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回复: 0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初闻书名,很难想象这是一本教育学书籍。事实上它是日本教育学专家佐藤学先生经过二十多年,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了7000多间教室,以“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为观察出发点,结合许许多多的实例著就而成。

刚站在讲台上时,我满腔热情,一心想把所有学生都教好。上课时好想把所有相关知识都讲给他们听,想把所有的题型都呈现给他们,课后也布置很多作业,但是效果很不明显。其实教育不就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并使受教育者的身心都受到影响的事。这正如佐藤学先生指出的:“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看到这段话,我明白了书名的由来,同时也引起了想看这本书的兴趣。

在上课时,我喜欢让学生来回答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发现知识。但是我一直很疑惑:遇到理解缓慢、说话声音轻的、说话模棱两可的学生,我是让他继续讲下去还是让他坐下。讲下去,其他就受不了了,吵闹声会越来越大。坐下去,又怕这会使他越来越不敢发言。当我读到下面这段话的时候,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以至心情也豁然开朗。书中指出:“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么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想、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对于这一点我相当忽视。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不善于用明确地语言来描述自己思想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不正是他们思考的过程体现。比起积极发言的学生来说他们同样非常优秀。而对于那些不假思索就断言的学生,我更应该告诉他们:“要思考后才发言。”

总是在办公室时听到有些教师说:我们的教室气氛总是死气沉沉的,学生缺乏表现能力。但是看看课后,没有一个班级是不活跃的。我们不要求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我们应该去追求“互相倾听的课堂”。在家访时,不少家长都会说,我的孩子在别人面前不说话的,但是回家就会把学校里的事情告诉我。为什么学

生在课堂沉默寡言而在家里可以大胆言语?原因无非是孩子在家信赖自己的父母,父母愿意听孩子讲。那么我们课堂如果也能做到这样,还怕学生不积极、踊跃发言吗。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这首先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静下心来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要,接纳学生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还应该在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后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还有一点影响比较深的是“公开日常授课”。书中说:教师们通常对于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是极度反感的,然而指责起别人的工作来却是言辞有加。这正与学校里总看到新教师在上公开课,而很少会有老教师主动去上的现象符合。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在工作中总是指责学生的不是,很少会去用心发现他们优点。我想只要我们在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的培养他们,即使当天的课失败了,也根本不需要害怕。

由于时间关系,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只是粗粗地看了一下,但是其中的很多内容还是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时常问自己教育到底是什么,我如何理解它,这本书似乎给了我答指示,此书值得在我整个教育生涯里慢慢咀嚼。

篇二:《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2015年7月底,根据学校的要求,教师每人读两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和《静悄悄的革命》,现在就浅谈一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吧。此书中的文字意味深长,或多或少的对自己有些收获。事实上它是日本教育学专家佐藤学先生经过二十多年,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了7000多间教室,以“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为观察出发点,结合许许多多的实例著就而成。

这本书虽然的实践基本上与我们的教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刚站在讲台上时,我满腔热情,一心想把所有学生都教好。上课时好想把所有相关知识都讲给他们听,想把所有的知识都能给学生呈现出来,课后也布置很多作业,但是效果很不明显。一学期辛辛苦苦的努力,换来的成绩却让人有事有些失望。其实教育不就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并使受教育者的身心都受到影响的事吗?这正如佐藤学先生指出的:“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在上课时,我喜欢让学生来回答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发现知识。但是我一直很疑惑:遇到理解缓慢、说话声音轻的、说话模棱两可的学生,我是让他继续讲下去还

是让他们坐下。讲下去,其他的学生就受不了了,吵闹声会越来越大。坐下去,又怕这会使他越来越不敢发言。当我读到下面这段话的时候,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以至心情也豁然开朗。书中指出:“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么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想、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对于这一点我相当忽视。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不善于用明确地语言来描述自己思想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不正是他们思考的过程体现。比起积极发言的学生来说他们同样非常优秀。而对于那些不假思索就断言的学生,我更应该告诉他们:“要思考后才发言。”

总是在办公室时听到有些教师说:我们的教室气氛总是死气沉沉的,学生缺乏表现能力。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特别有些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走下讲台来,有一大堆的怨言全是针对学生的,比如:这班的孩子不如原先试讲的学生好;再比如不是自己带的学生,讲起课来不顺手,等等等等,课时我想说:假如真遇到这些学生上课的老师你就不能讲了吗?你就不认为有些问题是出现在自己的身上吗?但是再来让我们看看课后,没有一个班级是不活跃的。我们不要求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我们应该去追求“互相倾听的课堂”。在家访时,不少家长都会说,我的孩子在别人面前不

说话的,但是回家就会把学校里的事情告诉我。为什么学生在课堂沉默寡言而在家里可以大胆言语?原因无非是孩子在家信赖自己的父母,父母愿意听孩子讲。那么我们课堂如果也能做到这样,还怕学生不积极、踊跃发言吗。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这首先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静下心来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要,接纳学生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还应该在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后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还有一点影响比较深的是“公开日常授课”。书中说:教师们通常对于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是极度反感的,然而指责起别人的工作来却是言辞有加。这正与学校里总看到新教师在上公开课,而很少会有老教师主动去上的现象符合。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在工作中总是指责学生的不是,很少会去用心发现他们优点。我想只要我们在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的培养他们,即使当天的课失败了,也根本不需要害怕。

由于时间关系,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只是粗粗地看了一下,但是其中的很多内容还是使我的心久久不能

平静,时常问自己教育到底是什么,我如何理解它,这本书似乎给了我答指示,此书值得在我整个教育生涯里慢慢咀嚼。

篇三:《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初次看到《静悄悄的革命》时,只读书名,自以为是与谍报相关的。随意翻开一读,便放不下手。而读过之后,心中已觉深深遗憾。如果几年前就曾遇到它,相信今天自己前行的脚步一定会更从容一些。

佐藤学先生根植于教学的文字质朴、凝练。读它时,有一种让这些触动心灵的文字烂熟于心的冲动。书中文字讲述的那场革命令是如此的令你熟悉,那些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今天,就在你的身边。这也正是我对这本书如此爱不释手的原因,这场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真是令人由衷地迷恋。 我观察的出发点是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的。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佐藤学先生所说,他把自己当作 学习共同体中一员,把自己融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没有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这才是扎扎实实地做教育研究。这样的研究对今天身处课程改革中的我们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感谢翻译这本书的李季湄教授,让我们能置身于异国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能真切地感受来自别人的压力,这应该能为我们更好的投身到自己的革命中去储备能量。

不同的国度共同的实际问题。读《静悄悄的革命》,我知道我们今天的课堂上的困惑,异国他乡也曾有过,只不过是在十几年前,或者还要早。 对日本的课程改革,我知之甚少。因为在《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先生对日本许多学校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证,让我满怀着探秘的心情又读了水原克敏著的《现代日本教育课程改革》。也谈不上读,厚厚的一本书只能说是粗略地翻了翻。先读读这句话吧至1990年代之后,对于未来的预测变得十分困难了。在此之前,我国一直实行‘追赶型现代化’的路线。视美国为模范,以赶超的方法不断地致力于课程的重建。而今天,已发展到‘日本的教育被当作榜样’的时代了(《现代日本教育课程改革》)。不知你读后的心情。压力、敬畏是敬业的日本同行留给我的印象,无论日本在我的心中曾是一个什么概念。谁也不能否认,我们已远远的让人甩落在了后边。教育是来不了半点浮躁的,没有了扎扎实实,急功近利是做不了教育的。

让我们跟着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谈到的一些今天同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一起反思吧。关于‘主体性神话’在书中佐藤学生是这样说的教学是有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中。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以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这和我们的现状是何等的相似。这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不正在我们的教学中上演吗?在许多时候,尊重学生的主体已经成了衡量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那些评优课、公开课上。我们是否也在思考教育已经成了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佐藤学先生的话让我深感惭愧,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那些鼓励积极发言者的小星星、小卡片不也在许多不同的课堂上飞舞吗?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佐藤学先生以自己深入课堂的实践向我们讲述他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每一位身处课堂改革中的教师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在来自实践的呼吸中憧憬。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化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 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还记得初读这段话时难以抑制的内心的激动。润泽的教室是多少教师的憧憬,这样的教室是不会滋生暴躁、浮躁之气的,置身这样的教室中学生也会自然的拥有一份安全感。润泽的教室应该是一种境界吧,达到这样的境界单单拥有激情与教学的技术是不够的,佐藤学先生在以‘对应’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和紧接其后的三节中用他的智慧借助一些真实的案例深入浅出的向我们阐述了他的观点。这些观点多我们的今天的教学都是有指导意义的。不管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还是有关服装裁剪式教学以及交响乐团式的教学都会让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特别是对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的介绍,那种和学生息息相通,能够和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师是多少家长和孩子所渴望的?这让我想到了身边的几位同事和远方的几位朋友,生活在他们教室里的孩子是何其的幸福。我认为,要让学校改变,至少需要三年&&操之过急的改革,对学生、对教师都没好处&&三年虽然说并不漫长,但今天的社会、家长向教育要立竿见影的实效,谁会有耐心给我们改变的时间?那种生活在夹缝中的滋味相信有太多的人品尝过,不说也罢。

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相信佐藤学先生的阐述会让那些以 课堂是自己的私人空间为借口拒绝别人走近他教室的人脸红。要想让那些虚掩着的教室的门真正的打开,形成一种合作性同事关系需要的是时间,也不单单是时间。

《静悄悄的革命》对身处课程改革中的我们意义是深远的,虽然两国的国情、教育传统不同,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它对我们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佐藤学先生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会时时提醒我们引以为戒。最后我想说,如果你的案旁还没有这本书,就想办法找到它吧,它会使你获益匪浅的。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66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3 01:29 , Processed in 0.23708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