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回复: 0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3级高三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

(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命 题 人:孙立权 洪伟 王迎新审 题 人:王瑞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历史的全貌,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者清旁观者迷。因为当事者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事件的全过程。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并非所有眼见都是真实,并非所有耳闻都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差距,至于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已经无从考评了。有时候,“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竟然会截然相反。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话,二是丑化。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话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比如说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存在着太多的不足,因此人们特别需要有爱情与婚姻的偶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话与丑化的现实可能。

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丑化和神话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话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选自《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有删节)

1.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也就是“真实的历

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

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

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

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2.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

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

受到大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话”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

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

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

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

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

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①

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

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

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

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

授君王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

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

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

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

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

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

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

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

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①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

②③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

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通过《春望》中的“,”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

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追求的句子

是: ,。

(3)开元宰相张说在新年之际,选取了《次北固山下》中的一联写在办公政事厅上,以表对来年

万象更新的祝愿。这一联为: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大医精诚妙手仁心

“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

——黄凯钧《友渔斋医话》

2008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5O周年,亦是罗征祥教授从事心血管病研究56周年。

祥和的面容,儒雅的风度,神情中透着成熟与稳重,眉宇间充满平和与慈祥——这就是罗教授给大家的印象。罗教授1952年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几乎没有多少犹豫地选择了当时在医学领域里最难最复杂的专业——心脏外科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几乎无人涉足的禁区:除了专业技术的难度外,还有众多的不解和怀疑。罗教授经过与广大患者的接触后,深信心血管疾病并不是少见病、富人病,他就是要到这个没有路的地方闯一闯,为数以万计的病人闯出一条新路来!他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从摸清心脏基本结构开始,不畏艰难,披荆斩棘,在心脏外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心脏手术要求极高,罗教授从最基本的止血练起。大血管不慎破了,满视野都是涌出的鲜血,触目惊心,罗教授眼睛看着无影灯,一按、一压、一捏,大弯针缝合创面,气定神闲的几下子:好了!瓣膜要一针针依次缝合,重复的动作简单却枯燥,1小时,2小时……有些医生已经站酸了腿,看花了眼;罗征祥依然目不转睛,一双手不紧不慢,对生命精雕细琢。经过

多年的探索,禁区的大门终于向这个不服输的突破者缓缓打开。

1974年,为发展中国心血管事业,周总理推荐阿根廷专家到广州、北京、上海选定交流医院及团队。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罗教授现场演示心脏手术准确无误,动作干净利落,旁观者叹为观止。考察结束后,阿根廷决定邀请以罗教授为团长的7名心血管病专家赴阿学习考察。在国内,手术间是他人生拼搏的战场,他努力地做好每一台手术;在国外,他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争分夺秒地学习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常常带着面包等简单方便的食品,泡在手术间和病房。

“坚持就是胜利! ”这是罗教授的座右铭,经年累月的探索与辛劳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1977年,罗教授主持研制了国内首创的广东I、Ⅱ型生物心脏瓣膜和左心室辅助循环器“罗叶泵”,罗叶泵被认为是中国医学的一项重要突破。罗教授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没有一点大牌专家的架子。他的手术做得漂亮是远近闻名的,因此,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同行专程前来观摩。每当这时,罗教授总是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有时还一边手术一边讲解操作要领,使观摩的同行受益匪浅。这种毫无保留的大医风范赢得了同行们的广泛赞誉。

在这些年中,盘桓在罗教授脑海中的一直是一个未能达成的愿望:建立一个集预防、临床诊治、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心血管病研究中心。1984年,罗教授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霍英东先生,在霍英东先生的帮助下,罗教授从零做起,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研究中心规划、建筑专家聘请、施工现场勘察……每一项都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罗教授亲力亲为,同专家们一起克服一个个困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霍英东心脏中心(原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终于建成了。该中心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我国首批仅有的3个心血管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之一,并连续多次任命至今。

罗教授在治病医人的同时,不忘进行医学科普宣传,教育广大群众;也不忘培养更多的学生,让医学事业这朵火花不断放大。罗教授对年轻医生的要求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先学好做人,再好好做事;要树立目标,不怕困难,干好自己的临床工作和相应的科研工作。罗教授把培养年轻医生比作链式反应。也正是有了罗教授这些老一辈省医人对年轻医生的辛勤培养,省医的精神才得以在新省医人的身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如今,心研所已经建立了一支立体的人才队伍,科研与临床互相支持,前沿和基础相互渗透,有力地推动着心研所的可持续发展。

罗教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是成功的,他所创立的心血管病研究所,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心血管病研究与治疗中心。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断探索,从不停止。现在已经81(摘编自“中国人物传记网”)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时的人们认为心血管疾病是少见病、富人病,对心脏外科学专业感到不解和怀疑,但罗教

授用几十年的医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了自己的正确选择。

B.为发展中国心血管事业,在周总理的推荐下,罗教授作为团长带领专家赴阿根廷考察,学习

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

C.在罗教授主持心研所工作期间,心研所科研与临床并重,前沿与基础渗透,建立了一支老中

青相结合的立体人才队伍。

D.文章按照时间线索叙述了罗教授在心血管疾病研究和治疗上的业绩,选例典型,叙评结合,

并采用对比、衬托等手法凸显了罗教授的医术和医德。

E.罗教授毕业后就从事心血管病研究和治疗工作,通过经年累月的探索与辛劳,在该领域取得

了许多开创性的成绩,为我国心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⑵文章开篇引用黄凯钧《友渔斋医话》中的一段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岁高龄的罗老,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继续为繁荣我国的心脏外科事业奉献着心血。

篇二:《史记研究》期中作业答案

《史记研究》期中作业答案

四、标点题

1.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载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与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为之久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2.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3.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4.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雎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戮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 “可矣。”范雎得出。

5.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垢,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

6.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五、简答、简析题

1.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试作简要叙述。

汉初,由于秦末以来长期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严重凋敝。面对这一社会现实,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正确对策。采取这一政策最为著名的汉丞相是萧何与曹参。正是由于汉初至文景时期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恢复与发展。到武帝即位后,汉王朝的经济力量已十分雄厚,为汉武帝内外经营政

策的实施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简述汉武帝内外经营政策的主要方面及其成就。

在汉初七十余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上,汉武帝进用英俊,内外经营。他镇压了阴谋叛乱的宗室藩王;平定了割据东南沿海的东瓯、闽越等地;凿山通道,控制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出击匈奴,通西域,伐大宛。汉武帝正是以汉民族雄强的物质实力,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军事远征,这不但消除了外族入侵的威胁,而且大大扩展了帝国的疆土,确立了一个长达两千多年基本上保持原状的中华版图。

3.汉武盛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正确对策,社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恢复与发展。到武帝即位后,汉王朝的经济力量已十分雄厚,为汉武盛世的出现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其二,汉初七十余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上,汉武帝以其雄才大略,进用英俊,内外经营,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

4.以汉大赋与茂陵石刻为例,说明大汉气象的基本特征。

司马相如《上林赋》以“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精神魄力,以前所未有的体制、规模、领域和范围,充分反映了汉武时期的历史风貌与昂扬奋进的时代气象,表现了当时汉民族以大为美的社会理想和审美风尚。茂陵石刻对巨石略加雕凿、勾勒,刻削出人、马及其他动物的大体形,透射出雄强的生命力量。汉大赋、茂陵石刻堪称为大汉帝国雄强生命的真实写照。

5.司马迁二十岁壮游中国,主要到了哪些地方?你能谈谈司马迁壮游中国的精神价值吗?

司马迁二十岁壮游中国,主要到了湖南长沙及汩罗江,凭吊了屈原投水处;到了浙江会稽,参观了会稽山上的禹穴;到了韩信的故乡淮阴,了解到韩信早年的经历;到了山东曲阜,参观了孔子故里;到了秦楚、楚汉战争的战场彭城,访问遗老,查看地形,探访汉初功臣的遗闻轶事。这次壮游的意义不只是对中国山川、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的熟悉,更在于他在这一过程中领略到了一种无限的时空、一种不羁的自由、一种精神的存在。这是一次对自我精神的检阅,是一次生命意识的胜利凯旋。它显示了司马迁天马骏足般的豪迈,显示了司马迁胸怀天下的人格本质。

6.司马迁的著史理想是什么?请你对司马迁的著史理想作出一番阐释。

司马迁的著史理想是: “述往事,思来者。??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看来,他不只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他之所以深入历史,是为了沟通古今,打开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是为了从中传达出丰富而复杂的精神内涵。无疑,这是一种着眼于历史而又超越历史的深远眼光。

7.司马迁是怎样重视史料的积累与论证工作的?请对此加以论述。

司马迁所做的第一步是要详尽地占有史料,使“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在完成这一艰苦的资料收集工作后,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并重、文献记载之间相互考核的原则,对材料的真伪作了异常细致的鉴别。

8.在《伯夷列传》、《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表现出什么样的历史观?

司马迁置伯夷、叔齐两人于七十列传第一,高踞于其他列传之上。“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这样,司马迁通过弘扬一种高士品格,强调了精神价值在历史中的深远影响。同时,司马迁又首创商人列传即《货殖列传》,充分肯定人逐利求富的天性,高度评价商人的卓越才干,一再强调经济的发展“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伯夷列传》与《货殖列传》在七十列传中首尾呼应,表现了司马迁义利并重的历史观。

9.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认为优秀的商人具有哪些非凡的才干与品质?

在司马迁看来,那些优秀的商人与政治家、军事家相比毫不逊色,在他们身上同样集结着常人所没有的智、勇、仁、强,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虽没有王侯的封号,但势同王侯,足以称之为“素王”。

10.对于汉高祖刘邦,司马迁在《史记》中作了怎样的实录?试举例说明之。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过重大作用的政治家。对于这样一个重使中国复归一统的历史人物,司马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与此同时,司马迁又以史笔大胆实录,揭示出刘邦的一些丑行。如《项羽本纪》中描写刘邦在危急之际为了活命,根本不念骨肉至情,屡屡强蹶子女下车。在《史记》的其它相关篇目中,司马迁还真实描写了好酒及色、赊酒赖账、游手好闲的无赖品行,脱去了刘邦是“真龙天子”的神圣外衣。此外,在《萧相国世家》中写出了他猜忌功臣的心理;在《淮阴侯列传》中则暴露了他诛杀功臣的劣迹。通观《史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种种恶习的真实的刘邦形象。

11.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史记》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你对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怎样的评价?

在司马迁的笔下,无论是开国皇帝,还是当今天子;无论是最高统治阶层,还是一般中小官吏;无论是他所痛恨的贪暴之徒,还是他所赞美的英雄豪杰,他都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对他们的种种恶行、缺点予以揭露,最大程度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其中对汉高祖的无赖个性,吕后毒杀戚夫人的残暴,汉武帝任用酷吏的政治黑暗,司马迁都敢于大胆实录,充分显示出司马迁勇气的丰足。

司马迁实录的勇气根源于史家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源于史家的历史正义感。可以说,勇气是史家的铮铮铁骨,是史家的拳拳良心。只有当史家的识见与史家的勇气两相兼备,才会有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生命。

12.对于项羽的自杀,李清照赞同,杜牧反对。你能将杜牧与李清照的那首诗默写出来吗?

杜牧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3.你能举出司马迁重视历史“情境”再现的具体例证吗?

在司马迁笔下,有《司马相如列传》中男女私情的“情境”再现,有《魏公子列传》中“知己之情”的“情境”再现,有《外戚世家》中姐弟重逢的“情境”再现,有《项羽本纪》中英雄美人生离死别的“情境”再现。

14.王闿运《湘绮楼日记》中云:“偶读司马长卿、卓文君事,念司马良史而载奔女,何以垂教?此乃史公欲为古今女子开一奇局,使皆能自拔耳。”你能对这段话的含义加以解释吗?

在中国漫漫封建社会中,缺乏的是对男女私情的关怀。因有《司马相如列传》中对男女私情的描写,后来有不少痴情男女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私奔故事中获得了一种能够“自拔”的爱的体验与启示,并由此产生了追求爱情幸福的强大动力。由此看来,这一男女私情实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而这,正是司马迁开此“奇局”的历史意义。

15.根据《刺客列传》,请你对荆轲刺秦王未中的原因作出分析。

根据《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未中的原因有二:其一,荆轲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他深知燕太子丹秦舞阳徒有勇士之名,为完成刺杀秦王的大业,他一再焦急等待着能共担重任的朋友的到来。无奈,太子丹一再催促他上路。于是,他只好高歌一曲,奔向秦庭。其二,荆轲之所以没有刺中秦王,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剑术不精。倘若他早期能向剑客盖聂等虚心求学,也不至于功败垂成,千载遗恨。

16.在《史记》中,司马迁“多爱不忍”的恻隐之心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你对此有何评价?

在《史记》中,无论是伯夷、叔齐、屈原、贾谊这类高洁之士,还是历史中其他各类生命,司马迁都表现出一种“多爱不忍”的恻隐之心。这里既有放荡不羁的闾巷之侠,也有近于倡优的滑稽人物,更有薄情少恩的刻薄之徒??各类人物大相径庭,有些人的行为、品行还深为司马迁所嫉恨。然而,司马迁对他们的处境与遭遇,对他们的苦难与死亡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韩愈曰:“博爱之谓仁。”司马迁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博大的恻隐之心,它超越了一己之好恶,而广被于历史时空中的芸芸众生。“多爱不忍”,可以显示司马迁深广的历史情怀。

17.依据《报任安书》,司马迁是怎样为李陵辩护的?

其一,司马迁观察李陵平时孝、信、廉、义等具体表现,认定这是一个奇伟的丈夫。其二,李陵挺身而出,赴国家之难,难能可贵。其三,李陵深入匈奴,以五千步卒对抗八万骑兵,杀敌万人,作战英勇。其四,李陵的投降,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投降。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重新报效汉朝。总之,司马迁不是机械地就事论人,而是知人论事,透过事情的表象思考他人的行为,并推知将来的可能。这里充满了对人的深刻理解,同时更勃发出对官场小人的愤激情绪。而无畏的勇气、豪放的气质又使他把这种深切的感受全部道出。

18.以你的理解,谈谈“李陵之祸”的本质。

从表面上看,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汉武帝认为他“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而本质上,司马迁的辩护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迸绝网罗的异端思想。司马迁并未对武帝有任何行动上的触犯,只是因为“口语”而导致大祸,这种“口语”之罪说穿了就是思想罪。可以说,“李陵之祸”即为一代哲人与专制政治潜在冲突的总爆发。

19.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为自己的不死作了辩护。请问,司马迁不死的理由有哪几条?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那一条?

理由一:“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理由二:如果自杀,“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理由三:“人不能蚤自财绳墨之外,已稍陵夷,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理由四:“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在以上四条不死的辩护词中,最为重要的是第四条。

20.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赞语中这样说道:“知死必勇,非死者难,处死者难。”请你结合司马迁在“李陵之祸”中的具体表现,对这十三个字作出一番解释。

在司马迁看来,对死亡有彻底认识的人,必定是一位勇者,这并不表示死有多么的困难,难的是如何面对死亡。司马迁就是一个“知死”的勇者。如果说屈原敢于自杀。那么司马迁则敢于不死。他们虽然采取的方式不同,但都对死亡有真实而深切的体验。正是这种对死亡真实而深切的体验,使司马迁深深感到他已无路可走,只有背水一战,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得到真正的表现。

21.在你看来,《报任安书》的写作缘由是什么?

关于任安来信的时间和内容,许多人认为任安是在下狱后向司马迁写这封信的,写信的内容是请求司马迁出面援救他。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清人包世臣。在我们看来,任安是在益州刺史任上写信给司马迁的。其时,司马迁正担任中书令,掌文书及推选人才诸事。因此,任安在他的来信中诚恳要求司马迁在官尽职,推贤进士。而司马迁则由于事务繁重,一时无暇与任安谈心,直到任安下狱后判处死刑之时,才赶紧给任安写了封回信。

22.《报任安书》中有言:“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请你对这句话作出一番解释,并以此推想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的处世行为。

李善注曰:“知善不行者谓之狂,知恶不改者谓之惑。‘狂’与‘惑’,圣人之戒也。”由此看来,“狂惑”实为“混世”的同义词。以狂惑的形式确保自己在现实中的生存;而确保自己在现实中的生存,是为了《史记》一书的完成。

23.在《陈涉世家》中,司马迁是怎样描写陈胜敢于面对死亡、精心谋划起义过程的?

面对“失期,法皆斩”的死亡绝境,芸芸众生早已魂飞魄散。然而陈胜、吴广却显得异常的冷静:“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从陈胜、吴广口中,连连迸发出四个“死”字,表现出他们面对死亡的无畏勇气。不惟如此,陈胜在对时事的分析中又直表现出他眼光的犀利。他深以为:“天下苦秦久矣”,而扶苏、项燕乃民心所向,只要打着他们的旗号,登高一呼,天下必云集响应。由于陈胜胸有天下大势,他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一种大智大勇的精神,向世界举起了他反秦的双手,发出了他生命的最强音:“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事实果如其所料,陈胜起义后即掀起了时代的风暴,形成了一股摧枯拉朽的反秦力量。

24.“巨鹿之战”一节,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巨鹿之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以战前杀宋义开始、战后章邯投降结束,表现了项羽能在关键时刻纵观大局、果断行事的豪迈气概。写法上一开始先声夺人地叙述了项羽的出场,后再写其破釜沉舟的决心。战争结束,项羽余威仍使诸侯军“人人惴恐”。此战在太史公笔下显得层次分明,惊心动魄。从描写的艺术看,有直接描写,有简接描写,有强烈的对比,也有夸张渲染。另外,司马迁不注重描写战争的具体过程,而是大刀阔斧、粗线条的勾勒,这样就有力地突出了战争的惊心动魄,突出了项羽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

25.对于项羽的自杀,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你对这两种不同观点作出说明。

杜牧对项羽的自杀,深表惋惜:“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他认为,项羽不应自杀而死,应该包羞忍耻,依据江东以求东山再起。但在李清照看来,项羽的舍生赴死,表现出了一种刚烈的慷慨之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6.为什么说荆轲“智深而勇沉”?

从平常表现看,荆轲看似怯懦,与剑客盖聂、鲁勾践交游,一有冲突,便逃之夭夭。但在燕国面临亡国威胁时,荆轲则勇敢地承担起劫杀秦王的使命。而当秦舞阳在秦廷上胆战心惊时,荆轲却显得异常的镇定,以“顾笑舞阳”的从容举动化险为夷。以上表现,说明了荆轲的“勇沉”。

为了能接近秦王这一深居宫殿的雄主,荆轲处心积虑,仔细思考着行动方案。经过反复思考,荆轲向太子丹要求获得樊于期首级和燕督亢地图。樊于期原为秦将,因得罪秦王而避难于燕。督亢是燕最富庶的地带。可以想见,如果带上樊于期首级和燕督亢地图,秦王必大喜而召见荆轲。但太子丹不忍斩杀樊于期。在这种情况下,荆轲私见樊于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樊于期慷慨自刎。以上表现,说明了荆轲的“智深”。

27.司马迁为何说伍子胥是“烈丈夫”? 司马迁在叙述伍子胥故事时,寄托了他本人怎样的个人情感?

为了报杀父、杀兄之仇,伍子胥坚毅地选择了出逃。在一种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支持下,伍子胥处落魄之境,以其“刚戾忍垢”的精神忍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最后引吴兵破郢报仇,痛雪了杀父兄之耻,实现了“我必覆楚”

的誓言。故此,司马迁称颂他“烈丈夫”。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就刑,生不如死。但为了《史记》一书的完成,司马迁坚强地活了下来。因有与伍子胥两相仿佛的个人经历,司马迁在叙述伍子胥这一故事时,寄托了他本人意欲隐忍苟活以就功名的个人情感。

28.后人认为《越王勾践世家》“以忍为主”。你能对“忍”的人生意义作出分析吗?

“忍”实为人生的一大主题。古往今来,大凡有所作为的人们,总是能忍他人之所不能忍,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最终是现了自我人生价值。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可以这样说,苦难是对人的考验仪式。如果你不能通过这一考验,你必将被苦难所吞噬;如果你勇敢地面对苦难,苦难自能磨练意志,激发生机,使你获得一个灿烂的人生。

29.对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意义作出分析。

面对胯下之辱这种无以复加的耻辱,韩信内心自有一种深深的痛苦。作为一个伟丈夫,韩信何尝不想拔剑而起?但他想到自己功业未就,就坚毅而坦然地接受了奇耻大辱。“孰视之”这三个字,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志士的坚忍沉雄。正因为韩信早年能忍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终于以自己的绝世之才成为历史中的风云人物。由此看来,韩信当年的忍辱苟活,不是软弱,而是勇敢。

30.孙膑退兵减灶,以示我怯的做法,蕴藏着孙膑怎样的人生经历?

孙膑退兵减灶,以示我怯的做法,不惟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略,而且也蕴藏着孙膑的人生体验。在庞涓的迫害下,他“屈体受辱”,只能以“怯”掩盖他伺机逃脱的企图。到了齐国后,他依然沉雄不露。当齐威王要任命他为大将时,孙膑却坚辞道:“刑余之人不可。”就在这种“怯懦”与谦让中,孙膑胸中自有甲兵千万。在与仇敌庞涓交战时,他依然保持着往昔之“怯”,让对方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庞涓果不其然,自言“我固知齐军怯”,结果误入孙膑的天罗地网,终至兵败身亡。由此看来,孙膑孙膑退兵减灶,以示我怯的做法,蕴藏着孙膑“屈体受辱”的人生经历。

31.在司马迁看来,范雎走向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范雎的成功说明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在司马迁看来,范雎今日的成功实根源于他当年的苦难。正是那种深深的耻辱,强烈刺激着他,使他立志要为自我尊严而战。而达到这一目的,他就必须取得比他仇人——魏相魏齐更大的优势,必须创造出一个比他现时生命更强大的生命。这自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也正是在这条道路上,范雎赋予了自身存在的更大意义。由此,范雎极大地开发着自我潜力,表现出惊人的胆识。他纵观全局,深知只有在秦国可供他发挥才能;也只有取得秦国的相位,他方可以对魏齐实施报复。结果,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如果没有遭受那样一种奇耻大辱,范雎断断不能创造出如此显赫的人生。不因受困而丧志,反因忍辱而激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范雎的成功正说明了这样的人生道理。

32.为什么说《史记》不仅是政治的历史,同时也是文化的历史?

在《史记》,司马迁在政治、军事之外更弘扬一种文化的意义、精神的意义。他自称上学孔子之《春秋》,说明他的《史记》寄寓着精神大义,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他置伯夷、叔齐两人于七十列传第一,高踞于其他列传之上,这样就通过弘扬一种高士品格,强调了精神价值在历史中的深远影响。在《史记》中,他还设立了《孔子世家》、《孟子荀卿列传》等一系列文化名人的传记,并把孔子奉为“至圣”、“素王”,由此一来,在政治势力之上又多了一种文化的势力、精神的势力。故此,《史记》不仅是政治的历史,同时也是文化的历史。

33.在《赵世家》中,是哪两位义士冒死抗奸救孤?元人纪君祥在《赵世家》基础上创作出的著名悲剧叫什么?法国思想启蒙家伏尔泰又将纪君祥的作品改编成法文,你能说出伏尔泰改编作品的名称吗?

在《赵世家》中,是程婴与公孙杵臼两位义士冒死抗奸救孤。后来,元人纪君祥在《史记·赵世家》的基础上创作出著名悲剧《赵氏孤儿》。法国思想启蒙家伏尔泰改编改编作品的名称叫《中国孤儿》。

六、论述题

1.《货殖列传》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司马迁首创商人列传即《货殖列传》,并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理论。首先,司马迁对一针见血地批判了以穷为乐的酸腐论调,指出统治者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以满足人民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切不可逆流而动。接着,司马迁主张农、工、商、虞四者并重,认为这样才能保证人民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他深以为,商品流通是在人欲的驱动下自然形成的,它完全可以独立于行政命令之外。在物质社会中,人人都凭恃着各自的才能,竭尽全力去实现各自的欲望。所以物价贱时,人人争相购买,结果就会导致物价的上涨;物价贵时,人们不去购买,结果就会导致

篇三:陈子昂别传阅读答案

陈子昂别传阅读答案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也。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 年二十一始东入咸京,以进士对策高第。曾献书阙下,时皇上以太后居摄,览其书而壮之,召见问状。子昂貌寝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际,甚慷慨焉。乃敕曰:梓州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伟晔,拜麟台正字。上数召问政事,言多切直。 属契丹以营州叛,建安郡王攸宜亲总戎律,台阁英妙,皆署在军麾。时敕子昂参谋帷幕。军次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三军震,子昂进谏,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子昂体弱多疾,激于忠义,尝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及军罢以父老表乞罢职归侍,天子优之,听带官取给而归。遂于射洪西山构茅宇数十间,种树采药以为养。恨国史芜杂,乃自汉孝武之后以迄于唐为后史记,纲纪粗立,笔削未终,丁府君忧其中废。子昂性至孝,哀号柴毁,气息不逮。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而简意未已。数舆与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于是遂绝。年四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进士对策高第 策:计谋 B.览其书而壮之 壮:认为??壮美,赞赏 C.激于忠义 激:激励 D.哀号柴毁 毁:因悲哀过度而损害健康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子昂“奇杰过人”的一组是(3分) ①至年十七八未知书②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 ③以进士对策高第 ④地籍英灵,文称伟晔 ⑤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 ⑥天子优之,听带官取给而归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子昂曾经跟着赌博的人进入地方学校,感情激昂地树立志向。于是辞去了门客,专心研究古代典籍 B.陈子昂状貌丑陋短小,但是说起王道霸业这些远大的谋略,君臣关系,非常激昂,从而赢得皇上的重视。 C.陈子昂第二次进谏的时候武攸宜没有亲自接见他,而是让军曹来听他的意见,陈子昂知道意见不合,就闭口不言了。 D.陈子昂怨恨国史杂乱,就从汉孝武皇帝之后到唐代为止写作为《后史记》,只粗略地确立了提纲就因父亲去世而中止了。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5分) (2)及军罢以父老表乞罢职归侍,天子优之,听带官取给而归。(5分) 陈子昂别传阅读答案

4.(3分)A(策:策问。从汉代起,皇帝为选拔人才举行考试,事先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策。应考的人按策上的问题陈述自己的见解,叫对策) 5.(3分)D(①此为缺点;③“高第”的意思是考中;⑥表现皇上对他的优待,不能体现“奇杰”) 6.(3分)C(是把陈子昂降为军曹) 7.(10分) (1)建安郡王(武攸宜)当时正在寻求英勇战斗的人,因为陈子昂平素是文士,拒绝他的意见不肯采纳。(斗士、素、谢各1分,大意2分) (2)等到军事行动结束以后因父亲年老上表请求辞官回家侍奉,天子优待他,让他保留官职领取俸禄回家(罢、乞、听各1分,大意2分) 陈子昂别传阅读答案译文: 陈子昂字伯玉,是梓州射洪县人。杰出超过一般人,形貌卓立不群,起初凭着有钱人家的子弟而行侠仗义恣逞意气。到了十七八岁都没有读书。曾经跟着赌博的人进入地方学校,感情激昂地树立志向。于是辞去了门客,专心研究古代典籍。几年之内,儒家经典、史书、百家之学的各种书籍没有不看完的。尤其擅长写文章,极有司马相如和终军的风度。开始写诗,幽州人王适看到后吃惊地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文章为世人所师法的人物啊! 二十一岁的时候才向东进入京城长安,凭借对策考中进士。曾经向皇帝上书,当时皇上(武则天)是以太后的身份摄政,看了他的奏书而赞赏他,召见他询问情况。陈子昂状貌丑陋短小人缘不好,但是说

起王道霸业这些远大的谋略,君臣关系,非常激昂。就下诏书说:梓州人陈子昂,山川献上英俊才士,文才可称光芒四射。就授予他麟台正字之职。皇上多次召见他询问国家政事,他的话很多都很恳切率直。 属国契丹凭借营州反叛,建安郡王武攸宜亲自主持军务,朝廷里的才俊,都参与到武攸宜麾下。当时皇上下诏让陈子昂到武攸宜的幕府担任参谋。军队驻扎在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继阵亡。全军震惊恐慌,陈子昂进谏,请求分出部下一万人让自己率领作为前锋。建安郡王武攸宜当时正在寻求英勇战斗的人,因为陈子昂平素是文士,拒绝他的意见不肯采纳。陈子昂身体孱弱经常生病,但是被忠义所激励,曾经想奋力作战来报答国士之遇。自己认为身为近侍的官职,又参与军中谋划,不可以看到危难却爱惜生命苟且容于世上。过了几天又进谏,语言非常切直尽理。武攸宜又拒绝了他,就改任他作为军曹。陈子昂知道武攸宜与自己意见不合,就闭口不言担任下级官吏,只是兼任掌书记罢了。 等到军事行动结束以后因父亲年老上表请求辞官回家侍奉,天子优待他,让他保留官职领取俸禄回家。于是在射洪县的西山建造了几十间茅屋,靠种树采药作为供养。怨恨国史杂乱,就从汉孝武皇帝之后到唐代为止写作为《后史记》,提纲粗略地确立了,写作还没有终了,因父亲去世而中止了。陈子昂性格极为孝顺,悲伤地呼号痛哭瘦损如柴,上气不接下气。陈子昂老家所属县的县令段简贪婪残暴狠毒,听说陈子昂家里富有,就附会法律条文将要陷害他。陈子昂惊慌害怕让家里人交了二十万缗钱,然而段简心里还不满足。多次用车载着他去受审,陈子昂平常就羸弱多病,又因父亲去世而哀伤损坏了身体,拄着手杖都不能起床,外面又被苛政所逼迫,于是死去了。时年四十二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7003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2 21:59 , Processed in 0.81556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