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浅谈以人为本,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吴玉井)
浅谈以人为本,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姓名:吴玉井
内容提要: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都是以人为本,讲求的是人的教育,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如何帮助后进生学习,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长的关爱之中,培养后进生各方面的能力成为我们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分析、后进生的转化和对策两方面来阐述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后进生 教育 教师 原因 以人为本 转化 无私奉献 当前, 课程改革之风正在席卷全国各地,我县是试点县之一。走进新课程,让我们老师感觉到书是越来越难教了。是的,新课程提倡的是“人性化”的教育,以人为本,重视完整的人格教育、全面的素质提高,主张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即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目标。这样一来,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英国的心理学家施奈尔,把“后进生”问题看作是一种生理、心理学上的现象,他认为“后进生”的学习不良并不是教育学的概念,它不受学校教育内容与历史文化的制约,它归根结底是表示学生的智能迟滞的一个阶段。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也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是的,学生学习不良,不仅有智能迟滞,还有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更有造成身心变化的外界因素(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学习成绩较差,而思想品行表现较好的。这类学生或者由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或者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头,或者教师对其不重视的原因,造成了学习上暂时的困难。一类是学习成绩较好,但思想品质较差,这类学生由于家庭的教育不当,或者社会的某些消极影响,或者个人要求不严及教育不得法而后进,这些学生
是思想后进生。一类是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也差的“双差生”。学生之所以变成“双差”原因比较复杂。有可能是家庭的原因,比如说父母迷于赌博、父母离异、家境困难等;也有可能是社会的原因,比如“三室一厅”的诱惑对心理还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讲是非常大的(我校一位高年级的学生,星期六从早上开始,连续在网吧呆了七个多小时);还有就是学校、教师对他们的不理睬、挖苦、歧视等原因造成。
只有对后进生进行分类,分析他们“后进”的原因,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因人施教,帮助他们进步。如果不全面了解后进生各方面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就不能辩证地对待他们,容易产生偏见,就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那我们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也就无法很好地完成。
二、后进生的转化及对策
人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后进生的多样性。一、自卑感强。后进生相对来说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而表扬是少之又少。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二、逆反心理较强。因为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后进生的言行常常具有一种逆反心理。例如,认为违反纪律是“勇敢”,向老师反映情况是“出卖朋友”。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常常不能统一。如何使他们回到集体中来,逐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本人以下几点做法原与大家共探讨。
(一)以情相处,增强后进生对老师的信任感
以情相处,增强后进生对老师的信任感,首先分析后进生的形成,其形成固然与家庭、社会和学生本身等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更有直接的关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
要取得后进生对老师的信任,首先要消除后进生的戒备心理。而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的前提是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班主任对于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爱去赢得学生的爱和尊重,才能共建师生感情的桥梁。只有耐心细致地做到厚爱学生,尊重其人格,不贬低学生。“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用理去说服他们,这是取得后进生对老师的信任和做好转化工作的前提。作为老师,对后进生要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要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自己对他们的爱。
例如:上学期接过一个班,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叫朱某,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考试成绩也还是令人较满意。但每次坏事总有他的份。如:自修课带头起哄,致使班级纪律常被扣分,同学们对他的意见很大;在寝室中轮到他值日也总是敷衍了事;差不多天天不吃饭,总是买零食吃,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作业也是经常不完成。他的前任老师说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不用管他了。面对这样的学生,真是令我头痛,难道真的弃之不管吗?不能。于是,我尝试了许多的做法:与家长取得联系,控制他的零花钱;叫班长三餐吃饭都和他一起,监督他吃饭;叫同学们把他孤立起来,不和他一起玩;等等,可始终却不见效果。
到底如何办呢?记得一个哲人曾说过:要了解一个人,只须真心爱他5分钟。对!一定要用我的爱心去教育与转化他,让他相信老师是信任他的。
机会来了。学校举行运动会,班级中的800米没有人报名。我找来了朱某。他耷拉着脑袋,以为我又要批评他了,着急地说:“我没有犯错误呀!”我高兴地对他说:“你确实是没有犯错误。这次,老师是想给你一个表现的机会了!”“什么机会?”他放下心来。“这次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我们班的800米没有人报。老师觉得这项比赛你能行!”我坚定地说。“真的吗?”他眼中闪过一丝喜悦,“老师,我不行的!”“你能行,只要你天天吃饱饭,加强锻炼,到时你一定行的!”他见我信任的瞧着他,就有力地点点了头。
第二天早上,我才起床,就见一个身影在操场上跑动着。是他!我眼前一亮!
晨间活动地时候,我就及时地在班级中表扬了他:“朱某同学真是好样的,他为了能给我们班争得荣誉,今天很早就到操场上训练了。”同学们都不相信地看着他。“他报了800米!”我又补充了一句。顿时,班级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害羞地低下了头,这是他从没有过的表情。
……
运动会开始了。800米的时候,他使劲全身力气跑,特别是最后一圈,我看他几乎要趴下了。我以为他要弃权了。可他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坚持到了最后。大家都高兴地围了过去,扶住了他。“朱某,你是好样的!”“朱某,你真行!”同学们的称赞声不绝于耳。他无力地望着我。我高兴地走过去,递给他一瓶矿泉水,并坚强有力地对他竖起了我的大拇指。
结果出来了,他只得了个第三。他沮丧地走到我身边。我笑呵呵问:“为什么这么沮丧?就因为只得了个第三?那也已经很不错了。老师我去比还不一定得到的呢!”他无奈地笑了,“你已经很努力了。我想:任何
事只要你去努力,老师相信你都会做得很好的!”他认真而坚定地说:“老师,我一会去努力做好的!”
这学期开学以来,我发现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修课上不起哄了,作业也从不拖欠了,零食也不吃了。我表扬他的时候,他总是笑咪咪地、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在周记中,他写道:“老师,谢谢你一直这么相信我,鼓励我。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的确,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电影《少年犯》中说得好:一个人经得住自然的灾难,经得住社会的磨难,可经不住亲人的抛弃。推一把,可能使其踏上歧途,拉一把,就可能便其改邪归正,好些人都是被家庭、学校无情推出来后才走向犯罪、走向毁灭的。
所以,我们要爱学生,尤其要爱后进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二)以理相待,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学习生活很阳光,后进生多数本来也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但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暂时学习上的失败。这时,如果家长或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怒斥、讽刺、挖苦或以失望、不理采、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表现为对个人的自我尊重,也要别人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人格。
学生学习不及格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方法不完善,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尊重后进生,别伤害其自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而对待后进生更要小心。后进生犯错时,宜个别谈话,宜就事论事,不宜在公众场合点名批评,更不宜新帐老帐一起算。后进生顶牛是与其谈话时常发生的事,有时还会发生强烈的对抗行为,这时班主任需要冷静思考,耐心疏导,缓和矛盾,否则“以毒攻毒”只会使后进生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使转化工作更加难做。只有尊重和理解后进生,他们才能把老师当成知已,畅谈思想;老师也才能了解学生,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促使他们进步。只有尊重和理解后进生,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求知与进步的欲望。后进生并非一无长处,他们也有先进的方面,我们应当扬其所长,让他们心灵深处有一个强大的自
我,激发他们产生改变自己后进状态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尊重和理解后进生,才能使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及自卑心理,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培植他们的自尊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的,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育和转化后进生必须满足他们自尊的心理需要,防止产生逆反心理。作为老师,必须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他们谈话,以理相处,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后进生本来就学习成绩差,心理压力也大,更需要教师的理解、同情和关心。所以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和后进生多接触,要经常在合适的时机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以德育人,让后进生获得成功感
后进生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少之又少,作为一个后进生,成功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谈。那么,我们老师就要想方设法让后进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拥有成功的感觉。
1、对后进生要求要适度,不能一视同仁。要求过高,他们会认为高不可攀,望而却步;要求过低,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的学习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比如说背书,对后进生来说,只要求他们能把重点段落背下来就行了,不必强求他们背全篇。
2、让后进生经常能获得成功。它们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导致学习成绩落后的。因此,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培养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后进生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我们要根据后进生特点和个性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公开场合“露一手”,在活动中自我激励、从而认识自身价值,既然找到了自身价值,他们边会产生“我能行”的想法,那么他对学习同样也会产生兴趣上课时,我会经常性地、有意识地提一些相对比较简单地、后进生通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回答错了,我会笑着说:“再想想,你就会想对的。”若说对了,我又会说:“你真聪明!”课前,我会和他们共同预习、找出疑难,让他们会独立思考;课后,会和他们共同讨论疑难并检查学习效果;布置作业、练习时,分层次操作,对他们练习、作业的数量都偏少、偏易,使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能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快乐! 每次考试前专门和后进生一起分析课本的重点难点,给他们讲做题、答题的技巧。另外,我还坚持“跟踪辅导”,使后进生慢慢地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篇二:以人为本,关注孩子
以人为本,关注孩子
“无论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中,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以次,我想到身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记得章校长时常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的,坐在角落里总是默默无闻的孩子你和他聊过天吗?那个总是与你挑刺的孩子你是否与他静下心来谈天?那个成绩最差的孩子你是否找过真正的原因???我们所说的关注,更注重的应该是细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放弃任何一粒种子,只要是种子,就有发芽的希望。不放弃任何一个灵魂,只要是灵魂,就有苏醒的可能。”以人为本,需要教师的是无私奉献,需要教师的是默默付出 以人为本,善待学生。教育是唤醒,是激励,是感化,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哪怕看上去一无是处的学生,也有自己的闪光点。身。老师的欣赏,如同一颗火种,会燃起学生心中的热情与想象力,使他充满活力和激情。现在我们在提倡“微笑校园”, 在教学生活中,我们的老师脸上的微笑为什么那么少?同学不文明了,老师提高嗓门教育;孩子订正作业错的时候,老师变得不耐烦??我想:当我们笑不起来时,要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发出内心的微笑。要知道,微笑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孩子表现出色的时候,老师的微笑就是由衷的表扬,能够给孩子快乐;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老师的微笑就是无限的温暖。 所以,多一点微笑,多一份关怀,多一分积极的心态,工作才会越来越好。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有差异,允许学生犯错,全方位地接纳学生,包括他的缺点与错误,经常用各种方式与学生交心,成为他们可信赖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选择人性化的方法,耐心细心,艺术化地处理,用善意的谎言保 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逐步改变不良行为。当我们的苦口婆心不见效,学生屡屡犯错误时,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教育他不能把他和其他孩子放在同一标准上。每个孩子都有不为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学生要多看到孩子可爱的一面,并尝试给每个孩子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相信,每个孩子都会让你会心一笑。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无论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颇,只有让每一个同学都融入到班级的这个大集体中,才能发挥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力量,才能有长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以人为本,树立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新德育的思想。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在学科教学中,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德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其心理健康,每个人都有被他人认可的愿望,当一个人备受歧视,往往会做出极端的、反常规的行为。做为教师,要多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家访、座谈、活动都是很好的交流形式,电话、书信、面谈都是很好的交流途径。只有关注孩子,才会真正了解孩子。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要充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工作中要关心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透德育,要努力成为教学与德育并举的多功能型教师。德育需要教师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还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成功的教师。才能成为创新型教师。
学习科学发展观给我的收获很大,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
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加强自身建设,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
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以人为本
考察人类社会进步既要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去衡量,也要以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去评价.坚持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就是强调在社会价值体系中,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1、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西方古希腊时期普罗太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都蕴含着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维护人的尊严,开始了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形成了后来的人道主义。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是最有力的说明。毛泽东告诫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也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重要标准,就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度统一起来,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的具体落实;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有着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同时又是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时代的新高度。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追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的尊严和权利不断得到重视和强化,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以人为本”的理念,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来面对新的挑战,树立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发展的标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人民的政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我国,强调“以人为本”的“人”就是肩负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人和占劳动者中的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党提出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不但揭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也提出党完成执政任务的路径。党的“以人为本”这种执政理念在“5.12”在2008年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体现,成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战胜重大灾难的一面伟大旗帜。在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要继续争分夺秒地搜救被困群众。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国务院总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同志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不顾随时发生余震的危险几乎走遍了四川所有的重灾区,并反复强调“救人是笫一位”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军民和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开展各项救灾工作,以最快的速度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出现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加剧,阶层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社会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等现象。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片面地理解为GDP增长,出现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重经济总量扩张、轻结构优化,重物质财富获取、轻环境生态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等现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在对当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对于反对和克服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以“物”为本或以“经济”为本的偏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把“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执政施政的各项活动中去,落实到领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基本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我国的发展面临很多新机遇新挑战,也面临着很多新课题新矛盾。 “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这些马克思曾经批判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消极事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一定程度存在,金钱至上,造成了社会道德的败坏以及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来面对新的挑战,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的发展观。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篇三: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摘要】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角度,分析了师德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强化学习,不断提升;无私奉献,关爱学生;以身作责,率先垂范;以人为本,锤炼心理素质;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以教师为本,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等对策,强化师德建设,让教师紧跟时代脉搏,“以人为本”,具备“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科学理念,与时俱进。
【关键词】以人为本 师德 与时俱进
【正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作为人民教师中的一员,在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教师师德应如何与时俱进呢?笔者结合师德建设的现状,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无私奉献,关爱学生。
具备良好师德的老师,他一定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的,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学生,竭力教诲学生真善美。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是一项既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因此,新时期下的教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社会服务者,突出奉献精神的养成。应该知道:我们做教师的职业成就不在于报酬的多寡,而在于对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学校无小事,我们必须担负起学校主人的身份,投入建设热潮。怎么投入?答案只有一个:用主人翁的态度,不求索取,讲求奉献!这种品德的形成只有在师德内容中能够核心体现,倡导仁厚和博爱,寄望于每位学生。学生性格不尽相同,我们要用多把尺子去衡量每个人,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成长,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都有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都可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关键是老师要善于挖掘、善于发现并且善于鼓励,我们不能停在口头上,做在表面上,而是要体现在长期行动的实践中,注入我们内心诚挚的爱,用无声的爱去唤起他们的兴趣,关爱学生、实事求是、严中植爱、主持正义、扶持正气,发现问题一碗水端平及时处理;朴素严谨、文明有礼、卫生清洁,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师德形象。
二、以身作责,率先垂范。
汉代教育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楷模也。?由此可知教师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先行者,因为教师的学习作风、生活作风以及行为习惯良好与否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学生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之前,首先得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有良好的学习作风、生活作风以及行为习惯则理所当然。作为一个有良好师德风范的教师,必须做足100分!
道理很简单:孩子进了学校,教师就成了他们的崇拜者。现代的青少年模范能力极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楷模。假设我们的老师教学教育学生都能做到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熟悉教材,钻研业务,精心备课,决不堂上放?空炮?,工作上扎扎实实,从不马虎应付,敷衍了事,从小处入手,做实做细,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空闲时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富而思进,不断进取,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生活作风上勤俭节约,堂堂正正,不做有损师道尊严的事情……学生肯定对老师这些作风和习惯印象深刻,受影响也极大,甚至终生难忘。笔者经常回忆起当年的老师,说起他们的优点,如时间观念强、衣着整齐、工作认真、作风严谨等,这些以身作则,用实际言行来感染学生的好老师,你会忘记吗?这些言传身教的良好师德表现一定会给学生树立好榜样的!当然,我们作为教师要有认识到好习惯的作用,一定也要意识到坏习惯的危害。记得有人谈到他们的一位年轻教师,平时总爱说?他妈的!?并成了口头禅。学生听多了,有时也照样说。在文明礼貌教育中,学校领导批评他班上的学生,可是学生竟振振有词的说:?我们的某老师也这么说的!?、?老师说得,我怎么不能说呢??……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多么重要啊!而有些教师,明明知道吸烟是有害健康的,却偏偏在学生面前大抽特抽,这样岂不是等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如果教育学生吸烟有害健康能起到理想效果吗?
所以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综合素质是体现教师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体现一位教师的师德是否高尚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处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作为教师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是?行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能不牢记在心头啊!
三、以人为本,锤炼心理素质。
1、要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
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立足岗位,立足国情和当地实际。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要从头脑想着应试题,心里盼着高升学率的禁锢中挣脱出来。与旧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素质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在参加目前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践的同时,看到素质教育呈现的未来前景。一个有作为的教师,能够预测未来教师的形象,研究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2、坦诚地接受学生的挑战。
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明确提出这一规律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而《学记》的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教学活动经验为依据的。这在《论语》中颇多记载:学生批评了孔子,孔子非常欣慰,认为这是自己的幸事。例如;他当着弟子巫马期欣然承认自己的过错:?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学生子路、冉求、‘樊迟经常与孔子争执,但他们非常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颇为器重他们,将之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英才.在教学中认真接受学生的意见;使教师不断提高,这也是荀子的观点。他指出,为师者应?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决不能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他自己就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教师要虚心接受一切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批评性或肯定性意见;拒绝诌谀奉承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而后来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清代教育家张履祥甚至认为学生如果不听从教师的教导,那么教师不应完全怪罪学生,而应过来从自己教学方面来寻找原因,他说:?子弟
教不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应反求诸己;未可全责子弟也?由此联想到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的一段令国际教育界人士颇为欣赏的论述:?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同时,他还必须向受教育者建议:他应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
3、要能包容学生的过失。
子曰:?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师先于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理论和丰富的科技知识,而后成为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实质是引导——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有爱国主义思想格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
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会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四、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笔者记起一位伟人曾说过:?创新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希望,一个国家不敢于创新永远落后,永被挨打!?而创新的来源在于教化,教化是否出精品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想出极品不出废品的关键是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和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的意识。在现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借助?科学发展观?这股东风,好好吹醒自己的头脑,摆正自己前进的航向,树立起崇高师德的风帆,大胆解放思想,如果教师的思想不解放出来,不敢于创新,不敢于做第一位?吃螃蟹?的人,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呢?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理念,在绝大多数的教师心目中都存在不知所措、无从入手的感觉。
不过,想一想:我们做老师的经常教育学生要学会怀疑事物,多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老师就不敢怀疑万事万物呢?不敢怀疑课本呢?如果我们教师能够从小培养学生创新的思想和方法,将来必定是一个杰出的人才。诚然,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理
念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作为教师,没有这种理念,在现阶段乃至将来,其教育观念必然是落伍的,师德水平也就难有什么?闪光点?了。
总之,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的师德高尚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脉搏,?以人为本?,具备?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科学理念,与时俱进,做好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头雁!
【参考文献】
1、高谦民黄正平主编的《小学班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
3、温恒福主编的《教育探索》
4、黄元棋主编的《班主任之友》。湖北教育学院主办。
《以人为本,无私奉献》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82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