜或其皮毛密切接触史,或进食可疑肉食史。注意询问患者职业以及新近有无去畜牧区。

2.临床表现皮肤炭疽不化脓、无疼痛的特征性焦痂对临床诊断有较大特异性,但肺炭疽和肠炭疽单凭临床表现诊断较困难。如临床表现有纵膈增宽,血性胸腔积液,出血性肺炎,或剧烈腹痛、腹泻,并有血性水样便、血性腹水者,应注意询问病史以协助诊断。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明显增加。确诊需协助病原学检查阳性,尤其是直接涂片检查或培养分离到炭疽杆菌。

(二)鉴别诊断

1.皮肤炭疽必须和其他原因所致的皮肤损害相鉴别: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蜂窝组织炎、痈等,一般都有明显的肿痛而无焦痂;牛痘所致皮肤损伤和皮肤炭疽非常相似,但往往是痛性的;羊天花(羊接触感染性深脓疱)以及挤奶人结节都是由副痘病毒感染所致;恙螨叮咬所致的恙虫病也具有焦痂,并不痛不痒,附近淋巴结肿大,皮损一般位于如腹股沟、腋下、会阴部、外生殖器等隐蔽部位。

2.肺炭疽早期和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类似,出现呼吸困难应和重症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钩端螺旋体病、肺鼠疫相鉴别,多通过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诊断相鉴别。

3.肠炭疽临床上和痢疾、伤寒或耶尔森肠炎类似,有时表现为急腹症,但其毒血症症状明显,粪便或呕吐物病原学检查可帮助鉴别。

4.炭疽性脑膜炎必须和脑血管意外、其他病原所致的脑膜炎鉴别,脑脊液图片见到粗大的呈竹节状的炭疽杆菌可确诊。

5.炭疽败血症尚应和其他细菌所致的败血症相区别。病原学检查可帮助确诊。

六、治疗

(一)一般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应隔离,卧床休息。排泄物及污染物应严格消毒。鼓励多饮水,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严重呕吐、腹泻患者应静脉补液。具严重毒血症状者,可用糖皮质激素缓解其中毒症状,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呼吸困难者给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现感染性休克者,应积极液体复苏。

(二)病原治疗

及时有效的抗菌治疗是抢救患者的关键。用药前应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本病抗菌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足量。

针对自然感染的炭疽,目前青霉素G仍为首选的炭疽治疗药物,皮肤型炭疽可以口服给药,其他型炭疽开始均须静脉给药,病情控制后可序贯口服给药。皮肤炭疽疗程7~10天,肺炭疽和肠炭疽的疗程应延长至2~3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重症可合用其他如林可霉素、亚胺培南、克拉霉素、阿齐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黏菌素B等,可按药敏结果选药。

1.皮肤炭疽及轻症胃肠型炭疽:青霉素G,每日240万U~320万U,分3~4次,肌注,疗程7~10天。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左氧氟沙星400mg每日一次,或环丙沙星400mg,每日2次;也可用多西环素100mg,每日分两次静脉滴注。可用1:2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湿敷进行局部处理,涂1%甲紫溶液,但不可清创,严禁挤压、切开伤口,以免感染扩散,应用消毒纱布包扎。

2.吸入性炭疽、重症胃肠型炭疽、炭疽败血症及炭疽性脑膜炎:由于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建议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治疗。青霉素G 每日1000~2000万U,分4次,静脉滴注,疗程延长至2~3周。或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400mg,静脉滴注,每日两次,同时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每日0.2~0.4g,静脉滴注。脑膜炎患者则必须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药物如青霉素、头孢三嗪、左氧氟沙星等静脉滴注治疗。

(三)抗毒治疗

由于炭疽杆菌具有产生大量毒素的能力,而抗生素对炭疽毒素几乎不起作用,因此,即使利用抗生素摧毁炭疽杆菌,毒素仍可能给患者造成生命危险。如果能开发出更特异的炭疽毒素抑制剂药物,就可以与抗生素结合用于炭疽临床治疗。这类药物在患病晚期、抗生素已不再有效的情况下将尤其具有价值。由于对炭疽毒素的进一步了解,目前临床尝试对重症病例利用PA受体蛋白吸附PA。目前临床用炭疽抗毒血清缓解患者症状,原则应是早期给予大剂量,第1天2mg/kg,第2、3天1mg/kg,应用3天,应用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

七、预防

(一)不接触或贩卖疫区不明原因死亡的动物,不食用未熟透的动物食品,饭前便后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防止皮肤受伤,如有皮肤破损,立即涂搽3%~5%碘酒,以免感染。

(二)经常与食草性家畜接触的人,如饲养员、兽医、皮毛加工者等应采取防护措施,穿工作服、戴口罩与手套等;疫区重点职业人群应该每年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疫苗1次,连续接种2~3年。

(三)一旦出现发热、出疹、腹泻等症状应及早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马亦林、李兰娟主编.《传染病学》第五版.上海科技出版社, 2011

2.炭疽病诊断治疗与处置方案 (卫生部,2005年版)

篇三:常见症状与体征

第一单元 常见症状与体征(一)

总论:发热、咳嗽与咯痰、咯血、紫绀(发绀)、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变化等症

状和体征总计38个,主要掌握这些症状和体征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第一节 发热

【考纲要求】发热概念、发生机制、常见原因(感染性、非感染性)、临床表现(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常见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考点纵览】发热的原因通常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以前者多见;掌握发热的临床分度;发热的临床经过分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热型分六型,各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不同疾病发热伴随不同症状。

1、 概念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腋温37℃,口腔温度37.3℃、肛温37.7℃),称为发热。

2

、发生机制

发热的原因很多,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但基本发病环节已比较清楚(图5-3)。

(1)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分为外源性致热源和内源性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源: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 (IFN)和

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这是目前已明确的四种主要EP,其特点为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2)非致热源所致: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2006-3-032.不直接通过体温调节中枢,需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的致热源是 A. 肿瘤坏死因子 B.嗜酸性粒细胞 C.病原微生物 D.干扰素 E. 白介素-1 答案:C

解析;病原微生物不直接作用体温中枢,而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内致热源作用体温中枢引起发热。

48.[真题]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的是 A.病原体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B.病原体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C.白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D.白细胞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E.白细胞及病原体产生的代谢产物 答案:C

解析:白细胞致热原属于内源性致热源,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3、常见原因:感染性、非感染性

以感染性发热多见。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慢性心力衰竭,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也称中枢性发热,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

颅内压增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等。

4、 临床表现: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 (1)发热的临床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 低热: 体温为37.3℃~38℃。 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 高热: 体温为39.1℃~41℃。

超高热: 体温为41℃以上。 协和习题2. 中度发热的口腔温度是

A 37~37.2℃ B 37.3~38℃ C 38.1~39℃ D 39.1~41℃

E 41℃以上 .答案:C

(2)临床过程与特点

在临床上,发热的过程大致可分为3期,各期的临床症状有所差异。

体温上升期:此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畏寒或寒战,口唇发绀,自觉外界非常寒冷。

高温持续期:是体温达高峰并保持于一定水平的时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速加强,头痛,烦躁和口渴等。此时可有小量出汗。

体温下降期:由于机体的自卫作用,致热原已被清除,或因病人接受了解热药物治疗,体温调节中枢会使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从而导致体温逐渐下降,达到正常水平。此期多有大量汗出。

(3)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

15.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1℃,这种热型为(2003) A.弛张热 B.间歇热 C.稽留热 D.波状热 E.不规则热 答案:C(2003)

49.[真题]稽留热最常见的疾病是(2005) A.肺结核 B.大叶性肺炎 C.急性肾盂肾炎 D.疟疾 E.胸膜炎 答案:B

试题点评: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1弛张热常见的疾病是(2005) A伤寒 B肺炎 C支气管炎 D败血症 E布鲁菌病 答案:D

(2002/2006):一位发热患者,体温在39℃以上,未用任何退热降温措施,24小时内体温波动达2℃以上,最低时体温仍高于正常。这种热型是

A.稽留热 B.波浪热 C.间歇热 D.回归热 E.弛张热答案:E

试题点评:一天内体温波动大于2℃,最低体温高于正常,符合弛张热特点。

(4)回归热:是指急升型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骤降,但数日后又再出现的体温曲线类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a)


《恙虫图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7013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5 12:48 , Processed in 0.2379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