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回复: 0

古玉鉴定知识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最简单最全面的玉石鉴别方法

玉的分类:

玉可以分为软玉和硬玉,二者为两种不同的矿物。软玉的颜色有半透明白色、黄色、绿色及黑色等,而颜色分布均匀;至於硬玉则主要有白色、紫色、黄色及绿色等,颜色分布均匀度则於不同种质会有差异。

在中国境内出产的绝大多数为软

玉,而「羊脂白玉」则为软玉中之珍品,质地细致而颜色洁白,很多精湛的玉器艺术品均以软玉雕琢而成。

硬玉的主要产地为缅甸,较软玉更罕有。由於硬玉在玉质、颜色及价钱各方面都较软玉优胜,故现时市场上的玉器饰品主要以硬玉制成,而且消费者的需求亦非常大,所以接着会集中介绍硬玉-翡翠。

玉器的鉴别,有三个内容,一是鉴别玉质,即玉器的玉料品种是什么;二是鉴别人工处理,即玉器的颜色及古玉的沁色或者其它特性是否人工处理所致;三

是鉴别仿冒品甚至合成品,即将真品的假冒者鉴别出来。

1.软玉鉴别

软玉通常被人工处理者并不多见,因其追求的是色白,因而用不着想方设法去染色。软玉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名贵的玉种。因而有仿冒品出现。出现最多的仿冒品是蛇纹石玉、石英岩玉和方解石玉等。

软玉的感观特征:

一、光泽。为特征的油脂光泽,或带有油脂感的玻璃;

二、结构。软玉是一种纤维状小晶体交织组成的玉石,可以见到纤维状小晶体交织组成的、稀疏不等的花斑,但却没有透明的颗粒状小晶体,也就是所谓的“斑晶”;

三、透明度。相对可能混淆的玉石而言,它的透明度相对较差,虽说是半透明至不透明,实际上大部分玉石是微透明的,而半透明的软玉已不容易见到。

2.硬玉鉴别

翡翠的表面有星点状、线状及片状闪光。翡翠的颜色丰富多彩,是其他宝石所不具备的,所以看颜色不仅要看色彩与色调,也要注意到颜色的组合和分布。

翡翠的光泽是玻璃光泽、油脂光泽或者是带油脂的玻璃光泽。透明水头好的翡翠清润透撤,为其他玉石所没有。将翡翠光滑表面于脸上或唇边有凉凉的感觉。

最简单的方法:

1、对着阳光看,玉里有些云雾状的东西,一团一团的,象棉絮一样。

2、玉的硬度很高,象金刚石一样,所以可以在玻璃上划出一道道的痕来。

3、玉是凉的,放一根头在玉石上,用打火机烧,贴着玉的头发烧不断

篇二:古玉辨伪的基本方法

古玉辨伪基本方法

作者 丁哲

近年来,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玉器市场需求空前高涨,导致大量伪古玉投入市场。这些伪古玉,尤其是高仿品,多系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制作,且不断革新技术,仿制水平很高,这迫使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鉴别技巧。我在古玉器鉴定辨伪上有一些想法与体会,就教于方家。

一、制作工艺

以制作工艺为着眼点辨别真伪,要掌握历代古玉的主要制作痕迹,诸如砣痕、线切割痕、钻孔(钻和管钻)、抛光、打磨等特点。从玉器的线条、镂空处、轮廓边角、钻孔内壁以及器物的背面(沙面)等部位进行观察对比,得以去伪存真。以砣痕为例,老砣工碾琢出的线条大多自然顺畅,呈两端尖浅、中间宽深状。阴刻线条边沿两侧没有崩碴,槽底呈现出磨砂状。而现代伪古玉的阴刻线边沿两侧往往出现均匀崩碴,槽地干涩且有毛道。

二、造型气韵

现代伪古玉的造型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依据真品,照章仿制。此时需要辨伪者对考古出土或馆藏的标准器熟稔于心,但凡遇到与标准器造型近乎完全相同者,都要认真考察。因为找到与一件造型复杂、纹饰丰富的玉器完全相同玉器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其很可能就是参考真品依式琢成的山寨品。在文物市场上常能见到伪造的“三星塔拉玉龙”、“妇好墓玉跽坐人”、“陈国公主组玉佩”等家喻户晓的珍品。其二,为主观臆想伪造。这类仿品大多造型不伦不类、怪异奇特,纹饰堆砌混乱,丝毫不符合古人的审美观点。如市场上多见的所谓红山文化人兽合体玉器等皆为低劣的臆造品。这类仿品,有一定水平的辨伪者不难将之剔出。其三,是在照章仿制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在局部造型、纹饰上予以调整。这类仿品看似鉴别难度较大,实则不然。这些仿品制作时,大多是细心摹拟,比较拘谨且脱离古代玉器制作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作品造型呆滞,缺乏生气,难以捕捉到古玉固有的气韵和艺术风格,最多仅能达到形似而已。从造型为主要着眼点鉴别真、伪古玉,要以科学考古发掘品和馆藏器物为标准器,分析造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从气韵、审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对作品的造型进行综合的考察和分析。

三、玉料质地

和田玉是历代玉器制作最广泛使用的玉石材料,其次还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水晶等。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所出古玉在用料上有明显的差异性;玉料亦有老坑和新坑之分;新开采的玉料与古玉在质地上多有微妙的变化。所以玉料质地特征是鉴别的重要根据。 现代伪古玉制作多选用质量差、价格低的玉石杂色料或石性严重、有绺裂的次料。这些玉料多为和田糖玉、河摸玉、东北黄玉等。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近三十年来才开始开采、使用的玉材,诸如昆仑玉、俄罗斯玉等。所以若是这几种玉质所琢制,多为伪古玉。

四、包浆

包浆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于长期把玩和摩挲,灰尘、油脂等逐渐凝结于玉器表面的皮壳。二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腐烂杂物粘附于玉器表面形成的物质。三是玉的表面长期氧化而形成氧化膜。现代仿古玉伪作包浆亦有三种:一是以麸皮等特殊物质进行长期盘磨。二是人为强化腐蚀,造成器表形成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三是采用喷砂及球磨振荡设备使玉表产生氧化质感效果。

古玉包浆柔和、自然,滑熟可鉴,幽光内敛。而伪造包浆过于光亮、轻浮,油性过重;没有层次感;冗厚没有光泽,经过盘弄会脱落;分布过于均匀。

五、沁色

沁色,是指玉器埋于地下年久之后,受到侵蚀而发生的颜色和结构的变化。由于玉材不同,埋入土中的时间、地点以及受沁的深浅程度不同,古玉沁色也不同。

古玉的沁色多出现于玉质较粗糙或有绺裂的部位,且沁入肌理,过渡自然,有层次的变化。而现代伪古玉的沁色多系酸咬碱蚀、火烧油炸、烟熏染色等方法仿制,显得矫揉造作,不自然。

六、鉴定凡例

1.现代仿红山文化玉猪龙(图1)

制作工艺上:中部钻孔两面一致,无大小之别,内部有现代工具留下的干磨痕迹。阴刻线条软滞,刀法生硬,与红山文化时期硬石研磨而为之的宽浅痕迹有极大差异。

造型上:面部结构,尤其是眼部及其周围过于凸兀。口部没有切开,与常见者不同。耳部颓软而无力且比例失调。神态拘谨、板滞,体态过于笨重。

沁色、包浆上:玉表斑驳脱落,灰暗枯涩,有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与红山文化时期特征几无任何相符,人为之迹可察。



1参考真品,红山文化玉猪龙(图2) 图2

辽宁省博物馆藏品。白色,质匀,通体打磨精细。受沁表面绺裂细张,润而有光。环体较厚,切口内未切断,内缘相连。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有短立耳,较为宽厚。整体造型十分规整。

2.现代仿西汉角形玉杯(图3)

沁色上:沁色浓艳,附于玉表且没有过渡,绺裂之处沁色愈深,极不悦目,显系人工作伪。 造型上:器形短粗冗厚,比例不协调,失于笨拙。杯尾弯转之处过渡不自然。纹饰布局不均。

玉质上:该器所用之玉材具有青海玉之特征,贼光浮泛,无温润致密之感,非古代常用之玉料。

图3 参考真品,西汉角形玉杯(图4) 图4

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青白玉,温润致密。局部有黄褐色沁斑。整体仿犀角形,器形较为细长,轻盈多巧。杯底的角部反折向上加转。内壁打磨光滑,底里有管钻痕迹。外璧布满卷云纹,延向杯口。杯口缘下浮雕一夔龙。尾羽为勾连卷云纹,连绵不断,满布杯身。纹饰之隙底饰以连涡纹,布局充实自然。

3.现代仿西周玉璧(图5)

制作工艺上:工艺略似真品,但纰漏之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雕工迟疑滞涩,线条飘忽无力不见刀锋,缺少西周玉器线条之凌利。此外,斜坡槽底光滑无古玉应有的磨砂状态;且坡面过渡不自然,有起棱现象。(图7、8)

篇三:古玉鉴定方法

古玉鉴定六点方法及辨伪四误区

(李彦君 2004.08.27)

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收藏家对高古玉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仿。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下面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收藏经验、市场经验总结以下六点鉴定方法,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六条作用可以互相转换。

一、工艺痕迹鉴定 华中中华物中物中中华博博中华物华博中华博华物博博中物中中华博博中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物华物物博物中华

华中物

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 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博华中物中中华物中华博物物博物中华中华物博中中博

中博物华

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氧化鉴定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物华华博中中博博中华物中博华中中物博华华博中博博华物物博博中博华华中

中中博物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博华物中博中物华博华中博物华物中华物华

中博博物物

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中中物

1

所得。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华华物

华博华

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四、艺术水平鉴定

这也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中物中博中博华物博华华博博物中华中博华博华中博物物物博博博中物

博物博华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华博中华华博博物物中

华中物中

虑。”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反,那些器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鉴定起来更难。

五、沁色鉴定 华博中华中华物博华物中博中中物博物华物华物物中博物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实物现象,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华博博华中物中博博华博中华中中博华博华中物华中华博物中华物华博中博华华物

博物中

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六、气味鉴定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中中博物物华华博物中中华华博物中物华华物华博物物物

中物中华

2

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古玉辨伪四误区 华博

物中

很多谈古玉鉴定方法,常以下列方法作为主要鉴定方式。根据中国古玉出土的数量以及我们研究的水平,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商至汉的玉器类型学还不完善,我们发现的数量更有限,每一次大量玉器的出土,都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艺术风格、新的类型,所以,下列老生常谈四点鉴定意见充其量,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

(一)、造型辨伪。

有些资料很强调这一点,其实原始艺术出自于民间,历史上所有的玉器的造型,对于现代科技及民间艺人来说,仿制还不算太难。造型及某些艺术风格现在并不能作为辨别真伪的内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别精湛的造型的艺术品特别难仿,这就是所说仿品的“有形无神”了。难仿的是艺术水平,而不是造型。

(二)、玉质、玉材辨伪。 物博华中华物中物华物中物物华物博博中物博华华物博博物物华华物物华物华华

华博

其实,玉的质地与真伪并没有直接关系,“千种玛瑙万种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古玉材都十分繁杂,每个时代,玉材都很复杂,《山海记》记载玉的产地有二百多处。只能说明的是:商周至秦汉,重要礼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绝对,也博中物中博中博

中物华博

常伴有其它不明产地的玉类出土。特别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罗斯、阿富汗白玉。玉材不可用辨伪依据。

(三)、纹饰辨伪。

千万不要一遇到同种纹饰数量较多的玉器即认为是伪器,同一品种,甚至珍贵品种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人眼中的古玉精品好象世间只有一件,只要看见第二件就说这是仿此制做。不要忘记,在商周秦汉数千座王侯贵族墓葬里,我们只由政府发掘了屈指可数的几座完整墓葬。由各种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分还都散存博中中华华博中物中博物华物博华华华中华

中博中博

于民间,它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我们知道:当前古玉的高科技作伪都已利用电脑成像,玉器纹饰并不复杂,都比较容易仿出来,但也有未知新的纹饰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当前以“纹饰”不能做辨伪依据。

(四)、风格辨伪。

很多人一眼望见形制特殊风格的精品,就不再细看,就不屑一顾地妄断“伪品”。其实,不是形制超越时代局限所为的风格玉器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它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观察玉器,很多朝代玉器类型学的建立目前还不成成熟。再重复一句:“数千座垄断玉器的王侯贵族墓,我们只发掘屈指可数的几座。由政府所掌握的玉器数量大概还不到古玉总数的千分之

一。”这是不可争辨的事实。每次发掘,我们都会看到新风格玉器出土,今后还会发华博华华中博物物博华中华中中博华物物华中华中中华中华物博华

物博华物

现新的风格玉器作品,当然每个时代,有其特定风格,但这早被作伪者掌握。

其他还有:“以科学发掘为主,颜色辨伪等”均不太适合玉器辨伪方法,仅能作参考而已。另外,无论哪一种鉴定方法,多属于阶段性成果,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作伪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鉴伪水平的提高,而作伪的水平会无休止的发展下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方法,停留在已掌握的技术水平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不断地深入市场,深入实践,多摸索,才能长期地提高我们的鉴定水平,不唯经验论。

现在文物界有一个普遍认识:只要是研究某领域或专题文物理论文化的大专家,大师级人物,就一定毫无异议地认为他同样也是鉴定家,我们不怀疑文物理论研究中华华华中华中物中博华华中华物中华博中中物物华物中中物博

华博中华

3

有助于文物鉴定,也有一少部分既是理论大家又有实践鉴定经验。但事实上,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在文献上研究华华

物物博

,至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学,是市场经验,是收藏经验,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直白地说,现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都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新工”,但他们对玉文化,或理论研究可能一窍不通;再者,我们求鉴定,也不要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权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是被动研究?还是兴趣研究?是否经常去市场研究?特别是鉴定伪古玉与年龄无直接关系,因为当前鉴定伪古玉的对象主要是近几年的高科技造假,老办法不够用了。这就要求我们辨证对待人和物,有些学者在某些文物领域的理论与文化研究确为大家,乃至大师,德高望重,但辨伪未必有水平,因为那是属于另一门专业技术。 中华物华中华物物华物博中博中华华物物中华博华物博中华中华物博物中华物物华物

博中

玉器上的螭

(周南泉 2004.08.13)

断代,是研究古玉首先遇到的问题,即使那些经科学发掘的出土玉器,也有一个重新断代的问题,因为有很多玉器的制做年代并不是与墓葬的年代相符,可能要早得多;更何况那些非科学发掘品和传世品了。宋代以降,仿制和伪造古玉成风,使古玉在难解的断代困境中,更加扑朔迷离……

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龙属(或又称龙子之一 )鉴于螭是传说而非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故其形态并无有一定的固定式样,说法也很多。现将其中一些重要中华物中博物华中物华华物物博物

物物博

著述中的内容摘录数条如下:

《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

《汉书·司马相如传》有“蛟龙、赤螭”之载,其中“赤螭”一词文颖的注解称:“螭,为龙子。”张揖的注释称:“赤螭,雌龙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投诸四裔,以御螭魅”之载,其中“螭魅”一词的杜预注称: “螭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

《左传·宣公三年》有“螭魅魍魉,莫能逢之”之载,其中“螭”字,据注家称:“螭,山神,兽形。”

从上述各条文献来看,有关螭的记述,最晚在战国已开始。至于它的来历,有说是“龙属”或“龙子”,或“雌龙”,即母龙。其先为“山林异气所生”,色黄、无角、兽形。 华物博华博华博博华中博物博物物博物博中中物

物中华物

玉器上出现螭的形象,正好与文献记载最早期相同,即亦在战国时出现,此后的汉魏、元、明、清一直延续。唯唐、宋略少,是螭形在玉器上出现的低潮期。其名称有叫蟠螭、螭虎、螭龙者。

战国时期的玉螭

战国是迄今所知最早在玉器上出现螭的时期,而且数量相当多,其中最典型的有如下几例:

一件是民国年间在河南省洛阳金村战国中期墓所出的玉镂雕三螭纹璧,器现藏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璧径21.7cm,上镂雕三螭,一在中央两瑗并璧形的相连接处,另两只在璧主体的外缘。所饰三螭基本形式相似,唯大小形态略异,皆张口露齿,中物华中华博华博华博博物博物物中博物华中博中博中

华博博

4

上唇长宽,下唇似斧且短小,不规则椭圆形目,两眼各有一延长线,弯曲上翘,线较平直,脑顶有后飘且上扬的长尖式耳,脑与颈之间有一如鹿角的长且分叉的独角,中博中华物华



胸前亦有一如脑顶的分叉且内外卷一弯的角形饰,身有撮毛纹,四爪足如虎足,长尾上翘内卷并饰扭丝纹,整体呈S 形侧身、侧视的爬行状。

上述三螭纹璧是科学的出土物,是战国玉璃的最典型代表。此外,在一些传世珍品中亦有许多类似的螭纹,见者有琢饰在玉瑗玉璧上,有为玉璜或玉珩之饰,亦有做冲牙之形者。综观它们的形态,虽每一螭各有差异,但均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艺术风格,计有如下几点:

1、此期螭的整体造型,皆作扁平形而未见有立雕或半立雕器,通体除特定的器物,如冲牙等外,均呈S形弯曲的行走状,侧身侧视,两面饰纹相同,多镂雕。

2、此期玉螭的局部器官中均作张口露齿,梳形目,头顶有较长且分叉的角和比角短并呈后飘上扬的耳,四爪足,尾上翘内卷并饰扭丝纹,形虽如虎或龙,但均无虎博中博物华博华博博华博博华物中物华博中物华物博物物华博博华物

物中物

斑和龙体的鳞纹。

3、此期玉螭上各外露于体外的器官之未端及身上的纹饰等,皆呈C字形尖卷。

4、此期玉螭纹皆或作玉器之形或作玉器辅助纹用。 华中物中华中

物博

两汉及魏晋时期玉器上的螭

汉代是螭纹最鼎盛期,数量多,在许多玉器上都能见到。其中两汉早期作品,可以广东省广州市象山岗西汉初期南越国王赵睐墓出土品为代表。此后,西汉中晚期及魏晋仍有大量螭纹遗存,现将此期的典型遗物分别介绍如下:

1938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一件玉镂空套环形器,其上镂雕一螭一凤纹。所饰一螭,首身及尾的一部分饰于内环,尾的大部分和前后两足的一部分在内外两环之间。螭呈张大口,露上下门牙各一,脑后有不分叉的独角和耳,胸两侧各有一似羽翅的钩物博物华博物华博中物物博华博博物物博华物中物中物

物物中

形饰,长颈,长尾后段分成两叉,尾前端和一 叉饰扭丝纹,另一较宽长的尾叉饰双线竹节饰纹,上唇侧及前后足的上腿处各有一撮胡须或毛纹,角与羽翅处饰双线竹节纹,整体呈多重S形弯曲和侧身侧视奔跑状。

同上述一墓出土的另一件有螭纹的玉器为玉剑首,其正面的外缘浮雕两只形式相同的螭纹。所饰螭体呈S形弯曲的爬行状。头额两侧各一形式相同的耳,梳形目,外眼角卷曲上提,平嘴,整个螭首作正视形并颇似猫或虎头。螭四足外撇,分别于左右两侧,背部从脑后至尾间有一阴刻随形的线纹,腹侧似有羽翅,尾饰扭丝纹。南越王墓所出的另一件螭纹玉器名玉剑珌,其上螭纹是用浮雕法琢制。首作猫科动物的头形,两耳后伏于颈背,近似方框并有眼角线双目,直鼻,平嘴,呈正面形。尾细长卷曲,饰扭丝纹。螭身背部有一从头颈至尾的阴刻随形线,四爪足向身两侧华博物中华物博中物中物博物华物华中中华博物博中博物华中博华博

中华博华中物外伸,作穿于云气间的爬行状。

西汉中期的典型螭纹代表,是河北省满城县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其中一件玉璧上镂雕双螭最为精美。双螭纹饰于玉璧主体上部的出廓处,形式大小相同,但朝向相背,呈侧身侧视,身尾并联形。螭作张口露齿,脑后有双耳和一长且上扬的扭丝形独角,身有翅,昂首挺胸,身首于首和颈背上翘,四足外伸但已抽象变形,通体除颈背侧一道随形阴刻弦纹外,另局部还有扭丝式胡须纹和C字形纹等。

中山靖王墓出的另一件螭纹玉器是玉贝剑上的珌。此器的两面均有一螭纹,其形除双目上饰眉或毛纹,脑后有长且下弯的独角,身侧有一鸟首外露等与前述南越王赵睐一件玉珌螭纹略异外,其它五官特征,作穿行于云气间和身的刻纹等都很相似。 博物博中中华中华物华中华物华华华博中博华

博物物

5


《古玉鉴定知识》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260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5-1-5 14:38 , Processed in 0.9707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