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回复: 0

新农村集镇建设研究论文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新农村集镇建设研究论文

新农村集镇建设研究论文

新农村集镇建设研究论文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乡村集镇建设逐渐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的重要突破口,它不仅对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产生着现实而深远的影响,更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和共同迈向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正着力打造“宜居畅通生态诚信和谐**”,县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城镇化建设摆在推进城乡发展的突出位置,长远规划、统筹兼顾,从实施重点集镇建设带动乡村集镇建设入手,将乡村集镇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之一,突破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逐步改善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

一、乡村集镇建设和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乡村集镇作为城镇体系中数量最大的群体,随着大中城市发展的局限,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阻塞、农产品市场空间范围的缩小、农民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的降低,使处于城市之末、农村之首的乡村集镇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乡村集镇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是繁荣农村经济和解决一个地区农业、农村、农民这一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提升形象,发挥乡村窗口的作用。一个城市中心的发展空间终归有限,而仅仅只注重城市中心的发展,也会导致区域整体形象的大幅度下降。由此,依托县域乡镇独特的人文风俗、历史底蕴及地理优势,结合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寻求突破。如我县正着力把牛街打造成为集特色建筑和传统风貌于一体的“千年驿镇”;把**建成独具苗族文化特色的北大门窗口型集镇;把树林建成以**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南大门窗口型集镇;挖掘集镇内涵,彰显集镇特色,以开拓农村广阔市场为着力点,积极展示县域整体形象,充分发挥乡村集镇窗口的作用。

(二)它是城镇化建设推进的重要举措。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城镇化长期滞后的主要原因,尽管国家近年对户籍、住房、医疗、教育等制度有所调整,但由于过份强调农民离乡不离土,加上农村人口居住的过度分散、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城镇建设无序发展,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困难、教育难以推进、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公共设施单位利用率极低、各种生产要素难以产生聚集效益,客观上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乡村集镇的建设和发展,解决影响农村持续发展的桎梏,融合城乡发展,避免大城市过度发展而带来的交通拥挤,供水、供电受限,垃圾处理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积极营造农村和城市“双赢”格局。

(三)它是改善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在解决好农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生存必备要素外,集中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成为衡量百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乡村集镇的建设和发展,恰好成为解决这一重要指标的突破口。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和目标任务,重点难点在农村,乡村集镇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穷、农业弱、农民苦”的现状,实现城乡人口、政治、经济、文明的“四个融合”,而且主要是改变农村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四)它是拉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今农业经营缺乏规模,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经济效益日益降低。因此,增加农民收入需要转变思路,探索新途径。当前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把部分农民转变成市民,通过减少农民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这样,一方面,农民转移到城镇成为市民后,彻底割断了同土地的“脐带”,耕地可以向种田能手集中,从而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集镇是现代文明的载体,是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中心,是农副产品流通的集散地、是农民走向市场的桥头堡、镇企业发展的主战场、是新观念、新技术、新信息的辐射源,大力发展乡村集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缓解了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得到促进和发展,直接带动了当地粮、棉、油、林、果、茶、烟、水产等农副产品生产的发展,从而拉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打下重要的基础。

(五)它是农村物质、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农村物质文化的贫瘠是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软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农村人文素质的大幅度下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和卫生习惯的落后是迫切需要一个平台解决的眉梢问题,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系统,经济发展就不能有效带动社会整体地进步。乡村集镇的建设和发展,为农民建设和组织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场所及活动提供了绝好的聚会交流载体,使广大农民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成为新型农民,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步深入,在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的同时,社会就业方式、经营方式和思想观念、生活理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聚集居住、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成为农民追求新生活的内在需求和迫切需要,发展乡村集镇,提供交流平台势在必行。

(六)它是农村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现代乡村特色旅游成为农村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为造福一方百姓的良好发展机遇。将乡村旅游开发要与乡村集镇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乡村的优美景观、特色建筑、特色文化等资源,附加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以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为重点,吸引城市的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乡村集镇是迎接城乡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如**正全力推进开发的小草坝省级风景区、乌蒙回旋战纪念馆、花溪温泉溶洞、牛街千年驿镇和海子坪竹海等旅游资源,正是结合特色集镇的打造,使之成为一个开放性窗口,紧紧抓紧外界联系的这根纽带,把农村、城市乃至全国各地联结一体。

二、乡村集镇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及不足

乡镇集镇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桥梁,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抓好乡镇集镇建设和管理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程。但在集镇建设中,由于认识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全、投资严重不足、政策环境欠佳、缺乏产业支撑和区域特色、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滞后,导致在乡村集镇建设和管理中面临诸多问题和矛盾。

(一)对乡村集镇的建设认识不够,重视不够。集镇建设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当前,对集镇建设的概念认识不足,把集镇建设理解为一次短期运动,或简单理解为推进农村城市化,存在忽略集镇特色内涵、缺乏科学规划、盲目大拆大建、重表面轻实用、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脱节、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不清等认识误区。特别是部分集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作指导,没能坚持“城镇要建设,规划要先行”的方针,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盲目追求“高、大、新、全”,从而导致集镇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布局零乱、乱修乱建、土地配置失当、功能分区不明显等现象。城镇规划布局的不合理,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不协调,从而对集镇的后续发展影响较大。

(二)集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集镇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投资不足,体制不顺,集镇建设技术力量薄弱,是目前乡村集镇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靠财政投资,县级本身财力非常有限,难以拿出资金引导集镇建设;靠土地生财,有待于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扶持;靠银行贷款,银行怕担风险,对集镇建设放贷较少,运用市场化拓展融资投资渠道不畅,特别是建设用地征用成本过高、征地涉及矛盾多、异地搬迁困难多、调处的难度大,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越来越多。已建成的集镇缺乏产业支撑和区域特色,发展程度不高、总体规模偏小、产业支撑不够、辐射作用较弱、门面使用率低和资源闲置,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提升农村经济没有特别明显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快、不够优,严重束缚了乡村集镇建设和管理的良性推进。

(三)乡村集镇的管理没能形成长效机制。加强集镇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程需要,是提高集镇形象和品位、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当前,在集镇的管理上广泛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轻服务等管理机制不顺的现象,特别是管理机构和队伍的缺失、综合执法力度的弱化、责任考评制度的虚设等严重现实问题,使乡村集镇缺乏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在集镇环境管理人员的编制远不能满足集镇环境管理的需要的形势下,乡村集镇化的发展,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排放的增加,加之对生态环境效益的忽视和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管理长效机制的缺失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已建集镇的持续健康发展,严重影响了集镇形象。

(四)乡村集镇公共设施配套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是集镇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在乡村集镇的建设中,交通运输、桥梁、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和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生活服务设施不健全。大多数乡村集镇无排水设施、无休闲活动场所、无公共停车场、无农贸市场、无公共厕所和无垃圾处理设施,道路交通不畅、绿化程度不高、道路硬化亮化程度不够、乱挖滥种现象严重、管道线路纵横等严重制约了集镇的健康持续发展。集镇功能不完备,加之政策环境欠缺,管理水平滞后,

特别是建设用地征用难度大、成本高,管理队伍不稳定,导致集镇等脏、乱、差现象突出。

三、关于乡村集镇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现代集镇建设与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建设与管理问题,而是一个集镇现代文明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外在体现,是一个政府作为、集镇生产力发展水平、居民素质的一个外在标志,它的意义已经超过了本身的工作范畴。一个功能完备的集镇,应该是一定区域内乡村的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通讯信息、科技教育和政治文化的“中心”,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换集合地。对此,乡村集镇建设和管理必须坚持建管并重,逐步走规范化、有序化的轨道,才能不断提高乡村集镇的品位。

(一)高水平领导好集镇建设。

1、提高认识,明确思路。一是地方政府要紧紧围绕“规划先行、准确定位、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特色”的思路,注重挖掘人文、风俗、历史的底蕴,树立科学规划意识,维护规划权威,乡镇应编制好集镇建设发展“蓝图”,使集镇规划成为指导和管理集镇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一经编制,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必须严格执行规划,保持规划的连续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不得随意修改规划,随意建设。突出人居、建筑、景观的特色,使集镇文脉清晰、蕴涵丰富,最适宜居住和创业,成为人居福地。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以县城带动集镇、以集镇辐射乡村”的总体要求和“做大县城、做特集镇、做亮村寨”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乡镇区划调整,完善县域城镇体系。以县城为中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统筹城乡发展。把特色集镇和重点集镇建设与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全力打造特色集镇和重点集镇建设。

2、掌握时机,主动出击。集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集聚要靠市场吸引。但是,政府的引导作用不能放弃,镇政府要高度重视集镇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要作为镇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形成制度,强化目标管理。要认真分析和把握乡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最佳时候引导农民新建住宅向集镇集中。

(二)高质量建设好集镇

1、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按对集镇建设用地实行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五统一”政策,积极整合部门资金投入集镇建设,采取BT、BOT等方式,实行“盘活土地资源配一点、财政补一点、向上争取一点,外资引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多元筹资投入到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中;二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各负其责、各施其能”的原则,积极整合部门资金投入集镇建设。在整合项目资金的基础上,采取财政贴息贷款,吸纳民间资金投入集镇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各重点集镇和特色集镇的建设。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引入市场机制,有选择性地出让部分基础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如自来水厂、下水道工程等。使城镇的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确保城镇建设资金产生增量。以出让经营权、土地置换等方式激活民间资本,走出一条“以项引资、以镇招商”的路子,通

过经营集镇增加投入,使集镇建设步入自我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2、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集镇服务功能。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它直接关系到集镇建设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集镇的工商业活动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乡村集镇基础配套设施首先应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水电煤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无论已建和在建的集镇,应该基本实现“四化”。即一是硬化。按照“政府投资一点、群众自筹一点、上级支持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修建集镇水泥道路,下水道等。使集镇主干路网形成,拉大集镇框架,改善集镇道路网络状况,解决行路难问题。二是亮化。加强灯饰建设,主次干道安装路灯,将广场的灯饰进行改造,集镇以广场为中心,主干道为纽带,彩灯、射灯、霓虹灯等交相辉映,使城镇夜里格外亮丽。三是绿化。突出生态环境优势,体现山水园林集镇特色。集中有限资金,合理利用有限土地,实施广场、游园、步行街的绿化改造。使广场、步行街和主次干道形成一条美丽的绿带。在主干路段两旁植绿化树,设置连片绿化带,改善了街道环境,并适时不断增加绿化范围和面积。四是美化。针对集镇广泛存在的以路为市、乱停乱放、乱摆乱堆等导致街市拥挤和秩序混乱现象,要配套建好农贸市场、车站、垃圾场、公厕等公共设施,使商家摊位整齐、车辆摆放有位和人行有道。其次应建立能满足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公共生活服务设施,要解决好集镇人民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休闲难等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就要完善配套建好学校、卫生院、养老院、体育场所、休闲场所等基本公共设施。

(三)高效益经营好集镇

1、树立经营集镇的理念,着力盘活城镇资产。坚持和深化“总量控制—政府收购—储备整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供应制度,对城镇土地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使城镇土地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良性循环。善于利用城镇级差地租,实现土地增值。通过市场运作,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从中获取城镇建设资金。倾力打造优良的无形资产。对广场、雕塑、公路等形象工程,要精心进行整合包装,使之成为叫得响的集镇形象产品,提升集镇形象,

2、以产业为支柱扩大集镇规模,按照“以农稳镇、以工强镇、以商活镇”的发展目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培育壮大集镇产业,不断增强集镇建设的活力。一是要依靠本土特色,发展特色产业,为做大做强集镇提供产业支撑。建立农特产品贸易大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相关产业,逐步做大做强产业链条。二是要要以活跃商贸为基础,增强辐射能力,为集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就业途径。积极发展交通、餐饮、商贸、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引导发展中介、家政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实现兴乡富民、拓宽就业、促进发展等多重效应。三是要着力从乡村旅游入手,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以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为突破口,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策划、规划与设计经验,打造一批特色古镇观光区、古村落民族文化村寨休休闲区、天然风貌郊野田园休闲园区、特色农业采摘主题园区等形式乐园,为集镇持续发展打下夯实的基层。

(四)高标准管理好集镇

篇二:农村小集镇建设论文与时俱进论文

农村小集镇建设论文与时俱进论文

摘要:城镇化和农村小集镇建设是农民奔小康、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小集镇的建设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大力的发展小集镇经济,开发农副产品,走特色化的生产道路,在招商引资的同时,加强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除此之外,要结合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大的环境下寻求创新发展之路,为新农村的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以集镇发展目标来确立新农村集镇建设的特色

以集镇为发展目标来确立新农村小集镇的建设,需要最大限度的结合区域自身优势,从商贸发展、宜居环境、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小集镇的建设需要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重点突出集镇区域特色,实现多样化、多元素的发展。

商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于交通完善度、人口密集度以及特色产业的发展前景。具体来讲,交通的便捷有利于货物的输送和人才的引进,能够有效的提高社会生产力。围绕交通干道进行城镇布局,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建设,加快了信息的流动。要保证商贸环境的健康化,这对城镇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宜居环境是对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要求。友好型环境的建立包括绿化环境、交通环境、自然环境上的相互协调。除此外,对生活区和工作区进行划分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保护大自然,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新农村集镇建设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篇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识及措施

摘 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我认为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和配合的义务。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新农村;城市化;乡村景观;新农村建设

一、城市与新农村

我们城市是一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的行政概念,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国家要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是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我国的镇是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和县以下的建制镇。城镇发展的均衡性,强调城市、农村、大城镇、小城镇都能协调发展。

而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随着城市开发与扩展, 周边村镇迅速实现城市化。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增长了4倍多,城市面积也拓展了4倍,目前,中国城市数量近700座,城市化率已达到34.9%[1]。2006年2月2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二、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城市有城市的历史与功能,所以形成城市的肌理和布局方式,乡村有乡村的历史与功能,因此形成乡村的布局模式,同样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新农村建设中 ,我们不能照搬城市的建筑形式、街道布局、河道处理方式,防止出现类似城市的美化运动。长期从事城市与国土及景观规划的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从1997年就呼吁在城市化和城镇建设中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城市化妆”行为,专门辑文呼吁“警惕暴发户意识下城市美化运动”。在前不久的中国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俞孔坚提醒人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可能被部分急于追求政绩的乡镇干部简单理解为“宽马路,大洋房”,这可能给五千年的

中国乡村大地的生态和乡土遗产景观带来不可逆的“破坏性建设”。[2]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把城市建成生态化、人性化的宜居城市,而不是把乡村建成城市。城镇内有完善的商业、文化、教育设施,便利的、合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置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体系、劳动保障等都可以有效的惠及每一位农民,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业能力以及人口素质。让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新农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和园林景观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于是就开始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目前依托农业资源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并且呈现多元化发展。一些诸如“农家乐”的新的旅游区相继出现,主题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几种类型。历经多年的发展,这些以农业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业类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将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之一。

3.1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系统

根据我们的常识,在乡村里,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乡民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在中国广大乡村,在漫长的人地共生体的互动和演化过程中,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也是村落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因而往往得到时代村民的保护。所谓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中国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3]它是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中国乡村的山水格局、生态景观、乡土文化遗产和草根信仰体系,是中国乡土聚落“天地—人—神”和谐的基础。

3.2新农村乡村景观

为什么我们大学生经常倡导三下乡活动,因为乡村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平凡的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艺术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大地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根据多学科的综合观点,从空间分布和时间演进的角度上,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一方面反映着现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另一方面其年代久远,也是人类景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遗产。景观包括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因此,乡村景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4]

3.3新农村旅游景观建设

随着城市化发展快,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城市人很希望到郊区农村观光旅游,这为发展城郊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我们应抓住城市这个目标市场,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的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来开发建设我们的农业旅游景点理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因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有高附加产值,并可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休闲购物、观光度假及其他旅游活动(如垂钓、农家乐)的发展而产生乘数效应。应大力加强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设施的建设与发

展,这是立足城郊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步骤之一。国家农业部门应重视发展农业旅游,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研究推动大陆农业旅游的发展,为发展农村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所以,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应积极与旅游部门联系,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个方面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的内容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延续原有乡村特色,保护整体景观;体现景观生态、景观资源化和景观美学原则,突出重点,明确时序、适当超前。坚守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精神,承认差异,宽容差异,倡导个性。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而言要弘扬出自我特色。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从文化个性培育的视角,要求将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转化成在当代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价值资源,进而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贡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种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种根深叶茂的文化。

3.4新农村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学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机遇和策略,因此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产业化工程等等,被视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社会学家把新农村建设当作缩小城乡差别、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和建立公平、民主社会的机遇,因此呼吁乡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民为主体的地方组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建设者则籍此以推进乡村的城市化建设、以村镇整治为重点,将城市设施扩展到农村,因此便派大量城市规划师和工程师,带着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豪迈与**,把一个个美丽的蓝图强加给广大乡村,大到土地利用规划和山河整治,小到农民房的设计,等等。各种视角的讨论可谓多如牛毛,其中不乏真知灼见。[5]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建设新农村游、农家游,农业的生态保护、农业的休闲旅游,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我们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保护好村落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维护草根信仰体系,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旧的村落不应被彻底铲平,也不应完全被城市化,而是通过一定的景观格局来使村落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生命过程得以延续和再生。在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过程中,我们大学生应扮演重要角色,积极配合。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财富》2004年11期 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文《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破题》

[2]《科学时报》2006.3.29 俞孔坚 “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

[3]《城市规划学刊》 2006(05):38-45 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 栾博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

[4]《建筑时报》 张建华 陈火英 “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

[5]《建筑学报》2006(10):39-43 俞孔坚 “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

在我国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

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


《新农村集镇建设研究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22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5 09:03 , Processed in 0.2568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