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回复: 0

人性论读后感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奥。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最近,因为青共校的读书小组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队,出乎意料的选择了经典哲学书籍《人性论》。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 ”。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 ”——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这一点在经验中就表现得充分地明显。我们的爱和恨永远指向我们以外的某一个有情的存在者。当我们谈及自爱时,那不是就爱的本义而言,而且自爱所产生的感觉和一个朋友或情人所刺激起的柔情也并无共同之点。憎恨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因为我们自己的过失和愚蠢而感到耻愧;但是只有由于他人所加的侵害才会感到愤怒或憎恨。爱和恨的对象显然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前一种情感的感觉永远是愉快的,后一种情感的感觉则永远是不快的。我

们还可以大概地假设说,这两种情感的原因永远是和一个有思想的存在者相关的,而且前者的原因产生一种独立的快乐,而后者的原因则产生一种独立的不快。凡对自己的性格、天才、财富感到满意的人,很少有不想在世人面前显露自己,并取得人们的爱和赞美的。显而易见,成为骄傲或自负的原因的那些性质和条件,也就是虚荣心或名誉欲的原因;我们自己最为得意的那些特点,我们总是要炫耀于人。但是假设爱与尊重不是和骄傲一样由同一性质产生的仁它们的不同点只在于这些性质或是与我们有关,或是与他人有关,那么这种进行方法将是非常荒谬的,而且人们也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所有的情绪互相对应。

其实我觉得,正是因为人们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的情绪互相对应,才有了那些“求而不得”之类的怨恨或难过。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这个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无数这样的情节在上演,这只是人们最基本的情感反应。所以,即使是失业、失意、失利、失势,甚至是失恋,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谁没有那么几件让自己受伤到骨子里的事呢。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没有谁能一切都顺顺利利,对于爱与恨能真正的洒脱看待,是所有人应该去最求的。但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确实很少。

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感觉是人的思想、认识观念的唯一来源,因此,人的认识对象只能限定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只有人感觉到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物质世界”是无法感觉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由于“人只能认识感觉”,而对于感觉产生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是不可知的。 这就是不可知论。

对于他的“不可知论”,我并不十分理解,应该说基本不懂他所表达的意思。上网查了关于不可知论一些基本问题,最后也只能望而却步了

休谟于18岁开始构思,25岁完成了人性论初稿。这本书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仍显得步履维艰,而且我可以断言,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这本书。并不是说其推理的深奥难懂,而在于充斥其中的太多情感体验和实验证据,都有很深刻的个人体验。在此,我坚信已经在阅读过程中摒弃了我所受教育中将其定性为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者的先入之见,也没有将自己作为其深度的信仰者,但是自己仍然为其精妙的推理所倾倒。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也是用来努力说服自己的信念支撑。对于人性的问题太过于深奥,也许在以后我认知水平提高后,我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篇二:《人性论》读后感

A:我们小组读的书是休谟的《人性论》——爱与恨。 在读《人性论》爱与恨这一章之前,我一直没有对其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认为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为什么要思考那么多,简直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想法?

齐:有。

A:但是,通过阅读,深入其境的感受到了休谟的思想,一开始感觉晦涩难懂,渐渐地就会感受到哲学的伟大,就会从书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由于这一章比较难懂,我组精选了《傲慢与偏见》中的两个场景,先请大家欣赏一下。(以下伊丽莎白——梅艳婷饰、达西——窦敦静饰、本内特夫人——李潮饰、凯瑟琳夫人——A饰)

视频part1: 求婚

(敲门声,伊一惊,开门,达西上)

伊:达西先生?!(冷冷地)您请进,请坐。

达西(关切地):伊丽莎白小姐,您身体好些了吗?我十分担心您的健康。 伊(冷淡而有礼):谢谢您的关心,我已经没事了。

(沉默5秒后,达西站起身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显得焦急激动,5秒后转过身面对伊)

达西(激动地):我再也忍不住了!忍也无益!!我的感情已无法克制!亲爱的伊丽莎白小姐,你一定得听我说,我有多喜欢你!!

(伊吃惊地看向达西,没有说话)

达西(激动地、得意地):亲爱的伊丽莎白小姐,你一定不敢相信我有多爱你,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虽然你家境贫寒,还有你的母亲及妹妹们有时表现出来的不知体统,这些都成为我向你求婚的阻碍,也曾一度折磨我那颗爱你的心,但是,今天,我不愿再去想那么多,你优雅、迷人的风度帮助我战胜了心头的矛盾,我爱你,宁愿放低身份与你共同生活。你要知道,我们是多么地门户不对,虽然与你生活顺了我的心愿,却违背了常理,但是,我作出了牺牲,你能嫁给我是多么幸福!!亲爱的伊丽莎白小姐,我很担心也很焦虑你是否能答应嫁给我,(喜气洋洋,志在必得地)我的爱太强烈了,希望你马上能带给我满意的答案!

伊(非常生气地,反感地):遇上这种事,我本应该对您说声谢谢。但实际上我却不能。我从没想过要得到你的什么好感,而你说出的好话也是完全言不由衷,我不愿意引起任何人不快,然而现在是迫不得已。现在您的情分已经表达,请您割断那些情分离开吧!!!!

达西(意外、愤怒,努力克制地喘着气,捏紧拳头,沉默5秒后):我盼星星盼月亮,就盼来一个这样的回答!恕我冒昧,我可以问问为什么会吃这样的闭门羹吗?不过,不知道也无关紧要。

伊(生气地):您对我说,您喜欢我一违背自己的意愿,二失去应有的理智,三甚至有损身价,说这种话明明会伤害我的自尊,对我是一种蓄意侮辱,那么,我可以问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如果我的拒绝太不客气,你的这种做法难道不使我的不客气情有可源吗?

达西(边走边嚷):你竟然这样看我!!把话说得这样痛快淋漓,难得,难得!(停住脚步,转身看向伊)看来我错就错在太过诚实,把久久下不了决心的顾虑和盘托出,伤了你的自尊。如果我多一分心计,把内心世界掩盖起来,奉承一番,让你相信我完全出于真情实意,出于理智的选择,海誓山盟,好话说尽,你大概

就不会这样把我痛斥一番。但是我讨厌言不由衷。而且,刚才说的那些想法我并不认为有错,顺情理,合公道。你的三亲六眷地位卑微,难道会叫我称心?明明知道要结的亲门不当户不对,难道你还能指望我会欢天喜地?

伊(生气地,但努力克制):达西先生,你想错了。如果您礼貌些,拒绝您后我也许过意不去。但无论你用什么方式表白,我的回答只可能有一个。就算你用再高明的手法求婚,也说不动我的心,叫我答应你!我打从一开始见到你就不顺眼,与你相识不到一个月,我就想,即使无人可嫁,我也决不会嫁给你!!

达西(阴郁地):小姐,您用不着再说了。我完全理解您的心情,现在不能不觉得自己有过错了。对不起,在您这里呆太久。衷心祝愿您早日康复,生活愉快。(说完,达西大步走了出去,伊心烦意乱地走回房间) 。

Part2: 凯瑟琳夫人的来访

(敲门声响,伊丽莎白站起去开门,看见凯瑟琳夫人愣了一下,接着侧身,本内特太太站起来)

伊:早上好,夫人。

本内特太太(惊喜地、热情地):夫人,您竟然大驾光临!我真是太荣幸了!! (凯瑟琳夫人傲慢地点点头,走进屋内,基蒂站起身,等凯瑟琳夫人坐下后,众人才坐下,凯瑟琳夫人清清嗓子)

凯瑟琳夫人(冷冰冰地):本内特小姐(即指伊丽莎白),别来无恙吧?这位太太我猜一定是令堂大人

伊丽莎白:是的。

凯瑟琳夫人(看着伊丽莎白,傲慢地):本内特小姐,不知你能否陪我出去走走呢?

本内特太太(立刻看着伊丽莎白):乖乖,去吧,带夫人出去看看,她一定会喜欢的。

伊(站起身):好的,夫人,我们走吧。

旁白:伊丽莎白和凯瑟琳夫人来到小路上。

(伊丽莎白和凯瑟琳夫人绕了小小的一圈,停住)

凯瑟琳夫人(看着伊丽莎白,冷冷地):本内特小姐,我大老远跑来,你应该我是为了什么吧。

伊(大吃一惊):夫人,您大错特错了,我并不知道您为何大驾光临!

夫人(怒气冲冲):本内特小姐,你应该知道,我不是个好惹的人!你遇事尽可以不认真,我却事事认真。告诉你,我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坦率认真!两天前,我得到一条消息,听说,不但你姐姐攀到了一门高亲,而且连你,伊丽莎白`本内特小姐也将在不久之后嫁给我的亲外侄达西先生!虽然我知道这一定是有人无事生非,但我还是当机立断,跑到这地方来了,我要让你知道我对你的态度! 伊(惊讶、厌恶):既然你不相信真有其事,我想一定没有必要远道而来。夫人现在来一趟究竟是为了什么?

夫人(傲慢地):为什么?哼,当然是叫你立刻出来制止这些风言风语! 伊(不急不忙地):我从来没听见过这些无聊的言语,所以我也没义务去制止它们!

夫人(气恼地):那你能不能说这件事毫无根据呢?

伊:我不敢说与夫人具有相同的坦率性格。你想问什么可以问什么,你问我什么,我不见得就会回答什么。

夫人(生气、大声地):岂有此理!本内特小姐,我非叫你回答不可。他——我

的外侄——向你求过婚了吗?

伊:夫人已经说过这是不可能的了。

夫人(高兴地):哦?那你能答应我永远都不接受他的求婚吗?

伊:不,我不会许下这种诺言。

夫人:本内特小姐,这就叫我万分奇怪了。我原以为你是一个有理性的姑娘。不过,你不要痴心妄想,以为我会退让。如果你不按我的要求做出保证,我决不打道回府!

伊:这种保证你休想叫我作!毫无道理的要求我不会答应,你吓不到我!

夫人(傲慢地):先不要着急,本内特小姐,我的话还没有说完。你应该好好想想你们之间的差距,要顾全脸面,讲究规矩。如果你一意孤行,蛮干到底,他的亲友决不会有什么好脸色让你瞧。你结婚是自讨苦吃,我们没有一个人会来理睬你!

伊(气愤地):你的话到此为止,谩骂我也骂够了。对不起,我得回去了。 夫人(气愤地大嚷):看来你是完全不顾全我外侄的体面和名声了!你这只想着自己,没有良心的东西!你怎么就不考虑考虑,与你结了婚后,人人都会瞧不起他吗?

伊(生气地):凯瑟琳夫人,我不想再谈了。我的心意你知道。

夫人:你一定是决心把他抢到手了吧?

伊:这种话我没说过。我决心做的事仅仅是,我觉得怎样幸福就怎样去做,而不求教于你!

夫人:好呀!这么说,你对我是拒不买帐了。你也不知道什么是本分、名声、感激了!

伊:这件事不牵涉到什么本分、名声、恩情,我与达西先生结婚一不是不安本分,二不是不要脸面,三不是忘恩负义!

夫人:原来这就是你内心所想,就是你打定了主意!很好!本内特小姐,别以为你癞蛤蟆能吃到天鹅肉,我一定会阻止的!等着瞧吧,我想办的一定办得到!!!我要回去了,我不对你说再见,也不向你的母亲问好,因为你们不配!!!!!! (凯瑟琳夫人说完,退场,伊也退场)

A:看完这段视频,请大家结合《人性论》来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B:《傲慢与偏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表现出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剖析,由此体现出人性中的骄傲与谦卑,爱与恨这两对对立的情感对人们自身行为的深刻影响。

在该作品的前半部分,我们从达西先生的表白中可以看出,因为本内特一家的表现使得达西在一开始对伊莉莎白冷漠,后来了解到伊莉莎白美好的品格之后又爱上了伊莉莎白。在这一幕中达西因为倾心于伊丽莎白而向她求婚,但因其顾及到双方门第的差异从而在神色和言语中都透出傲慢的态度,不仅使伊丽莎白毅然拒绝了他的求婚,从而令伊莉莎白对他产生了烟雾之感。由于家庭环境、个人的性格品性,本来如此般配的两人,因为傲慢与偏见不能对彼此进行更加透彻的了解,差点错过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E:而且啊,如果达西和伊莉莎白没有遇见、或者说没有交集的话,纵使伊莉莎白人品再好,估计达西也不会爱上她。

B:对,因此可以看出这个对他的情感是不仅受双重因素的影响的,而且还受到相对人生活环境、以及与其有关的人的影响。这恰恰论证了休谟的观点。

C:B的话针对的是第一幕,就让我针对第二幕来谈一谈。休谟在《人性论》中有一句话:“骄傲和谦卑的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其他的人。”我个人觉得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太有道理了。在第二幕中对于凯瑟琳夫人的讽刺以及威逼利诱,伊莉莎白显示出来的自尊与自爱,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因为有一个爱字,所以把这个认为是爱,但是实质上这是对己的,与骄傲与谦卑的属性是相同的。而其中反映出来伊莉莎白对于达西的爱,才是对于他人的。

休谟还说过,尊敬和鄙视也是参杂着爱与恨的情感。在考虑别人的品质和境况时,我们可以观察它们本身真实的样子,也可以把它们与我们的品质和境况相比。也可以把两种考虑方法结合起来。他人的良好品质是由第一个观点产生爱;由第二个观点产生谦卑;由第三个观点产生尊敬,尊敬是这两种情感的混合物。同样,他们的恶劣品质,则随着我们的观点它们的观点,引起憎恨、骄傲或鄙视。这种情感的参杂是由于比较而产生的。

D:休谟在《人性论》中还说“任何人都是随着我们由他所获得的快乐或不快,而获得我们的好感,或遭到我们的恶意,而且这些情感都恰恰是随着感觉的种种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点是十分明显的。任何人能够通过他的服务、美貌、或谄媚使他对我们成为有用或使我们愉快,就一定会博得我们的爱;而在另一方面,任何人伤害了我们,或使我们不快,就总是会刺激起我们的愤怒或憎恨。”我想,这段话与B所说的引用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来,当伊丽莎白与达西再次相遇时,伊丽莎白发现达西变得谦逊有礼,此后更因为听闻了达西的往事和善举而放下所有的偏见,这才发现自己被蒙蔽的心早已归属于达西。最终,一双人在雨雾中敞开心扉,互诉衷肠。

因为厌恶,伊丽莎白本是位知书达理的女子,却在达西面前表现出对他的冷酷与决绝。因为爱,达西由傲慢变为谦卑。因为改变,达西有了令伊丽莎白重新了解并爱上自己的机会。情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转化体现出人性中的矛盾,而我更加相信,爱能让人们变得更好。

E:那我来总结一下吧!一、休谟提出:我们根据从所有人那里得到的快乐或者痛苦,而对他们给予好感或者恶意,并且恰好这些感情都是随着感觉的各种变化而变化的。无论谁让我们不快,或杀害了我们,都能刺激起我们的愤懑和不满。达西对班内特家族的的批判,称之为不体面的乡下家庭让伊丽莎白对他心生不喜,而随着时间推移,达西先生因为热爱伊丽莎白而抛下他的门第之见,并在贝内特家族遭遇困境时鼎力相助,这又令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态度和看法大为改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某个特定的人的爱与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爱与恨产生的依据都来自于他/她对于自己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我认为爱与恨的产生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休谟在书中这样写到:某些人加上另一个条件,要求痛苦和快乐不仅从某一个人产生,而且从故意的行为以及特殊的意向和意图产生。凯瑟琳夫人之所以对伊丽莎白诘难,其实并不是因为伊莉莎本本人,而是凯瑟琳夫人一直以来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嫁给达西,所以她有着特殊的意图,而伊丽莎白可以说是破坏了她的这个意图,所以凯瑟琳夫人对伊丽莎白产生了嫌弃憎恶的心态。

三、休谟强调了意向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有一个意向把爱或者恨刺激起来的理由,我们还要考虑,公正和伤害是两个对立的对象,一个具有产生爱的倾向,另一个具有产生恨的倾向,这两种对象分别是随着我们特别指定的思想倾向与对象本身的不同程度而占据优势的,

并将它独有的情感刺激起来。这也能够论证伊丽莎白是如何对达西的印象大为转变的。最初,伊丽莎白误信维克汉姆对达西的诽谤而对他的人品产生了怀疑,并且在达西第一次向她求婚时拒绝了他,而在达西将一切真相解释给伊丽莎白以后,她发现达西是个正直的人,这是伊丽莎白抛下固有的偏见,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看待达西先生,才慢慢被他打动,进而爱上了他。

通过读休谟《人性论》的爱与恨部分,我认为情感不论爱恨都不是凭空出现的,我们很少第一次见到一个人就对其产生强烈的爱与恨(当然眼缘和一见钟情另当别论),我们的感情都依据于 我们的意向,而我认为意向产生的原因是来自于外界的反馈,正如开头所说,我们得到快乐自然会给予好感,反之则会给予恶意。

A:大家说的都很好,但是我在看过这一章之后,一直有两个问题困扰着我,1、既然爱与恨是随着各种因素的转变而在不断转变的,那么有永恒不变的爱吗?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今天在《傲慢与偏见》这一本书中,我十分喜欢伊莉莎白,我对她的都是积极地评价,那么10年,20年以后,我还是会如此的喜欢她吗?2、如果说,爱会随着条件的增加而改变,那么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无条件可加,因此爱也不会改变了呢?

篇三:人性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人性论》休谟

之前并没有很认真仔细的读过一本关于哲学方面的巨作,这次十一有时间,就品味了一下休谟的名著《人性论》。其实还是没有特别多的了解哲学到底在研究什么,但是至少知道了休谟是怎么论证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也大致的了解了休谟的哲学体系。倘若日后能多读些其他哲学家的作品,想必也会有新的感觉和新的见解,可能到时候对“哲学”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写对整部作品的感悟之前,我想先写一段自认为不错的、可以和作者商榷的一段论述,这是和作者在文章中写到的并不相同的观点。在第一卷、第三章、第二节·论概推断;并论因果关系中,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时间上因是先于果的。我在这里提出疑问。我先把作者的论处大致复述一遍:某些学者认为因和果可以同时存在,但是生活中大多数例子经验似乎反驳了这种意见。另外,如果因和果同时发生,那么其结果的结果也要同时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便没有了时间的概念。就像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在相同的时间发生。(原文92页)但是我认为这两段论证都是存在漏洞的。

在第一段论证中,我可以举出因果同时存在的生活中的案例。比如说,我们考虑切蛋糕的同时将蛋糕的整体破坏,下刀是因,破坏了蛋糕是果。是因为我们把用刀将蛋糕切开才会有了蛋糕被破坏这个结果,但是没下刀蛋糕永远没破坏。这个原因和结果是同时存在的。我们不可能把刀碰蛋糕这个因和蛋糕被破坏这个果分开,因为这两者一定是同时存在的。

第二段论证,最后的“这个结果又和结果的结果是同时的”这句话有漏洞。记得有这么一个命题,就是说,如果某个原因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导致结果,那么就会有其他原因参与导致结果的过程。我们说那个结果的结果如果和结果不同时存在,则说明有其他原因参与导致结果的结果中。我们并没有否认结果的结果只是由结果这一个原因导致的,也没有说普遍意义上的结果只能有普遍意义上的一个原因。所以我们就可以把时间的位置加结果和结果的结果之间,这样就让这个连续的现象有了时间的过程,就推翻了作者推翻之前论点的论据。

作者试图推翻之前的观点,在我来看是有漏洞的。我试图推翻作者的观点,希望是正确的。所以最后我的观点是:普遍意义上的结果是不会先于原因产生,之于结果和原因同时产生的这种情况,我认为是的确存在的。可能说这种现象的确特殊或者较为少见,所以并不作为哲学思考的重点对象。或者说,把因果同时存在的这种情况归结到因先于果里,并不是不满足什么前设条件,也并不影响后续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任何一种因果同时存在的情况都可以认为是概念上的因先于果出现。比如说切蛋糕,一定是先有了刀碰到蛋糕这个事实,才会有蛋糕被破坏的结果。在概念上,一定是这样的。但是从时间上来讲,这两个事实并没有先后的顺序。

好了,下边是我对整本书的感悟。

可是我对整本书的感悟也只能说是对第一卷的感悟,因为我觉得第一卷是作者整本书的精髓,是休谟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第二卷的论情感和第三卷的论道德都是建立在第一卷的论知性的概念之上,没有第一卷的铺垫,也就没有后续的论述了。

作者给我们论述了观念的由来,讲到了印象和观念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如下的命题: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并由印象引申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进一步完善的解释了我们所能遇到的大多数或者说是所有的印象。从观念中,作者又提到了记忆观念和想象观念、样态观念和实体观念以及抽象观念,并且讨论了观念之间的七种关系。接下来讨论的是存在观念和外界存在的观念,将内在的思维上的观念推广到与外界联系的观念扩大的观念。最后得到了

我认为十分深刻的命题,即:我们实际上一步也超越不出自我之外,而且我们除了出现在那个狭窄范围以内的那些知觉以外,也不能想象任何一种的存在。这就是想象的宇宙,除了在这个宇宙中产生出来的观念以外,我们也再没有任何观念了。之后的论述不赘述了,但是关于“自我”这个观念的讨论也是十分精彩。因为所有的观念是要建立在相对应的印象之上,而“自我”却是不存在这一个确定的印象与这个观念对应,因为每个自我都在不断的变化着,所以可以说每一个自我的定义都在不断的更新着。“产生每一个实在观念的,必然是某一个印象。但是自我或人格并不是任何一个印象,而是我们假设若干印象和观念所与之有联系的一种东西。如果有任何印象产生了自我观念,那么那个印象在我们一生全部过程中必然是继续同一不变的;因为自我被假设为是以那种方式存在的。但是并没有任何恒定而不变的印象。”原文如是说。

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讨论个人的情感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我觉得社会的道德建立在个人的情感的基础之上,道德也是所有的情感的整合。而个人的情感又建立在个人知性的基础之上,所以之后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可以认为是第一卷的发散和拓展。对于第二卷第一章第七节·论恶与善的论述,让我感觉到善和恶的本质是痛苦与欢乐,人世间的所有感情也都是从这两种演变过来的吧。

这本书真的可以算是我哲学思想的启蒙书,但是读的还时很浅显粗糙,感悟也比较肤浅,日后有机会必定再仔细拜读。


《人性论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02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3 02:17 , Processed in 0.24796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