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苦夏 冯骥才
苦夏
这一日,终于搁下扇子。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吹得我一袂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口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动。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的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跑道哪里去了。
是我逃遁似的一步跳出了夏天,还是它在一夜间崩溃?身居北方的人,最大的福分,便是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四季分明。我特别能理解一位新加坡朋友,每年冬天要到中国北方住上十天半个月,否则会一年里周身不适。好象不经过一次“冷处理”,他的身体就会发酵。他生在新加坡,祖籍河北;虽然人在“终年都是夏”的新加坡长大,血液里肯定还执着地流着大自然四季的节奏。 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节拍。
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自然的更替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意,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四言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这种节奏,无论岁岁枯荣与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最热烈的,不就是这长长的夏天么?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孩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捕捉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书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面。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煎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中,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着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下面。然而,一半的苦字下面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获得与初始时的愿望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人们顶着毒日头沉默又坚韧地苦斗,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
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的旺盛。我想,那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的玻璃上,美妙无比的感觉。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枯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而是你给它。
年年盛夏,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苦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信心十足。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盛夏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的发挥。谁能像盛夏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盛极而衰的瞬间辉煌?
于是,我充满了对夏天的崇拜。这是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
篇二:麻雀的信阅读答案3题解
篇一:麻雀的信阅读答案3题解
划去括号中的错别字。
(塔 搭) (糟 遭) (摔 扔 放) (那 哪)
2.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词语。
(1)异口同声——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2)心灰意冷——指人灰心丧气,意志消沉。
3.读了短文想一想,大家那么爱护麻雀,麻雀为什么还要搬家呢?
因为大家在麻雀窝前看守,让麻雀心中感到十分不安,所以麻雀搬家了。
篇二:麻雀的信阅读答案3题解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篇三:麻雀的信阅读答案3题解
普季克不相信妈妈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一天,他( )在窝边,( )着嗓子,( )着自己编的歌。他越唱越高兴,不知不觉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不留神,掉到窝下边去了。一只大花猫,眼睛绿莹莹的,正好蹲在那里。普季克惊慌失措,拼命扇动着翅膀。
妈妈从树上( )下来。她把普季克( )到一边,浑身的毛( )起来,( )了嘴巴,双眼( )着大花猫。她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普季克又害怕又着急,一下子竟从地上飞了起来,落到了窗台上。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上的羽毛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 她好像一点儿也不在乎 蹲在普季克身边 啄啄他的后脑勺 欢天喜地地问 怎么样 怎么样
嗯 没什么 普季克说 总得一样一样学嘛
1.在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愚蠢( ) 温和( )
合算( ) 从容镇定( )
4.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劝说( ) 信任( )
焦急( ) 兴高采烈( )
5.从文中找出下面的字的形近字,再组成词语。
尊( )( ) 止( )( )
舀( )( ) 登( )( )
6.“自作聪明”的意思是( )
普季克自作聪明,不听劝告表现在什么地方?用“﹏﹏”在文中画出来。
7.用横线画出描写麻雀妈妈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麻雀妈妈怎样的心情?
8.“凶猛”这个词语用在了妈妈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
9.文中描写普季克心理活动的词语是( )
10。“不过,她好像一点儿也不在乎”句中的“她”指的是 ( ),
她不在乎的是( );
她在乎的是( )。
11。看着普季克飞到了窗台上,妈妈的心情是( ) 这是因为 ( ),
从中我们感受到 ( )。
12。普季克一下子飞了起来,请你夸一夸他。
13。想想:经过这件事,普季克不仅会飞了,还懂得了什么?
14。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普季克说:( ) 我想对麻雀妈妈说:( ) 15。从文中可以看出普季克是个( )的小麻雀,麻雀妈妈是个( )的妈妈。
篇四:麻雀的信阅读答案3题解
《麻雀》 冯骥才阅读答案 1、“麻雀的精明”作者是从那三个方面来写的?2、“大多数鸟儿的生活”指的是(《麻雀》 冯骥才阅读答案这是群精明的家伙.它们贼头贼脑,似乎心眼儿极多,北方_百度作业帮 《麻雀》 冯骥才阅读答案 1、“麻雀的精明”作者是从那三个方面来写的?2、“大多数鸟儿的生活”指的是(《麻雀》 冯骥才阅读答案这是群精明的家伙.它们贼头贼脑,似乎心眼儿极多,北方 《麻雀》 冯骥才阅读答案 1、“麻雀的精明”作者是从那三个方面来写的?2、“大多数鸟儿的生活”指的是(《麻雀》 冯骥才阅读答案这是群精明的家伙.它们贼头贼脑,似乎心眼儿极多,北方人称它们“老家贼”.它们几千年来生活在人间,精明成了它们必备的本领.你看,所有麻雀不都是这样吗?春去秋来的候鸟黄莺儿,每每经过城市就有一批成了人们晚间酒桌上的一碟新鲜的佳肴,麻雀却在人间活下来.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空间透明的网等等.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日光远远地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它们不像燕子那样,在屋檐下搭窝,而是筑巢在高楼的犄角;或者在光秃秃的山墙中间,脱落掉了两块砖的洞眼里.这些巢儿总是离地很远,又高又险,人手是摸不到的.它们不仅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大多数鸟儿都习惯被人圈养在一方天地的笼中生活,用一身招徕人喜欢的羽翼,耍着花腔,换得温饱.唯有麻雀甘心在风雨中,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它们可以飞来飞去,可以直上云端,可以掠过镜子一样的水面,还可以站在钻满绿芽的春树枝头抖一抖疲乏的翅膀.它们从来不肯在镀银的鸟架上稍息片刻.如果捉它一只,拴上绳子,它就要朝着明亮的窗子,一边叫,一边胡乱扑飞,飞累了,就倒垂下来,像一个秤砣,还张着嘴喘气.第二天早上,它己经伸直腿,闭上眼睛死掉了.它没有任何可驯服性,因此,它不是家禽.1、“麻雀的精明”作者是从那三个方面来写的?2、“大多数鸟儿的生活”指的是( )这种生活的特点是( );“麻雀的生活”指的是( ).如果我是一只鸟儿,我我会选择像( )一样的生活,这是因为( ). dbthbfn007ac 2014-11-13
1.第一个方面:心眼儿多;第二个方面:长得很精明,也不容易相信人;第三方面:在筑巢方面与燕子相比,更加衬托出麻雀的精明.2.“大多数鸟儿的生活”指的是(习惯了被人圈养的笼中生活),这种生活的特点是(依附于人类,不能独立自主);“麻雀的生活”指的是(在风风雨雨中生活),这种生活的特点是(自由自在).如果我是一只鸟儿,我会选择像(麻雀) 样的生活,这是因为 :(他们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题可自由作答)篇五:麻雀的信阅读答案3题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麻雀 赵丽宏对我来说.没有一种鸟比麻雀更亲近了.它们每天都活泼在我的视野中.有时在窗外的树上扑腾.有时就飞到我的窗台上溜达.这使我有机会近距离看它们.麻雀头大脖子短.褐色羽毛.形象并不美.但很可爱.只要活着.它们似乎没有一分钟停止活动.永远成群结队地在那里蹦蹦跳跳.幼年时看过人类围剿麻雀的景象.那时.中国人把麻雀列为害鸟.全民共诛之.成千上万人对着天空呐?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8分)麻雀赵丽宏对我来说,没有一种鸟比麻雀更亲近了。它们每天都活泼在我的视野中,有时在窗外的树上扑腾,有时就飞到我的窗台上溜达,这使我有机会近距离看它们。麻雀头大脖子短,褐色羽毛,形象并不美,但很可爱。只要活着,它们似乎没有一分钟停止活动,永远成群结队地在那里蹦蹦跳跳。幼年时看过人类围剿麻雀的景象。那时,中国人把麻雀列为害鸟,全民共诛之,成千上万人对着天空呐喊,敲锣
打鼓,可怜的麻雀在人们的讨伐声中惊惶乱飞,无处歇脚,最后精疲力竭,如中弹般从天空纷纷坠落,有些麻雀就撞死在墙头。我也曾敲打着面盆参与过围剿麻雀的战争,开始觉得好玩,但目睹麻雀们的死亡过程,幼小的心里充满了同情。还好,闹剧很快结束,麻雀们得到平反,它们在人类的世界中又重获生存的权利。少年时,我有过一次养麻雀的经历。将一只刚孵化出不久的小麻雀,从一个小小的粉红色肉球,喂养成一只羽毛丰满的麻雀,这是一个不简单的过程。为了给小麻雀寻找食物,我曾无数次爬到树上摘皮虫。喂食时,小麻雀仰起脑袋大张着黄口,发出急切的呼叫,我这才懂得了什么叫做“嗷嗷待哺”。在麻雀还没有真正学会飞翔时,我和它有过最美妙的相处。我将它扔到天上,它会拍打着翅膀飞回到我的手掌上。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然而等它完全掌握了飞行的本领,就再也不甘心被我豢养。一次,我将它扔上天空,它展翅远去,消失在天空中,再也没有回来。那时,我也懂得了,对于这些成群结队在人类周围飞翔活动的小鸟来说,自由比什么都重要。上小学时,有一次正上课,有两只麻雀飞落到教室的窗台上,发出极其欢快的鸣叫,全班同学都被那兴奋婉转的鸣叫声吸引,从来没有听到麻雀这样叫过。窗台上的景象,也是以前没见过的,只见那两只麻雀拍打着翅膀交缠在一起,一会儿磨着嘴,一会儿互相攀骑,像是在打架,又像是在亲热。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她也停止了上课,看着窗外那两只麻雀,不知为什么,竟然脸色涨得通红。那两只麻雀把窗台当成了舞台和床,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它们不停地欢叫着舞蹈着,仿佛要没完没了纠缠下去。最后,是女教师走过来打开窗户,赶走了那两只麻雀。它们飞走后,就停落在旁边的屋顶上,从教室里虽然看不到它们,但它们的欢声依然随风飞扬,飘进每个人的耳朵。这一课老师讲的什么内容,已经没有一丝印象,而那两只麻雀春心荡漾的鸣叫和欢状,却清晰如昨。前些年,搬了新家,在书房装空调时,外墙留下一个洞,装修结束时,忘了将那洞填补掉。反正那洞和房间并不相通,便没有填没它。没想到这墙洞居然成为麻雀的家。每天早晚,可以看见它们飞进飞出,在洞口欢呼雀跃,有时还会飞上窗台,俨然成为我的邻居。在书房写作时,窗外麻雀们的啁啾是我耳中美妙的音乐。那时,家里养着一只芙蓉一只绣眼,笼子就挂在阳台上。每天早晨给鸟喂食时,便有麻雀飞来。芙蓉和绣眼吃食,总会把小米弄到阳台上,这些溅落的小米,就成为麻雀的早餐。来阳台作客的麻雀中,有一只麻雀蹦跳的动作很奇怪,节奏似乎比别的麻雀慢一点,离开时,总是最后一个起飞。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这只麻雀,竟然只有一只脚。每天早晨,这只独脚麻雀一定会来,它在阳台上蹒跚觅食,虽然动作有点迟钝,但样子仍然活泼快乐。我不知道,它的独脚,是先天残缺,还是事故形成,拖着一只脚飞翔蹦跳觅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麻雀的社会里没有残疾慈善组织会照顾它,为了生存,它必须付出比别的麻雀更多的精力。我养的芙蓉和绣眼先后飞走了,阳台上挂着空笼子。而那只独脚麻雀依然每天飞来,我在阳台上撒一些小米喂它,看它用一只脚在阳台上来回蹦跳啄食,心里充满了怜悯。独脚麻雀的孤身拜访,持续的日子很短,大约四五天之后,它便消失了踪迹,阳台上的小米再无法吸引它过来。它是找到了更好的觅食地点,所以放弃了我的阳台,还是遭遇灾祸,再也无法飞翔?我永远也无法知道。还好,书房外阳台上那个墙洞,依然是麻雀们的巢穴,我的耳畔,还是常常能听见麻雀欢快的啁啾。麻雀的鸣叫,已经成为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它们的声音,远比城市里的人喊车啸要美妙得多。【小题1】作者通过哪些事情的记叙来表现“对我来说,没有一种鸟比麻雀更亲近了。”的情感的?(3分)【小题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试结合内容概括回答。(4分)【小题3】联系上下文,说说“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中的“不可思议”应如何理解?(3分)【小题4】那只“一只脚”的麻雀后来最有可能的去向是什么?为什么?(4分)【小题5】文章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4分)
【小题1】(3分)少年时饲养麻雀;小学上课时被一对婉转鸣叫吸引;前些年搬新家与麻雀为邻。(每点1分,计3分)【小题1】(4分)“我”对麻雀的喜爱之情。(2分)开篇定下“亲近”的基调,接着写幼年时目睹麻雀死亡过程心里充满同情,再写少年时喂养小麻雀的
亲密和上课时被麻雀亲昵举动所吸引,最后写与麻雀为邻,尤其是对那只“一只脚”麻雀的优待和牵挂。(2分)【小题1】出乎意料,很难想象。【小题1】去与其它麻雀会合了,因为麻雀的特性是“永远成群结队”的。(4分,言之有理即可)【小题1】道理:人类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或:因为有了动物的存在人类的生活才丰富多彩。第二问启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每问2分,计4分)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概括对麻雀的情感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线索。作为文章的线索可以有:人、物、情感,本篇文章就是以情感为线索的。【小题1】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先找到词语的具体位置,然后根据前后文进行理解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理解麻雀的去向即可。【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理解和启示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8分)
麻雀赵丽宏
对我来说,没有一种鸟比麻雀更亲近了。它们每天都活泼在我的视野中,有时在窗外的树上扑腾,有时就飞到我的窗台上溜达,这使我有机会近距离看它们。麻雀头大脖子短,褐色羽毛,形象并不美,但很可爱。只要活着,它们似乎没有一分钟停止活动,永远成群结队地在那里蹦蹦跳跳。
幼年时看过人类围剿麻雀的景象。那时,中国人把麻雀列为害鸟,全民共诛之,成千上万人对着天空呐喊,敲锣打鼓,可怜的麻雀在人们的讨伐声中惊惶乱飞,无处歇脚,最后精疲力竭,如中弹般从天空纷纷坠落,有些麻雀就撞死在墙头。我也曾敲打着面盆参与过围剿麻雀的战争,开始觉得好玩,但目睹麻雀们的死亡过程,幼小的心里充满了同情。还好,闹剧很快结束,麻雀们得到平反,它们在人类的世界中又重获生存的权利。少年时,我有过一次养麻雀的经历。将一只刚孵化出不久的小麻雀,从一个小小的粉红色肉球,喂养成一只羽毛丰满的麻雀,这是一个不简单的过程。为了给小麻雀寻找食物,我曾无数次爬到树上摘皮虫。喂食时,小麻雀仰起脑袋大张着黄口,发出急切的呼叫,我这才懂得了什么叫做“嗷嗷待哺”。在麻雀还没有真正学会飞翔时,我和它有过最美妙的相处。我将它扔到天上,它会拍打着翅膀飞回到我的手掌上。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然而等它完全掌握了飞行的本领,就再也不甘心被我豢养。一次,我将它扔上天空,它展翅远去,消失在天空中,再也没有回来。那时,我也懂得了,对于这些成群结队在人类周围飞翔活动的小鸟来说,自由比什么都重要。
上小学时,有一次正上课,有两只麻雀飞落到教室的窗台上,发出极其欢快的鸣叫,全班同学都被那兴奋婉转的鸣叫声吸引,从来没有听到麻雀这样叫过。窗台上的景象,也是以前没见过的,只见那两只麻雀拍打着翅膀交缠在一起,一会儿磨着嘴,一会儿互相攀骑,像是在打架,又像是在亲热。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她也停止了上课,看着窗外那两只麻雀,不知为什么,竟然脸色涨得通红。那两只麻雀把窗台当成了舞台和床,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它们不停地欢叫着舞蹈着,仿佛要没完没了纠缠下去。最后,是女教师走过来打开窗户,赶走了那两只麻雀。它们飞走后,就停落在旁边的屋顶上,从教室里虽然看不到它们,但它们的欢声依然随风飞扬,飘进每个人的耳朵。这一课老师讲的什么内容,已经没有一丝印象,而那两只麻雀春心荡漾的鸣叫和欢状,却清晰如昨。
前些年,搬了新家,在书房装空调时,外墙留下一个洞,装修结束时,忘了将那洞填补掉。反正那洞和房间并不相通,便没有填没它。没想到这墙洞居然成为麻雀的家。每天早晚,可以看见它们飞进飞出,在洞口欢呼雀跃,有时还会飞上窗台,俨然成为我的邻居。在书房写作时,窗外麻雀们的啁啾是我耳中美妙的音乐。那时,家里养着一只芙蓉一只绣眼,笼子就挂在阳台上。每天早晨给鸟喂食时,便有麻雀飞来。芙蓉和绣眼吃食,总会把小米弄到阳台上,这些溅落的小米,就成为麻雀的早餐。
来阳台作客的麻雀中,有一只麻雀蹦跳的动作很奇怪,节奏似乎比别的麻雀慢一点,离开时,
总是最后一个起飞。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这只麻雀,竟然只有一只脚。每天早晨,这只独脚麻雀一定会来,它在阳台上蹒跚觅食,虽然动作有点迟钝,但样子仍然活泼快乐。我不知道,它的独脚,是先天残缺,还是事故形成,拖着一只脚飞翔蹦跳觅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麻雀的社会里没有残疾慈善组织会照顾它,为了生存,它必须付出比别的麻雀更多的精力。我养的芙蓉和绣眼先后飞走了,阳台上挂着空笼子。而那只独脚麻雀依然每天飞来,我在阳台上撒一些小米喂它,看它用一只脚在阳台上来回蹦跳啄食,心里充满了怜悯。独脚麻雀的孤身拜访,持续的日子很短,大约四五天之后,它便消失了踪迹,阳台上的小米再无法吸引它过来。它是找到了更好的觅食地点,所以放弃了我的阳台,还是遭遇灾祸,再也无法飞翔?我永远也无法知道。
还好,书房外阳台上那个墙洞,依然是麻雀们的巢穴,我的耳畔,还是常常能听见麻雀欢快的啁啾。麻雀的鸣叫,已经成为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它们的声音,远比城市里的人喊车啸要美妙得多。
1.作者通过哪些事情的记叙来表现“对我来说,没有一种鸟比麻雀更亲近了。”的情感的?(3分)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试结合内容概括回答。(4分)
3.联系上下文,说说“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中的“不可思议”应如何理解?(3分)
4.那只“一只脚”的麻雀后来最有可能的去向是什么?为什么?(4分)
5.文章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3分)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曹文轩 ① 从读书中获得愉悦,甚至以读书来消遣,这在一个风行享乐的时代,是合理的。对一般阅读大众而言,我们大概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放下这些浅显的书去亲近那些深奥的、费筋的书。因为世界并不需要有太多深刻的人。对于一般人而言,不读坏书足矣。② 但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国家、民族,总得有一些人丢下这一层次上的书去阅读较为深奥的书。而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他们还要去读一些深奥到晦涩的书。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阅读阶层的存在,才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阅读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③ 现在我们来说孩子的阅读。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之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道理非常简单: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未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出于其中。如果我们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④ 而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无数的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提供着这些文本。有充足的浅文本供他们进行初级的享受。这些书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阅读的过程是尖刻的、现时的,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⑤ 阅读行为,特别是孩子的阅读行为,当不是放任自流的。我们应当有所安排,有所倡导,有所规约,甚至有所裁定:一些书值得去读,而一些书可少读。孩子的阅读与成人的阅读不一样,它应是有专家、校方和家长介入的。介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阅读从自在状态抵达自为状态。⑥这种具有深度的阅读能给他们更大的愉悦。不同的是,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于阅读的同时,只满足于停留在简单轻松的层面上,没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而深阅读给他们的是两种愉悦,不仅有来自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于探究过程中,有来自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深阅读带来的两种愉悦,无论哪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⑦ 轻而易举地获得,是一
篇三:九年级语文试题卷附答案(2016.3.30.)
2016年初中毕业生中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姓名: 考号:学校: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卷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卷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躯壳(qiào)襁褓(qiǎng)骊歌(lí)憎恶(zēng)一抔黄土(póu) .....
B.哂笑(shěn)两栖(xī)女娲(wā) 蜕化(tuì) 强聒不舍(guō) .....
C.家醅(pēi) 苋菜(xiàn) 剽悍(piāo) 睥睨(nì) 叱咤风云(chà) .....
D.告罄(qìng)砭骨(biān) 骈进(pián) 庇荫(yīn) 相形见绌(chù)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荣膺 旁骛 冥思暇想 恪尽职守 不屑置辩
B.锦幛 赃物 恃才放旷 唯唯连声 文彩藻饰
C.招徕 取缔 断章取义 铤而走险 化为乌有
D.技俩 枘凿 中流砥柱 鳞次栉比 精血诚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默读的时候,我们可以细细地品味作品的语言,洗耳恭听作者的心声,从而让自己的心海同作者....
的心海一起扬波。
B.站在罗布泊的边缘,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
C.目前,我市正在兴建城市快速公交。每天晚上,工地机器轰鸣,人声嘈杂,各种声响不绝如缕,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D.朝鲜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坚决进行“光明星3号”卫星发射,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大量的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B.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房屋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C.在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D.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5.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A.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气魄极大,意境萧疏。
B.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C.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线条和笔力强劲,风格独特。
D.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意境萧疏,技艺高超。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B.⑤④③②①C.⑤④②③① D.④⑤①②③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B.《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C.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D.法布尔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⑽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秦观《精骑集》序)
8.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A.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见辄能诵(立即,就)B. 比数年来(比较) ..
C. 弗之怠(指代抄书) D.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宋濂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B.【甲】文从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可以看出作者的谦恭和诚实的品质。
C.【乙】文秦观少时读书有很强的记忆力,但是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后来治学的道路上即使刻苦勤奋,却常常荒废在善忘。
D.【乙】文秦观的经历能给求学者以深刻的启示: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与总结,善于吸取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
翻译与默写题(10分)
11.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⑵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12.默写填空.(6分)
①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②俱怀逸兴壮思飞,。(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③ ,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描写人事变迁让人伤心的句子是, 。 ⑥白居易《望月有感》一诗绘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含不尽情思于望月之中的诗句是 , 。
二.阅读与鉴赏(30)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4题(4分)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恰与够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5.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6.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7.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18.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2分)
张良的功劳很大,却不居功,逐步退隐,名、利和性命都保住了;韩信要求封王,结果被诛灭三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A)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B)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苦夏,冯骥才》阅读答案(3)》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63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