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回复: 0

父亲的植物学,阅读答案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2015届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2015届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3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 共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miǎn) ▲ 怀②(lòu) ▲ 空③抑扬顿(cuò) ▲ ④相得益(zhāng) ▲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印象中的夏天,虽非诧紫嫣红,但别样风光,同样沁人心脾。夏荷浮在水面,摇曳在丝丝缕缕的清风中。大片大片的向日葵,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昭示着无穷的生命力。绿色的思念,顺着窗外的青藤,一直蔓延到过去。各种野花争研斗艳,引来了辛勤的蜜蜂和戏耍的蝴蝶。夏的魅力不仅在于“景”,还有“声”的参与:雨水淅沥,蛙声一片,知了聒躁。这一切,是否让你生发出许多美好的暇想呢?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 ▲。 (李商隐《无题》)

④ ▲,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⑤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⑥ ▲,长河落日圆。 (王维《 ▲ 》

⑦子曰:“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⑧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4.名著阅读。(5分)

(1)《西游记》中如来曾给灵吉菩萨两样宝物——“定风丹”和“飞龙杖”,请你说出和这两样宝物相关的两个情节。(2分)

(2)《朝花夕拾》作为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记述了他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求学的历程。请你说出哪三篇作品讲述的是作者青年时期离开家乡后的一些经历的。(3分)

5.下面一段话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作修改。(3分)

①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遍发展,学生的书写水平逐渐下降,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②中

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③一项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支持这一做法。④大家认为这样做就有可能防止改善学生书写质量差的状况。 ⑤专家指出,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关键在于能否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部分 共44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6-8题(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诗名中的“乐天”指谁?(1分)

7.颔联中运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各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8.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被人赞颂,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2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9-12题。(8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9.下面哪一组句子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A.以中有足乐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B.益慕圣贤之道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 (《黔之驴》) ..

C.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 ..

D.烨然若神人 若为佣耕 (《陈涉世家》) ..

10.下列句子与“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11.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2分)

12.请从文中找出一处体现作者求学艰难的细节描写,并作赏析。(2分)

阅读《罴说》,回答13-14题。(6分)

鹿畏貙①,貙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罂火④,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⑤、捕、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貙(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②罴(pí):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

爬树、游水。亦称“棕熊”、“马熊”、“人熊”。③寂寂:清静无声。④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火:燃烧。⑤捽(zuó):揪住。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②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1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阅读《跟自己比》,完成15-17题。(7分)

跟自己比

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④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既然这样,那么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就会有差别。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刚才的你跟现在的你??如果在它们之间用减法,结果往往不会是零,要么是负数,要么是正数。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懂得宽容了或更加狭隘了,宠辱不惊了或更加浮躁了??

⑤因此,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前进,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朝更高的制高点迈进;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总结、反省,寻找、分析“退步”的原因,目的是把今后的路走好,让自己取得进步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⑥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问一位学植物学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

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看来,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盲目地跟人比较,胡乱地模仿他人。跟自己比,守住自我,才是正道。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6.阅读④⑤两节,为什么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2分)

17.如何理解第⑥小节里提到的“东施效颦”?(3分)

阅读小说《天使》,完成18—22题。(18分)

天 使

陈振林 午后的阳光像金子一样铺在这条小街,不远处的河面吹来清凉的风。

杰非逊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要是在前些年,或者只是两年前,这样的时节,他一定惬意地坐在石街

的石凳上,慢慢地铺开画架,轻轻地挥动画笔,柔柔地将小街的风景缩进自己的作品之中。 ①可是,他不能这样做,他没有心情,现在。

这条小街,在这座小城是闻名的,以艺术闻名于世。艺术的气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来了。

画家,作家,音乐家,他们像一只只飞翔的鸟儿,飞到了这座小街,追寻着自己心中的艺术。但是,梦想与现实总是有着出入,有着天壤之别。这两年,艺术的环境太坏了,艺术家们的作品不值钱。艺术家们似乎被淹没了一般,也上不了什么名气。上个月,一幅世界名画,在纽约也只拍卖了六千美元。

画家,作家,音乐家,这些所有的艺术家,他们像破产的小作坊主一样,艰辛地朝着梦想行走。他们

卖不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生活,举步维艰。好些日子,那个60多岁的音乐家布克,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了。

“杰非逊,你家不是有钱吗?”作家马克在今年的春天里,向他打趣道,“那你救救大伙吧,你用你

手中的钱,买下一些作品吧。” 杰非逊想着马克的话。可是,这能成吗?杰非逊心里说,家中的房产是老父亲留下的遗产,那也是自

己一生的倚靠啊。

但杰非逊没有拒绝前来向他求救的艺术家们。他变卖了老父亲留下的遗产,收购着艺术家们送上门的

作品。老布克的两支钢琴曲,杰非逊给了他400美元,足够他两个月的开支了。马克的一本刚刚完成的小说《前进》的版权,也卖给了杰非逊,不到两百美元。美术家们送来的作品更多。米开罗的雕塑,送来了十件,给了他800美元。

“杰非逊先生,收下我的这幅《小猫》水彩画吧,您随意给点钱,我的肚子已经饿了好几天了。”刚

来小街三个月的李尔顿低声地求他。杰非逊摸了摸自己的口袋,给了他60美元,收下了他的《小猫》。

杰非逊觉得自己有些吃不消了。这条小街的艺术家太多了,几乎每个人都到过他的小屋,三百多位艺

术家,在杰非逊家里穿梭似地来来往往。也只有这三个月的时间,老父亲留下的遗产,变成了杰非逊租住屋屋角的一堆作品,不,也许是一堆垃圾。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些可爱又可恨的艺术家们瓜分了老父亲的遗产,杰非逊在心里说。

杰非逊没有心情再去追求自己的艺术了,他的心爱的画作《天使》,只画到了一半。他得成天应付小

街的这些艺术家们。尽管这样,他觉得自己已经到了底线了。他关上了自己小屋子的门,因为他手中已经没有了钱,父亲所留下的遗产,全部用尽。

他当出了母亲生前留给他的一枚戒指,那是他二十岁时母亲给他的成年生日礼物。他用所得的最后一

点钱,将这些由遗产换成的已经打成大包小包的艺术品,寄存到了这里最大的运通银行。他数了数大包小包的数量,足足有十二包。

杰非逊觉得,这就是父母留给他的遗产了。他得珍爱这些遗产,尽管这些遗产像是一堆废物,几包垃

圾。

日子慢慢地朝前走着。

杰非逊偶尔也会画上一幅画,灵感似乎比以前还要灵。那些艺术家们,也像脱胎换骨一般,作品不停

地问世。五年,也只是五年,老音乐家布克,作品进入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大家欢呼不已。作家马克成了大作家,他的小说,据说已经开始冲刺诺贝尔文学奖了。大画家刘更斯,成了更大的画家,每平米的画作,居然就是一栋楼的价格。

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杰非逊慢慢地打开自己的画夹,他想起了当年没有完成的心爱的画作《天

使》。他想继续画完这幅画。

有人靠近了他。“杰非逊先生,你是杰非逊先生吗?”围拢来了一群人,最前头的大胡须男人说。 ??

杰非逊知道,他又得为这事儿发愁了。他又担心了,我心爱的画作《天使》什么时候能够完成啊?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第3期)

18.请在文中找出一句与划线句①相呼应的句子。(2分)

19.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主人公杰非逊先生的特点(4分)

20.怎样理解“那些艺术家们,也像脱胎换骨一般,作品不停地问世。”一句中“脱胎换骨”一词?(4分)

21.请根据小说上下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简要说说小说最后“围拢来了一群人”之后将要发生的故事,.......

并回答“他又得为这事儿发愁了”中让杰非逊发愁的是怎样的一件事。(4分) ..........

22.小说以“天使”为题,有什么作用?请分条概括。(4分)

第三部分 共60分

23.作文(60分):

请以“美从这里开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

②文章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④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

篇二:2016年1月长宁高三一模含答案word精编版

2016年上海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 7分)

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合青蒿素。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_________,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忠。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但根据上面这些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mtemisia 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植物学上的青蒿,其实是名字用错了地方。

⑧屠呦呦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而植物学上的青蒿几不可见。这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也证明了民间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强的一致性。屠呦呦断定古本...

草书中记载的青蒿是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无疑,她因此建议把?青蒿?作为Artemisia annua的正式中文名。不过,她认为?黄花蒿?是另一种蒿属植物,具体是哪个种有待另作考证,这个结论却不正确。菊科分类学专家林有润考证,《本草纲目》中的?青蒿?和?黄花蒿?实际上是同一种植物。无论宋人所谓?青色与深青色两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还是李时珍所谓?色绿带淡黄?,都不过是同种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异罢了。

⑨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那种植物,还是被叫成?青蒿?的场合多,但为什么在植物学上,Artemisia annua这个种的正式中文名却是?黄花蒿?,而?青蒿?却用来指心Aremisiacarvifolia这个没怎么入药的植物呢? ⑩最早误用?青蒿?一名的是日本18世纪本草学家小野兰山的《本草纲目启蒙》。中国学者贾祖璋等人在1955年所著的《中国植物图鉴》中引用了日本学者的记述,将Artelnisiaapiacea的中文名定为?青蒿?。这样一来,中国历代所称的?青蒿?之名就张冠李戴地给了另一个种。同样令人遗憾的是:林有润先生在进行系统性的蒿属分类研究工作时,虽然已经在艾蒿类本草植物的考订文章中明确指出?从现代药理与临床资料看,药用青蒿即黄花蒿心Aemisia annua,含青蒿素,可治疟疾?,但是他考虑到植物学界沿用日文名?青蒿?作为

Artemisiacarvifolia(=Artemisia apiacea)的中文名已久,在其编著的《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2分册的?蒿属?中仍把这个种叫做?青蒿?,而Artemisia annua则采用本草纲目的名字,叫做?黄花蒿?。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因此 B.但是 C.因为 D.而且

2.第⑥段中加点词为什么要使用引号?请具体说明。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①—⑥,概括历史上植物学界和药学界关于青蒿和黄花蒿命名混乱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段中的“一致性”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下列语句是文章的第①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 C.①②③③D.③④①②

①为了名称的稳定性,我们恐怕不宜擅自更改,也只能将就沿用下去了。

②但《中国植物志》这样的权威性志书一出,蒿属这两个种的中文名在学界均已得到广泛应用。

③其实本来有一个可以避免名称混乱的做法,就是在“青蒿”和“黄花蒿”中取其一作为Artemisia annua的中文普通名,而为Artemisia carvifolia另起中文名。

④但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是“菊科植物黄花蒿Arccnlisia annua的干燥地上部分”,事实上相当于承认了黄花蒿的“青蒿”之名。

6.本文实际上回答了两个让人困惑的问题。请根据文意,分别用疑问句表述这两个问题。(4分)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9分)

忆江南 方令孺①

①天气真好。月光下,山川都像是浮起来了。清寂的广场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走。我买了一根甘蔗.一边走,.

一边吃。秋千架下仿佛有一个人在看着我,他是在惊讶么?

②我也不愿意独自在月下眺望了,想起中古时候的修道士,遇见山川美景,就不敢抬头,因为凡是美,都是诱惑人的。美景更增加人的寂寞,更引诱人的悲哀,所以古人独自对月的时候,总是爱饮酒,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酒,真是一个寂寞人的最好的伴侣,能把冷寞化成朦胧。

③我吃完甘蔗,把渣滓用大张报纸包起来。因为有一天,我和友人谈心,我说要买一整根甘蔗独自吃完,这位朋友说:?你要是有那样的勇气,我就佩服你。?现在我要把这渣滓刚给他看。

④记得廿六年⑨春天,我忽然想作画,无意中把这意思说出来了,有一个人说?你才没有这耐性呢?,我听了很不高兴。第二天我就动笔画,发觉自己对于画大有兴趣,在一枝,一叶,一片崖石,一簇树林之间,极感消魂的迷醉。我画得一张比一张进步,自己得意极了,后来抗战事起,我回到故乡,住在一座小破楼上,夜晚仍抽空作画;记得曾仿倪云林的石树,并临写他的题字,裱成册页,配镜框献给父亲,父亲把画挂在书房里,听来客评谈,自己就拈须微笑。自从故乡遭了敌人的蹂躏,这张画不知道可还存在人间?而我所最敬爱的老父就在我们远行之后逝世了!再也不会在藤萝萧瑟的庭院里看见父亲雍穆而翛xiāo然的风度,再也不会住寒夜的书斋里看见父亲白发苍苍在灯前垂首。故乡的庭院里每一片石,每一条径,每一棵古树,每一个残缺浓阴的门,都和父亲的风仪连合着,我想到父亲,就联想到那些醇雅的情景,想到那些情景,就牵记到父亲。现在都完了,我失去了一生所最心仪的一切。我不能想,我是被这样一位朴素盎然的老人遗弃在这浅陋的坑中。

⑤家里来信说:敌兵进城,把城里的房子大半烧掉了,把我们家的凌寒亭也拆毁了。这座亭子共有三间傍着城墙,城墙像一座山,因为时间的古老,从砖墙缝里生出许多藤萝和灌木。亭子的左边是一片竹林,右边是一座尼庵,前面隔道女墙,就是一个小湖似的池塘,长年听到浣衣妇的碪杵声;夏天有很多孩子在里面游泳,记得有一次在这池塘里还淹死了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我亲眼看见人把他从水里捞起来,他的母亲听到这消息,就像飞鹰落地一样,奔扑到这男孩的尸首上号哭,到现在事隔廿年,想起那情状,还有些怆恻。亭子的周围都是古木参天,有大可合抱的槐树,有枝干夭矫的五谷树,有双干的梧桐,还有父亲亲手种的柏,石楠,柿和杉等树,这些树都是我几个兄弟的小名,父亲带着多少温良的深意把他们每一个名字都种植在土地上。看他把一瓢瓢的清水灌溉到树根上,是存着多少的希望!要是风雨的时候,这些木叶响动着,浑和成一片河流似的声音,或是被风雨激荡,枝条锐鸣得像有人在旷野上号叫,这不正是他担心着远处的孩子们,忧心戚戚的时候吗?还有一片云石,是父亲从园后草丛里发现出来的,石上有不知道是哪一年代,是谁,镌刻着?立云?二字,字体苍劲,父亲欢喜得像发现一件宝物,把石竖起来,砌一座花台供设着,周围种着很多的书带草,细长的叶子,因为多年的生长,像狮子一样蹲伏在石下。这地方四时都有各种奇怪的鸟雀,啄木鸟的剥啄声,夜晚猫头鹰的颤叫;还有彩色的锦鸡,在竹林里穿飞。我小的时候,常常担心那华丽的长尾巴,会在竹林里碰断。小松鼠故意逗人似的捧着一个松果坐在窗台上玩要。这地方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现在提起来,还有无限的亲切,和一些甜蜜的感觉。亭子里父亲收藏了一些书画碑帖,这是我们看作圣坛不敢渎犯的所在,这次也被敌人扫荡完了!家里人又告诉我:当敌兵退出这城以后,父亲从山中归来.看见这样残破,并不十分痛惜,只因满地残书断帖,父亲一一拾起来,偶然有一两部还可以凑成完整的时候,就大喜过望。我写到这里,心上涌起一阵泉水似悲凉,想父亲一生爱书如命,平时再也不许我们随意翻动,这次竟如此糟蹋了!父亲所以不十分痛惜,是因为一股广大的丧亡,比起个人的损失又算得什么?可悲痛的有比这更大,更大的事,父亲是明白的。

⑥今晚因为看见月光下的山川太美了,诱我这许多的沉思。如果回忆只给我枉然的磨折,以后该学中古的修道士,不再抬头看山川之美了。

【注】①方令孺(1897—1976):作家,其家乡安徽桐城属广义上的江南。本文写于1941年前后。②廿六年:指民国二十六年,即1938年。

7.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浮”的精妙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②段中作者写到古人饮酒,有何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分析“山川之美”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关于文中的“父亲”,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由学画引出看画的父亲,巧妙自然。 B.父亲手植之树,寄托着他对儿女的希冀。

C.江南之忆或因父亲而起,或因父亲而收。 D.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性格内敛。

11.本文正文根本没有提到“江南”,但作者为什么以“忆江南”作为题目?(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七则》)

(6)何方可化身千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梅花绝句》

(7)今夕为何何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袁凯《客中除夕》)

(8)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四)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诗,完成第12—14题。(8分)

(1)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①不至(2)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川前韵同赋

今岁东风巧剪裁,仙衣不用剪刀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国色初酣卯酒②来。

对花无信花应恨,太守问花花有语,

直恐明年便不开。为君零落为君开。

【注】①述古:姓陈名襄,字述古。其时苏轼任杭州通判,陈任杭州太守。②卯酒:在晨间喝的酒。

13.第二首诗标题中的“前韵”是指哪几个字?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4.对以上两首诗解释或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东风”可以推知当时应为初春时节。 B.“含情”也包含作者对陈襄到来的期待。

C.“仙衣”写出吉祥寺之花开得不同凡响。D.由“国色”可知诗中所写的当是牡丹花。

15.请结合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及内容上的关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19分)

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予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同。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②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③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

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

1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子始与苏秦善 ( )(2)因而数让之 ( ) ..

(3)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 () (4)使人微随张仪 () ..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B.念莫可使用于秦者 ....

C.与同宿舍 D.方且报德 ....

18.把文中的画直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③段画波浪线的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张仪当时□□□□和□□□□的心理状态。(2分)

20.苏秦先召辱张仪后“暗中”相助的原因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1分)

①《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刻其桷,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共?字,《经典释文》无音,而世人乃并读为?恭?。余窃以为非。或有疑之者,余曰杜注?先君有共德?句,云?以小丹楹刻桷①为共?,盖言世之诸侯,无丹楹刻桷者,故云?共?也。若读为?恭?,则其义不可通矣,况《释文》无音,果何所据而平读□?后见司马公《传家集·训俭篇》云:?御孙云:‘俭,德之共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观此,可以证余之说矣。

②近读顾仲恭《炳烛斋随笔》,而?共?之义益明。其言云:?共之为义,!盖言诸德共出于俭,俭一失,则诸德皆失矣。今请得中其说,假如为人上者而知俭,则樽节②爱养,自不伤财害民,是俭有当于仁也;为人下者而知俭,则制节谨度,自不至纳贿窃帑,是俭有当于忠也。就士庶论,不俭者,必多方奔走以谋生,俭则身常闲而心常逸,岂非善自为谋,是俭有当于智也。不俭者,或多方谄媚以规利;俭则闭门无事,耻辱自远,是俭有当于义也。谨服先畴,菽水可以尽欢,是俭有当于孝也。有遗业可以处子孙,且有遗法可以教子孙,是俭有当于慈也。衣食所余,可以济亲友之急困者,是俭有当于睦姻任恤也。凡人生百行,未有不须俭以成者,谓曰‘德之共’,不亦信乎!?

【注】①丹楹刻桷:漆红的柱子和雕刻精美的橡子。形容建筑物的精美壮观。②樽节:节省。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乎 C.欤 D.也

22.第①段中的“司马公”指的是______________(填写人物姓名)。(1分)

23.对第①段画线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句话引经据典,增加了论证的权威性。

B.这句话自然交待了作者所要批驳的靶子。

C.这句话的内容是本文所探讨问题的出处。

D.这句话开宗明义,突出文章节俭的主旨。

24.作者认为“德之共”之“共”应读gòng而不读“恭”(gōng)的依据是什么?请逐条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第②段所引顾仲恭《炳烛斋随笔》的一段话,可单独成文看。请简要评析这段文字的论证特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7分)

中青蒿具有的不同形态,为后世命名混乱埋下隐患(1分);《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1分)。

物多叫青蒿,为什么植物学却命名为黄花蒿(却用青蒿指另一种不怎么入药的植物)?(答案必须含令人困惑的因素)

(二)(19分)

酒表明其所吃的甘蔗是酒的替代品。

严谨,同时写作者不再看“山川之美”,表达出深深的江南之忧。

样正遭受蹂躏,以“忆江南”为题,以点带面,能引起强烈共鸣。

提到“忆江南”,读者会马上想起白居易的脍炙人口的《忆江南》,而白居易笔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好江南如今正遭受战火,同为“忆江南”,悲喜两重天,令人唏嘘,也 令人愤慨。

(三)(6分)(每小题1分)

(5)于我如浮云 (5)一树梅前一放翁 (7)他乡说故乡 (8)俯察品类之盛

(四)(8分)

法。(2分)

落为君开”可以推知,陈述古所问正是花来年是否开放的问题。

(五)(19分)

暗中送给您钱财,这全是苏君的汁藻。(3分)现在您已被重用,清允许我回去告知苏君。(2分)(本题两句话各为一评分单位,分别是3分和2分。第一句得分点为:“败”,“从”,“莫”,“秦柄”,“阴”,“奉”,判断句;第二句得分点为:“请”,被动句。得分点错1处扣1分,把所属评分单位分数扣完为止)

己才能不及张仪(1分),故先召辱激怒张仪,坚定其入秦的决心(1分);又深知张仪家贫不能如愿,暗中资助使他得偿所愿(1分),张仪因感恩苏秦而不攻打赵国(1分,这一点不答扣1分)。

(六)(1 1分)

篇三:2016届长宁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 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 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但根据上面这些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rtemisia 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植物学上的青蒿,其实是名字用错了地方。

⑧屠呦呦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而植物学上的青蒿几不可见。这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也证明了民间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强的一致性。屠呦呦断定古本草书中记载的青蒿是学名为Artemisia annua...

的种无疑。她因此建议把?青蒿?作为Artemisia annua的正式中文名。不过,她认为?黄花蒿?是另一种蒿属植物,具体是哪个种有待另作考证,这个结论却不正确。菊科分类学

专家林有润考证,《本草纲目》中的?青蒿?和?黄花蒿?实际上是同一种植物。无论宋人所谓?青色与深青色两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还是李时珍所谓?色绿带淡黄?,都不过是同种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异罢了。

⑨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那种植物,还是被叫成?青蒿?的场合多,但为什么在植物学上,Artemisia annua这个种的正式中文名却是?黄花蒿?,而?青蒿?却用来指Artemisia carvifolia这个没怎么入药的植物呢?

⑩最早误用?青蒿?一名的是日本18世纪本草学家小野兰山的《本草纲目启蒙》。中国学者贾祖璋等人在1955年所著的《中国植物图鉴》中引用了日本学者的记述,将Artemisia apiacea的中文名定为?青蒿?。这样一来,中国历代所称的?青蒿?之名就张冠李戴地给了另一个种。同样令人遗憾的是,林有润先生在进行系统性的蒿属分类研究工作时,虽然已经在艾蒿类本草植物的考订文章中明确指出?从现代药理与临床资料看,药用青蒿即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含青蒿素,可治疟疾?,但是他考虑到植物学界沿用日文名?青蒿?作为Artemisia carvifolia(= Artemisia apiacea)的中文名已久,在其编著的《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2分册的?蒿属?中仍把这个种叫做?青蒿?,而Artemisia annua则采用本草纲目的名字,叫做?黄花蒿?。

?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因此B.但是C.因为D.而且

2.第⑥段中加点词为什么要使用引号?请具体说明。(2分)

3.根据①-⑥,概括历史上植物学界和药学界关于青蒿和黄花蒿命名混乱的原因。(4分)

4.第⑧段中的“一致性”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分)

5.下列语句是文章的第?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③②①④B.①④③②

C.①②③④D.③④①②

①为了名称的稳定性,我们恐怕不宜擅自更改,也只能将就沿用下去了。

②但《中国植物志》这样的权威性志书一出,蒿属这两个种的中文名在学界均已得到广泛应用。

③其实本来有一个可以避免名称混乱的做法,就是在?青蒿?和?黄花蒿?中取其一作为Artemisia annua的中文普通名,而为Artemisia carvifolia另起中文名。

④但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是?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干燥地上部分?,事实上相当于承认了黄花蒿的?青蒿?之名。

6.本文实际上回答了两个让人困惑的问题。请根据文意,分别用疑问句表述这两个问题。...

(4分)

(1)

(2)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9分)

忆江南

方令孺①

①天气真好。月光下,山川都像是浮起来了。清寂的广场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走。我.

买了一根甘蔗,一边走,一边吃。秋千架下仿佛有一个人在看着我,他是在惊讶么?

②我也不愿意独自在月下眺望了,想起中古时候的修道士,遇见山川美景,就不敢抬头,因为凡是美,都是诱惑人的。美景更增加人的寂寞,更引诱人的悲哀,所以古人独自对月的时候,总是爱饮酒,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酒,真是一个寂寞人的最好的伴侣,能把冷寞化成朦胧。

③我吃完甘蔗,把渣滓用大张报纸包起来。因为有一天,我和友人谈心,我说要买一整根甘蔗独自吃完,这位朋友说:?你要是有那样的勇气,我就佩服你。?现在我要把这渣滓留给他看。

④记得廿六年春天,我忽然想作画,无意中把这意思说出来了,有一个人说?你才没有这耐性呢?,我听了很不高兴。第二天我就动笔画,发觉自己对于画大有兴趣,在一枝,一叶,一片崖石,一簇树林之间,极感消魂的迷醉。我画得一张比一张进步。自己得意极了。 后来抗战事起,我回到故乡,住在一座小破楼上,夜晚仍抽空作画;记得曾仿倪云林的石树,并临写他的题字,裱成册页,配镜框献给父亲,父亲把画挂在书房里,听来客评谈,自己就拈须微笑。自从故乡遭了敌人的蹂躏,这张画不知道可还存在人间?而我所最敬爱的老父就在我们远行之后逝世了!再也不会在藤萝萧瑟的庭院里看见父亲雍穆而翛然的风度,再也不会在寒夜的书斋里看见父亲白发苍苍在灯前垂首。故乡的庭院里每一片石,每一条径,每一棵古树,每一个残缺浓阴的门,都和父亲的风仪连合着,我想到父亲,就联想到那些醇雅的情景,想到那些情景,就牵记到父亲。现在都完了,我失去了一生所最心仪的一切。我不能想,我是被这样一位朴素盎然的老人遗弃在这浅陋的坑中。

⑤家里来信说:敌兵进城,把城里的房子大半烧掉了,把我们家的凌寒亭也拆毁了。这座亭子共有三间傍着城墙,城墙像一座山,因为时间的古老,从砖墙缝里生出许多藤萝和灌木。亭子的左边是一片竹林,右边是一座尼庵,前面隔道女墙,就是一个小湖似的池塘,长年听到浣衣妇的碪杵声;夏天有很多孩子在里面游泳,记得有一次在这池塘里还淹死了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我亲眼看见人把他从水里捞起来,他的母亲听到这消息,就像飞鹰落地一样,奔扑到这男孩的尸首上号哭,到现在事隔廿年,想起那情状,还有些怆恻。亭子的周围都是古木参天,有大可合抱的槐树,有枝干夭矫的五谷树,有双干的梧桐,还有父亲亲手种的柏,石楠,柿和杉等树。这些树都是我几个兄弟的小名,父亲带着多少温良的深意把他们每一个名字都种植在土地上。看他把一瓢瓢的清水灌溉到树根上,是存着多少的希望!要是风雨的时候,这些木叶响动着,浑和成一片河流似的声音,或是被风雨激荡,枝条锐鸣得像有人在旷野上号叫,这不正是他担心着远处的孩子们,忧心戚戚的时候吗?还有一片云石,是父亲从园后草丛里发现出来的,石上有不知道是哪一年代,是谁,镌刻着?立云?二字,字体苍劲,父亲欢喜得像发现一件宝物,把石竖起来,砌一座花台供设着,周围种着很多的 书带草,细长的叶子,因为多年的生长,像狮子一样蹲伏在石下。这地方四时都有各种奇怪的鸟雀,啄木鸟的剥啄声,夜晚猫头鹰的颤叫;还有彩色的锦鸡,在竹林里穿飞。我小的时候,常常担心那华丽的长尾巴,会在竹林里碰断。小松鼠故意逗人似的捧着一个松果坐在窗②

台上玩耍。这地方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现在提起来,还有无限的亲切,和一些甜蜜的感觉。亭子里父亲收藏了一些书画碑帖。这是我们看作圣坛不敢渎犯的所在,这次也被敌人扫荡完了!家里人又告诉我:当敌兵退出这城以后,父亲从山中归来,看见这样残破,并不十分痛惜。只因满地残书断帖,父亲一一拾起来,偶然有一两部还可以凑成完整的时候,就大喜过 望。我写到这里,心上涌起一阵泉水似悲凉,想父亲一生爱书如命,平时再也不许我们随意翻动,这次竟如此糟蹋了!父亲所以不十分痛惜,是因为一般广大的丧亡,比起个人的损失又算得什么?可悲痛的有比这更大,更大的事,父亲是明白的。

⑥今晚因为看见月光下的山川太美了,诱我这许多的沉思。如果回忆只给我枉然的磨折, 以后该学中古的修道士,不再抬头看山川之美了。

【注】①方令孺(1897-1976):作家,其家乡安徽桐城属广义上的江南。本文写于1941年前后。②廿六年:指民国二十六年,即1938年。

7.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浮”的精妙之处。(3分)

8.第②段中作者写到古人饮酒,有何用意?(4分)

9.请分析“山川之美”在文中的作用。(4分)

10.关于文中的“父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由学画引出看画的父亲,巧妙自然。

B.父亲手植之树,寄托着他对儿女的希冀。

C.江南之忆或因父亲而起,或因父亲而收。

D.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性格内敛。

11.本文正文根本没有提到“江南”,但作者为什么以“忆江南”作为题目?(5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2. (1)_ ,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2)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柳宗元《小石潭记》)

(4)______ 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七则》)

(6)何方可化身千亿? 。(陆游《梅花绝句》)

(7)今夕为何夕,_______________。(袁凯《客中除夕》)

(8)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四)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诗,完成第12—14题。(8分)

(1)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信花应恨,

直恐明年便不开。

晨间喝的酒。

①(2)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用前韵同赋 仙衣不用剪刀裁, 国色初酣卯酒来。 太守问花花有语, 为君零落为君开。 ②【注】①述古:姓陈名襄,字述古。其时苏轼任杭州通判,陈任杭州太守。②卯酒:在

13.第二首诗标题中的“前韵”是指哪几个字?答:指。(1分)

14.对以上两首诗解释或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东风”可以推知当时应为初春时节。

B. “含情”也包含作者对陈襄到来的期待。

C.“仙衣”写出吉祥寺之花开得不同凡响。

D. 由“国色”可知诗中所写的当是牡丹花。

15.请结合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及内容上的关联。(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19分)

1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子始与苏秦善 (2)因而数让之 ..

(3)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 (4)使人微随张仪 ..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B.念莫可使用于秦者 ....

C.与同宿舍 D.方且报德 ....

18.把文中的画直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张仪当时□□□□和□□□□的心理状态。(2分)

20.苏秦先召辱张仪后“暗中”相助的原因是什么?(5分)


《父亲的植物学,阅读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423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6 08:37 , Processed in 0.23786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