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想 2020年 11月 16日至 17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了 11个方面的要求。对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要求的:“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要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组织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法治队伍是和平年代面对“疾风”“烈火”最多的一支队伍。这就决定了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广大干警必须有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政法队伍建设第一位,不断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基础,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铸就“金刚不坏之身”,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实现法治工作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是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的根本要求。革命化是对法治工作队伍永葆政治本色的首要要求;正规化是对法治工作队伍有效履行职责使命的总体要求;专业化是对法治工作队伍履职能力建设的职业和岗位要求;职业化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的保障。 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是培养造就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的重要方式。法为德之资,德为法之帅,二者如同法律人的两只支柱,互为依托,缺一不可。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道德与法律在每一个法治工作人员内心和行动中达到和谐统一。
法治金句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五》 意思是:治理国家的关键,没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与唐太宗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一脉相承。正由于唐太宗把“得人”看作“为政”的关键,才使得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各显其能,各尽其力,从而保证了国家的政治清明和各种政策的推行,取得了“贞观之治”的丰功伟绩。 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也就是古人说的:“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法治回眸 法治工作者掌握“国家公器”,分布在立法、司法、执法等各环节,法治工作队伍的整体德才素质不仅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也关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总体而言,我国的法治工作队伍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人热衷于“扬名逐利”,行为不端、诚信缺失、形象不佳;特别是少数法治工作人员存在徇私枉法、以权谋私、干预司法、暴力执法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法治工作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对法治工作队伍的管理必须坚持更严标准、更高要求。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理想信念教育,把好“政治关”。法治工作政治性强,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全社会对法治工作人员的德才素质要求要高于普通人。为此,应加强法治工作人员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等强化法治工作队伍的政治忠诚度和职业归属感、认同感,通过强化先进模范和“反面典型”教育等方式助力法治工作队伍坚守初心使命,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把好“能力关”。当前,我国法治队伍“追不上、打不赢、说不过、判不明”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面临着“本领恐慌”问题。应以大学教育作为培养法学专业人才的根本途径,优化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软硬件环境,建立道德素养与专业素质并重、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律实践实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健全从高校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畅通理论与实务部门之间优秀干部和人才互相交流挂职渠道;建立法治工作者能力建设常态化机制,通过岗前培训、任职培训、在岗轮训、专题培训等形式提升其业务能力和道德品质;加强法治工作者国际交流,着力培养涉外法治人才。 改进法治工作队伍选拔机制,把好“入口关”。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证被誉为“最具含金量”的职业资格证书,是法律专业素养的有力证明,应加快将拥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作为执法、司法等法治工作人员的必备条件,大力优化法治工作队伍素质结构;在法治工作者招录中,法律专业知识测试应占据一定比重,同时通过查阅档案、调查走访、组织座谈等形式考察拟招录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德才绩能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把好法治工作队伍选拔的“入口关”。 健全法治工作队伍管理制度,把好“过程关”。应完善法治工作人员学法考试制度,督促其形成良好学法习惯;应形成法治工作人员问责机制,定期对其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依法用权、职业操守、专业素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对在群众中口碑不好、行为不端的法治工作人员根据情节轻重进行问责、追责,推动法治工作人员进一步强化法治为民意识。 完善法治工作队伍激励机制,把好“导向关”。应拓宽晋升渠道,优先将法治素养高、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形成正向激励的鲜明用人导向;完善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提升其福利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增强法治工作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对作出突出社会贡献的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律师等法治工作人员,应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朝夕之功。 ”法治队伍建设需要多措并举、久久为功。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法治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够迈上新台阶。
法治故事 2017年 5月 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能否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能否建成,进而关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能否实现。孟子曾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欲求良法善治,必先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