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回复: 0

威廉?伯克?米勒《在坟墓中的旅行》阅读答案解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现代文阅读考查专题第2轮复习学案教1师版凯歌

高考满分作文评点 5

1.母亲,我不要您的“不”

从小时候起,母亲您就信仰着“慈母多

败儿”的宗旨,一直严厉地要求我,由于有您的理智与成熟,年少无知的我在您无数次的回答“不”中,我避免了很多可能无法挽回的错误,也学会如何处事待人。

然而,我已经在世上过了18个春秋,相比起您的人生阅历,可能算不上什么,但您应该知道,我成长了。时代在变,我在变,然而,母亲您口中的“不”依然未变。

每一次当我向您提及我的计划和目标

时,我几乎可以预测到,您会回答“不”。难道您心目中,我依然只是一个冲动的少年吗?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理智的分析,

也逐渐找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或者您为我悉心安排了一条理想的道路,但掌握方向的我,哪怕开往了充满风雨的险境,我也将勇敢面对,义无反顾。然而,要我成为您的一个“克隆”,这对我来说多么残忍。还记得某年暑假,我向您提及我要当义工的时候,您慈祥的脸突然充满陌生感,一句决断的“不”,把一个跃跃欲试的我的热情全部驱散。看见了坚决得不容许任何上诉的表情,我只得放弃。然而,当其他同学在当义工后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后,您知道我有多心痛和后悔吗?难道你不认为假如您在那时候答应和鼓励我,将会是对我的最大恩赐吗?流失的机会已经无法挽回,我提出只是想让您明白我的感受。

您也记得我上高三以来的成就吧。通过自己制订的计划,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在学生会上丰富了阅历和经验。这些事实都告诉您,该对自己的儿子刮目相看了。在我做每一件事之前,我也有细心的考虑,然后再作出决定。当我由于对您的尊重和信任而询问您时,更希望得到母亲您的肯定。您的每一句“不”,都是对我至高无上的指令,正因为如此,母亲您更应该在每一次使用这个权利时,慎重地考虑,不要轻易地驳回我的建议。总有一天,我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而母亲您不在身边,如果现在您不让我有更多的尝试,将来我凭什么去应付呢?

母亲啊,请不要轻易对我说“不”。[来

【点评】

这篇作文的作者紧紧围绕题目,情理交融,写出了自己面对母亲的“成熟和理智”的“教育专制”,从内心发出的“请不要轻易说不”的真诚告白。

这是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母亲面对长大的孩子依然轻易地不假思索地说“不”,没有考虑到孩子成长路上的自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也是一篇说理质朴的作文。作者在动之以情的同时,晓之以理。作者面对母亲的非理性的“轻易”,用“当义工”和“高三进步”的事例,与母亲娓娓“论”来,让人信服。

2. 不要轻易说“不”

——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不是个勇敢的孩子。我害怕困难,我

害怕前路的茫然,还害怕面对前路的艰辛,我害怕面对没有方向感的世界,我害怕失去自我。

我总是会在事情快要有结果的时候,特别是在自己有不好感觉的时候,选择逃避。 我总是想学着去坚强,可是坚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坚强总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子坚强,它并不是两个字,它并不是一种心情,它不是一时的冲动就能完成的事情。我觉得它好难。我曾经尝试着去做,可是最

篇二: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二十)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二十)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画家赵无极

郁风

(1)在国内,凡是经常看报纸的人,都知道在国外有那么几位为中国争了光的科学家如杨振宁、李政道;可是在国外,除了科学界以外,一般人很少知道他们的名字。相反,在巴黎、伦敦、罗马、维也纳,在纽约、旧金山、东京、新加坡,凡是有些文化的人都知道有个中国画家叫赵无极;可是在国内,除了美术界以外,即使经常看报纸的一般读者,也很少知道在巴黎有个为中国争了光的画家赵无极。当然,艺术的成果可以通过展览使人人都有机会直接欣赏,而科学成果则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的。

(2)赵无极一九二一年出生于北京,却是在上海南通长大。祖辈是书香之家,父亲是银行家,少年时代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充分享受和学习过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萃,名家书画、碑帖金石,加上他的叔叔常从巴黎寄回西方名画的印刷品,浸泡得他十岁就开始画画,十四岁就考入了杭州艺专。一九四八年初去了巴黎,次年曾在一次芭蕾舞速写比赛中获奖,并在某画廊举行个人画展。后采他遍游欧洲,每年举行画展,出版画册,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被西方美术评论界公认为当代世界最有成就的名画家之一。

(3)有人说,他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几乎没有吃过生活的苦头;我说他的幸运主要在于排除了一切可能的方便的诱惑,没有成为一个在生活上和艺术上的纨绔子弟,而是坚定不移地走着一条不断探索追求的寂寞之路。在这条路上他却并非没有吃过苦头的直线前进。他试用各种工具材料和形式体裁去表达,搞过铜版、石版、油画、水墨,为诗集作插图,为芭蕾舞设计布景,不断否定、破坏自己已有的,又不断创造新的,忍受艺术变异中的痛苦一一包括由于这种变异曾有一年半卖不出一张画,生活收入也大大减少,忍受由于专心于艺术上的追求而引起感情和家庭生活的变异的痛苦,等等。

(4)然而,无论如何变异,他的作品的精神品格的内涵,从来没有离开过祖国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倒是出国以前的早期,他的作品更接近西方印象派绘画,而到了巴黎以后,虽然广泛涉猎和吸取了西方古典和现代绘画的某些表现方法,但是他心向往之梦寐以求的却是自

童年时代就孕育着他的中国艺术的本源。这是很有趣的反效果,他在自述中曾说过:“如果在我成为艺术家的过程中,不能否定巴黎的影响,我必须同时指出,随着我的成长和自信的确立,我逐渐重新发现了中国。中国与生俱来的出现在我最近所有的画作上。似非而是地,是由于巴黎,我才回归到根深的本源。”这也不难理解,生活中这种辩证的反效果是无穷的,正如“人在福中不知福”,直到从空间和时间拉开了距离,才发现某些最可贵的东西。

(5)所有对于赵无极的评论,包括著名的作家、诗人为他的画册或展览会写的序,都提到或集中地论证这一点:“富有中国精神的内涵,有些方面兼具现代的特色”,“清晰地反映了中国人看宇宙万物的观点;遥远和朦胧反映出默念的精神,而非默念的具体事物,这已经成为最现代的环球性的普遍观点。”这就是他在西方受到重视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6)在他的画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呢?那是色彩和光影交织成的风云变幻,是宁静的绿野和草丛中闪耀着流水,是莽莽森林延伸到遥远的天际,是茫茫夜空里显现出阑珊灯火,是生命的腾跃和律动……

(7)他用中国书法的笔触和力度挥洒着油质色彩,用黑白虚实突出逼人的光亮,用逐层交错的色度渲染出深邃的空间感,整体统一的和谐和跌宕起伏的节奏形成音韵,……其实这些表现方法正是中国画古已有之的,不过由于他兼采了西方绘画对于材料、色彩和结构的处理方法而形成不同的新的效果罢了。岂有它哉!(有删改)

1.请用-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内容,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4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不断否定、破坏自己已有的,又不断创造新的,忍受艺术变异中的痛苦。 (2)似非而是地,是由于巴黎,我才回归到根深的本源。

3.简要赏析文章第6自然段。(4分)

4.结合全文探究一下赵无极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坟墓中的旅行

威廉?伯克?米勒

[新闻背景] 1925年1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在那个大洞穴中,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19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在此期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以下摘编的便是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5天,并获得1926年“普利策新闻奖”。

弗洛伊德?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出去仍然满怀着希望,今晚6点20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

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屈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5英尺。走完80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

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周身就湿透了。每时每刻我都感到愈来愈凉,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爬了大约90英尺后,我到达一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的空间稍微大一点点。

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但我不能停下来。

最后,我下滑到一个8英尺远的陡坡上。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哝着应了一声。

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上周五上午10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

在我看清他的脸之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将盖在他脸上的一块油布掀开。

“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

这时我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上面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最初的几小时他不曾介意,但持续不断的滴水几乎使他要疯狂起来。这天的早些时候,他的兄弟将这块油布带给他。

这使我想到了旧时的水牢,我战栗了。

在这趟行程的尽头,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工匠们曾经钻洞穿道到我已到达的地方,但仍然够不着的原因。像他们曾经经历的那样,我精疲力竭,从头到脚感到麻木,寒气刺骨,空气污浊。在短暂的这段时间,我逐渐体会到柯林斯经受的痛苦是什么滋味,但我还是不能彻底地理解。我确信我将出得去,但柯林斯除了希望之外别无他法。我没有肉体上的痛苦,而柯林斯的一只脚夹在一块6吨重的岩石的天然裂缝里,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痛苦。

我试图爬过柯林斯的身体到岩石那儿,但他的身体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我挤进去设法帮他,直到他恳求我下来。

“疼——太疼了!”他说。

柯林斯躺着,向左侧斜着,以至于他的左脸颊触到了地面。两只胳膊牢牢地卡在他身旁的石头缝隙里,仿佛真的被套上了——自然界的贴身衣。

我跟在路易斯维尔消防署的罗伯特?伯顿上尉的后边,柯林斯的弟弟霍默?柯林斯以及盖伊?特纳跟在我后面。霍默?柯林斯带来了全套衣帽,我们终于给他兄长穿上了。

被困者尽可能地挪转,以最大限度地配合我们,最后,我们在柯林斯身上系根绳子准备拖他离开。我们尽力拉,看上去好像前进了许多,实际上只将他挪动了5英寸远。

也许我们做过这种事,但我几乎回想不起来。我们中的所有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片刻之后,我们的力气使完了,再不能做了。

我们看见,柯林斯的弟弟带给他的垫子和盖的东西还在原来的地方,他正在休息(我们尽可能地让他觉得舒服)。

随后,我们在他脑袋附近放了一盏装满了油的灯。

我们道了再见,最后一个人开始后退。不久我发现出去的路比进来时更糟糕。开始一段时间我简直向后爬不了,但爬过一阵后,我也能爬快了。

每爬一步,脏水似乎就溅在我的脸上。我不再在意它,因为我已经麻木了。我常常被堵在斜

坡上,水就顺着脖子向下流,但如我所说的,我感觉冷到了极点。

最大的安慰是,我们来到了离出口处还有大约一半路程的那个小隔间,对救援者来说,这是唯一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发现,低头、向后挪动双脚,使我可以环顾四周。

这一下可帮了大忙,不到20分钟后,我便已经置身于从出口处射进来的光亮之中。但是,在到达出口之前,我发现同行的两位再也不能前行了,我用尽所剩无几的气力才把他们弄出来。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5.标题“在坟墓中的旅行”的含义是什么?

6.这是一篇报道抢救被困者的新闻,为什么却重点叙写记者进出洞穴的过程?

7.在美国报界当时的大量报道中,米勒的这篇报道脱颖而出,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对这篇新闻社会价值的理解。

(2012年广州模拟,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参考答案:

一、1.(1)作者用对比的手法(l分)介绍了画家赵无极在国外名气很大而在国内却少有人知道。( 1分)(2)引领下文。(1分)引出对面家赵无极及其作品的介绍和评价.(1分)

2.(1)不断地变换和尝试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和形式体栽去表达艺术追求,不断行成自已的新的艺术风格。(1分)经常忍受着生活收入减少和感情及家庭生活变异的痛苦。(1分)

(2)实际上,正是由于巴黎的西古典和现代绘画的启迪和影响。(1分)才使我正真回到了祖国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1分)

3.第6自然段运用了话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2分)用诗一样的语言概括介绍了赵无极画作的丰富内容以及带给作者的深刻感受。(l分)表达了作者对赵无极画作的深刻的理解和喜爱之情。(1分)

4.答案要点:赵无极在艺术创作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从小就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从第二段中概括)二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

篇三:2014年高考专题训练--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4年高考专题训练--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一个袁隆平在哪里?

原春琳 张 国

留在土地上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年轻人在减少,但这并不是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担心的问题。

他更关心的是,中国的农业正在转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农科人才。否则,“现代农业”无从谈起。“其实现代农业跟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农民,根本没办法从事现代农业。”张桃林对记者说。

这不是张桃林一个人的担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也有同样的忧虑。这位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对农业的理解从理论层面真真切切地转到了实际层面,“农业科技太重要了”。他仅以甘蔗为例,作为甘蔗主产区,如果广西甘蔗产量出了问题,全国的糖价都会迅速上升。

农业院校也在担心。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说,原来部委所属的七八所农业大学,传统的涉农专业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不会超过20%,华南农大这个比例则为16%~18%。尽管重点大学不愁生源,但是传统的涉农专业很难招到高分考生。对一些涉农专业而言,招生的常态是:高分考生少,第一志愿少。

涉农的职业院校更是让人忧心。去年,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当面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反映:在近10年的时间里,农业大省贵州涉农的职业学校从13所减少到4所,涉农专业严重萎缩,种植业专业几乎停办,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仅占全省招生总数的3%左右,每年涉农专业毕业生还不到3 000人,学生毕业后纷纷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是个普遍现象,不少农村职业学校的建筑只有一个教学楼。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职业院校里,一些看起来风光、更容易找到工作的专业,比如,厨师、动漫,则广受青睐。

在这个自由选择的年代,没人能强迫别人作出某种选择。毕竟,农业的“苦”字招牌一直没有摘掉过。以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为例,有人说,学农的学生看起来比较土。“天天跟土地打交道,怎么洋得起来?”温思美说:“农科学生要跟着太阳转,跟着地球转。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农事,都要去做基本的实践。这是花钱花时间的事情。有的学生开玩笑,农科学生要比其他专业学生多吃二两饭。”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条件还是要差一些。尤其是有了知识积累之后,很多人宁肯在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与农业打交道。培育出世界首例试管山羊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直言:“别说高校学生不愿意去,农村的人也不愿意在农村,进城务工农民的第三代都不愿意回去了。”

旭日干是真急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粮食安全谁来保证,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对很多从事农业科技的研究人员来说,袁隆平是一个传奇。

有人说,他一个人干了两亿农民的活儿。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解决6 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众所周知,袁隆平取得今天的成果付出了多少辛苦:一个上世纪50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天天泡在田间地头,孜孜不倦地研究他的杂交水稻。

在很多人看来,这位院士更像是一个农民。可是如今,又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像袁老那样整天在地里劳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功,把自己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民?

3月9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记者会上说,现在青壮年劳力、有文化的劳力都进城打工了,将来谁来种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重视的问题。他指出的农业科技不足之处,包括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的科技成果很少,也包括农业科研和推广人才总量不够、队伍老化等问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一号文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措施。

但是,长期以来,“农业苦,农业累”的观念深入人心,政策的调整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希望培养出袁老这样的人,但是这比那个时代更困难。”温思美说。

(原载2012年03月1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1.文章以“下一个袁隆平在哪里?”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2.在文章结尾处,温思美说:“我希望培养出袁老这样的人,但是这比那个时代更困难。”请联系全文分析他这样说的理由。

3.请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篇新闻的社会价值的理解。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红歌会:时代精神的彰显与期待

新华社南昌10月28日电(记者陈建华、周伟、王以端)《映山红》《唱支山歌给党听》?一首首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歌曲,在革命摇篮井冈山再一次唱响;一段段激昂悠扬的旋律在巍巍井冈回荡,把人们又一次带回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始于2006年的大型娱乐节目“中国红歌会”,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将经典与时尚、历史与现实、英雄主义的激情和情感的愉悦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精神大餐。尤为令人可喜的是,在当下一些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而一味流俗媚俗之时,让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在红色激情中感怀不已,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2007年,江西电视台正式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举办中国红歌会,并获得批准。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江西电视台再次把红歌会舞台搭上了井冈山,并从8月起在全国设立了湘赣鄂、云贵川、晋冀鲁豫、陕甘宁、北京五大赛区。各地报名参赛者达1万多人,遍布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多个民族,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

当一位两岁半的孩童被妈妈抱着在话筒前,用不太清晰的口齿唱起了《小军号》;当一群平均年龄68岁的老人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颠簸,来到井冈山茨坪红歌会现

场,神采飞扬地唱起《解放区的天》??电视机前的观众体会的,不是演唱者唱技的稚嫩和粗糙,而是歌声中透出的热爱和真情。

进入今年红歌会决赛的三名选手分别是曲措、白马人组合、黄训国。一直离乡在外的曲措泛着泪花演唱了《烛光里的妈妈》,黄训国发自内心地讴歌《父亲》,白马人组合以一首《老师我总是想起你》向陪伴他们一路走来的老师致谢。全场观众无不被那感人至深的歌声与真情所打动,一个个眼含热泪。

77岁的老艺术家阎肃是红歌会的多场评委。他说:“我当过许多歌唱比赛的评委,但说实话,在这次活动上,我真的被感动了!”

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 为什么从6岁的孩子到78岁的老人,他们都要登台?为什么在上世纪50年代打下过美国侦察机的老兵也要在舞台上放歌?为什么歌者和听众的眼里总是噙满泪水?为什么一个人歌唱竟引来万人合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红歌之所以让人感动,首先是“歌红”,红色歌曲传递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对历史的缅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使人百听不厌、历久弥新;其次是“会红”,红歌会以群众娱乐的节目形式吸引着大众,把比赛变成了参与的快乐歌唱形式,从而唤起了百姓的热情,吸引了大众的参与。

红歌会总导演廖苏斌说,红歌会的成功让我们有众多的意料不到:意料不到红歌也这样叫好又叫座;意料不到红歌让这么多人感动??最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红歌会的“粉丝”当中,竟有这么多的年轻人。

江西吉安市第一中学的张蕤同学今年高考以699分的总成绩获得全省理科第一名。为了表达自己对红歌的热爱,他报名参加了今年的红歌会。他说:“井冈山养育了我,红色精神已注入了我的血液。虽然我唱得不好,但我爱红歌,红歌精神会让我受益一生。”

一些业内人士在谈到“红歌现象”时认为,红歌会借鉴了当前颇受关注的“选秀”模式,但在内容上却避免了肤浅和低俗,转而引领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主旋律。红歌会颠覆了以往人们对红歌的认识,在重唱经典歌曲的同时,节目组创人员从舞台的布景、乐队的伴奏、歌曲的伴舞以及电视的表现手法等等,都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使得红歌由“过时”成为时尚,以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形式出现,用一种创新的方式带给人感动。

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随着红歌与红歌会日渐红火,昔日的红歌精神再一次被点燃。

“物质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红色精神似乎在一点点流失。”网民在网上对红歌会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前荧屏上的某些缺失。在全社会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之际,红歌会收获的感动,无疑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标杆。

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喻春龙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众传媒承担着重要责任。传媒最重要的职责是引领而不是迎合;节目收视率不能靠低俗来换取,而要靠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辉来赢得。在大众呼唤优秀电视节目和文艺产品的时候,中国红歌会无疑彰显着一种榜样的意义。 (有删节)

1.文章开头一段属于新闻中的导语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2.文章用较多的文字介绍了人们参加红歌会的盛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红歌会”彰显了怎样的时代精神?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期望?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红歌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怎样的启示。

三.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寿光8万农民工“寒冬”不失岗

记者 崔永刚 王德贞 报道 本报寿光12月29日讯 今天上午,虽然天寒地冻,但寿光市侯镇项目区内却是春意盎然。山东联盟化工集团在此举行新员工宣誓上岗仪式,25岁的农民工王发亮和 46名工友经过 1个月的岗前培训,今天正式上班,从此成为寿光8 万农民工大军中的一员。

正当一些地方的很多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纷纷裁员应对经济“寒冬”时,寿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寿光市总工会副主席李仁光说,目前全市有大小企业4088家,其中的8 万名农民工,已全部纳入工会组织。为保障农民工权益,寿光市总工会发出了《致厂长(经理)的一封信》,倡议企业理性应对危机,不做“经济性裁员”,得到了域内企业的集体响应。山东默锐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出口型企业,虽然经营遇到暂时困难,但是1000多名职工无一下岗。公司总经理杨树仁认为,让职工有稳定的收入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且熟练工人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裁掉容易招回难。杨树仁说:“关键时刻要有担当,企业愿做农民工的‘挡风墙’。”

目前在寿光,农民工不仅没有因经济“寒冬”而失岗,今年全市146亿元的工业投入还催生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又吸纳了8622名农民工。仅山东联盟化工集团今年就开工了5个项目,新招进了951名农民工。

“寿光企业能从容应对危机,被称为‘寿光模式’的银政企合作,功不可没。”山东社科院研究员秦庆武介绍,寿光的银政企合作,就是由政府建立中小企业协会和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至今,作为银企“红娘”的担保公司,已为寿光25家中小企业提供了4550万元贷款担保,助其在“风雨飘摇”中站稳脚跟。

从今年10月下旬开始,寿光市职业介绍中心专门设立了“失业农民工登记服务窗口”,该中心主任刘月祯今天告诉记者:“到目前,前来登记失业的人数为零。”

1.在经济“寒冬”中,寿光是怎样保证农民工不失岗的?

2.这则新闻的导语有何特点?好处是什么?试加以评析。

3.美国著名记者怀特黑特说:“一篇好的报道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本文是一则采写新闻,但记者巧妙地采用人物的视角和故事讲述的方式来报道,读来毫不枯燥。请举例分析本文是怎样“讲”新闻的。

4.这则消息获得了第2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它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也有些许可以改进的地方。你认为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试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坟墓中的旅行

威廉?伯克?米勒

新闻背景 1925年1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在那个大洞穴中,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19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在此期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以下摘编的便是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5天,并获得1926年“普利策新闻奖”。

弗洛伊德?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出去仍然满怀着希望,今晚6点20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

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曲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5英尺。走完80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

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周身就湿透了。每时每刻我都感到愈来愈凉,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爬了大约90英尺后,我到达一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剩余的空间稍微大一点点。

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但我不能停下来。

最后,我下滑到一个8英尺远的陡坡上。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哝着应了一声。

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周五上午10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


《威廉?伯克?米勒《在坟墓中的旅行》阅读答案解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81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3 09:03 , Processed in 0.27224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