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回复: 0

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次作业答案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次作业答案

《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计20分)

1、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

2、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3、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因为,素质教育应该是完善意义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素质的。

4、政治的含义?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5、权威性分配是指,在大多社会,由拥有权威的权力的政府机构去做决定。

二、填空(每题1分,计25分。)

1、广义素质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2、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和谐统一地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

3、素质教育激励机制是一种引导过程。它包括四个环节(导向环节)(检测环节)(分配环节)(反馈环节)。

4、西方政治学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传统主义时期)(行为主义时期)(后行为主义时期)

5、政治哲学的核心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

6、主要的国家观有(国家神权说)、(社会契约说)、(国家暴力说)、(国家要素说)。

三、简答题(每题8分,32分。)

1、素质教育哪些基本特点: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未来性

2、什么是政治社会化?

答:政治的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特征,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2、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3、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分类,按照传播方式:直接和间接政治社会化两种;从内容上分:政治社会化可分为主流政治社会化与非主流政治社会化两种。

3、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其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基础教育以发展和完善人的基本素质为宗旨,因而不少人指出基础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这就是人的可塑性。自由度越高,可塑性越强;反之亦然。教育是塑造、培育人的事业,如果在基础教育中充斥了定向的、专门化的训练,而不是着眼于把普通的基础打扎实,那就等于抑长趋短,将非特化功能倒退为特化功能,缩小了发展的自由度、窒息了人的可塑性。第三,从教

育控制论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人为的、优化的控制过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预定目标持续发展。

4、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有哪些?

答:政治社会化需要特定的媒介传递政治信息,塑造政治文化。途径有: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大众传播、政府、社会政治组织、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等。 政治社会化既是塑造政治人格、造就政治角色的过程,也是政治文化传播的过程,并且通过这两方面作用对政治体系,甚至整个政治生活产生广泛的根本性影响。因此政治社会化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个人、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三个层面:1、政治社会化是决定一个人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态度的关键因素,不仅培养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而且塑造了公民的政治人格。2、政治社会化传播、维持和改造着政治文化。3、政治社会化是关系到政治体系的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论述题(23分)

1、试述权力的类别。根据政治权力运动方式对权力加以分类(12分)

①强制性权力。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意做但不得不去做。这种权力“可信性”至关重要,其中威胁作出要使对方觉得可信,威胁只是使强制力成为一种有效的目标或对行动的遏制,是权力得以生效的保障。现代政治中,强制性权力表现为行动者之间的威胁。

②功利性权力。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好处。这种政治性奖励包括财富、职位、雇用、荣誉及权力。

③操纵性权力。前两种权力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操纵性权力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全部和部分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它假设一个人的态度能够被重造,他会以别人希望的方式去做。技巧主要有:洗脑、宣传和社会化。

④人格型权力。也叫影响力。如果权威来自人们对制度和过程的尊敬,那么影响力则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叫克里斯马(韦伯:原指古代的宗教先知,战争英雄。)

2、“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当前有三类观点(11分)

第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有的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命题。应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因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

第二、不能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如有的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相照应、相依发展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产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能认为是对立的,肯定一个,否定一个。“应试教育也在提高人的素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层次不同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低级阶段,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提?发展?、?迈进?比?转轨?更为合适”。 第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或“升学教育”部分对立,部分不对立。有的提出把升学教育分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升学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升学教育,从而认为“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不对立”。

素质教育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狭义的素质: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解,是指人生来的就具有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特征,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

2、广义的素质(次要):是从社会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理解,它是指个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培养和个体对社会的积极参与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多方面综合性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个性教育:是在重视人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培养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

5、知识经济:即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经济。

6、国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

7、教育现代化:是指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以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为先导,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目标,采用现代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

8、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的正规教育和训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总之,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

9、终身学习:是指“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10、主体教育观念:是现代学生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想。

二、填空题:

1“合金”础和逻辑起点。

2、但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性。

3

4、“从广义来说,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使任何一名社会成员都享有受到正规或非正规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这句话体现了素质教育全体性的特点。从狭义来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5、素质教育选用的教育内容,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时代性特征.

6

7

8发展潜能的需要,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反映了人的潜能的可开发性。

9、国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

10育的灵魂;教育理论发展是素质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内动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

三、简答题:

1、为什么素质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答:①素质作为人身心发展的总水平,不能仅从个体某一方面的能力或素质状况做出评判。②人的各项素质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2、简述素质的发展性的表现?

答:是指人的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特征。表现为:①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人的素质又具有可变性的一面。

3、简述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三个关键或涵义?

答: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②素质教育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更不是单纯应付考试。③素质教育要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而不是被动、呆板、机械地发展。

4、简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答:①从广义来说,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使任何一名社会成员都享有受到正规或非正规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②从狭义来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5、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答:①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是指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精神。②在学校里,素质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每个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承受者与体现者,他们既具有一定的素质潜能,又亟待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③主体性的内涵包括自主性、选择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A、所谓自主性,就是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B、所谓选择性,是指教师要给学生留下选择和思考的余地。C、所谓创新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简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答: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培养目标的全面性。二是素质教育中的全面推进。三是对学校内部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全方位推进。

7、简述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答:①学生的素质是做人成材的基础。学校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学生认知,包括掌握知识、学会思考和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做人,包括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②每个人的素质是整个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而每个公民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而民族素质是每个公民素质的融合和升华。因此,必须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并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并以此为基础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水平。

8、简述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篇二: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平时作业答案2015(本)

综合素质教育

第一次平时作业

一、填空题(共 10 分,每空1分)

1.心理学家认为意识一般是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 的自觉的反应;唯心主义哲学家把意识当成 物质世界 的起源; 唯物主义 哲学家强调从物质对意识的角度对意识进行认识,也即我们常说的意识。

2.生理学研究表明,意识产生的核心器官是。

3.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是由 进化而来。

是指对注意范围边缘刺激所获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识经验。

5.造的。

6.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认知功能在于人类的学习是有明确的目的、以念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上。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强调人人平等;强调各尽其力、各显其能。

二、名词辨析题(共24分,每小题6分)

1.潜意识与前意识

1. 潜意识与前意识:

潜意思:是指隐藏在意识层面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

受意识的控制和压抑,导致个体不自觉的意识。

前意识:是指位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意识层面,人们只有在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检索时,才会对它们产生觉知。

2.法制与法治

法制:是指当权者按照法律治理国家,但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组成的立法部门制定的。法制侧重在法律的适用上。

法治:其目的是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寻求公正的平台和框架,其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

3.伦理与道德

伦理:是一种实体性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是一种包含着道德与法同时又高于道德与法的一类社会现象。

道德:道德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手段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4.平等意识与公正意识

平等意识:平等是公正首要的、基本的含义,强调全体公民在法律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公正意识:公正是实现平等的制度和环境保障,没有公正的制度和环境作为保障,平等很难实现,没有平等作为价值导向,公正又会迷失方向。

三、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提出“形具而神生”这一理念的是我国古代学者荀子。

( 对 )

2.非意识是指个体对内在或外在环境中的一切变化无所知、无所感的状态。 ( 对)

3.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由价值信念、伦理规

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组成。 ( 错)

4.自由是人类在获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前提下,渴求实现人生价值,提

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 ( 对)

5.从众心理不是贪污腐败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 错)

6.道德发挥行为约束作用的重要条件是人们社会价值观的一致。 ( 对)

7.霍布斯在其名著《利维坦》中,将制度看做约束个人的自利行为,

防止社会落入自然状态的重要手段。 (对)

8.在柏拉图看来,一个好的城邦应该具有四美德,即 智慧、勇敢、正义、节制。(对)

9.社会伦理提供一个社会所认可的合理性价值体系,决定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及社会的运作模式,是社会文化的内在凝聚力,因此,社会伦理的转型往往与巨大社会变革相伴。 (对)

10. 贪腐行为是一个人的行为异化,因为它是一种在游戏规则之外的寻租行为。 (对)

四、简答题(共40分,每小题8分)

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观。

解析:

1.意识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没有思维主体与其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

2.意识的产生是需要能量的,意识的存在和传播需要介质,这从意识反映的内容不一定就是客观事物。

3.最后,意识反映的内容不一定就是客观事物,可能会有所超越,这是因为思维主体在获取及处理信息时,信息可能发生种种变异。

2. 简述意识对创新的作用。

1.意识是决定能否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2.意识是促成创新因子整合,推动社会制度完善,从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缘起。

3.创新意识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成分,对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 什么是公民意识,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国家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和理性认识,是对相应的责权利的认识和价值取向。包括:

1.权利与责任意识

2.国家与民族意识

3.平等与公正意识

4.自由与法治意识

5.道德与文明意识

4. 简述制度的本质。

1.制度是以执行力为保障的

2.制度是交易协调保障机制

3.制度指导交易中主体间利益分配和交易费用分摊

5. 简述“得道”的发生和发展的必要阶段?

1.知道,这是道德主体得道所经历的最初阶段。

2.行道,是在知的基础上行,是对知道境界的超越。

3.信道,是得道的最高境界,是指道德主体在深刻领会道德意义、充满道德觉悟的基础上,通过外化体现一定的善,从而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五、论述题(共16分,每小题16分)

1. 自由与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总是密切相联系的,而与限制、约束、禁止、专制等永远是相对立的。自由的本意可以从人的意志和行为能达到最充分的体现而得到解释。人的意志和行为在无限制、无约束、不受制约的状态下得以最大限度的表达与实施,人便是自由的了。请就以上论述,结合自己的观点简要分析自由与法制的关系。

1.法律不但赋予大多数人以自由的权利,而且还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制止对于自由的侵犯和践踏,保护个体权利。

篇三: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平时作业

综合素质教育

第一次平时作业

一、填空题(共 10 分,每空1分)

1.心理学家认为意识一般是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 客观现实 的自觉的反应;唯心主义哲学家把意识当成了质世界 的起源; 唯物主义 哲学家强调从物质对意识的角度对意识进行认识,也即我们常说的意识。

2.生理学研究表明,意识产生的核心器官是。

3.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是由进化而来。

是指对注意范围边缘刺激所获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识经验。

5.

6.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认知功能在于人类的学习是有明确的目的、以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强调、人人平等;强调各尽其力、各显其能。

二、名词辨析题(共24分,每小题6分)

1.潜意识与前意识

1. 潜意识与前意识:

潜意思:是指隐藏在意识层面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意识的控制和压抑,导致个体不自觉的意识。

前意识:是指位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意识层面,人们只有在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检索时,才会对它们产生觉知。

2.法制与法治

法制:是指当权者按照法律治理国家,但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组成的立法部门制定的。法制侧重在法律的适

用上。

法治:其目的是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寻求公正的平台和框架,其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

3.伦理与道德

伦理:是一种实体性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是一种包含着道德与法同时又高于道德与法的

一类社会现象。

道德:道德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手段维系的,并以善恶进

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4.平等意识与公正意识

平等意识:平等是公正首要的、基本的含义,强调全体公民在法律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公正意识:公正是实现平等的制度和环境保障,没有公正的制度和环境作为保障,平等很难实现,没有平等作为价值

导向,公正又会迷失方向。

三、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提出“形具而神生”这一理念的是我国古代学者荀子。 ( 对 )

2.非意识是指个体对内在或外在环境中的一切变化无所知、无所感的状态。 ( 对)

3.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由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组成。 ( 错)

4.自由是人类在获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前提下,渴求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

式。( 对)

5.从众心理不是贪污腐败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 错)

6.道德发挥行为约束作用的重要条件是人们社会价值观的一致。( 对)

7.霍布斯在其名著《利维坦》中,将制度看做约束个人的自利行为,防止社会落入自然状态的重要手段。 (对)

8.在柏拉图看来,一个好的城邦应该具有四美德,即 智慧、勇敢、正义、节制。(对)

9.社会伦理提供一个社会所认可的合理性价值体系,决定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及社会的运作模式,是社会文化的内在凝

聚力,因此,社会伦理的转型往往与巨大社会变革相伴。 (对)

10. 贪腐行为是一个人的行为异化,因为它是一种在游戏规则之外的寻租行为。 (对)

四、简答题(共40分,每小题8分)

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观。

解析:

1.意识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没有思维主体与其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

2.意识的产生是需要能量的,意识的存在和传播需要介质,这从意识反映的内容不一定就是客观事物。

3.最后,意识反映的内容不一定就是客观事物,可能会有所超越,这是因为思维主体在获取及处理信息时,信息可能

发生种种变异。

2. 简述意识对创新的作用。

1.意识是决定能否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2.意识是促成创新因子整合,推动社会制度完善,从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缘起。

3.创新意识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成分,对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起到重要

的推动作用。

3. 什么是公民意识,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

身作为国家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和理性认识,是对相应的责权利的认识和价值

取向。包括:

1.权利与责任意识

2.国家与民族意识

3.平等与公正意识

4.自由与法治意识

5.道德与文明意识

4. 简述制度的本质。

1.制度是以执行力为保障的

2.制度是交易协调保障机制

3.制度指导交易中主体间利益分配和交易费用分摊

5. 简述“得道”的发生和发展的必要阶段?

1.知道,这是道德主体得道所经历的最初阶段。

2.行道,是在知的基础上行,是对知道境界的超越。

3.信道,是得道的最高境界,是指道德主体在深刻领会道德意义、充满道德觉悟的基础上,通过外化体现一定的善,

从而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五、论述题(共16分,每小题16分)

1. 自由与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总是密切相联系的,而与限制、约束、禁止、专制等永远是相对立的。自由的本意可以从人的意志和行为能达到最充分的体现而得到解释。人的意志和行为在无限制、无约束、不受制约的状态下得以最大限度的表达与实施,人便是自由的了。请就以上论述,结合自己的观点简要分析自由与法制的关系。

1.法律不但赋予大多数人以自由的权利,而且还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制止对于自由的侵犯和践踏,保护个体权利。

2.自由始终是与相应的制度规范相容并存的。

3.强调法制,并不表示要抑制自由,而是为了达到法制与自由的统一。

4.制度或者法制设计只有顺应和遵循生产力发展状况、发展规律及文化发展的状况和规律才能为自由提供更大的空间

和生长机制,人为地超越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不顾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制度安排,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化的

进步,反而成为生产力和人类进步发展的桎梏。

综合素质教育

第二次平时作业

一、填空题(共 10 分,每空1分)

1.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

2.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被归纳为一种

3.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的 集体观念 、顺从诚敬意识等。

4.《现代汉语》将人文解释为:

5.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曾将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的教育,另一种是

6.人文素养的终极价值是

二、名词辨析题(共24分,每小题6分)

1.本我与超我

本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由先天的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以追求非理性的、冲动性的和无意识的自我满足为目标进

行活动,它试图消除饥饿、性、攻击和非理性冲突等原始驱动力所产生的紧张。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对自我的思想和行动起着判断和监察的作用。

2.知识与素养

知识:是指我们认识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的经验。

素养:是指我们在平时的实践和训练过程中所养成的良好习惯。

3.焦虑与抑郁

焦虑:是指一种内心不安或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担忧、不安全感

或发作性惊恐状态。

抑郁:是指一种迷漫性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情绪上的混乱,它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4.耻感与罪感

耻感:就是觉得自己可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人类才有的感觉,它是一种社会性厌恶的内化。

罪感:即犯罪感,是社会性惩罚的内化,认为自己犯了罪,因为害怕被社会惩罚,所以死死地保守秘密,同时在精神上自我惩罚。

三、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在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也能享受一人独处的孤独。 ( 对)

2.家庭是个体生存的第二个最为亲密的微观环境。 (错)

3.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是过于强调仁义礼智信的泛道德主义传统。 ( 对 )

4.人文素养是指对于古典文化有相当的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识。 ( 对 )

5.情绪障碍是指思维特殊,有时逻辑推理荒谬离奇,或言语中心思想无法琢磨。( 错)

6.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 ( 对)

7.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为了实现人格上的健全一般会采取多问、善查、勤做、等方式。 (对)

8.身体形象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心理意向,包括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以及对自己身体满意或不满意的程度。 (对)

9.身体理想是指一个人形成的对理想身体的意向。 (对)

10.我们每个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最先采取的一般都是自我调节。 (对)

四、简答题(共40分,每小题8分)

1. 简述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的三种阐释。

解析: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一个动力系统。

2.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由先天的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以追求非理性的、冲动性的和无意识的自我满足为目标进行活

动,它试图消除饥饿、性、攻击和非理性冲突等原始驱动力所产生的紧张。

3.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思考、计划、问题解决和决策的系统,受意识的控制,当本我的要求不符合实际时,自我就

会像一个执行官一样跑出来对本我的冲动进行控制,将行动拖延,直到认为适宜时再行动。

4.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对自我的思想和行动起着判断和监察的作用

2. 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焦虑情绪的防御机制包括哪些。

1.压抑,是指阻止一种危险的观点、记忆或情绪进入意识之中。

2.投射,是指一个人把自己不能接受或者具有危险性的情感压抑后,却将其归因于他人。

3.转移,是指人们把情绪指向于物品、动物或其他并非其情感真实目标的人,当转移起到更高级的对文化或社会的有

益作用就叫做升华。

4.反向作用,是指一种导致了无意识焦虑的感受变换成了意识层面上与之相反的感受。

5.退化,是指一个人返回到他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6.否认,是指人们拒绝承认不愉快事情的发生或者拒绝承认他们有不被允许的情绪。

3. 简述几种常见的生活方式疾病?

1.肥胖,是指体内的脂肪数量过多,通常定义为超出适合某人身高、体格和年龄的理想体重。

2.烟酒滥用,主要是指在对烟酒的使用过程中过度过量。

3.美容过度,包括运动过度,节食过度,护肤品依赖等。

4.颈椎病,越来越多的长期伏案工作者成为该病的高发人群。


《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次作业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766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30 02:49 , Processed in 0.34330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