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回复: 0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意思及全文翻译赏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文言文翻译论文2014

浅谈文言文翻译

殷东林

摘 要: 文言文翻译既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文言文翻译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文言文的翻译主要有两大的方法,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除此之外,对于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古今意义词、通假字等。要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法,平时多注意积累与记忆,翻译时注意联系上下文。同时在掌握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要求学生熟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 直译 ;意译 ;方法

一、翻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重要原则就是常说的译文能够达到“信(忠实原文)、达(符合规范)、雅(富有文采)”。所谓“信、达、雅”最早是清人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和《原富》等西方名著后,提出的三条翻译原则。这三条原则同样适用于古文翻译。后来一直作为文言文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信”,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著,不歪曲原意,不得任意增删、添枝去叶;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准确性要高,达到可信、可靠、真实。所谓“达”,是基于“信”的进一步要求,即译文要通顺流畅,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如果翻译出来的句子读起来别扭艰涩,就是没有做到“达”。这两条是古文翻译的基本要求。至于“雅”,则是精益求精的提高与完善,要求文字生动而有魅力,既符合现在汉母语的基本规范,又能体现和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使译文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值得欣赏;如果原文含有比喻、排比或对偶等修辞方法,译文一般也要译出来,可以使得译文保持原来的形象生动。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二、翻译方法

我们对于文言文的翻译主要有两种大的方法,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文言“直译”,就是能够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句子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并做准确解释落实,还要准确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相比之下

意译难度大一点,因为它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

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文言文的翻译通常以直译为主,但有的句子也必须从意译这条途径来处理。比如“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

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这是直译。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

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

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

人容易理解了。下面具体阐述两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以增 、删、调、 换 、录为主。

1、增补法

(1)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充出来,以求句意的

完整。如《扁鹊见蔡恒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句中“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治好病),翻译时就要补出来,应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

的功劳。”

(2)再有,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

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

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如《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

已”的“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

翻译时应对应把这些量词“个”、“张”、“把”、“把”、“块”补出来才清楚连贯。

(3)“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单音节词是一个音节组成的词,就是一个音节表示一定

的意义。翻译时也就是应将文言单音节词变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1]实际也就是采

取组词这种方式,组多个词语(在单音节词的前面或者后面加字),然后把这些组好的词分

别带入整句话中看看哪一个更符合整句话的语境,挑选最符合的那个词语作为该文言词的意

思就行了。如:“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中的“测”、“惧”、“伏”都是单音节

词,可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惧怕”、“埋伏”但是你如果你组了“测量”、“恐惧”、

“伏击”这些词就不符合这句话的语境了。

(4)有些句子,不好说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

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这样读起来才觉得通顺,表意也才清晰明白。如:“晋太元

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应译为“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

把捕鱼当作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删除法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例句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

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有

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

用,在翻译时也应该删除。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

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3、调整法

就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

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曹刿论战》“何以战?”

一句是宾语前置句,应按“以何战”的句式翻译“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 “凭什么打

这一仗”。又如《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句为定语后置,“高”为“庙堂”

的定语,译时应放在“庙堂”的前面。“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

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4、替换法,

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又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词语,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体现如下:

(1)词义扩大了。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山”古代专指华山,现在指一般的山脉。示例: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汉语中指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示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的“妻子”就属此类。此类词还有“所以”、“可以”等。

(3)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示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5、抄录法

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的词语对照抄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对于特殊名词可直接抄录;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等。人名示例:《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子”直接抄录;年号示例:《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可以直接抄录,直接译作“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二是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要再翻译,否则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意译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转述法,二是扩充凝缩法。

1、转述法

文言文的许多修辞方法、委婉说法、用典、习惯用语等,如果直接按原文翻译出来,既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要求,其意思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就要把这些修辞格、委婉说法、用典、习惯用语的词语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合理表达,这就叫转述法。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这种方法叫合译。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要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主人下马客在船”译文:主人和客人下马来到船上。文言文中的互文句,翻译时多将上下句合为一句。

例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2)比喻有时也不能直译。

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喻雪的名句,这个比喻的本体在上文,本句只出现喻体,因此翻译时要加上本体,翻译成“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枝头上的雪)恰似千万梨花盛开”。

例2:又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如保留比喻,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

例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的"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译文 天下人如同云彩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样跟随着他。

(3)借代大多不能直译。

.“庙堂”在这里代指朝廷。《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代指朝廷。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中的“丝竹”,借指“音乐”,翻译时就应译成“奏乐的声音”。“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这些都应注意意译。

(4)委婉说法,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说出来,即所谓委婉的说法。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例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其中,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国王或王后死,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例2:“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驽钝”不能译成“驽马和钝刀”,应译成“才能平庸”这是作者自谦的话。

(5)用典故的地方需要注意。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不能翻译为“什么时候,冯唐拿着符节到云中来?”应翻译为“什么时候,才能有冯唐那样的人物拿着符节到密州来,让朝廷重新重用我呢?。”或者翻译为“什么时候,朝廷才会重新重用我呢?。”

(6)文言文中的“并提”,翻译时多应分别表达。两句话的意思交错在一句中表述的方法,在古文中叫“并提”。

例1:韩愈《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词语不知,文句不懂,倒要从师学习;而思想混沌,道理不明,却不从师学习。

例2: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翻译: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例3:《出师表》中将军向宠“性行淑均”译为: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品行端正。例4:范仲淹《岳阳楼记》“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此句应理解为“岸芷青青,汀兰郁郁”,因为“岸芷”是草,谓语应是“青青”,“汀兰”是花,谓语应是“郁郁”。

(7)一些高度精练的语句。这些句子从字面上无法落实具体内容,必须联系上下文来翻译,如《三峡》中的“清荣峻茂”应解释为“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2、扩充凝缩法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加强文章的气势,或增强某种表达效果而使用一些繁笔,如果照原文对译出来,的确难以做到,且表达效果也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就把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简略地译出来。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的办法来翻译。”例1:“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清晰,可译为:“ 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例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阿房宫赋》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就要加以凝缩。可译文: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除了把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翻译古文,我们还需掌握几个重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古今意义不同、通假字等。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

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中“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用鞭子打,驱使”。“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中“腰”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挂在腰间”。

2、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实词和虚词都存在多义的现象,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和它的用法“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实词如:《三峡》“沿溯阻绝”中的“绝”译为“断”,“哀转久绝”中“绝”译为“消失”。虚词如 《出师表》中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于”译为”“到”,“欲报之于陛下也”中的“于”译为”“给”,“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中的“于”译为”“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于”译为”“对”,这类词主要在于平时熟记它的全部用法和意思,具体翻译时,再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3、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1)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 谁更漂亮?”

(2)“以??为??” 这是介词“以”与动词“为”的搭配使用,可译为:“把??看作(或当作)??”

如:“以君为长者,故不错(用通“措”)意也”(《唐睢不辱使命》)其中“以君为长者”,即译为:“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老实的人。”

(3)“得无??乎”

这是古代汉语表反问的一种句式,但它带有揣度的语气,使问句显得比较委婉,一般可译为:“该不会??吧?”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其中“得无异乎?”即译为:“该不会有所不同吧?”

(4)“不亦??乎”

这也是古代汉语反问句的习惯句式之一,其中“亦”字的意思较虚,一般可译为:“不也是很??吗?”

如:“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六则》)其中“不亦君子乎?”译为:“不也是很符合君子标准吗?”

4、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例:“何陋之有?”(《陋室铭》)中“之”帮助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

5、古今意义 词

古今异义是指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进步,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一种语言现象。古今词义演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词义扩大:有些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比较狭小,现在的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其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括在今义之中。例如,“江”古代指长江,现在泛指所有江河;“河”古代特指黄河,现在泛指所有河流。“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词义缩小:词的古义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例如,“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篇二:诗歌鉴赏练习答案卷

诗歌鉴赏练习答案卷

1.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②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对故乡无限依恋(或对故乡的思念)的情感。

2、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浮云”是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是比喻义。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任选一问回答。

开轩面场圃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5、读下列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②“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6、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是:

为什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回答中要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7、阅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回答问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到乡翻似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此诗又名《渭城曲》《阳关三叠》,入乐后便成为别席离宴的绝唱。

②诗中写饯别饮酒为什么用“更尽”而不用“更进”? “更尽”给人以一饮而尽的畅快淋漓之感,更能表达老朋友之间痛快豪爽之情,传递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③诗的前两句除交代送别时间、地点与环境外,还有其它作用,请写出两点来。

(1)以此地美景暗示关内外环境的巨大反差(2)作者留客之心,不舍之情寓于美景之中。

9、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节选自《木兰诗》)

(1) 用现代汉语翻译“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递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着铁衣(战衣)。

(2)根据诗意,揣摩画线的句子。请从下面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作答。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的叙述,让你想到什么?

1)行军时神速2)出征路线长3)条件艰苦4)木兰的义无反顾

②“不闻爷娘唤女声”与“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叙述,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1)木兰的儿女情思2)条件艰苦3)军情急迫

10、阅读下面古诗 , 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 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 “ 雨打萍 ” 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②对尾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

11、将下列景物与相关的情感连线:

梅花 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鸿雁 凄凉悲伤的象征;

草木 凄凉哀伤的象征;

杜鹃鸟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梧桐 忠贞高洁

柳树 离别;

松、竹、梅 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

月亮 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12、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诗的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作者在写景中选取漂泊无定的扬花和叫着“不归去”的子规这两

种景物,有何用意?

主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僻壤的同情和关切。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景物表达作者对被贬僻壤的王昌龄的同情和悲痛。运用丰富而奇妙的想象,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寄托诗人对遭遇不幸的友人的思念之情。

13、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诗人运用 黑、红、金、紫、燕脂 等颜色,烘托了 素杀而悲壮气氛,表达了将士高昂士气和爱国 感情。

14、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主题:写出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1)“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

15、阅读《过零丁洋》,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主题:这首诗表现了爱国志士文天祥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他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

颔联用风飘絮 和 雨打萍之景,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国家局势和个人经历,表达了作者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的悲痛的感情 。

16、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主题: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典故。抒写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以及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生疏。

17、阅读《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主题:世途艰险,诗人进退失据,极度苦闷,但仍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反映了诗人倔强的性格和开阔的胸怀。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吕尚(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

18、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主题: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感。

(1)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要像孙权一样建功立业; “何日遣冯唐”一典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比喻、典故;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篇三:语文模拟答案及解析

二〇一四年胜利教育管理中心九年级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①勒 ②ruì

【解析】此题考查易错字的书写和难读字的注音。“勾勒”的意思是“用线条画出轮廓;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睿智”的意思是“英明有远见”,“睿”为难读字。做这类试题,最好能将课本常用3500字按类复习整理好,重点识记那些常混淆的多音字,因口语习惯而导致误读的字音以及拼音的拼写规则。

2.B(2分)

【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共性与个性,使个性与语境相匹配。①句中,“传唤”的意思是“招呼;或者司法机关常用语”,“传递”的意思是“由一方交给另一方;辗转递送”。此处第一空应为“传递”,可排除A、D项。“展现”的意思是“显现出;展示”,“体现”的意思是“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该句有限定语“向世界”,因而只能用“展现”。②句中,“凝聚”的意思是“聚集;积聚”;“汇聚”的意思是“聚集”,词义范围较小,较普通;“承载”的意思是“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记载”的意思是“把事情记录下来”;此句中,“智慧”应与“凝聚”搭配,“梦想”应与“承载”搭配。

3. 可用的成语:疲惫不堪 步履维艰 气喘吁吁

千辛万苦 精疲力竭 汗流满面 汗流浃背

答案示例:(1)一个孩子在父母为他用一个个厚重的教辅书铺就的路上,十分吃力地背负着沉重的书包举步维艰。(2)一个人的成长之路应该如何铺就?父母为孩子的选择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成长是需要自我历炼的过程,不是靠父母一手操办的。(3分。漫画内容1分,成语错用,不是成语不得分;启示2分,意思对即可。)

4.《繁星·春水》 或:繁星·春水 冰心 爱的哲学 口语化(每空0.5分,共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繁星·春水》名著名称及作者、内容的掌握。名著阅读,根本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读书,所以精读、细读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书目,把相关的信息进行归类,做好读书笔记,是唯一的正确途径。选段中“聪明人!”“小孩子!”“母亲呵”都是日常口语,读来倍感亲切。

5.①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或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或: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③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每小题1分,共5分。如有错别字,该句不给分。)

6.综合性学习。(6分)

①日本、韩国和中国对写字教育的重视程度及现状不同。日韩等国对汉语愈发重视,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却在下降。(2分)

②示例:飘 灵动轻盈 莽撞 匹夫的性格跃然纸上 (2分,句式相对,意义相关即可)

③示例:培养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以及正确的书写习惯;积极开展各种规范汉字书写评比和展示活动;各班开展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行规范汉字的要求,自觉抵制书写错别字、自造字、网络文字。(2分,合理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运用中对材料的理解、把握、感悟能力。此题应从这几个方面理解:①材料一说明日韩等国对汉语愈来愈重视,“汉字热”在其他国家流行起来;材料二、三说明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却在下降。②仿照示例的句式,注意句式相对,一二空应与“‘笑’字,活泼可爱”相仿,三四空应与“‘妩媚’,少女的娇颜潜入心底”相仿。③活动倡议设计较为简单,可从学生自身以及班级和老师等方面着手设计。

二、阅读(共50分)

(一)(4分)

7.“撼”,摇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波涛汹涌的水势。“浸”,渗入,渗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山色之青翠欲滴。两字形象地写出了湖光荡漾、青山绿水的优美景色。(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中关键词的理解与把握。题干中“这首词的景物描写非常出色”是提示语,可以推断出“撼”“浸”二字所在的句子是描写景物的。赏析时先把握“撼”“浸”这两字的含义,“撼”字,写水势之大,“波撼城”是化用唐孟浩然《临洞庭》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句意。“浸”字,要联系它的常见义,“液体渗入或渗出”。其次分析其在句中起到了何种作用;最后总地说明“撼”“浸”这两字对整首诗歌起到的作用。

8.天上飘动的浮云遮住了月亮,夜雾中的柳树顿时显得暗淡难辨,水中含露的荷叶,随风轻轻摇曳,水珠闪烁,就好像无数的流萤在不断闪光使人留连往返。好一幅浮云遮月,清丽而宁静的画面。(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所描述的画面的把握。首先通读全词,了解词的大意:夏夜静谧,散发清凉,湖光山色,十分值得赏玩。词人于水晶帘下观赏很久,于是从四周静景中看出动势。觉得湖波撼城,山影

浸湖;云遮月则柳暗如雾,荷翻露则细光如萤。静谧世界中变化纷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描述画面。

(二)(8分)

【参考译文】

我从钱塘调移到胶西做太守,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高而安稳;居室幽深而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边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9.①跟从 ②做太守 ③案件 ④满一年(每空0.5分,共2分。有错字不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实词解释,四个字词在课内都可以找到。第①题出自课内,备考过程中多注意积累即可;第②题“守”可联系课标篇目《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作答;第③题可联系课标.

篇目《曹刿论战》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解释;第④题可联系课标篇目《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期年之后,虽欲言?”来解释。 ..

10.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外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翻译时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课内知识进行迁移。将关键词解释到位,再用通顺的句子表达即可。注意“乐”,形容词作动词,喜欢。安,形容词作动词,可以解释为“习惯了”。

11.知足常乐、超然达观;与民同乐 (2分,每空1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同类文言文对比理解能力。考生答题时需要综合阅读文段,寻找关键点。注意“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乐哉游乎! ”这些关键句体现苏轼的知足常乐,超然达观。《醉翁亭记》的与民同乐思想,需要考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巩固。

12. 【答案】(2分)答案要点: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愿为国家出力而又不得不申请外放之慨叹,隐含了仕途失意之悲,人生潦倒之苦。

【解析】作者虽然写自己“相与登览,放意肆志”,但是也写了“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联系课内学习过的《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文,联系这些诗文的时代背景就不难得出答案。

(三)(8分)

13. 为了突出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怕人;也暗示老王将不久于人世。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2分)

【解析】此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老王临死前的相貌自然与平日大不同,这些不同只是让作者感到害怕。这害怕使得作者没有想到问候老王,关心老王,是作者日后“愧怍”的原因之一。

14.示例: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没有从心理上平等地对待、关心老王,还只是“居高临下、远距离地关心老王”,而老王对自己却是实心实意的,临死前还要来看看自己,所以感到“愧疚”。(3分)

【解析】老王临死前还要坚持去给杨绛送鸡蛋和香油,但杨绛并没有理解老王的心情,“免得托人捎了”,则强调非给钱不可。出于一种自然反应,面对“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的老王,杨绛“害怕得糊涂”了,一心想到的只是赶紧打发老王走,而打发老王走的最好方式就是钱物两讫。老王知道自己行将就木,他之所以拖着“直僵僵”的病体,最后一次来到杨绛家,很显然有他内心的考虑,弥留之际要向“我”一家做最终的告别。然而,他的苦心最终遗憾地为杨绛所误解(或者说是拒绝),使其成为一场简单的经济交易。他与杨绛一家毕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杨绛与老王之间内心深处的隔膜显而易见,双方对他们之间交往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知识分子和底层劳动者在文化上、心理上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隔着一层“厚障壁”。所以,刘禹锡宣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贾府的焦大不爱林妹妹。同样,“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杨绛不可能和没有文化的老王有什么共同语言,有过多的交往,更不可能成为知心朋友或亲如家人,只能“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杨绛写知识分子与劳动者的关系并非《老王》一篇,诸如《杂忆与杂写》中的《林奶奶》《顺姐的“自由恋爱”》《阿福和阿灵》等几篇都是这方面的内容,而“杨绛的态度是一致的,就是对下层劳动者有着一种深切的怜悯与同情,但是这种同情与怜悯又是居高临下的”。

15.示例:作者在文中开篇即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短短两句话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非亲非故。接着,又转述老王的话,介绍了老王的生平和目前的生活状况。作者用其所平和的语调、散淡的笔触,将自己与老王的交往上爬娓娓道来,似在回忆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字里行间饱含怀念之情。(3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文章技巧的能力。分析文章的特点,可以从用词(朴实、华丽)、句式(长、短、骈、散)、修辞,感情色彩(幽默、讽刺、庄严、沉郁、欢乐、喜悦)、人物语言(是否个性化)等方面着手分析。

(四)(14分)

16.【答案】月球能源氦-3,(1分)它是清洁、安全、高效核聚变发电燃料,可提供便宜、无毒、无放射性的能源。(2分)

【解析】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找出作者说明的主要内容,本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可以从课文的第①段入手,文章开头作者直接点出了说明对象:月球能源氦-3。它的特征可以从第①段的句子中直接找出来,即清洁、安全、高效核聚变发电燃料,可提供便宜、无毒、无放射性的能源。

17.【答案】①往返运载;②从月壤中提炼出氦-3;③实现核聚变。(意思相近即可,每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解析】对信息筛选概括类试题,首先要依据题目要求,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再根据考题的要求,对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最后概括选文(或选文中某一段)的说明对象。解答此题时,可从第⑥⑦入手,我们可以从关键句进行概括,关键句在第⑦段的第一句话:“就算解决了往返运载难题,如何从月壤中提出氦-3,怎样实现核聚变”。这一句话中就包含了三个难题:①往返运载;②从月壤中提炼出氦-3;③实现核聚变。

18.【答案】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答对其中两种即给1分,只答对一种不给分)示例:①列数据,准确地说明开发月球能源氦-3是划算的;②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开发月球能源氦-3前景广阔;③作比较,把月球能源氦-3的花费与目前核发电成本进行比较,直观地说明开发月球能源氦-3是便宜的。(说明作用2分)

【解析】解答辨析语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类题。解答时,要熟悉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点;再在熟悉本语段内容的基础上,判断本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围绕说明方法本身的特点和本段说明的主要内容表述作用。从第②段中的“使用月球能源氦-3的花费只是目前核电站发电成本的10%”可以看出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是月球的超级“金矿”可以看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列数据的作用可以从“10%”“40~100亿美元”这些数据看出开发月球能源氦-3是划算的。作比较的作用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意思及全文翻译赏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76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3 13:28 , Processed in 0.2314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