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回复: 0

吊唁礼仪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殡葬活动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换形式的。在100多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生活活动的扩大使得原始人群逐渐被一种固定的生活集体所代替,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在公社内部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没有贫富不均,每个成员地位是平等的。反映在殡葬问题上极为简单,如一个成员去世后,殡葬方法正如《周易·系辞传》所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其大意为,远古时人死之后,后人不忍见死者遗体腐坏,于是就把尸体放在野地里,然后盖上树枝,既不挖坟墓,也不积土为坟,也不种树作标记,更没有丧期的规定,丧葬礼仪更是无从谈起。到了原始社会时期,在宗教迷信的影响之下,人们逐渐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于是人们一改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就演变为死后对亲人尸体进行埋葬的习俗,当时的人们一般采用土葬的形式。据历史记载,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相对于先民们把死者置于野外而言,殡葬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当然它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古代婚丧嫁娶都是人生的大事,所以殡葬礼仪文化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人类开始鬼魂崇拜后,葬礼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首先,为了讨好鬼魂并使之早日升天等,尸体就不能再简单地一埋了事了,而是要想方设法使之不受损伤、长期保存。最初是用麻一类的东西将尸体裹起来,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发明了瓮棺、木棺、石棺等,不仅如此,棺材外面还要用木椁框起来,所谓“棺椁数重,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如唐代的《通典》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从文献上,埋葬行为是从“弃尸”到“野葬”,然后才出现掘坑而葬,这样坟墓便出现了。通常埋棺之处(坑)日墓,也叫茔;墓地范围以内的区域日“兆域”。墓地埋棺之处的地面上堆起土丘,日坟,或冢。也就是说,墓指平处,坟指高处。自坟出现以后,两字遂不分,民间统称“坟墓”。中国古代历来有在墓区植树的习俗,尤多植松、柏以及敬杉等树,取先人如松柏长青之意。故

后世常以“松柏”喻指墓地,并常于挽联中写某人“松柏长青”之类。

随着丧葬礼仪的隆盛与发展,鬼魂观念和鬼魂崇拜的种种活动深深地嵌入到葬礼仪式中。在丧礼中,头一项就是“招魂”,即招魂复魄。“哭丧”,<礼记·曲礼》称之为“卒哭”。哭丧不仅仅是亲人逝去内心悲痛的自然表露,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向死者的鬼魂告别。

在阶级社会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葬礼也越来越隆重。棺椁愈来愈讲究,随葬品的种类和数目都在不断增多,坟墓的建造规模也越来越宏大。比如西安半坡村文化遗址中的史前墓葬,一般都没有专门建筑墓室,此外当时用棺者也是十分少见的,这可能是受当时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的限制,通常只是挖一个坑将尸体和随葬品埋下葬礼也就结束了。但是发展到了商周时期,殡葬礼仪与早期就大不相同了。据记载,商代人们不但用棺,而且用椁,周代的人们还在棺外四周用羽毛装饰棺盖,使棺看起更加漂亮。到了秦代,厚葬、重葬的风气更加浓重,如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东西、南北各长约8公里,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更是举世无双。这种厚葬之风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盛行不衰。

早初的“殡”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停柩的意思,如《礼记》中,“夏后氏葬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两阶之上”;其二就是葬的意思,如《苟子》中的“三月之殡”;其三就是藏的意思,如《礼记》:“国子高日: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哀悼的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第二节 殡葬礼仪演变

中国殡葬礼仪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据文献记载,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掘墓地时,发现成年人尸骨的附近一般都有赤铁矿粉末。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专家的考察论证,最后得到如下结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普遍认为红色象征着鲜血,血乃生命之源,此外血也是灵魂的寄托之所。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先民们在尸体上撒红色的赤铁矿粉,用以表示给死者以新血液,给他们以新生命,或者更直接地认为他们没有死,只是长眠而已。这样来看,在尸体上撒些红色的粉末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葬仪之一。 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宗教思想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就殡葬方面而言也有了诸多的变化,如山东腾县墓葬中已出现了木椁,胶县龙山文化遗址中又有玉琀等,所有这些都在一步一步推动殡葬礼仪的发展。

夏商时期,我国的殡葬礼仪已经向着系统化、程序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了。众所周知,周代是一个十分崇尚礼仪的时代。在周代,殡葬是作为社会中一项文化礼仪的象征而存在的。周人认为,上古之先民因为穴居野处而殡葬过于简单,如孟子日:“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先民们将死者弃之原野,草草了事。时过境迁,周代的殡葬礼仪文化要比前人文明丰富多了。据记载,当时殡葬礼仪已初具雏形,如三日大殓、棺椁制度、冥器制度等都已经出现了。

古代殡葬礼仪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很完善了,其大体程序如下:当时人死后,首先要举行“复礼”,其内容为死者亲属在特定的时间方位站好,然后面向着北方为死者招魂。行复礼时,亲属要不断呼唤死者。这里对于死者的称呼也有着一定的习俗,如果死者为男子只要直呼其名即可,对于女子要称其字,这是因为古代妇女不以名行于世。古代的复礼虽然是受鬼魂观念影响的表现,但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即亲属不认为死者已死,想通过招魂这样的方式,希望死者能够复苏。

其次是举办丧事,这是在死者复而不醒的情况下才进行的。办丧事首先就要哭,在丧事中哭其实也是一种礼节,即它是亲人对于死者的哀痛悼念。在古代殡葬中哭要合乎制度,更要合乎礼仪。亲属们的具体哭法是由个人同死者的关系疏密以及哀痛程度决定的,如孝男孝女就要像孩童一样失声痛苦,兄弟则声泪俱下地哭,而且常常是又哭又跳。

再次,就是为死者举行淋浴礼。沐浴时,一般由死者家庭脱去死者的衣服,用勺子从盆中舀水往尸体头上、身上浇洒,再用细葛制成的稀巾洗擦,至此沐

浴礼毕。

然后,举行“敛”的仪式。那么什么是“敛”呢?敛在古代又作“殓”,也就是给淋浴后的尸体穿衣下棺的礼仪。在古代“敛”这一礼节还有小敛和大敛之分。小敛指给尸体裹上衣裳,地位越高贵,所裹的衣裳越多;大殓则是指把裹上衣裳的尸体装棺材。小敛大殓又统称为“入殓”。人殓时要往死者的口中放些米,这也叫做“饭”。也可放些玉、壁、珠、贝壳等物,这叫做“含”。具体放些什么东西,一般以死者的身份不同而有区别。

最后,就是殡葬了。殡葬分两个步骤完成,先“殡”后“葬”。一般情况下死者入殓以后并不立即安葬,往往要停柩jiu4待葬一段时间,这就叫做“殡”。停殡的时间有长有短,一般由占卜来决定,此外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某些特殊情况之下,停殡的时间会长达一两年。停殡在达到一定期限后,就要“出殡”了。简单来说,出殡就是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送葬。送葬的礼仪一般是白色执绋。白衣指送葬者白色丧服,执绋即送葬的亲友们牵着栓灵车的绳子。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到了后世,出殡是在送殡着的行列两旁横拉两根带子,用以表示执绋。春秋战国的这些殡葬礼仪习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风俗习惯甚至一直流传至今。

秦汉时期的殡葬礼仪在大体遵循春秋战国时期殡葬制定的前提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葬前之礼。这一阶段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大小殓、哭丧、停尸等内容;二是葬礼,包括告别祭典、送葬、下棺三个环节;三是葬后服丧之礼。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秦汉时期的殡葬礼仪以隆重化为主要方向,如陪葬之物有金钱珠宝、饮食器具、印绶、兵器、乐器、冥器等,据历史资料记载:“凡生人所用之器,无不可为从葬之器。” 魏晋时期,汉代隆重的冥哭陪葬之风已经衰落。此时在殡葬礼仪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那就是渴葬。据记载渴葬就是“朝终夕葬,相尚以速”,就是不再按照传统殡葬礼仪的程序进行了,只是死后就埋葬了,不再举办各种仪式,这一点与现在我国北方部分农村流行的“偷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

者都是不举办任何仪式的情况下,将死者迅速埋葬。在当时,此举使殡葬严重脱离礼仪的轨迹,作为社会上层的士大夫有很多人极力反对,他们向朝廷上书疾呼:“请自今士庶宜悉依古,三日大殓。如其不奉,加以纠绳。”但部分士大夫的呼吁并没有改变民间渴葬的盛行。现在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渴葬,其实它的产生有着一定的社会根源与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家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期间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黎民百姓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十分艰难,渴葬从简从速的方式必然会受广大百姓的欢迎。

纵观人类历史,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发展是历史发展的趋向。经过动荡的南北朝时期,在唐代我国迎来一个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盛况,当时出现这一太平盛世的局面是与唐太宗李世民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密切相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如古人云“衣食足,然后知礼仪”,

只有当天下百姓大众过上温饱的日子,才会在生活的各方面更自觉地崇尚礼节仪制。于是,前代的各项礼仪、特别是周代时期的礼仪,又进入一个辉煌发展时期,当然其中的殡葬礼仪趋于崇尚周礼倡导的那套模式了。唐

代的殡葬礼仪在参照周礼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化、程序化。据历史文献记载,当时一死者从断气到殡葬、奠基完毕,共有六十六道仪式,虽然这些都是繁文缛节,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唐代盛世的面貌。宋朝的统治者也十分重视殡葬礼仪,并且多次颁发新的殡葬仪注,严立禁约,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政和礼》了。此外,司马光在《仪礼》基础上、同时考虑到社会实际殡葬习俗,编撰了《司马氏书仪》。他所制定的殡葬程序,虽然基本沿用前代,但已根据当时民间的社会习俗做了一些删改厘订,多为当时士大夫所遵奉。还有《朱子家礼》对社会生活的各类礼仪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是南宋时期我国著名的儒学大师朱熹在《司马氏书仪》的基础上,酌古今之制而有所增削,最终编写而成的。

明清时期对于殡葬礼仪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这个阶段的殡葬礼仪不但隆重繁琐而且文化气息浓厚。从历史记载来看,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制定各项殡葬制度的依据就是《仪礼·士丧礼》以及宋代的《朱子家礼》。

篇二: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9:常见的丧葬习俗

常见的丧葬习俗 常言道:“黄泉路上无老少”,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无论寿数长短,到头来都难免一死。尽管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但“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养老送终

俗话说“养儿防老”,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父母的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儿女们养育成人,供上学念书找工作,给儿子娶妻生子,给女儿找个好婆家。当他们年老体衰,风烛残年时,做儿女的要百般孝顺,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特别是当老人病入膏肓的时候,儿女们更是要不离左右,日夜守候,喂饭喂药,端屎端尿,直到实在没有回天之力,撒手人寰。临终之时儿女们不在老人身边,这就是没得上济。所以无论远近的孙男弟女,都要守在老人身边见最后一面,老人有啥嘱咐的都说说。想说的话都说了,想见的人都见了,死也就瞑目了。

孝子报丧

老人咽气后,首先要由儿子到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上下邻村“报丧”,意思是告诉大家某日某时老人不在了。往往是孝子戴着孝,由人领着,每到一家大门外,领着的人大声说:“孝子磕头”(叫孝子头,也叫报丧头)。孝子双膝跪地磕一个头,当那家里人出来时再告详情。家家如此的磕个遍,意思是需要人们都来帮忙。人们忌讳戴着生孝进入家里,意思是不吉利。

老人在还没咽气时,要赶紧给穿上装老衣裳,如死后再穿视为没得着,是光着身子走的。讲究穿“几道领”(每套衣服一道领)一般有三道五道七道(上三下二或上四下三)的,不穿背心裤衩。装老衣裳一般是蓝色、酱色、女的红的花的,不能用黑色的,说黑色是铁。有夹衣、棉衣,有穿棉袍子(现在穿棉大衣)的,也有不穿的,说穿了鬼魂打不起旋风。不能穿单褂子,谐音“单挂子”。不穿皮衣皮裤,过去布料用绸子不用缎子因谐音“断子”。要把老人放在屋里地下的门板或床板上,头冲门脚冲里,等老人死了打开窗户,烧上一张倒头纸。因为若在炕上铺着毡子、炕席或穿带毛的衣服都有忌讳,说这样死了会到阴间数毛和背炕板子,难以脱生。在胸口上放一块犁铧鉄,意思是怕诈尸走尸。在腮帮处塞一铜钱或嘴里放一捏茶叶,以免空口妨子女。袖口和裤脚都要用蓝线扎住,按岁数数线的根儿数。裤带也要用蓝线,不能用带子,意思是怕猫和耗子往里钻。头直上放一碗“倒头饭”(米饭)上面插一双筷子,筷头儿绑上棉花疙瘩。用面捏打狗饼和打狗棒,插在倒头饭上。还要点一盏麻油灯即“倒头灯”,在头直的地上弄个小坑儿放在里面,上面放上丧盆(瓦盆),男的盆底钻五个眼儿,女的钻七个眼儿,中间有一个大眼儿,有往丧盆放烧纸的就灯火点着。要放一个香炉,一至四摞供(馒头),还要用麻把两脚捆上即“绊脚丝”。身上苫块红布叫苫单,铺黄色床单(讲究铺黄盖红)。

同时,还要赶快挂出挑钱纸,用白麻纸正剪反剪,一岁一条儿剪成长穗子,绑在长木杆上,男左女右挂在大门口,昭示人们家里死了人。如果有的家拉扯不住小孩儿,要偷着撕下几条儿做“套缨子”(项圈),寿数越高的挑钱纸越好。 老人死了还要戴孝,这是对老人尽孝的一种标记。儿子兴“披麻戴孝”,头戴白孝帽,身穿白孝衫,头后边有个麻辫子。女婿孝是个白腰带和孝帽子,姑

娘和媳妇头上都是一个白孝箍,也有穿孝衫披麻的。孙子孙女孝,头上都是一个白孝箍,在孝箍上分男左女右缝块红布,重孙子辈,在孝箍上分男左女右缝上一块绿布。

前来吊孝的乡里乡亲,有送香火、烧纸、金银箔、供果的,也有送布的(挽幛),送钱的称“送干礼”。这时司仪要喊上香、奠酒、叩首、礼毕,亲属要向吊唁者磕头表示感谢,礼房要喊某某带的啥东西。自人死后要勤上香、勤上供、勤烧纸,夜间鸡叫前要烧“鸡鸣纸”。在停灵期间,帮忙人要糊装五谷杂粮的粮食口袋,不能装盐和酱,免得下辈子出犟人。过去,有的家办不起丧事,还要张贴“白事榜”,意思是需要大家帮着发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糊纸扎活

老人故去后,家里马上要请阴阳先生,阴阳能看阳宅阴宅(坟地)。阴阳来了先要画些符,贴在门窗上,也有贴在门后和棺材上的。要推算入殓时间,妨什么怎样“破”,先做“引魂幡”,用一张麻纸剪成一张网状,挑挂在一根木棍上,幡里也有用五色纸写一条或两条条幅的。如:“金童玉女来引路,保佑善人上西天”。“黄幡招盖引魂入墓”,“金童玉女引魂入墓”,“度之灵早离地府,拔荐救苦玉童幡”等。如搭设灵棚,应在窗前,灵前摆设供桌,供饭供菜各四件,设香筒、蜡扦、香炉,桌前放丧盆。

请画匠画棺材,如家庭富裕,儿女孝敬,就请画匠画个“上五彩”,一般是画“二十四孝”,如“王小为母卧冰”,“李逵下山接母”、“八仙图”和一些忠孝节义的有关戏出。棺材小头以“文帝煎药”之类孝悌图多见。如果画“中五彩”,男的一般画“二龙戏珠”,女的一般画“丹凤朝阳”。如果画“下五彩”,就由画匠随心所欲,随便画幅图案,意思是棺材不是白茬就行了。一般的都在棺材大头中间写一“奠”或“寿”字。也有的大多数家,用紫红色漆把棺材油一下就行了。无论是画还是油,一般都是由女婿和姑娘来掏钱。棺木一般不用椴木榆木桦木杨木,因为谐音是“断愚花洋”。当然,也有的老人提前几年,把寿衣做好,把寿材做好彩画好,这样心里就踏实了。特别是对久病的老人,做寿衣和棺材还有冲喜作用。

请“鼓匠”,一般是在当院里搭好“灵棚”,鼓匠在里边见有来烧纸吊孝的便吹吹打打,一般由三五人组成,他们所吹奏的曲调为《大上吊》、《小开门》、《小寡妇上坟》、《鬼拉腿》、《苦伶仃》、《出古董》、《哭灵牌》、《哭殿》等凄凉低沉哀婉的曲牌。鼓匠一般都是残疾人,有“十个鼓匠九个瞎,一个走路不利索”之说。每有人来便吹打一番,因为烧纸的人不断,所以鼓匠不能进屋吃饭,这也算个忌讳。如果夏天下雨天死人,要在棺材上放一面镜子,意思是怕打雷震了“尸”。

入殓也是阴阳的事,他给掐算好入殓时间,一般是按死者的命、岁数和死亡的时间来推算。入殓时要等儿女齐全时开始,先要在棺材底下放些干草,放的越厚,下辈子越能过起日子。尸体底下放“垫背钱”七枚铜钱,男的放一趟线,女的放北斗七星形。要把寿衣底襟剪下一块,怕鬼刮不起旋风,要把打狗饼打狗棒放入袖筒,意思是阴间有恶狗,要用打狗饼和打狗棒对付。女的还要放“九连环”。死时放入腮帮的铜钱要抠出来。尸体入棺,由长子抱头,弟弟抱腿,把尸体放平整。其他亲属守候左右,死者脸不能见太阳,要用两张麻纸盖着,即“亡人盖纸被,一辈又一辈”。要将死者生前爱物放入棺内,孝子要用白酒给老人净面,要用棉花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十字”型用酒擦脸,特别是要把眼睛擦好,否则下辈子出瞎子,如碗里剩下酒要由孝子喝掉。入殓时不许哭,说眼泪落在尸体

上就是一颗钉子,然后盖棺,放上材头布(红布)红布下头要用剪子剪些豁,人们要拽高寿逝者的红布条,给小孩子做“套缨子”(项圈),戴在脖子上好拉扯。

“开灵堂”也叫“开明堂、挂槛”,阴阳用一条红纸,上写道:“盖世XX于X年X月X日病故显考之灵柩”,意思是相当于阳间的“房屋使用证”,证明此棺材属本亡灵专用以防其他恶鬼霸占,写好贴在棺材大头中间。有的还要在棺材大头上贴一副对联:“在阳间积德行善,归阴府灵魂平安”。男死者横批:“二龙戏珠”,女死者“丹凤朝阳”。入殓后痛哭嚎啕,男的大多不出声,女的有曲有调,悲悲切切,抑扬顿挫。

“糊纸扎”也是阴阳的活计(也有的是请扎纸活的纸张匠),“纸扎”用麻杆做骨架,用五彩纸糊死者家属所需要的东西。男的一般要糊一匹马、两个武士、两个童男女、一个马夫、车、轿、金斗、银斗、摇钱树、聚宝盆等,女人一般要糊牛(喝脏水,因为女人一生用水多,到阴间要罚喝脏水,糊了牛让牛替喝)。金银柜、童男童女等。当然也有糊开路神、打路鬼、四季花盆的。这些都是迷信,意思是男的到了阴曹地府有钱花,坐着马车耀武扬威,女的到阴间有丫鬟伺候着。过去的有钱人家要裱糊亭台楼阁,宅院禽畜,阳间有啥给糊啥。

送三报庙

“送三”和“报庙”一块举行,如果是有钱有势的人家,那就要摆阔气,讲排场。

出殡头一天晚上,阴阳先生左手握一面镜子,右手拿一个新针,用镜子照着,把糊的纸人、纸牛、纸马等的五官和所有关节都要扎一下,这叫“开光”,如不这样,这些东西就走不了是死物。

“开光”完了就开始“送三”和“报庙”了,要由主事人把死者亲属和亲戚排好顺序:一是鼓匠班走在最前边,吹吹打打。二是孝子背着“灵牌”(用黄纸写的一个牌位:“供奉XXX之位”),边走边喊:“XXX,上西天了”。三是两个或四个孝子双手端捧大供盘,盘里边放着供品。四是子、孙双手端所糊的纸扎。五是哭丧队伍,大户人家有几十或上百人,走在街上很是气派,围观群众水泄不通。在“鼓匠”前边,还有两个撒“路灯”的人,“路灯”用锯沫或马粪和一些煤油搅拌成,走几步,用铲子铲点儿油沫,用火点着能燃烧很长时间,在漆黑的夜晚,“灯火”煞是好看。一般要在村子的主要街道走一圈,往返不能走回头路,最后到村外十字路口把这些“纸扎”全部烧掉。也有的要到山神庙或土地庙烧掉,所以又叫“报庙”。还有的在哪也不烧要随出殡到坟地烧。也有的把死人放入棺材后,烧倒头马、倒头驴的,女的则烧倒头牛。

如在十字路口或坟地烧纸扎,还有一项“交单”仪式(也叫报礼单),由孝子把事先写好的“交单”(物品名),拿在手中,一手拿着擀面杖指向前方,蹬在凳上,高声宣读:“东胜神州X省X县X村,某公讳XX阳寿已尽,于X年X月X日X时,与世长辞,享年XX岁。我秉教沙门以普度众生为本,引渡驾鹤西去,途经西牛贺州,奔赴南瞻部洲极乐世界丰都境内加入冥籍。沿途冥官冥吏不得敲诈勒索,穷神恶鬼不得拦路抢劫。有吾大成三宝护法为证。英魂随身携带冥宝冥器,均系生前亲友馈赠及孝子贤孙备办,来路明确。所有一切,计开如下??”如果和尚写交单路引,谦称“沙门”,若俗人写应用尊称“佛门”。

打坑出殡

老人死后,一般要安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最长不超过半个月。送完三,第二天清早就要出殡了,所以办丧事更加忙乎。

首先,要把坑打好,打坑前要由阴阳先生领着孝子“破土”,要用一只

白公鸡(不能用黑公鸡),用一根新针把鸡冠子扎破,把血滴在打坑的四角,还要把锨和镐蹭上鸡血。然后孝子用镐头在中间刨下一块土坷垃放在一边,再画出打坑范围,这样其它人才能下手干,这种习俗就是“孝子不破土,别人不打坑”有“防碍”。打坑时,人们谁干累了,谁上来把脚印胡撸没了,把工具放在一边,别人再下去接着干,还要找抬重的绑架子,看是八抬十六抬二十四抬,还是三十二抬四十八抬六十四抬,绝大多数都用十六抬。要给打坑和抬重的人每人一块孝布,在抬重前掖到帽子侧面。抬重前抬重人都要在死者家简单的吃顿饭,以免路上没劲儿。

出殡时,要看是入老坟还是踩新坟,入老坟没啥说法,如果踩新坟,还要讲究“天坑”。如果往“天坑”搬家或是埋死人,会不吉利,还要死人。一年四季的天坑是“春巺夏坤秋在乾,冬在艮上不安然”。意思是春季“天坑”在东南方向,夏季“天坑”在西南方向,秋季“天坑” 在西北方向,冬季“天坑”在东北方向。还有“月天坑”,有口诀:“正、五九并南方,二、四、六夏东仓,

三、七、十一归正北。四、八、十二下西厢”。阴阳一般选墓地主要看山脉位置水流走向,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墓地最好,按照过去迷信说法,如果阴阳安置不好,要犯“千斤肉”、“里外乎”“墓乎鬼”等,还要死人。阴阳就是用这些“迷信理论”来骗钱,给人们看阴阳宅的。出殡时,“阴阳”还要用破土时的白鸡撵“殃”,撵 “殃”只有阴阳一人在屋撵,别人不能进屋。按迷信说法,人死了最后吐出一口恶气,不知落在了啥地方,所以死了人要先把窗户打开放恶气,出殡撵“殃”,即驱灾辟邪,一般人死时不能与之对脸,以防殃扑着,阴阳按时辰推算“殃”在何处。阴阳撵“殃”时左手握一只白公鸡,右手用一把铁箭,也可使桃条棍儿打鸡(鬼怕鸡叫)公鸡疼痛难忍,咯哟咯哟乱叫,把事先准备好的五谷杂粮(稻、黍、稷、麦、豆)等向屋内墙角四处抛洒,边撒边念“公鸡鸣处神鬼惊,六精(五谷粮)撒尽魂魄散”等口诀。撵完“殃”,就要起灵,起灵前忌什么属相,事先阴阳就告诉大家伙儿了,此时有被妨碍的人不能到灵前去。如坟地路远,要把公鸡放在棺材大头上,这叫“引魂鸡”。当然,绝大多数家要在埋完人后,阴阳再回来净院撵殃。长子扛幡摔“丧盆”(孝盆)一般是一下摔碎,越碎越好越吉利,如再摔两次摔不碎,就要留起来,意思是聚宝盆。过去“摔丧盆”还有个说法,哪个孝子“摔丧盆”死者所有留下的遗产归哪个孝子所有。还要把死人枕头撕破,把荞麦皮倒在地上烧着,人们有时打架骂“ⅹⅹ倒荞麦皮了”或“烧你的枕头了”意思就是死了。起灵时长子要背材头(象征性的,因为两侧有人抬,当棺材放入大杠时,长子率所有子孙跪于灵前,长子扛幡摔丧盆,长媳抱“下食罐”。杠头询问抬重各人妥当否,长子摔了丧盆起身扛幡引路前行。

出殡时,路过营子里各家门口时,人家还要点着一堆火,意思是怕有死神烂鬼“妨碍”。孝子在前边扛着“引魂幡”边走边喊:“ⅹⅹⅹ上西天了”,也有喊“爸(妈)回老家了”。两个孝子每人手拿两根“哭丧棒”(四、五尺长的杨树杈,用柳木棍儿最好,弄得上端呈圆形,下端呈方形,寓意“天圆地方”之意,用白纸糊好)跟在扛幡人后面,要时不时回过头来,给抬重的一干人等磕头,磕头越多给老人免罪越多,如果路途远或爬梁上坡,抬重的人需要歇一歇(棺材不能落地)这时就有人用板凳支上棺材。如果是夏天出殡,抬死人踩了谁家的青苗,都不用赔偿,如果打起来,用哭丧棒打人告到哪也没理,意思是谁家常死人呢。还有死者的一个主事人,手提一个小筐儿,里边装着事先准备好的黄裱、纸钱、下食罐、香、倒头灯、油瓶(倒灯里点着)及供品等,一边走一边抛撒纸钱,这

叫“买路钱。”。意思是给一些拦路恶鬼贿赂一下,好让顺顺当当的过去。路过庙宇要烧香、烧黄裱,一直到坟地为止。

下葬的时辰也很有讲究,如果阴阳定在什么时辰下葬,就必需在那个时辰前赶到坟地,不能误了时间,否则死者亲属不会答应。下葬时辰共有十二个,分别是:青龙、白虎、明堂、玉堂、天刑、天牢、朱雀、玄武、金贵、司命、天德、勾陈,用哪个时辰要由阴阳来推算决定。抬到墓地时,放于平坦处,用毯子遮着天空,揭开棺材盖摆正尸体,将棺材放入坑内。将“倒头饭”(也有的起灵时倒墙头上或倒坟顶上的)、“下食罐”放在棺材前木板上,罐内装有肥肉也有装各种菜类的,这“下食罐”就是死者在阴间的锅灶,用馒头封口,再用红布包上,用五彩线绑紧,上插一双筷子。还有“下食罐”大了,下代人肚子大的说法,所以“下食罐”一般都比较小。这是众亲友与死者见最后一面,要把袖口解开,把“绊脚丝”剪断。由主事人魇钉,主事人一般魇三下,下来由儿子魇钉,死者如男性,先在棺材左边用两个钉子,右边用一个钉子,如女性则左边一个钉子,右边两个钉子,钉一下说一声:“爹(妈)躲钉”。然后再由木匠“杀钉”,木匠一个角钉一个钉,要有其中一个钉子钉进一半,再由长子定好。

下葬后,四根哭丧棒要插在棺材四个角上一角一根,如果哭丧棒活了,说明风水好。埋葬时,第一锨土要由孝子来填,填土时还要说:“爹(妈),躲土”。如果是夫妻并葬,在两人个棺材中间,用一双红竹筷子放在两人个棺材中间,上面再盖一块红布,意思是让他们夫妇通过这个“桥”,可以自由来往。当开始埋时,媳妇(也有姑娘)要在一个角抓一把土,用袄底襟兜回去,压在炕席底下四个角,意思是福气没被老人带走。当埋到八成坟堆时,点燃纸仗,长子要站在高凳上用秫秸向西南指路。口念:“一条大路向西南,逢山骑马,遇水乘船,早到丰都,入籍安然。”也有念“阳关大道朝西南,凶神恶鬼别拦挡”的。抬众的人都要把孝摘下扔掉,把用的杠子、绳子、铁锨、镐头都要在火堆上烧烤一遍。

下完葬,抬重的人不能空口进家门,死者家人要用个盆,里面放些馒头片和一把菜刀,在大门外守候,每个人到门口吃一口东西,把菜刀在盆沿上杠一下,才能进家门,这也是一种“忌讳”人们常说:“天无忌,地无忌,阴阳无忌百无忌。管它有鬼没有鬼,十五个包子一只鸡”。若当天埋,要在太阳落山以后,否则要在太阳还没出来前埋。如死在外面,不能进家,在村外搭灵棚发送。一般的都埋完死人后,百日不理发、不参加宴会、不进寺庙、三年不贴红纸对联(贴蓝绿粉纸)等。

接下来,死者家就开始摆酒席,吃饭一般都是馒头和炸糕,菜都是大锅熬“杂烩菜”,要不一般人们逗着玩说吃“敖杠子糕”、“吃杂烩菜”就是说人死了。

三天圆坟

埋葬完死者的第三天,由孝子们去“圆坟”,因为正下葬时人多比较匆忙,所以要修整一下,弄得圆一些。垒上坟门,并把孝子破土时的那块土放入坟正顶。“圆坟”也要带些烧纸、香、烟、酒和一些祭品,圆完坟,孝子们跪下烧香上供,大哭一场。

圆完坟,接着就过头七,每个七有七天,共七个七,四十九天。每到一个七,孝子们都要去上坟烧纸,尤其是“七七”和“百天”这两个日子,比较热闹。过“七七”时,由姑娘蒸四十九个供品(馒头)拎上烧纸、烟、酒、菜来上坟。过“百天”时,有钱人家还要请亲朋好友吃顿饭,表示对死者前辈的纪念和哀悼。

篇三:丧事礼仪知识-火葬

丧事礼仪知识-火葬

(一)送葬

开完追悼会,遗体将由亲属护送去火葬场。过去送葬时,丧家要哭着追出很远的路程意在挽留他。现在城市里已看不见这种送葬场面,但仍有亲属护送灵柩到火葬场,送最后一程。

由于火化场和殡仪馆是分开的,路程又较远,比如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和宝兴殡仪馆开完追悼会后是将遗体送往益善殡仪馆进行火化,因此,丧家可以按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跟车或委托送葬。

1、 家属跟车 家属跟车是指丧家随灵车一同前往火化场,送逝者最后一程。如果家属人少,可以随灵车前往;如果家属人多就需要另外租车前往,租的车一般跟在灵车的后面。

2、 委托送葬 如果丧家不去火化场送葬,追悼会后就由殡仪馆代为送葬,灵车直接开往火化场。

(二)告别式

告别式是丧家和亲朋好友向死者作最后道别的一种仪式。这种告别仪式往往有多种形式,一般由逝者生前所立遗嘱或丧家自己决定。

1、直接告别 有些逝者生前立下死后丧事简办,不开追悼会,也不受花篮、花圈的遗嘱,只需极少数直系亲属或生前挚友道别就可以了。至此,家属和挚友到殡仪馆的告别厅瞻仰遗容,向逝者行礼告别。殡仪馆及火葬场内现都设有告别厅,专为这部分丧家提供服务,可举行简短的仪式。

2.送葬告别 开完追悼会后,由家属随灵车到火葬场,在遗体火葬之前,举行简短的告别仪式,讲一些让死者安息的话,再看亲人最后一眼,鞠躬行礼送走亲人。

(三)火化

告别仪式结束后,遗体将被火化。为了文明、卫生火化,遗体都装入一次性的包装盒(袋)中。包装盒(袋)随遗体一同火化。用于火化遗体的炉子按科技含量高低,分为普通炉和绿色火化炉。

1、 普通火化炉火化 由输送带将遗体送进炉体,火化后人工将骨灰勾出,丧家可以戴上一次性的卫生手套,用特制的筷子为亲人纳骨。上海地区一般的遗体火化费为180元一具。

2、绿色火化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一代高科技的火化炉已经研制投产。

上海宝龙火化机械研究所研制开发的新型绿色环保火化炉(上海益善殡仪馆装有二台绿色火化炉),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新型绿色环保火化炉采用二次燃烧,利用燃烧技术配以其他辅助措施来达到消烟、除臭、除噪声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了火化系统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具有台车告别、进炉、冷却、收纳灵骨全自动的功能。新型绿色环保火化炉通过上海市科委的新产品鉴定。该火化系统集人文科学、现代燃烧技术、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管理于一体。

选用绿色火化炉火化遗体时,丧家入告别室与遗体告别,然后目送遗体进炉膛,同时还可以通过炉膛内的摄像头在电脑屏幕上观炉火化。绿色环保火化炉满足了丧家的特殊需求,很受丧家的欢迎。

(四)拾骨

遗体火化后,将骨灰盛入灰袋中,整个过程叫拾骨。拾骨多由殡仪馆工作人员来完成,家属若有自己拣灰的要求,殡仪馆可以提供方便,在专门的纳骨室内完成。纳骨的过程是骨灰出炉后,家属戴上口罩和一次性卫生手套,用特制的筷子夹起骨灰放进袋子里。上海益善殡仪馆开设了这项业务,很受丧家的欢迎。

(五)领灰

领灰是指遗体火化后,家属到指定地点领取骨灰。正常情况下,火化三天之后领取骨灰。家中有特殊情况想早些领取骨灰的 ,也可以要求当天领灰或隔天领灰,但须在业务洽谈时预约,便于殡仪馆提前安排。

(六)短期寄存

极大多数丧家不把骨灰盒直接带回家中,而是放在殡仪馆骨灰寄存室内,待买好墓地后再从寄存室取出落葬。骨灰寄存不超过三年,就是短期寄存。

殡仪馆内有短期骨灰寄存室。丧家在洽谈丧事时要事先定好格位,待遗体火化后,殡仪馆会直接将骨灰盒放入事先选定的格位。另外还有专门的骨灰寄存场所,如上海市颛桥寝园,是一家主营骨灰寄存的陵园,有各种期限的寄存方式。现在许多公墓内都有骨灰寄存室。如果丧家已在公墓选好墓地,也可在该公墓的寄存室内存放骨灰,到落葬时再取出,十分方便。丧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


《吊唁礼仪》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402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2 22:34 , Processed in 0.24691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