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钱钟书
关于钱钟书的素材及其运用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
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
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代表作品:围城、管锥编、谈艺录、
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
一、宁静淡泊
1.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
爪,令人想象、神往。钱锺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
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
锺书却无关。
2. 1989年《钱锺书研究》编委会成立,他对这事却极力反对,曾向发起人之一、学者舒展
抗议:“昆仑山快把我压死了。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
之显学必成俗学。”又说:“读书人如叫驴推磨,若累了,抬起头来嘶叫两三声,然后又老
老实实低下头去,亦复踏陈迹也。”
3. 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锺书道:
“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
我很忙,我不去!”“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不!不!不!
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4. 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锺书,被他婉
拒了,别人告诉他将要酬谢他钱,他淡谈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
吗?”
5. 杨绛坚持钱钟书的遗愿,要求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二三亲人护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
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钱锺书生前淡泊名利,去世也希望能摆脱掉一切虚礼和俗
套。按照他的遗嘱,连骨灰也不曾保留。但是,钱钟书先生是不朽的,他的音容笑貌、崇
高品质和等身著作将永远地留存于天地之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管锥编》出来以后,“钱学”兴起,钱先生声名大起,而他却潜心
读书研究,闭门谢客。一些“钟书迷”不远万里从港台、美国、法国……慕名而来,他却常
常以病或者其他原因辞谢,“避之唯恐不及”。“如果你吃了一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难道
一定要见到那只母鸡?”钱钟书曾这样幽默地婉拒一位想亲见他本人的读者。
7. 面对国内、外的“钱钟书热”一直居高不下,钱钟书对此很不以为然,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
惕。在致老友郑朝宗教授的信中,他恳切地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
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8. 他拒绝了华中师大为其先父钱基博老先生作百年诞辰纪念;他拒绝了三联书店为其出“全
集”的提议;他拒绝了世界名流赵浩生的录音采访;他拒绝了法国政府授其“对中法文化交
流的贡献”勋章;他把《写在人生边上》重印的稿酬全部捐献给了社科院计算机室,他把
电视剧《围城》的稿酬全部捐给了国家;他多次谢绝了国外的重金聘请;他在病重之时,
感谢无锡家乡领导与乡亲的厚爱,但是不同意为他修建纪念馆,认为没有必要;他留下遗
言,不开追悼会……2001年9月,九十高龄的杨绛先生将夫妇俩2001年上半年所获稿酬现
金72万元及其后出版作品获得报酬的权利,捐赠给了清华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
金,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努力学习、成才报国。她希望获奖学生“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二、疏狂自傲
9. 才高因为一世,所以他也颇自负自诩,相当的“狂”。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说他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钱锺书的狂,狂在才气,狂得汪洋恣肆,颇类古代
庄生。他的堂弟曾说过,钱钟书少年时就狂得惊人,从小就不愿说赞扬别人的话,倒批评、
挖苦、调侃过不少人,说话既刻薄,又俏皮,这脾气一直未改,这些被他批评的人中有的
是他的同学友人,有的还是他的师长、前辈,像朱自清、周作人、冯友兰、赵万里、吴宓,
甚至还包括他的父亲钱基博在内。上大学时他就敢挑剔博学的父亲的学问,断定父亲的学
问“还不完备”。大学快毕业时,清华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曾说:“整
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狂如此!
10. 他虽然一方面仍是谦虚,但是恃才傲物。” ,据说钱对西南联大外文系几位教授有这样的
评价:「 叶公超太懒, 吴宓太笨, 陈福田太俗」。
三、博闻强识
11. 将自己一生饱学之识汇于一册,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有人
称钱锺书为文学宝库、昆仑或是大海,但在我看来,《管锥编》更像是匠心别具的文化园
林,将世间文化精华移天缩地,巧妙陈置,相映成趣,打造成立体的风景,让人流连其中,
惊异忘返。我曾顺着他的目光,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片“文化风景”,而钱锺书正是这座“文
化园林”的向导和打理者。
12.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
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
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13. 黄永玉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但有关这四个字的材料一点影也没有。他找
遍了《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请教遍了北
京城一个庙一个寺的和尚方丈,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查遍问遍北京城,一点
根据也查不出!他忽然想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救星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钟书
就在电话里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
以找得到。”黄永玉依言果然马上找到,解决了问题。钱钟书的博闻强识,的确令人叹服。
14. 钱钟书考入清华有一段佳话流传:1929年钱钟书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时,数学考试极差,考
了15分,本应被退回,但因国文、英文两科得了特优(英文还是满分)被清华大学破格
录取,是校长亲阅试卷后定夺收下他。可以说,当年清华大学心胸的宽阔为一代才子的发
展铺平了道路。
四、乐观幽默
15. 1966年,杨绛和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这对于有些人来说,
简直是噩梦。但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钱钟书也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比如被迫剃
了“阴阳头”,别人会觉得受了莫大的侮辱,而钱钟书却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
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
五、童心未泯
16.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他有一般才子恃才傲物的性格,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他手
舞足蹈看《福尔摩斯探案集》,他给妻子脸上画花脸,他往女儿被窝里藏笤帚疙瘩、埋“地
雷”,他帮猫打架不怕天寒夜冷,他爱看当代侦探小说(包括克里斯蒂的),他爱看儿童动
画片,爱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六、谦恭宽容
17.
钱钟书学识广博,功力深厚,讲话坦直,且能言善辩,再加上媒体的片面宣传,也误导了
世人,有些人认为他过于倨傲自负、恃才傲物,甚至有时他被目为不可近的“狂生”。例如
别人的著述不管来头多大,有来请教者,总是坦率地加以批评指摘,使得对方有时很难堪;
万乘之尊的英国女王到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他时,他称病推掉……这种行径非人
人能理解,因此便难摆脱“狂”的称号。其实,耿介绝俗才是钱先生的本质。1947年周振甫
先生为他编《谈艺录》一书,错别字未能尽数扫除,钱先生非但没批评,反为之开脱,书
出版后又题辞相赠,拜谢。这些足可见钱先生的谦恭和做人。
1. 2.
3.
4.
5.
6.
7.
8.
9.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飓风后的海洋波平浪静,而底下随时潜伏着汹涌翻腾的力量。
猪是否能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象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 历史该如洛高所说,把刺刀磨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写在敌人的皮肤上当纸。 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
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
。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
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既深刻地阐发
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是以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研究。他数十年间所实践的“打通”、“参互”、“比
较”的方法,努力使中国学自觉地成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体系,从而获得一个更深、更广、
更新的发展。(创新)
是以一种现代意识统领文学创作。特别值得重
视的是,他的文学创作都不是那种生吞活剥的东西,而是具有真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
国人也为外国人所喜爱的作品。
是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上的立人格榜样。在三、四十年代,钱钟书先生不
向恶势力俯首,用文学作品辛辣地嘲弄了那个黑暗社会。1949年以后,钱钟书先生虽然“经过
九蒸九焙的改造”,“文革”中更是受尽凌辱和折磨,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钱钟书先生在
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他作为一个学者,要为祖国和世界文化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他不走冷门,
不投热机,不计利钝,不易操守,反对树宗立派,只是一心一意地搞研究、出成果。在当今之
世,这种品格更其难能可贵。
吴组湘曾对钱钟书说你的书里面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自己。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认为钱
钟书只是一个书呆子罢了。 著名学者施蛰存表示不喜欢钱钟书,认为太狂傲了。 台湾
狂人李敖对钱钟书的看法是书读得很好,学问却做得一塌糊涂。 同样出身北大的两位“文化
杀手”余杰,孔庆东都批评了钱钟书,余杰把阅读管锥编钱钟书看作是阅读枯骨一样,没有对
社会的关怀。孔庆东则把钱钟书和陈寅恪进行对比,扬陈贬钱,并认为钱钟书是以中贯西,用
国学贯通西学。一个名叫陈云的学者在《书城》上发表文章认为钱钟书为人谨小慎微,并不是
什么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才子,《管锥编》里有好些迎合时俗的东西。
特立独行的少年作家
的代表韩寒也认为<围城>写得不象小说象散文。 除去上面叙述的,还有不少,比如指摘钱
著的错误,批评他的不关心社会现实的人格表现,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都从反面观照出
钱钟书的形象,就像钱氏本人引证一位西方学者的话一样,最好的批评正如最好的赞扬。
1. 不管外间如何风云变幻,钱钟书始终安如泰山,锲而不舍地守着他的摊子,埋头做学
问,不掷光阴于交游。他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保持着高尚人格操守和独立学问品格,默
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2.钱钟书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做自己爱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在行为和精
神上特立独行,清明自守,硬起脊梁笔直地走自己要走的道路。“书囊应满三千卷,人品
当居第一流”,钱钟书身上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突出要求和愿望:做完整
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收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
3.读钱钟书,读到的是他那种"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思绕树鹊难安"的治学精神,读到的
是他那种甘于寂寞、不求闻达的淡泊宁静和毁誉不惊的人格魅力,读到的是他“做完整的
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的刚直与坚韧。他拒绝了华中师大为其先父钱基
博老先生作百年诞辰纪念;他拒绝了世界名流赵浩生录音采访;他拒绝了全国18家省级
电视台联袂所拍《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对他的拍摄;他拒绝了法国政府授其“对中法文化
交流的贡献”勋章……他以静穆对喧嚣,以冷峻对狂热。他不违其性,不背其行,心无旁
骛,专注疑神,洁身行己,始终如一。在人生这部大书上,钱锺书就是这样心如止水,卓
而不群,写下不同寻常的一页,他一生为人行事,是一代的典范。他似一缕清风、一江春
水,拂尘涤污,带给人间一些明媚、一些清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
往之。读钱锺书能使时间变短,生命变长;悟钱锺书使人高尚超然,灵魂净化。
4. 你就是那位风华绝代的博学鸿儒吗?你就是那位用一句幽默的“假使你吃了一个鸡蛋
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婉拒拜访者的大家吗?你从来不愿意写官样文
章,从来不愿意当御用文人,从来不考虑什么文章是符合“潮流”的,只做自己爱做的事,
说自己想说的话;你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你不务
虚名,落落自甘,澹泊自守,宠辱不惊,虚怀若谷。“书囊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流。”,
你学问做到极致,虚誉浮名也淡泊到极致,站在学问至精至深、人品至纯至正的你的身边,
每个人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生之屹立,去亦伟岸;生之从容,去亦潇洒。这就
是“文化昆仑”的巍峨。
我想握住你的手,体会你那份甘于寂寞,不求闻达的心境,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较真精
神。
我想握住你的手,体会你“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的刚直与 坚韧。
5. 生无所息,是一份坚忍一份执着,钱钟书在这个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他一生钟情
于书,心无旁骛、竭毕生精力做着学问,读书治学就是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他选择的生命
存在方式与价值所在。就是在文革期间,他也没有因境遇落魄而蹉跎岁月。正是“一本本
看下来”的不倦精神,奠定了钱锺书“文化昆仑”的基础。他的每一部著述都是这座坚固基
石的向上延伸。他自身毕生不懈的努力,终造就了一株奕奕生辉的奇葩;他的苦读打通了
古今中外学问的路径,为中国文化界带来骄傲。生无所息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生命流淌
的血液。
篇二:钱钟书
文化名人系列之八——钱钟书
高二语文悦读材料
一代鸿儒的围城内外
回首过去的一个世纪,饱览群书、博古通今者大有人在,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者不乏其人,但钱钟书是独特的。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登堂入室;渊博使他站得高,看得透,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他被学术界誉为“文化昆仑”。真正走近钱钟书时,也许你又会生出无限感慨!骨子里的狂狷
有一种人外表温软,内心却十分强悍,钱钟书就是一例。儿时的他,已显出禀赋异于常人,表现在“专爱胡说乱道”“好臧否古今人物”。上小学时,父亲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说话”。事实上,直到后半生他才渐渐敛住锋芒。
钱钟书之狂,在清华读书时就开始显露。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放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从外文系毕业时,校方决定破格录取他留校,他一口拒绝了,并说: “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钱钟书对同辈学人也多有臧否。他对胡适派的文学史考证和陈寅恪式的以诗证史,均深表不满;对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也大加嘲讽,说: “自从提倡幽默文学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1992年,安迪先生到钱钟书府上拜望,请教其对几位文化名人的看法,他的评价几乎全是负面的:对王国维,说一向不喜欢此人的著作;对陈寅恪,说陈不必为柳如是写那么大的书;对张爱玲,很不以为然;对鲁迅,说他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阿Q正传》则应加以修剪才是。
黄永玉在《北向之痛》中回忆, “四人帮”横行时,学部通知钱钟书去参加国宴,说“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钱钟书一再拒绝: “我很忙,我不去!”
通报者只得讨饶: “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钱立马回应: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哈!我很忙!” 【深度评论】
狂,容易让人想起狂妄;狷,容易让人想起耿直。钱钟书的狂,绝非通常意义上的目空一切,而是率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正如钱先生自己所言,“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多维解读】
1.心境淡泊。钱钟书说过, “即使司马迁、韩愈住我隔壁,也恕不奉访。”他深居简出,不愿拜访别人,甚至拒赴国宴,目的只有一个,愿意用更多时间从事自己钟爱的事业。一个“忙”字,将他珍惜时间、淡泊名利的品德展示得淋漓尽致。
2.艺高人胆大。钱先生之狂,狂在才气,狂在学识,狂得汪洋恣肆,狂得令人折服。若非学贯中西,如何能够对张爱玲、鲁迅等名家“说三道四”。姑且不论其观点是否偏颇,但能够指出名家的不足,没有非凡的德识学养与才情胆略,自然是做不到的。 【适用话题】
个性、真与美、坚守、超越、文化、偶像。令人惊叹的“大阿官”
钱钟书夫妇刚到牛津求学时,租住人家提供的伙食很差。妻子杨绛担心他总吃不饱影响健康,就要搬家。最初,不会做家务的钱钟书不同意,等妻子找到合适的房子后,才搬了家。入住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杨绛醒来,发现“拙手笨脚”的钱钟书竟然煮了蛋,烤了面包,热了牛
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还有黄油、果酱、蜂蜜……连同一个床上用的小桌,径直将早餐端到妻子床前。从那以后,他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钱钟书生病的时候,早饭总是钱钟书起来做给妻子吃。
妻子怀孕时,他谆谆嘱咐: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并郑重其事地早早陪妻子到产院定下单人病房,请院长介绍专家大夫。妻子产后住院期间,他每天探望,时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不是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就是砸了台灯,再不就是把门轴弄坏,门关不上了……幸好妻子总是回答他: “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他就充满感激,放心地回去了。妻女出院时,他请汽车来接。回到住所,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妻子吃。以致杨绛惊叹:钱家的人若是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深度评论】
钱钟书除了是大作家、大学问家,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丈夫。在妻子杨绛面前,他没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成了拙手笨脚,需要人照顾,却又恪尽职守的好丈夫。【多维解读】
1.动人真情。谁会想到,一个在学术上耿直得近乎狂妄的人,在家里、在妻子面前,竟是如此细腻,如此动情。
2.好习惯。有一个习惯,钱钟书坚持了一生,那就是为爱人做早餐。这对平常人来说是一件小事,但对于钱钟书这样的大忙人、这样笨手笨脚的人,却是难能可贵的。【适用话题】
动人的细节、生活的美丽、风景、感动。博学,已经成为一个传奇
在美国耶鲁大学为他举办的茶话会上,他洋洋洒洒,应付自如,迷倒了所有与会者。据一位与会学者回忆: “钱钟书博闻强识,出口成章,许多美国人都惊呆了。他在茶会上,提及某位英语诗人,就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这位诗人的诗作;提及一位德国诗人,就用标准德文背诵了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背诵一段。这些诗人不见得是大诗人,作品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都能流利背出。”钱钟书不但将他的才华写进书里,而且也将其在现实生活中流溢出来,令世人为之惊佩与赞叹。
钱钟书享誉海外。有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20世纪80年代初,著作等身的哈佛大学教授哈里·莱文应邀来华,计划中就包括拜见钱钟书。见面那天,钱钟书亲自开门,对莱文笑嘻嘻道: “啊,你是来参观这个神话动物……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哈哈!”交流中,两人在世界文化版图上纵横驰骋,相谈甚欢。然而,回程路上,莱文闷闷不乐,最后说: “我自惭形秽!我所知道的一切,他都在行。可他还有一个世界,我对其却一无所知!”【深度评论】
凡是钱钟书的朋友、同事或学生,哪怕是仅仅与钱钟书交谈过一次的人,都会对他学问的广博、思维的深刻、反应的敏捷、悟性之高、记忆力之强,叹为观止。诚然,他有超人的天资禀赋,不过,如果没有超常的勤奋,怎能成就如此伟业。【多维解读】
1.海纳百川。作为学者,钱钟书无疑是一座博学的丰碑。他不仅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还善于借鉴。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让他拥有了令世人仰慕的才华。
2.积累。如果没有早年不懈的学习,对几个国家的语言自然做不到脱口而出;如果没有长
期的积累,那些国外诗人的妙句佳文又何以能信手拈来。有人说,生命是一杯酒,是在时光的地窖中酿制的。长年的积累,让钱先生如佳酿般芬芳四溢。 【适用话题】
海纳百川、积累、钦佩、文化之美。少年时那次挨打
14岁时,钱钟书考入苏州桃坞中学,这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在这所几乎全部用英语讲课的学校里,钱钟书喜欢上了英语,他的英语成绩总是第一。那时,他已经读了很多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这些小说带领他走进了一个新天地。他把林纾翻译的哈葛德、狄更斯等人的作品读了一遍又一遍。这年,钱钟书的父亲到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没有严父管教,钱钟书非常快活。他借了大批的《小说世界》《红玫瑰》《紫萝兰》等刊物,读得很痛快。
转眼暑假到了,父亲还没有回来,钱钟书仍然像寒假一样贪看小说杂志。不料假期过半,父亲却回来了。父亲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叫钱钟书和钱钟韩各作一篇文章。钟韩的一篇很受夸赞,钟书的一篇却不文不白,用字庸俗,父亲气得痛打了他一顿。这顿打激起了钱钟书发奋读书的志气,他从此变得很用功,作文大有进步。他还学着作诗,只是并不请教父亲。钱钟书18岁时,常为父亲代笔写信,由口授而代写,由代写信而代写文章。一次,商务印书馆出版大学者钱穆的一本书,钱穆请钱钟书的父亲写一篇序,父亲让钱钟书代笔。钱钟书写好后,父亲一个字也没有改动;书出版后,也没有人看得出这篇序是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代写的。【深度评论】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似乎都有一些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如果没有少年时的那次挨打,或许不会激起钱钟书改变自我的决心。对于智者而言,一次转变,一个决心,或许能迎来生命的另一个春天。【多维解读】
1.兴趣。歌德说: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如果没有少年时代对英语的喜爱,对外国小说的痴迷,也许就没有钱钟书一生对文化的执著追求。正如莎士比亚所说: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
2.实力。为大学者钱穆的书写序,父亲却让钱钟书代笔。对不到20岁的钱钟书而言,那是一种多大的压力。可他写出的序言,最后竟一字未改,那是一种潜心学习最终积淀的实力。有实力才有魄力,有勇气才能被委以重任。【适用话题】
兴趣、目标、改变自己、转身、长大。智慧者的“笨功夫”
大学期间,钱钟书就创下读书第一、发表文章第一、“横扫清华图书馆”等多项纪录。同学回忆, “他在校时,以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四年如一日。每赴图书馆借书还书,必怀抱五六巨册,且奔且驰。”
留学期间,每逢假期,同学大多离校去别处观光,他却泡在牛津的图书馆,将那里18世纪后的经典通读一遍。图书馆的书不能外借,他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结果这个被称为拥有“20世纪人类最智慧头颅”的聪明人,一生都没丢下这项“最笨”的功夫,许多书他要反复阅读,并将新知新得不断添补到笔记上,最后他的笔记成了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天书。据20世纪50年代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的同志讲,当时钱钟书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大学者了,可每次他们进入线装书库,都会碰见钱钟书。他拿着铅笔和笔记本,不断地翻检书籍,不断
地抄录、作笔记,常常忘记时间。有时,他会在那里向年轻人介绍各类古籍,告诉他们这些书的插架所在,如数家珍。他的夫人杨绛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钱钟书撰著《管锥编》时,她为他整理笔记本,整整费了两天工夫,装了几大麻袋。 【深度评论】
在众多读者心目中,钱钟书狂得直率、狂得自然、狂得可爱、狂得可敬。其实,人们往往忽视了钱钟书性格中很重要的另一面,那就是他的谦虚与好学。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博学而故步自封、沾沾自喜,而是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尤其在学问上。 【多维解读】
1.阅读人生。对钱钟书而言,阅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习惯。是阅读,让他看到了世界的广博;是阅读,让他感受到了文化的风采;是阅读,让他的人生充满了激情与力量。
2.静心守护。读书虽然很快乐,但有时也很寂寞。尤其是钱钟书这样的学者,他所钟爱的那个世界,往往是不为普通读者所熟悉或理解的。他静心淡泊,将自己融入书本的世界,终成一代大家。【适用话题】
阅读、超越自我、积累、成长路上的风景。 钱钟书名言
1、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2、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
3、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4、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5、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6、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7、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8、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9、猪是否能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象猪,我们是常看见的。10、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
11、一句话的意义在听者的心里,常像一只陌生的猫到屋里来,声息全无,直到"妙"的一叫,你才发觉它的存在。
12、“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13、把忍受变成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也可以自欺。
篇三:钱钟书已为我们释疑解难
“负势竞上”的主语是什么
——源于钱钟书先生的精当分析
安徽凤台一中黄振国
吴均《与朱元思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
①峰。”其中“负势竞上”几句的主语究竞是“高山”还是“寒树”?两种看法至今仍然同在,
孰是孰非,简直成了文本解读的一大疑难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并不是不可解决的,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对“负势竞上”几句早有精当的分析,他实际上已为我们释疑解难,既然如此,我们乐于借花献佛,现将他的原文择录于后,以供读者诸君参考:
……“夹岸高山,犹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按参观论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水经注》中乃成熟语,如《河水》:“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桀竖,竞势争高”,又《汝水》:“左右岫壑争深,山阜竞高”,又《氵纍》水》:“双峰共秀,竞举群峰之上。”(《管锥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57页。)
查《管锥编》论《登大雷岸与妹书》一节,相关的论述有:“‘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按……山解‘负气’,则前所未道。……”(同上,第1314页)钱先生将“负势竞上”几句与鲍照、郦道元二人描写高山的语句视为“模山”相同的一类,所以放在一起加以分析、比较,其主语是什么,已不言自明。古人写文章往往借鉴、模仿他人,对同一事物的描写便有可能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情况;而某些富有特征的事物,也或有可能引起一些作者在描写时心往一处想,以致同样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情况。试看“负势竞上”一句,与鲍照摹写“积山”情状的“负气争高”,仅一字之差,可见主语应是“高山”的看法绝非虚妄;而“负势……成峰”几句,与《水经注》中“竞势争高”、“竞高”等写山的熟语,也相差无几,这正如钱先生进一步所分析的:“吴、郦命意铸词,不特抗手,亦每如出一手焉。”(同上,第1457页)所谓“命意铸词”,“如出一手”,足以说明“负势竞上”几句是承“高山”而言的,与“寒树”无关。吴均与鲍、郦二人描写高山这样地相同或相似,无形中便形成了他们的共同话语,形成了一种语境与氛围。由此判定“负势竞上”几句的主语是“高山”,既有《与妹书》中的“负气争高”可以对质,又有《水经注》中一些写山的熟语为之作证,真成了铁板钉钉,不可移易。可以说,钱先生已经了断了这一桩公案。
现在,有了钱先生这样的高论卓识,再来看看那些力辩主语是“寒树”而非“高山”的文章,便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有提出这样的理由来否定主语是“高山”的:“从逻辑角度看,理解为‘高山’不够合理。说‘高山负势’,无异于说自己依凭自己;说‘高
②山成峰’,无异于说自己形成自己,或是说老子形成儿子。”“如果‘负势’的是‘山峦’,
③那只能是‘山峦’自己负自己的‘势’,这显然是说不通的。”这否定得似乎很有力,但言
辞的尖锐激烈却遮蔽不住对“势”与“峰”词义的误解。“势”,在这里是指山所处的地势;“负势”与“各抱地势”意思相近,“各抱地势”并不是“自己抱自己”,“负势”又怎么就成了“自己依凭自己”,或“自己负自己的‘势’”?“势”与“自己”本不是一个概念,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教材注“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此注与钱先生的论述是相符的,可谓准确无误。至于说“高山成峰”,按照钱先生的论述,的确
④如此;但这无须论证,只消查阅一下有关的辞书,明确这个“峰”是指“高而陡的山”,
与“山”的意义不尽相同,也就大抵不会说“自己形成自己”了吧。
在否定 “高山”是主语的种种理由中,还有一说貌似有理,不可不辨,这就是:“‘竞’‘轩邈’‘争’等词语都有迅速、快速的意味,这些词语用于描写相对静止的‘山’是不贴
④切的。”。这样理解与钱先生列举的材料不免相 牴牾,大概是出自个人的感觉;再说那些
词语也只是用一些动作来描摹“山”的状态(拿绘画作比,这应是属于印象派的),恐无迅速、快速的意味。其实,词语运用还有个修辞问题,对“山”的描写也有个艺术想象、艺术创造问题。为什么吴均与鲍、郦二人一样,也用“竞上”“争高”之类的词语来写山呢?这当然是为了描写生动,采用了一种拟人的写法,化静为动的写法,这也是古今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法。只说“山高”,还缺乏形象性,给人的印象很模糊,而用了 “负势竞上”几句描写,便使静止不动的山获得了生命与力量,自有一种拔地而起,互不相让,拼力向上,直指天空试比高的气势,自有一处令人感奋的壮美景象,这就把山写活了,哪里会有什么“不贴切”的呢?应当说,“高山”是主语在当时是很明确的,但由于时空阻隔,语言演变,现在只在封闭的文本内来判断“负势竞上”几句的主语是什么,就连主张主语是“高山”的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出现争议自然在所难免。而钱钟书先生学识渊博,视野开阔,他如数家珍似地胪列材料,再现了当时的语境与氛围,回到历史现场,说清了吴均与鲍、郦二人描写高山有相同的写法与旨趣,虽无意于分析“负势竞上”几句的主语是什么,却完全证实了主语就是“高山”,这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豁然开朗了;有钱先生论吴均“模山”的文字在,要否定“高山”是主语,看来并不那么容易。
①例如,教材注释认为“高山”是主语,而《教师教学用书》所录丁长河先生的赏析文章则认为“寒树”是主语,这便是“同在”的明证。
②何北鸿《<与朱元思书>的一句四注》,《语文学习》2000年第5期。
③⑤孟宪永《“负势竞上”的主语是什么?》,《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1期。
④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辞典》对“峰”的释义:“山顶。……亦指高而陡的山。”这后一意义所举的例句正是“争高直指”两句(见该词典缩印本上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0页。)其他与此相类似的释义,也还有一些,可参看。
(《语文学习》2010第11期)
《钱钟书管锥编全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04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