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回复: 0

李商隐《端居》阅读答案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高二月考试题

赣源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命题人:晏小龙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时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D.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 “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D.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

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4.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是子才英特 英特:才智超群 B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 转侧:翻来覆去 C 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沮止:阻止 D 白浮游四方浮游:漫游 5.下列句中“之”字全指李白的一项是 () ①白之生,母梦长庚星②因以命之

③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 ④见郭子仪,奇之 ⑤力士素贵之,耻之

A ①②③B ③④⑤ C ②③ D ①②③⑤ 6.下列选项全部表现李白傲视权贵,不尊权贵的一组是() ①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 ②为任侠,轻财重施 ③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④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⑤与知章 为“酒中八仙人” ⑥益骜放不自修

⑦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⑧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A ①③⑤ B ②④⑦C ①⑥⑧D ④⑥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李商隐《端居》阅读答案】李商隐《端居》阅读答案。②端居:闲居③素秋:秋天的代称

8.“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

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5分)

9.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湘夫人》一文中,湘君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坚持不放弃自己爱情理想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鲍照在《拟行路难》这首诗中把人的遭际比喻成水,向东南西北四方流动的一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蜀相》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8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滴水不漏 谢志强

掌管国库的大臣行为可疑,他每天傍晚都要进宅院的一间耳房一次,进门后总要把门关上。其间待在耳房里究竟干了什么,无人知晓,但谁也没有从国库大臣身上和小屋方面看出什么问题。

王宫上下,已传得沸沸扬扬,说是老鼠管谷仓,猜测那房间里必定装满了他侵吞国库的财宝。甚至

越传越具体,金银玉器堆放其中。反正,说得有鼻子有眼。传言出自国王的一位宠臣,他想取而代之,掌管国库,那可是肥差。

这位宠臣将传言如实禀报国王。国王疑惑,他一向信任国库大臣,况且,账目毫无疏漏,觉得国库大臣深邃莫测,犹如那间小屋。

宠臣进言:期望陛下降旨,不等转移赃物,尽快采取行动。

国王采纳了,这样,也可消除对国库大臣的误解,还他一个清白,身正不怕影子斜嘛。当然,有些事情,也可能不是空穴来风。

宠臣精心挑选了九名亲信,埋伏在国库大臣的宅院附近。 夕阳落下,国库大臣照常开锁、闭门。

宠臣一声令下,亲信翻墙而过,破门而入。随即点亮火把。

国库大臣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个老旧的小木箱,箱中有一套皮匠工具,一双高筒皮靴。

宠臣说:这些东西掩盖不了你的罪行,赶紧缴出你的赃物,国王可以免除你的死罪,我就不信你能滴水不漏。

国库大臣说:你怎可轻信谣言?

宠臣命令亲信搜查。火把照亮了窄小的屋子,人们四处搜寻,但并没有发现任何金银财宝。宠臣疑惑,每天进入这间屋子,难道就是欣赏一套破旧的皮匠工具和一双陈旧的皮靴?

国库大臣淡淡地说:让你失望了,我喜欢的物品你肯定没兴趣。

宠臣灰溜溜地离去,自知得罪了国库大臣。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拜见国王,将一把刀和一块裹尸布呈上,请求国王发落。

国王为难,没料到宠臣没等下令就私自采取搜查行动。国库大臣掌管国库,一向有“滴水不漏”的荣誉,而这两位大臣,是他管理王国的左膀右臂。他决定,对宠臣是惩罚还是宽恕,由国库大臣定夺。此举,也可以杀杀群臣之间明争暗斗的风气。

宠臣惶惶不安,认为这是国王给国库大臣制造了一个报复他的极佳机会。

得知国王的意旨,国库大臣笑了笑,好像未曾发生过什么事一样,说:好奇也很可爱,可爱得像顽童。

宠臣已一身冷汗,他想不到能轻易过关。他感激国库大臣的宽宏大量。 国王欣然,问国库大臣:为何珍藏那一箱旧物?完全不合大臣的身份。难道替自己设定了后路?大臣、皮匠,地位悬殊。

国库大臣检讨了自己,他那神秘的小屋,正是酝酿谣言的种子。他说:我以为正常的事,人们认为是异常,我不能惩罚好奇,不能激起更多的敌意。他还赞美了国王,说国王是太阳,臣民是星辰,但在太阳下面,每个人都可能隐藏无害的秘密。他说:感谢陛下能容忍每个人的隐私,谁都可能拥有一间神秘的小屋。

国王说:你这个隐私让人造成了错觉。

国库大臣说:陛下,我对您隐瞒了卑贱的出身,这种出身玷污了王族血统的纯洁。

国王表示,如同国库大臣宽恕宠臣那样,他也宽恕国库大臣,并请国库大臣说说事情的原委。 原来,国库大臣的父亲是个皮匠,早年(国王的父亲执政的时候)在京城闻名遐迩,专门制作皮靴,做工精良。当时,一位大臣定制过一双高筒皮靴。有一次,这位大臣受先王之命,沙漠探宝,迷失方向,断水断粮,躺在沙丘等死。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他派随从朝各个方向去寻水。其中一名随从发现了一眼泉水,却无取水的器物,这位大臣便将皮靴脱给随从。一对盛满了水的皮靴,竟然不漏一滴水。

返回京城,那位大臣时常来感谢救命之恩。一时间,来定做皮靴的络绎不绝,但是,皮匠仍一个礼

拜只制作一双皮靴。后来,大臣与皮匠结亲,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皮匠的儿子。渐渐的,大臣提携了女婿。还在先王那里举荐了女婿。随着父亲的去世,人们渐渐地淡忘了他的出身。

国库大臣接着说:陛下登基后,任命我为国库大臣,我想定要像父亲制作皮靴一样,把国库管理得滴水不漏,这也是父亲临终前的叮嘱。我岳父当初走出沙漠后,舍不得再穿救过他命的皮靴。后来,我就将父亲的皮匠工具和岳父的那双皮靴珍藏起来,单独存放在一间屋子里,每天都独自去看一次,好像跟父亲、岳父对话。

国库大臣最后说:陛下,这些年来,我隐瞒了自己皮匠儿子的身份,但现在我是陛下的老臣,我清楚,其他大臣都有王族纯正的血统,我唯一的能耐,就是小心翼翼地把陛下交办的事务做得滴水不漏。

国王觉得,国库大臣如此坦诚,事情原委讲得清清楚楚,在情在理,无懈可击,便允许国库大臣永远珍藏这个秘密,并且要求那位宠臣不得泄露小屋的秘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15期,略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开篇两段写国库大臣的神秘行为和王宫里对他的纷纷议论,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布下悬念,具有引人注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艺术力量。

B.国王本来信任国库大臣,但国库大臣的深邃莫测和宠臣的进言让他对国库大臣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因此要求宠臣尽快对国库大臣采取行动,以免赃物转移。

C.宠臣借机陷害国库大臣,想取而代之,捞个肥差,但搜查结果让他大失所望,自知阴谋败露,罪责不轻,所以主动请求国王发落,以获得国王对他的好感,从而得到宽恕。

D.国库大臣之所以把父亲的皮匠工具和岳父的皮靴珍藏起来,每天看一次,目的是为了长期隐瞒自己卑贱的出身,拥有一份属于个人的隐私,平安地做官。

E.这篇小说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宫廷生活,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发展曲折有致,故事的背景相当复杂,构思巧妙,从字里行间可以清楚看出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2)作品中的国库大臣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通观全文,宠臣的搜查行动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从作品整个内容看,小说题目“滴水不漏”意蕴丰富,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学家。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他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

林语堂说:“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

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

了肉搏战。他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弹药”。搏斗中,他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妻子看见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了,很是心疼,她不许他再上街。可一不留神,林语堂又偷偷地带了一袋石头出门了。

林语堂在美国留学期间受过胡适的资助。后来胡适任民权同盟北平分会的会长,撰文反对“释放一切政治犯”的主张。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

林语堂的介直感动了陈友仁,1927年他邀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唯一的官场生涯。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林语堂说吃植物的不能和吃肉食的在一起共事,于是决定辞官。

林语堂说:“我是农家的儿子,在山里长大,我心思和偏好都简朴。童年时与自然接近,足为我一生智识与道德上的后盾,使我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林语堂是中外闻名的学者,但他的天性中却充满了真稚。

林语堂曾一度心血来潮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只好寄居在朋友家中。妻子非常担忧,每天都重复说:“我们没钱了,我们欠人家钱。”林语堂天性乐观,他说:“我像一个皮球,你把我压在深水里,我还是会浮到水面。你别担心,我写过了不少东西,这支邋遢的笔还可以赚两个钱。”

在上海居住时,幼女林相如七岁生日那天,林语堂一早起来就跑到厨房,用糖霜在蛋糕上写上女儿的名字,高兴地像个小孩子。大家唱“生日快乐”时,他为女儿们甜美的歌声感动不已,流下泪来,他不停地亲着相如,并送给她一元钱,林语堂一家常年在国外生活,但他一直教三个女儿学习中文,亲自为她们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一次,林为女儿们讲授唐诗,讲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诗中的故事,哭得涕泗横流,将书都打湿了。和女儿们一起读《红楼梦》,有时他也哭得眼泪汪汪的。

曾跟随林语堂编撰英汉词典的马骥伸说:“他从不矫饰,极少挑剔;对一切新鲜的人、事、物都充满了纯真的好奇,但大都浅尝辄止,并不耽溺。”

林语堂生活上不拘小节,在宴席上,他弄不清自己的酒杯和邻人的酒杯。经常喝错,看上去常常糊里糊涂。有一次,他和夫人应邀去一个美国朋友家中吃饭,结果弄错了日子,提前一个星期去了,二人知道弄错后还傻傻地一直坐在朋友家的客厅里,朋友的夫人只好马上准备饭食,胡乱给他们做了点吃的。

第一个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中文的是王国维,翻译为“欧穆亚”,此后,“humour”出现多种译法,林语堂译为“幽默”,最终是林的译法普及开来,他也被称作“幽默大师”。在上海,林语堂

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他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他在《一夕话》中还写道:“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庆龄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林语堂和鲁迅都加入其中。后来林语堂办《论语》,做了“幽默大师”,鲁迅不能理解,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1934年,林语堂和同行意见不和,离开《论语》,另起炉灶,办起了《人间世》。《人间世》走的也是谈幽默的路子,遭到左翼文人的攻击。鲁迅也说幽默文学是“麻醉文学”。林、鲁两人关于翻译究竟应该“信达雅”还是“直译”发生争执,惹得鲁迅十分不快,林语堂批评鲁迅是“左倾急进主义”,是想“做偶像”。两年之后,林语堂远赴美国,终此一生,就再没有同鲁迅见过面。

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病逝于香港,享年八十二岁。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语堂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作者是要用此事说明文人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B.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同警察搏斗,头部受伤也不在乎,可见林语堂性格中有好斗的天性。

C.林语堂偏好简朴,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他在武汉做官六个月,由于受到别人的排挤,他便主动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D.林语堂天性乐观,偏好简朴,生活上不拘小节,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外部世界充满纯真好奇。

E.林语堂生活中不时表现得糊里糊涂,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多的心思都用到了做学问上,不关心生活中的小事。

(2)林语堂为人正直耿介,请概括这种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观全文,请谈谈林语堂在文化方面的贡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做了“幽默大师”;鲁迅却强烈反对,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对此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3分)

A.河南电视台的《汉字英雄》这类节目被陆续推出,热情而又认真地引领广大观众,特别是暑假里的中小学生,一起识文断字,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B.专家们反复论证,从长计议,着眼于城市下个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定了这座大桥的通航标准。 ....

C. 少数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谋发展简单粗放,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行政化、简单化地处理问题,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 ....D.有的文章虽短,而且具有一孔之见,如柳宗元的《读论语》和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可是作者在....

篇中毕竟过多地诉诸理性而不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当然也不能居于小品之列。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住房保障是中央高度重视的一项民生工程,是由政府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其对象主要是面向中低收入及住房困难家庭。

B.最近众多的准妈妈提前赴港待产,引起了媒体关注,主流观点多从基本保障的角度来评论这一现象,也有媒体提出了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C.有些同学读书迷信权威,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文本深悟、慢泡、细嚼的基础上,而是轻松地做了权威的奴隶。 D.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大自然赋予女性双倍的感知红色光谱的基因,这个惊人的发现表明,女性眼中的世界的确比男性眼中的更加美丽。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闲情,是____,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____,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____。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____。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②不见一个人,却有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瑜伽”开头,把这段文字压缩成一个单句。(要求保留主要信息,不超过60个字)(5分)

古代印度有一套帮助人类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健身体系。五千年前,古印度高僧们从观察生物中体悟了不少大自然法则,验证到人的身上,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人们开始进行自身健康的维护和调理。经过长期的钻研与归纳,一套完整、实用的养生健身体系诞生了,这就是瑜伽。

六、写作(60分)

18.岁月匆匆,十七八岁的我们已经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还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

请以“十七岁,我多了一份 ”为题 。写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补全题目,确定立意,写一篇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二:高二语文上册李商隐诗两首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上册李商隐诗两首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 ) 惘然( ) 马嵬( )

未卜( ) 宵柝( ) 晓筹( )

2.品味下面诗句,选出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锦瑟无端五十弦( )

(2)一弦一柱思华年( )

(3)望帝春心托杜鹃( )

(4)此情可待成追忆( )

(5)只是当时已惘然( )

(6)海外徒闻更九州( )

(7)他生未卜此生休( )

(8)空闻虎旅传宵柝( )

(9)无复鸡人报晓筹( )

(10)此日六军同驻马( )

4.文学常识填空。 )

李商隐,字________,号________,晚唐著名诗人,与______齐名,二人并称“________”。李商隐的诗有抨击当时黑暗统治的,有抒写伤时的感慨和失意心情的,比较有名的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名句填空。

(1)(2009安徽高考,10)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2)李商隐《锦瑟》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è wǎnɡ wéi bǔ tuò chóu

2.B 解析:应为“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3.(1)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2)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3)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4)难道,哪能 (5)迷惘,茫然 (6)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7)预料 (8)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9)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10)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4.义山 玉谿生 杜牧 小李杜 《无题》 《夜雨寄北》 《锦瑟》

5.(1)只是当时已惘然 (2)沧海月明珠有泪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6~8题。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6.下面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写诗人自己曾有过像庄周梦蝶那样美好的追求,可如今只能把自己的爱心像望帝那样托付给杜鹃。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负盛名,诗题“锦瑟”是用起句的头两个字,全篇是一首咏物诗。

7.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中“无端五十弦”又喻指什么?

8.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一是庄生梦蝶,意为岁月如梦,往事如烟,理想终将破灭;二是望帝啼鹃,比喻一生不得志,壮志难酬。第三、四个典故分别是什么?意在说明或表现什么?

答案:D 解析:本诗不是一首一般的咏物诗,也不是借瑟隐题的“无题”之作,它所写的情和事与瑟应有一定的关系。全诗开篇写到锦瑟,以瑟为喻,而不是通篇咏瑟。

7.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无端五十弦”喻往事繁多,也可说是喻已逝的年华,慨叹自己年已半百,忆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

8.三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明自己的才华不为世用;四是用蓝田产玉的故事,说明理想和情思破灭后的迷惘,表现了作者的一种矛盾的心理,对于高洁的感情,诗人是爱慕的、执著的,然而诗人又无法亲近它,只好哀思叹惋。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2题。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9.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夹叙夹议。叙,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议,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中“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C.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从章法上说,是对前文的总结;从艺术构思上说,是由前一方面引起的联想。

D.本诗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既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暗含指责,又对玄宗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10.首联“徒闻”“未卜”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空闻虎旅传宵柝”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12.“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9.D 解析:本文思想内容上的独到之处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唐玄宗,而看不出“深深的同情”。

10.先用“海外更九州”概括了术士在海外仙山寻见杨贵妃的传说,而后用“徒闻”加以否定。“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明明白白地结束了,因此“徒闻”“未卜”流露出作者对唐玄宗、杨贵妃二人爱情的讽刺之情。

11.“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的安全,这里加上“空闻”,意义就正好相反了。这时的“传宵柝”是预示着要发动兵变了。

12.唐玄宗、杨贵妃本来是发誓要“世世为夫妻”的,可当遇到“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怎样呢?玄宗虚伪、自私的本质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

政的典型概括,来和“六军同驻马”相对照,表现出了二者的因果关系。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马嵬(wéi) 惘然(wǎnɡ) 宵柝(chè)

B.弦柱(xuán) 驿馆(yì) 眉睫(jié)

C.栩栩(xǔ) 金钗(chāi) 痴心(chī)

D.自缢(shì) 厮守(sī) 哗变(huá)

答案:C 解析:A项,“柝”读“tuò”;B项,“弦”读“xián”;D项,“缢”读“yì”。

2.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B 解析:这两句虽有史实,但这是本诗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空。

篇三:浙江省瑞安市龙翔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5年上学期龙翔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 找出读音有误的一项( )

A. 汗涔涔(cén) 猿猱(náo) 潦(liáo)倒 将子无怒(qiāng)....

B. 大弦(xián) 霓(ní)裳 数罟(cù ) 匪我愆(qiān)期 .....

C. 自诩(yǔ) 渚(zǔ)清吮(xǔn)吸 体无咎(jiù)言 ....

D. 兑(duì)现 专横(hèng)咥(xì)笑鸡豚狗彘(zhì)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砥砺 彩笺 嘲哳 义愤填膺

B.憔粹 桎告 狭谥 箴口不言

C.国粹 污蔑 沉湎 豁然开朗

D.镌刻 吝啬 衙署 浅尝辄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3日傍晚,小城澳门万人空巷,市民信众早早来到湄洲妈祖金身巡游澳门的拟定道路....

两旁,翘首企盼一睹仙容,膜拜这位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享有盛誉的海上女神。

B.有些同学写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老师看这样的文章很头疼。 ....

C.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

生活。

D.《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果敢之举,将他排除万难、矢志于义的信念表现得无微不至。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以1994年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B.温总理致信新华社,更正自己文中关于岩石学分类的错误,向广大读者致歉。这种严谨的为文态度,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也值得一些曾犯下错误却不敢直面的学者文人深思。

C.“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竞选。

5.下面这六句话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关键在于他们的思想情趣有相通之处。

②由于父母双亡,她孤身一人投靠到贾府。

③她娇弱清丽,有着十分敏感、细腻的感情世界。

④这种强烈的自尊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她经常对贾宝玉“使小性子”,但两人的感情却在争吵中明确了、加深了。

⑤林黛玉是最充分体现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女性形象之一。

⑥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尊意识。

A.③②⑥④①⑤ B.②①④③⑤⑥

C.⑤③②⑥④① D.①②⑤④③⑥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7题。(6分)

清明是祭悼祖先的重要时日,民间号称三大“鬼节”之首。

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它走了与传统节日生成的不同路线。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它将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与此同时清明也改变了自身性质。清明在唐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

清明虽然晚出,但它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对于祖先的祭祀中国向来十分重视,上古四时祭仪中春季祭祀宗庙的大礼称为春礿(后为春祠)之礼,当时尚无墓祭的礼俗,要祭逝去的先人,就立一名为“尸”的神主在宗庙祭祀。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渐浓,但这种习俗似乎还限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对于身份低微、财力薄弱的庶民阶层来说,并不普遍。汉代随着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扩大,人们因现实社会生

活的需要,返本追宗观念日益增长,人们对于祖先魂魄托寄的坟墓愈加重视,上墓祭扫之风转盛。

唐人沿袭前代祭墓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从礼经的记载看,古代并没有春季上墓祭扫的例规,但唐时已成风气。唐玄宗鉴于士庶之家无不寒食上墓祭扫,于是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的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唐人已将寒食清明并称,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描写寒食情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清明不仅从寒食中分担了祭墓的功能,同时它也将一些原本属于寒食节日的游戏娱乐置于自己名下,如蹴鞠、秋千是寒食的著名节俗,这时也已成为清明的娱乐。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的外,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明清时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新年外唯有清明了。

6.下列关于清明节俗意义历史变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墓祭风气渐浓,但似乎还限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

B.汉代随着返本追宗观念日益增长,于是儒家学说流行,再加上宗族生活的扩大,上墓祭扫之风才转盛。

C.唐人沿袭前代祭墓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扫墓也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唐人已将寒食清明并称。

D.明清时期,寒食节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新年外只有清明了。

7.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代以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主题不同的节日,后来基本上合二为一,现在的春季大节只剩下清明。

B.清明是人们祭悼祖先的重要时日,因为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亲情之结。

C.清明在四时八节中出现较晚,但它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D.清明如今仍为国人认祖归宗的孝心展示日,因为中国人的血亲观念与尊亲意识依然浓厚。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8—13题。(19分)

(一)

王曰梁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

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

B.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

C.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

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申请 .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B.移其粟于河内 .

C.摄提贞于孟陬兮 .

D.转徙于江湖间 (二)

晏子之晋,至中牟(地名),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

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

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 ...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申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

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前面)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婴诚革之。”乃令粪洒改席,尊醮而礼之。 .

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夫子之礼,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

矣。此全功之道也。”(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赠:自作“赎”。②粪洒:扫除清洗。③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礼节。④摈:通“傧”,傧相。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何绝我之暴也 .

B.士者诎乎不知已 .

C.请鬻于世 .

D.免人于厄 .暴:暴躁 诎:屈从 ④②③①鬻:卖 厄:困境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载而与之俱归 因为长句 ..

B、吾今日睹而赎之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

C、向者见客之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D、察实者不讥其辞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

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

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直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

D.君子认为,晏子能运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散,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李商隐《端居》阅读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38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6 13:45 , Processed in 0.2552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