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回复: 0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翻译赏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八声甘州

今晚无聊,翻看柳永的词时,因他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而特意查了下这个曲牌的来历,居然真的和张掖有关。

百度关于曲牌《八声甘州》的来历是:《八声甘州》简称《甘州》。是唐玄宗时教坊大曲,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后用为词牌。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属慢词,双调九十七字,平韵,以柳永词为正体。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全词如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曾经很喜欢古诗词的我,正好今夜有点小小的郁闷和无聊,而这样的时刻最适合拼凑酸文,不如就来一次无病呻吟附庸下风雅好了。

我也步这个韵仿一首《八声甘州》抒抒情,吧友们不爱看也别扔砖头哈,婆婆我人虽老了还是会很容易激动滴……

凭窗七度雪雨风霜,哪曾化心愁!

看东西南北,当街顾影,谁更烦忧?

也羡红妆富贵,也慕神仙游,

怎奈红颜老,又临清秋。

流年堪伤故事,莲子心中苦,谁可与求!

恨问杨春林,缘何不罢休?

待明天欢颜依旧,本楼主,轻步舞风流。

挥别处,烟消云散,我且悠悠~

许是流年不利?自12年春节过后至今,烦心事接二连三,让本欲抽身远遁的我总也不曾清静,更莫谈远离是非。明明夜夜愁绪难消,还得天天笑脸示人,只觉得烦恼惆怅有自个担当就好,没必要让身边的人也跟着不愉快。

若非生计,秋歌我何苦如此委屈?

不过苦中作乐也已惯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也经历的多了,生离死别或别的本不该承受的悲伤也承受过了,还有什么能让我不能面对的呢?

既然身在江湖,岂能不快意此生?悲也罢,喜也好,此去彼来,总有终结的时候。看开了,还会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只要我的眼睛还亮着,心还跳着,我便会笑着继续往前走……

篇二:论文-雨霖铃鉴赏

柳永婉约伤感之作——《雨霖铃》

——诗人柳永的简介与《雨霖铃》的赏析

在高中时就应经学过《雨霖铃》,作为男孩子本应喜欢豪迈雄浑的诗词,而为什么我会选择这首呢?原因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是因为诗人柳永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身世传奇,奉旨填词。第二点是因为他的词的内容与其他诗人有明显的区别,独树一帜。他的诗据我了解可分为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男女情爱的苦痛,三是羁旅行役的悲伤。其中虽不乏低俗之作,但总体来说反映了那个时代青楼歌妓、繁华都市的情况。第三点是因为诗人所作的诗词柳永词标志着北宋词发展的转折,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沾溉甚深他对词的创造性贡献更主要是体现在词调和艺术方面。首先,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其次,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最后他的词大多为慢词为主并以铺叙见长。

说起柳永这位诗人,回想起当时老师对诗人柳永的介绍比较简单,因为我选修了古诗词鉴赏,我就就联系了一下之前的语文老师,叫她把之前的课件发了给我。课件课件里面是这么介绍诗人柳永的。——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雨霖铃》是他的代表作。

而上了邓健老师的课--古诗词鉴赏对诗人柳永了解的跟多了。柳永曾作过《鹤冲天》,里面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仁宗知道后认为柳永过于狂妄,不准录取,而招致他屡试不第(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云:"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一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以致颓废放纵。晚年才考取进士,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并善于吸收民间语言,明白晓畅,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作品概括为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男女情爱的苦痛,三是羁旅行役的悲伤。其作品往往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作品集《乐章集》 。

而对于诗人柳永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苏轼曾说柳永《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不减唐人高处”。

王灼说他"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碧鸡漫志》)。 陈振孙说:"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

比较有分析眼光的是近人夏敬观的评语,他认为:柳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淫□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

这些是我在百度知道上搜索到的对柳永比较有名的对柳永的评价,可见世人对他褒贬不一,到了近代,评价才越来越高。

说起《雨霖铃》,我特意查了一下词牌来源———总的来说是源自:唐代时期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如《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也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一下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而这首柳永写的这首词《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是柳永的主要代表作之

一。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离别之感伤”而构思,层次让人感觉比较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主要是在勾勒环境;其次写离别时候,主要精力放在描写情态;最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就这样环境+情态+心理就形成了一幅冷落清秋离人愁断肠的画面。下面我对全首词简单翻译一下:

秋天过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与友人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可是船上的人却已催着出发。诗人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竟说不出来。想到这次去南方,是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看到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之时,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又有谁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会身在何处?恐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清晨冷冷的风和黎明的尚挂在天空的残月。想到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假使有满腹的浪漫情意,我又能去谁去诉说呢?!

下面我在简单的分析一下这首词。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只要写离别的感伤,——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不舍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重在述述情怀,伤离别——冷落清秋——杨柳岸——好景虚——不知与何人说,总的来说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说情、融情入景使得此词成为传世佳作。

柳永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他一生起落浮沉,饱经坎坷,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诗词的执着。唐末宋初,词开始快速发展。而此时的词都为小令,简短。柳永,正是慢词的开创者,在词发展上有极大的贡献,他对词的理解是深刻透彻的。他的词有咏爱情的,有咏友情的等等,在婉约词上有诸多绝唱佳作。虽然诗人柳永曾为世人所贬低,但是他的坚持、认真专研与开

拓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资料:

1.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9790142.html

2.高中课本 语文 二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3页

篇三:柳永《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上片纯写景,写全景这在慢词长调中是不多见的。它取楼头放眼远望的角度,全方位地摄取镜头,画面开阔高远,秋情秋景融为一体,将古今才人失意之悲寄托于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衰谢销亡之中。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开篇用一去声字“对”领起,富于气势,发腔即已警动听众,如弹词开篇的一声拍板,戏剧人物出场前的亮嗓,又妙在体现了观景的角度,暗藏登楼凭栏远眺之意,为下片作伏笔。“潇潇”表现雨势的急骤。“暮雨”带有寒意,“洒江天”说明地点是在江头,暗伏以下“长江水”句。词人本是登楼观景的,要在江天之际游目骋怀,即所谓“登高临远”,显然希望天高气爽,天色晴朗,可是突然下起了急雨,弥漫江天,又时值日暮天寒,一股凉意直逼词人而来,这就为全词悲秋伤别定下了基调。

“一番洗清秋”是“潇潇暮雨洒江天”的结果。秋日傍晚,一阵骤雨,气候就更加清凉萧瑟了。而这种景象也正与浪游他方的游子空虚、寂寞、忧伤、愁苦之情凑泊。此句景中含情,亦景亦情。“一番”固然是写观此番骤雨而雨也还会有“二番”“三番”。一番秋雨一番寒,秋凉也是渐次为“清”了。换句话说,一切美好的生命都是渐次衰败消亡了。雨之急,暮之寒,“洒”和“洗”的态势,都蕴含着寒风。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于此。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一切在外求仕、谋职、经商、售艺之人大都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园去了,只留下空寂的关山,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这一切,强烈地激射出词人流落他乡的伤楚,孤单和愈益黯淡的情怀。这第二韵不单苏东坡赞。刘体仁《七烦堂词译》又比作《敕勒歌》意为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又极富情感色彩。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间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

既然雨过天晴,又有夕照当楼,那四处的残红败绿必然尽收眼底,故又引出第三韵。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言处处,反映视野之开阔。“红衰翠减”表现远望的感受,真切而又鲜明。站在楼头看那红花衰谢,绿叶凋残的广阔地面。在夕阳的映照下,只觉得红翠两种鲜嫩的颜色已经淡了许多。这种强烈的视觉与暮雨、霜风、残照相联接,必然显现出自然界美好生命的衰残:“苒苒物华休”此乃不可把握的自然规律。自然界如此,人世间又岂能例外,那美好的故乡,深情的佳人和自己蹉跎的青春年华,无一不苒苒逝去。联想到此,自然悲从中来。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第四韵承上“休”字言一切生命都将衰亡,只有长江水仍旧日日夜夜奔流不止。“长江水”本是无生命的,只因为它奔流不息,而觉其有了生命。就此唯一的生命也竟感到孤独凄凉,失去了往日欢快的声容。蓦然无语,似乎也在为自己生命的流逝而感到悲哀。江水春夏上涨,波涛汹涌。秋冬回落,涛声渐息。词人将这种自然规律情感化,寓人生悲慨于江流变化之中。

下片纯系抒情,表现内心的矛盾苦闷:不忍登高临远又偏临远,不当淹留又已淹留,思念家园又下不了回家的决心。千回百转,柔肠寸断。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暮雨,霜风、关河、残照均取登高的角度。“登高临远”四字将上片景物收结无遗。又无论登高还是临远,所引发的都是悲戚,岂止东流水有所不忍,那暮雨、霜风、关河、残照、物华、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忍“二字总括。然而“不忍登高临远”又不停留在收结和总括前文上,还以居高之势,振臂一呼,唤出了故乡和佳人。原来词人凭楼远眺,顺着

东流水的江水,望到了渺茫的前方,意在寻找他的故乡。“不忍”一句与“望故乡”两句作一呼一应之势,将悲秋之慨引向伤离意绪。意谓见万物衰竭固然有所不忍,望不见故乡,引动了归思,心情益发悲凉。这就将“不忍”的情感扩展到一个新的领域。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思乡心切必对浪迹江湖产生悔恨心理,故“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柳永之流落江湖,萍踪浪迹是出于应考、谋职等原因,不得已而为之的,为何又是懊悔之心?原来并未达到目的,只是“客里光阴虚掷“罢了。于事无益的“淹留”想来实在不值得。但词人终究没有回家园,这又说明他仍旧在等待。那冷落的山程水驿还不知要走到何时!那暮雨霜风还不知道要送走多少似水年华。两句作反省自问的语气,深入揭示内心世界。词人内心的矛盾怅惘是含蓄不尽的。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绣阁轻抛,沉萍难驻”(《夜半乐》),家庭的温暖与关河的风霜,本是相联系相对立的,悔恨浪游必与思念亲人相生相立,故由“叹”而到“想”,想到那些闺阁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她们梳洗打扮,在楼头极目眺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前,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在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这对于一个在外流浪的人来说,是多么值得珍惜!这两句纯出于想象,词人虚处实写,将佳人的深情动作刻画得细腻动人。“凝”“识”“误”三字描述了她从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船的惊喜再到认清不是以后的懊丧的全过程。词人由自己的思亲转到亲人的思己是深一层的写法。意思是词人从自己和对方的两面交错来写见人见己通体明亮。这种写法并不出自柳永。杜甫写月夜思妻,又反过来写妻子思念自己,有“香雾云鬓里,清辉玉臂寒”(《月夜》)之句。韦庄词“夜叶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浣溪沙》)也是由己及人。不过柳词有更多层次和曲折。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然而词人毕竟是抒发自己怀乡思亲的悲愁。故结拍仍需回到自身。将“归思”之实与“归舟”之虚,“凝望”之切与“凝愁”之浓做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流落江湖有家不能归的深悲。“争知我”以沉痛哀怨的语调,将对方期盼归人的苦情纳入自身的悲愁之中。“倚栏杆处”照应开篇的“对”字和过片的“登高临远”。“正恁凝愁”融合上下片词情,意谓凭栏观景思乡,无非凝聚着如此这般的愁苦,将全篇的情意一一唤醒。

写作特点:

纵观全词,非独结尾统摄全篇,上下片十八句无不经纬分明,丝丝入扣。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情景交织,以“对”字开篇,“登高临远”过片,“倚栏”落脚,又以倚栏凝愁照应江水无语,有如常山之蛇,关节响应,救首救尾。柳词铺叙而不散浸,于此可见一般。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将志士悲慨与儿女柔情结合,体现刚柔相济的艺术美。用单字去声作为句首领头字,也是一大特色,“对”“渐”“望”“叹”“误”等用于开篇与转折处,骨节灵通,强而有力,如点睛之龙破壁而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翻译赏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844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3 08:27 , Processed in 0.2646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