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回复: 0

妥帖的意思是什么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妥贴”还是“妥帖”

一个语言环境里,同一个词居然用了两种写法:妥帖、妥贴。 学生问:到底是“妥贴”还是“妥帖”呢?

“贴”字,基本词义是“把薄片状的东西粘在另一个东西上。”用这一本义的有“粘贴、剪贴、贴边、贴补、贴兜、贴花、贴画、贴标签”等;用其引申义的有“贴换、贴己、贴近、贴身、贴题、贴息、贴现、贴心、房贴、一贴药”等。

“贴”字在古代还可以用作通假字,本字是“帖”,表示服从和妥当、稳当的意思。用这个意思组词为“服贴”、“妥贴”,即“服帖”、“妥帖”。

也就是说,把“妥帖”写成“妥贴”时,表现的是古汉语遗留下来的通假字现象。这一现象现在已经被“妥帖”来取代了。“妥贴”只是作为通假现象而保留着。

更何况,即便是在古代,也是常常用本字而不用通假字的。如《陆机文赋》里有“或妥帖而易施,或龃龉而不安”句,《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里有“这书是杜少卿哥寄来的,说臧歧为人甚妥帖,荐来给大爷、二爷使唤”的句子,就是大家经常列举的例子。

所以,就用字规范而言,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环境里,应该用“妥帖”才是。

篇二:哪个更妥帖?

哪个更妥帖?

前些天进行五年级抽测,在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中我设计到:tuo tie一词,意图是考察对第九课“妥帖”一词的掌握。批改试卷的时候看到许多的学生写成了“妥贴”,刚开始感觉这个“贴”也对,而且自己平时写的时候也没太注意过,但是总觉得既然两个都对,为什么书上要写成这个“帖”呢?是课文错了吗?虽然老师要以课本为准,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也不是权威,还是查清楚给学生一个权威的答案。

首先利用最先进的方法,上网查阅。在百度中输入“tuo tie”,果然“妥帖”和“妥帖”两个词同时出来了。我又输入“‘妥帖’和‘妥贴’的区别”,出来的答案更是模棱两可,说:“两个词是通用的,妥帖一般是形容词、副词用的,妥贴一般用在特指动作的时候用的。”我感觉这个答案连我自己都不能说服,看样子还真不能太相信网上的东西。

我一直坚信《现代汉语词典》的真实性,所以就又翻出了《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查阅。发现词典里面收录的只有“妥帖”一词,而根本就没有“妥贴”。原词条是:“[妥帖],音tuǒtiē,恰当,合适。”

又分别查了“贴”和“帖”这两个字的意思:贴——音tiē,有五个义项:①将片状物粘在别的东西上:贴画、贴春联。②紧挨、靠近:贴心、贴身。③添补、补偿:倒贴、贴补。④补助费:津贴。⑤量词,多用于膏药:一帖膏药。

帖——有三个读音:读tiē,有三个义项:①顺从:服帖、服服

帖帖。②稳妥:妥帖、宁帖。③姓。读tiě,①邀请客人的书面通知:请帖、喜帖。②旧时写姓名、年龄、籍贯、家世或生辰八字的纸片:换帖、庚帖。③写着字的纸片:字帖儿、揭帖。④量词,用于汤药:一帖药。读tiè,义项有一个:①供学习写字或绘画时模仿的样本:临帖、字帖、画帖。

从字典的注解可知, “帖”字的义项中有“稳妥”的意思,和“妥”组成词语“妥帖”可理解为“恰当、合适”。可是“贴”字的义项中没有一项能和“妥”组词达成恰当的意思,而且词典只收录“妥帖”这一写法,可见以前我们习惯的“妥贴”应该改成“妥帖”才更妥帖!

篇三:定义

“国学”是在20世纪初年产生的一个学术概念, 它是在与“西学”的区别和对立中建立 起来的。章太炎在“国学”观念的建立和传播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胡适在“整理国故”的口号下重新界定了“国学”这个概念, 将“国学”定义为“国故学”, 但它仍然是以中国古代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学术的总称。“五四”以后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化, 特别是由陈独秀、李大钊开其端的中国现代革命文化, 以鲁迅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现代社会文化, 由从事外国文化的翻译、介绍和研究的学者和教授创造出来的大量学术成果, 都没有纳入到“国学”这个学术概念之中。1949年之后, “国学”这个概念只在港台和海外华文学者之间使用着, 直到文革结束之后才重新出现在祖国大陆,但直到现在, 这个概念仍然沿袭着原来的用法, 这就在有意与无意间将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化的研究排斥在“国学”之外, 把整个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凝固起来, 把理应具有更大互动性能和更大发展潜力的中国学术体系分裂成了各不相关且相互掣肘的几个板块, 由此形成的学术观念也有严重的缺陷, 影响着中国学术的正常发展。

“国学”,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概念、话题。按照一般理解,“国学”乃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以此观之,每个国家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国学”。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的国内简称,是研究中国即中华民族之传统学术文化之源、流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

3、原有释义及其缺陷

就国内而言,清末民初,学界对“国学”的释义争议很大,大致有以下几种:

(1)“国学”即“中学”

这一释义与清朝大员、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等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关。但因有“西学”一说而提出与之对应的“中学”并不周全,因为与“中学”相对应的概念应是“外学”,而“西学”则仅仅是“外学”中一部分,并不能涵盖日学、印度学等等所有“外学”。另外,因世界各国学校一般都有大、中、小学之分,用“中学”这样的概念,也很容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引起误解。

( 2)“国学”即“国粹”

这一释义,是针对“中学”提法太笼统、宽泛而另提出的。

但顾名思义,“国粹”即国家学术文化之精粹。“国学”与“国粹”不论外延或内涵其实都不一样,硬把两者等同起来,无疑与事实不符:因为“国学”并非一切皆“粹”,而是有“粹”有“渣”。因此,把“国学”与“国粹”等同,要么名不副实,要么等于把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以外的内容排斥在外,又因人们对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之理解不尽相同,自然就很难使“国学”的内容及其解释规范化。而在实际操作上,这样的释义也行不通。主张这一说法的人,实际上认为中国传统学术一切皆“粹”,因而把传统学术一篮子兜进了“国学”的筐子里。

(3)“国学”即“国故”

这一释义,是针对“国粹”一说太笼统,又鉴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并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这种提法曾经被当时许多著名学者所认可。“五四运动”时期的“旧派”、“新派”“国学”家们,几乎都使用过“国故”一词。1919年初,新旧文化激烈交锋,北大较保守的学者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在此背景下,毛子水、傅斯年在《新潮》杂志撰文,针对“抱残守缺”、“追摹国故”的倾向而提出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整理国故”。所谓“整理”,并非限于考证、训诂,还包括了评判价值、探寻因果。他们既以现代观念发掘、阐扬古学,又强调清理“国渣”,打倒“偶像”。

曾经将“国学”、“国粹”和“国故”并用、互换的章太炎,后来觉得“国故”比“国粹”妥

帖,便把其阐述“国学”的第一部著作名之为《国故论衡》。甚至有人用“国故”取代“国学”,并发起了“整理国故”的运动。

(4)“国学”即“即中国固有之学,系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亦即“中国学” 这一释义,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

这一释义,起初当以章太炎和邓实等表述得比较明确。章太炎在旅居日本主编《民报》时,曾举办“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并为设在上海的“国学保存会”机关报《国粹学报》撰文。他认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又说:“夫一国之所以存立者,必其国有独优之治法,施之于其国为最宜,有独立之文辞,为其国秀美之士所爱赏。立国之要素既如此,故凡有志于其一国者,不可不通其治法,不习其文辞。苟不尔,则不能立于最高等之位置。而有以转移其国化,此定理也。”

可见,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并把“国学”之兴亡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了。对此,《国粹学报》主编邓实表述得更加明确:“国学何者?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

“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其爱国,无不知爱其学也。”

既然“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而中国是个有诸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那么,把“一国固有之学”理解为“中华民族固有之学”,似更妥帖。

“国学即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一释义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坚守,成为“国学”的通常定义。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国学”一词的解释就是沿用了这样的定义:“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这可以说是自清末民国初至今,一直沿用下来的比较通用的定义。张岱年先生在其所编纂的《国学通览》所作的序中,这样写道:“国学,亦称中国学,即中国学术的简称。”张先生既沿用了百年来通常的说法,却把“文化”二字剔掉,可能是鉴于《国学通览》所涉及的内容比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文化层次较深之故。但张先生在应序中又使用了“中国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系统之一”,“现代的中国人应对于传统文化有比较明晰的认识”这样的用语,说明张先生并非排斥“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文化”一说。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先进文化,不仅仅是时尚文化;也不仅仅是自然国学,不仅仅是生命国学,不仅仅是家庭国学,不仅仅是公益国学;国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今天,老百姓国学仁为己任任重道远。

泛指受一国的传统熏陶影响而成的文化。

(1) 本国的语言文字。

(2) 一国的文物。

(3)本国的语言文学及作品

(4)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后,办新课堂中唯一保留及教授中国传统的科目‘国文(课)’。

(5)又称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妥帖的意思是什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541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5-1-8 07:02 , Processed in 0.3150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