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回复: 0

从《小团圆》看张爱玲接受热潮研究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从《小团圆》看张爱玲接受热潮研究

1975年张爱玲创作《小团圆》,事隔三十几年,曾被张爱玲在遗嘱中要求销毁的小说《小团圆》,在她过世多年之后,由台湾皇冠出版社于2009年2月出版了。再次掀起张爱玲热。回顾《小团圆》的阅读接受情况,为何《小团圆》再次掀起张爱玲接受热潮?一、作品传记色彩迎合读者接受心理《小团圆》描述在传统家族长大的九莉,大学到香港念书,回到上海后和身为汉奸的有妇之夫邵之雍陷入热恋。《小团圆》与张爱玲的经历有太多相似之处,展现的是张爱玲版本的“张胡之恋”。此次张爱玲遗作《小团圆》先后在台湾、大陆出版,使我们从更深层上探寻张爱玲不平凡的一生。张爱玲作品及生命中的各色人物都能找到原型,如蕊秋与二婶,楚娣与三姑,比比与炎樱,邵之雍与胡兰成,文姬与苏青,燕山与桑弧等等。《小团圆》是一次尖锐的剖析,小说以近于意识流似的回忆录方式描述女主人公盛九莉,叙述冷酷沉着,张爱玲把矛盾指向自己。“《小团圆》与张爱玲的身世经历有太多相似之处。不务正业,耽于鸦片妓女的父亲,远走高飞的母亲,邪恶无形的继母,懦弱无能的弟弟??似乎都为她的小说人物提供了现实原型,更不用说张爱玲少年被父亲幽禁,几乎丧命的经历。张爱玲藉文本来铭刻生命的创伤,将被压抑的欲望与恐惧改头换面,重现于字里行间。”“张爱玲自己说过:‘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在她已发表的作品当中,《私语》、《烬余录》及《对照记)可谓最具自传价值,也深为读者看重。但在‘最深知’上比,它们都难跟《小团圆》同日而语。”在这种情况下,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传奇一生,(小团圆》这部充满传奇性和传记性的作品一经面世,自然便引起了读者极大的热情与兴趣。 二、张爱玲经典创作风格的延续《小团圆》初稿写成之后,张爱玲曾幸福地告诉挚友:“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干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小团圆)是张爱玲浓缩一生心血的巅峰之作,刻画出她最深知的人生素材,也是张爱玲经典创作风格的延续。张爱玲的作品在艺术上的特色,特别是在意象营构、心理分析上受到普遍的赞许。张爱玲钟爱的月亮意象营造出强烈的感性世界,同时加强了作品的寓意。同样,在《小团圆》中,她依然延续自己钟爱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了“快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阳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张爱玲的爱情观在其作品中的表现是始终如一的。九莉瘦弱而敏感,她缺少童年的快乐与亲人的关爱,内心无助,爱情更是千疮百孔。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间将少爱的婚姻、扭曲的人性、颓废的人生,细致入微地呈现到读者面前。《小团圆》延续张爱玲作品苍凉的悲剧意识。《小团圆》其实并不团圆。由于她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社会环境,及其不幸的爱情,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无论是《小团圆》还是张爱玲的其他作品,她所描写的爱情故事结尾均没有圆满的,流露着她对爱情的失望和对婚姻的嘲讽。在《小团圆》中,我们感受不到张爱玲所说的“爱情的万转千回”,却让读者感到一种幻灭感。作者似乎也在借人物之口道出自己的心境:“回忆不管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都有一种悲哀,虽然淡,她怕那滋味。她从来不自我伤感,现实生活里有的是,不可避免的。”“她在四面楚歌中需要一点温暖的回忆,那是她的生命。”三、各方热议促进作品的关注度张爱玲的《小团圆》面世一年多来,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探讨,关注的焦点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关于《小团圆》的出版问题。《小团圆》于2009年2月23日由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在台湾地区出版,2009年02月26日由皇冠出版社在香港出版,2009年4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大陆出版。关于《小团圆》的出版问题。张爱玲曾在遗嘱中要求遗作《小团圆》要进行销毁,但张爱玲生前又充满犹豫。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顶着各方非议出版了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小团圆》的出版,社会上形成了“赞成出版”和“反对出版”两种迥然不同的出版态度。贺琛的《(小团圆)出版事件的伦理审视《编辑之友》,2010年2期)是有代表性的文章。文中归纳各方赞成与反对出版的理由,也给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小团圆》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内地版半年之内已经销售超70万册,从文

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小团圆》的出版,无论是对于广大读者,还是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张学的研究,甚至对于张爱玲本人来说都是有益的。”其次是关于《小团圆》作品本身的艺术问题。张爱玲的作品历来不乏追捧者,但也不缺异样的声音。《小团圆》同样也是如此。对《小团圆》持肯定态度的有李永涛的《(小团圆):“散居文学”的惊诧之美》(《名作欣赏》2009年26期)认为:“张爱玲‘最神秘的小说,遗稿,浓缩毕生心血的巅峰杰作《小团圆),尘封三十四年后重见天日,眷顾全球千万张迷翘首之心。并让一段异样的家族岁月和情爱奇缘流露笔端,凸显差异感受,惊现‘散居文学’的惊诧之美感体验”。有些学者认为《小团圆》是一部失败之作或存在瑕疵,如杨光祖的《(小团圆)与张爱玲的创伤记忆》(《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6期)认为《小团圆》就艺术质量而言很一般。张伯存的《评‘张爱玲热’及(小团圆)》(《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6期)认为:“尽管《小团圆》从艺术角度看结构繁复精巧,语言臻于炉火纯青、人物描写细腻精微,显示了张爱玲晚年不衰的艺术创造力,但艺术上的高明掩饰不住思想上的苍白、观念上的荒谬、意识上的稚气、心理上的阴暗。”此外,还有其他学者从其他角度来研究《小团圆》。如女性意识角度:郑悦、孙晓悦《选择玉碎——从(小团圆)看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名作欣赏》2010年1期):意象分析角度:武克勤《张爱玲(小团圆)创作意象探析》(《名作欣赏》2010年2期)等等。

篇二:小团圆

从《小团圆》看张爱玲创作的“小团圆”模式

不多言,《小团圆》是张爱玲的遗作,它的出版致使中国文坛甚至世界文坛又重新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张爱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直至去世一直反复修改,一直感到不满,最后也没有定下来。在她写完初稿时,与朋友的通信中,是这么说的:“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20年来,小团圆一直在“润色”。可在张爱玲的遗嘱中,自己却声称“《小团圆》要销毁”。 张爱玲去世之后,遗物寄到了好友宋淇的家中,遗物中就有尚未完稿的《小团圆》,但是有几个不同的版本。虽然张爱玲在遗嘱中已经注明要“销毁”,但平鑫涛和宋淇却一样珍视张爱玲的作品。宋以朗(宋淇之子)曾表示,1967年,张爱玲寄过《小团圆》的初稿来,宋淇也认为《小团圆》不能公开,因为,如果读者看了,很少有人会注意《小团圆》的文学价值。而事实证明,宋淇的担忧并不多余。当读者读完《小团圆》,就自然而然的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小说中的人物对上了号。

小说中的人物是以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创作出的不错,也可能小说中的每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但故事整合在一起的小说却带有一定的虚构性。张爱玲在小说中也说“最好的材料就是最熟知的材料”,不可否认张爱玲最初的写作意图有一方面也是因为胡兰成《今生今世》中对张胡恋的公开让他觉得有些事并不是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写的那样,是需要澄清一些问题。如果撇开《小团圆》是张爱玲的自传或是半自传体小说不谈,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小团圆》,又会有怎样的收获?

一、 从“迷失”到“看清”——张爱玲想要表达的爱情

张爱玲想要告诉读者,她相信爱情。可在她的作品中,能遇到真正的、张爱玲心中的爱情的却不多。在写《小团圆》时,张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有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张爱玲对九莉的家庭背景做了详细介绍,写了九莉在幼年看到的新旧时代冲击下的家族争斗、观念对立最后离异的父母给她带来的心理伤痛,还有在学校读书时千姿百态的同学、战乱时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读书时的九莉有着特殊的文采,一篇刊登在杂志上的书评吸引了邵之雍,天天去拜访九莉。他告诉九莉说即使文章“是男人写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九莉那年

22岁,却从未谈过恋爱,一个成熟的都可以叫叔叔的男人向他表达了倾慕之情,让九莉一时招架不住,并深深的爱上了比她大而且已经有了妻室的男人,也不顾他是什么身份——汉奸。在感情的迷乱、挣扎中,在这种无法平静的感情旋涡中,九莉最终离开了邵之雍。虽然刚开始的几个章节中只字未提邵之雍,在第四章才开始出现,小说也是用了一半的篇幅在写九莉和邵之雍的恋情。首先是九莉和邵之雍之间的爱情挣扎。九莉喜欢邵之雍,而她却活在幻想中,幻想邵之雍是爱他的,而不去思考邵之雍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从而导致了九莉在爱情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判断力。作品中有几处通过九莉的观察而变现的九莉的情愫:

(一)“她永远看见他的半侧面,背着亮坐在斜对面的沙发椅上,瘦削的面颊,眼窝里略有些憔悴的阴影,弓形的嘴唇,边上有棱。沉默了下来的时候,用手去捻沙发椅扶手上的一根毛呢线头,带着一丝微笑,目光下视,像捧着一满杯的水,小心不泼出来。”

(二)她用指尖沿着他的眼睛鼻子嘴勾划着,仍旧是遥坐的时候的半侧面,目光下视,凝注的微笑,却有一丝凄然。

(三)依偎着,她又想念他遥坐的半侧面,忽道:“我好像只喜欢你某一个角度。

(四)写到他总是个剪影或背影。

从这几处描写中我们看到的是深陷于爱情中的九莉渐渐的开始从热烈变得理性从而越来越从容的面对自己的感情。

第一次侧面描写是九莉与之雍恋爱刚刚开始,双方都被各自的特质相互吸引,从爱恋者的角度,是将九莉内心的激动心情投射到被爱者的身上来表现。所以,这次的“半侧面”的描绘,爱者与被爱者的一次情感交流,是对爱的一种自觉流露,写得恰到好处。第二次是有很长一段时间邵之雍一直没去看九莉,让九莉觉得之雍突然就冷落了九莉,并且以为他可能再也不会出现时,之雍有重新出现在九莉面前的场景。这次九莉坐在邵之雍身旁,虽坐得近,但看到的仍是“遥坐”的样子,隐隐的暗示九莉已经觉察两人的感情大概不会长久,邵之雍有家室,九莉没有问太多关于离婚的事,九莉敏感的心觉察了自己隐隐出现的危机意识。第三次九莉只能“想念”邵之雍“遥坐”的“半侧面”,虽然人在恋爱,却惊奇的坦露只喜欢邵之雍的某

一个角度,连邵之雍听了也脸色一动。这次的侧面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侧面的含义,她所爱的只是他观察到的侧面,所接触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一种想象出的虚拟的存在。就这样,张爱玲在描写人的真实存在时插入幻觉描写,用幻觉描写反观真实存在,否定了人所面对的真实,将真实转换成虚无,揭示人的存在的虚无性。在最后九莉回忆邵之雍是也总是邵之雍的剪影,连半侧面都没有了,九里不愿意回忆,所以最后即使九莉喜欢的记忆中的那个人,也只是一个“剪影”。

在张爱玲的其他作品里,也有一个女人从侧面去观察一个男人,《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也曾观察过乔琪乔。在《色戒》中王佳芝也对易先生侧影深深迷恋,王佳芝眼中的易先生是这样的:

“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而且九莉和王佳芝都通过侧影而深信不疑,认为“这个人是真爱我的。”都从侧面观察自己喜欢甚至是崇拜的男人,对他爱的刻骨铭心。王佳芝对于易先生的爱,多多少少都是带有崇拜性,盛九莉对邵之雍也是如此。在九莉的潜意识里,需要这种崇拜性,并从崇拜里获得她们需要的安全感。九莉是在父母离异的阴影里成长的,她需要的就是爱,所以邵之雍那么一点点的爱,也让她满足,让她珍惜。但是,这样的崇拜在对之雍有了更多的了解后还会有多少幻想的成分?

张爱玲通过女人观察心爱之人的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通过女人对于男人的侧面角度的观察,来暗示她对男人的了解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真实的,为女人看到男人的真面孔之后的情感起伏做了铺垫。

小说中九莉观察的一直是邵之雍的侧面,当写到正面时,九莉对邵之雍已经心灰意冷了:

(一)临走的时候他把她拦在门边,一只手臂撑在门上,孜孜的微笑着久久望着她。他正面比较横宽,有点女人气,而且是个市井的泼辣的女人。她不去看他,水远山遥的微笑望到几千里外,也许还是那边城灯下。

(二)他睡着了。她望着他的脸,黄黯的灯光中,是她不喜欢的正面。

她有种茫茫无依的感觉,像在黄昏时分出海,路不熟,又远。

现在在他逃亡的前夜,他睡着了,正好背对着她。

厨房里有一把斩肉的板刀,太沉重了。还有把切西瓜的长刀,比较伏手。对准了那狭窄的金色背脊一刀。他现在是法外之人了,拖下楼梯往街上一丢。看秀男有什么办法。

但是她看过侦探小说,知道凶手总是打的如意算盘,永远会有疏忽的地方,或是一个不巧,碰见了人。

“你要为不爱你的人而死?”她对自己说。

(三)九莉知道是说她一毛不拔,只当听不出来。指桑骂槐,像乡下女人的诅咒。在他正面的面貌里探头探脑的泼妇终于出现了。

第一个正面描写紧跟着侧面描写,是在两人热恋时九莉的想法,也是张爱玲告诉大家,从一开始,邵之雍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不是十全十美的,虽然从九莉的角度用“泼辣的女人”一词形容邵之雍,那个时候应该还带有一点喜爱的。第二次的正面描写就让九莉萌生了杀掉邵之雍的念头,转而九莉就变得清醒,“你要为不爱你的人而死?”所以九莉只是想了想而没有实施,这说明九莉已经看清了邵之雍的真面目。第三次侧面描写就说道“探头探脑的泼妇”,爱意已尽,剩下的只有厌恶与绝望。

此时的九莉变得不再为爱疯狂痴迷,反而变得冷静理性。看侧影时是崇拜是爱,看正面时却少了这些。从侧面到正面的观察,也体现了盛九莉对邵之雍的情感变化,是从深爱到绝望的变化。张爱玲通过邵之雍的侧面与正面的描写,揭露了邵之雍虚伪的一面,他展示侧面于人,令人无法捉摸,只留下想象的空间;当他正面示人,没有可信度,令人厌恶,当张爱玲描写到邵之雍的正面形象,也标志着盛邵恋的了结。描写侧面与正面,不通过正面评价,而是通过侧面暗示,来表达其主旨,正是通过《小团圆》看到的张爱玲创作的良苦用心。

九莉的生命中除了邵之雍外,还出现了另外两个男人,一个是演员燕山,另一个是汝狄。文中有一句话写了九莉对燕山的态度:

但是燕山的事她从来没懊悔过,因为那时候幸亏有他。

燕山也是九莉深爱过的男人,九莉对邵之雍没有安全感,好像知道邵之雍会随时离开她。受到了邵之雍的伤害,九莉看清了所谓爱情的脆弱不堪,但遇见燕山,还是一如以前,期盼美好的爱情。对燕山,她幻想能有一间小房子,不告诉任何人地址,只让燕山一个人知道,说明他对燕山充分的信任。并且也对燕山有想要结婚的冲动,只是她与燕山也没有终成眷属。

文中最开头有说:

连下了许多天的雨。她在笔记簿上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起初,我以为是九莉在想念邵之雍,读到后来才发现九莉日记中的“你”是燕山。九莉曾因为对燕山的期盼不停的流眼泪,也对燕山说从没有人像她这样喜欢他。当九莉有两个月没来例假时,问燕山如果怀孕了怎么办,燕山虽然无奈,但是依旧告诉她如果是真的就公开两人的关系。九莉的心里一定在想这次如果怀孕了,或许也是件好事,因为留住了燕山。可知道自己不但没有怀孕,而且还患上了妇科病,却不想让燕山知道,因为怕燕山知道了会认为自己不只是残花败柳,而且有可能是个残废。当九莉问燕山什么时候结婚,燕山脱口说了一句,“已经结过婚了”。九莉又从幻想回到了现实。她知道和燕山也是不可能的了。

两次在她心中曾幻想过美好的爱情,最终都给了九莉一击,让九莉从迷失中突然醒悟,回归理性。不再期待爱情,不再会有盲目的爱情。

关于汝狄,九莉在没有非理智的感情出现,唯一记得清晰的就是九莉堕胎时,汝狄说自己向来是hit and run,况且汝狄对九莉的关心不够,九莉堕胎了汝狄还买了烤鸡说很好吃,问九莉吃不吃。

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九莉与邵之雍的关系,小说在介绍过程中是以女性视角来表现的。虽然邵之雍不是九莉唯一接触到的异性,但对邵之雍,是九莉感触最为深刻的一个。邵之雍是她全心全意去爱的一个男人,他欣赏她的文采,而九莉崇拜邵之雍。在与邵之雍的关系中,九莉在应对与邵之雍的关系时,却说自己可以随时站起来走开。当邵之雍又爱上小康的时候,九莉又感到了失去爱人的痛苦。在之雍逃亡的前夜,两人竟到了无话可说地步。

在张爱玲的笔下 ,一切亲情、爱情、友情都是虚伪的,都能与金钱利益画上等号。又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与姑妈的关系,薇龙与姑妈梁太太会为了同

篇三:《小团圆》读后感

读《小团圆》有感

一直很喜欢看张爱玲的书。很深沉。总会触动心灵某一处地方。

这几天读了张爱玲的<<小团圆>>,张展示她一贯高超的文字功力,以女性特有的,庶几小心眼的细腻手法和灵敏的视角,通过琐碎细节,把人物之间相互猜疑,相互揭发隐私,以及勾心斗角情节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无论内心如何激荡,场面如何不堪,在她笔下永远是平和的轻轻带过,还不时带着微笑。

在本书中,对她家人包括父母,最亲密的姑姑,以及其他亲戚的很多前不为人知的隐私都被无情的被一一揭露,更令人惊讶的,她对自己的剖白,赤裸裸程度几乎到了自虐的地步,令人心痛不已。不管书的前言里面怎样引证仅仅是小说,我却看到了张爱玲的真心,她絮絮叨叨地回忆,她的欢喜与哀愁,自省,再平常不过的真心。因为作家对小说的构思总是会留下过于完美的痕迹,而写自己的经历,却不会去费尽心力想象推理,只是让那些人物铺叙在纸上,所以结构会不符合常理,所以叙事顺序会颠倒反复,所以感情会时而鲜明时而矛盾。 在张爱玲写的文章里,那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在《小团圆》里亦冷眼旁观了自己。有些不忍看下去,那种压抑后习惯性的平静不是人人能体会理解,能拿出来当笑话说给他人听的。张爱玲的人生没有过团圆,她的心里亦不渴望团圆,因为出生以来碰到的人和事都是破碎的。破碎的父母亲、破碎的亲戚家族,破碎的亲情友情,破碎的爱恋,甚至谈不上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庭。父亲,她一直在乎着却从来不在乎她,母亲,在她不再在乎的时候在乎她起来,没有团圆过。亲戚姑母一直住在一起,却形同外面的租约关系,经济上AA制,感情上也AA制互不吐露心声。终于懂得了爱情,在一个视感情为儿戏,时时把其他女人挂在嘴边的汉奸那里,收得一根灰盘烟蒂,单张随意写成的婚约,失去纯真少女全部的梦想和她不屑世人皆替她在意的声名。 张爱玲有过一刻的幸福,那句“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出现在《色戒》中,亦写在《小团圆》里。虽然没有找见那个真爱我的人,却再次被这句话打动了。女人的爱往往是一种感觉,并非爱一个人,而是爱被人真诚爱着、真正重视的那种感觉。不曾被重视过的女人是悲哀的。张爱玲幼年及至长成,都是大家族里的边

角料,她内心深处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累赘,所以不曾对任何人依赖,总是算计着是自己欠别人多一些,还是别人欠自己多一些。生活在被奉为小公主小王子的现代独生子女是无法体会的吧。从小就觉得自己多余,保护自己还来不及,学会谨慎生存还来不及,又有什么样的闲情逸致去爱其他的什么人呢?她冷眼旁观家族来来往往的过客,致使笔下的男女亦冷静算计彼此的身价。直到胡兰成的出现,她纵然想放开地去爱,又怎么学得会放开呢?所以她收藏自己爱的感觉,很久之后才表达出来,她亦收藏妒忌的感觉,在胡兰成告知与其他女人的故事时,她还要在心里替他辩解,认为他们身体上还是清白的。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张爱玲渐渐知道不是的,或者,只有当时当景是的。所以后来也逐渐鄙夷“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胡兰成,即使后来有暂时相聚的男人,也没有真正去爱,因此所有人的离开,她都脱胎换骨似地看得很淡。

小团圆,或许是张爱玲心里将一生所遇见的人和事都记录在纸上,让这些逝去的人再次和她团圆了吧。我没有把它看成是小说,亦没有看成完全的自传,只是一个人在时过境迁之后,对往事点点滴滴的回忆吧。没有太多的震动、悲哀,人的一生不是都要经历许多的吗,谁又能说自己没有故事,张爱玲的故事最为曲折?前面还有很长很长的路,我们一生所经历的,又会在哪里团圆?

还有一句颇为感动的话。“只有白纸上的黑字是真实的。”所感相同,所恨亦同。


《从《小团圆》看张爱玲接受热潮研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25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5 09:13 , Processed in 0.2809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