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回复: 0

2022年度《八五普法导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

[复制链接]

0

主题

10

帖子

12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0
发表于 2022-7-24 03: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法背景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深刻阐述,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进行推动落实,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制定了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召开了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集体学习。当前,与农业农村有关的现行有效法律 22部、行政法规 28部、部门规章 140多部,涵盖农村基本经营、农业产业发展和安全、农业支持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但仍缺乏一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把乡村振兴的目标、原则、任务、要求等转化为法律规范的综合性法律。
2021年 6月 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简称《乡村振兴促进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总结提升三农法治实践,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职责任务,针对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振兴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一揽子举措,并对建立考核评价、年度报告、监督检查等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乡村振兴促进法》与 2018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共同构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而且是“顶梁柱”,是农业农村法律制度体系完善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迈入有法可依、依法实施的新阶段。

内容解读
1.体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把“三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
与飞速行进着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相比,农业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对三农领域要多予少取放活。《乡村振兴促进法》立足于发挥好乡村的特有功能,把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原则,建立了体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组织保障、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制度政策体系,为优先发展方针全面落实落地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2.促进产业振兴,巩固乡村发展根基
乡村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薄弱一环,产业散而不强,低端产业占比大,人才、技术、资金力量不足是乡村产业的现实写照。不少乡村在“以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走偏,甚至在没有支撑性、支柱性产业的条件下,一味追求旅游业等对区域产业完善度依赖性、关联性相对较高的产业,结果因缺乏产品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内涵、配套设置等使得乡村发展不进反退。例如一些乡村靠着政府的扶持和本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民俗游中迅速打响了知名度,然而很短时间便开始冷清,最后落得门可罗雀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乡村特色产业支持。
《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乡村产业发展加以保护和引导,进一步引导投资向乡村倾斜,产业向乡村地区转移,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乡村地区产业格局,做大乡村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破解农村产业“小散弱”的现状,避免各地在推进乡村发展时走弯路,从而巩固乡村振兴的根基。
3.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两个要害”提供法律支撑
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针对种子这一“要害”,《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国家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质资源库建设,支持育种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究,实施农作物和畜禽等良种培育、育种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生物种业科技创新,鼓励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优良品种推广等。针对耕地这一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乡村振兴促进法》针对近年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问题,明确规定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同时,规定国家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设并保护高标准农田。这一系列制度的设计均为我们打赢种业翻身仗,牢牢守住 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提供了法治保障。
4.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地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吸引人才返乡创业,乡村地区人才流失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乡村就业人员达到 33224.0万人,全国返乡创业人员已超过 800万人,带动的就业人数达到 3000万人左右。例如,四川省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育贤,放弃外企 CEO的工作,回乡创业带领村民们养殖当地的巴山土猪——青峪猪,到 2020年,巴山牧业已经带动一万农户通过养猪稳定致富。
《乡村振兴促进法》一方面强调了加强人才培训扶持,政府要完善人才培育和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创业指导等服务,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强调了加强人才就业创业引导,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鼓励各大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涉农相关专业,鼓励毕业学生、外出务工人员等返乡创业,确保农民“富口袋”与“富脑袋”相结合。
5.让农民吃上长效的“定心丸”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一切合法权益是贯穿《乡村振兴促进法》的主线和根本原则。《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规定,乡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将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以及残疾人、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将更加贴心;进城落户农民和农民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及其他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让农民吃上长效的“定心丸”,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6.加强生态保护,强化乡村振兴重要支撑
生态振兴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生态保护这一章,《乡村振兴促进法》主要从绿色发展和生态宜居两方面着重强调农村生态振兴:第一,绿色发展写入《乡村振兴促进法》,既坚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又为我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战略支撑,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鼓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行耕地养护、修复、休耕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第二,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将加强整治和管理农村人居环境写入《乡村振兴促进法》有助于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的美丽家园,让美好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7.发掘文化富矿,打造乡村发展精神基础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乡村振兴促进法》将文化振兴写入:第一,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和体育生活,普及科学知识。只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以丰富和满足,赌博斗殴等违法行为的生存空间就会极大压缩。第二,提倡利用广播电视和视听网络拓展乡村文化服务渠道,鼓励制作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和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比如,《山海情》《绿水青山带笑颜》《在桃花盛开的地方》等反映新农村建设的乡村题材电视剧的热播,向观众们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勃勃生机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第三,强调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有计划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展示区和文化产业特色村落,这样能够鼓励各个村庄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和传承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有助于发掘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8.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将组织建设写入《乡村振兴促进法》,能够为乡村治理提供完善的法律遵循,更好地协调农民、集体、市场主体等各方利益关系。能够加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完善基层执法体系,推进乡村综合治理和乡村法治建设。同时,《乡村振兴促进法》还强调健全农业农村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使用和管理机制。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些制度的实施有助于选拔勇担当、敢作为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能够有力、有效组织乡村群众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发展中。
9.城乡融合,依法调整村庄布局
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变化,部分村庄出现空心化现象,一些自然村人口过于稀少,村民居住过于分散,道路、饮水、天然气等公共服务成本过高,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通过调整村庄布局,完善村庄功能等方式实现。但是,调整村庄布局,并不意味着只能通过村庄撤并的方式开展,更不应通过强制农民退出宅基地、逼迫农民上楼的方式进行。为此,《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优化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发展布局,按照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依法编制村庄规划,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违反法定程序撤并村庄。确实需要通过撤并方式调整村庄布局的,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符合农民意愿,二是符合法定程序。

条文链接
《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十四条 国家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国家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并保护高标准农田。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和农用地科学安全利用,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十五条 国家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质资源库建设,支持育种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究,实施农作物和畜禽等良种培育、育种关键技术攻关,鼓励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优良品种推广,建立并实施种业国家安全审查机制,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
《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三十四条 国家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绿化美化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四十一条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镇人民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把乡镇建成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5-4-16 02:11 , Processed in 1.4064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