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回复: 0

优师云_教学课例研究报告_小学语文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866
发表于 2021-2-3 12: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426,#ffffff]
[tr][td=142][align=center][p=null, 2, center][b]课题研修人[/b][/p][/align][/td][td=142][/td][td=142][align=center][p=null, 2, center][b]任教学科[/b][/p][/align][/td][td=142][align=center][p=null, 2, center]语文[/p][/align][/td][/tr]
[tr][td=142][align=center][p=null, 2, center][b]教学课例名称:[/b][/p][/align][/td][td=3,1,426][p=null, 2, left]《观潮》[/p][/td][/tr]
[tr][td=142][align=center][p=null, 2, center][b]一、教材分析[/b][/p][/align][/td][td=3,1,426][p=null, 2, left]《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1、教学重点:
(1)辨别生字的形似字,理解并会运用[/p][p=null, 2, left](2)感受课文中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学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2、教学难点:
课文按时间的发展顺序描写了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事物,教会学生将这种观察方法运用到生活当中。[/p][/td][/tr]
[tr][td=142][align=center][p=null, 2, center][b]二、教学目标[/b][/p][/align][/td][td=3,1,426][p=null, 2, left]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钱塘潮水的壮观景象。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方法与过程
(1)、在学习生字词时,采用直观教学法。
在黑板上示范出生字词的正确写法[/p][p=null, 2, left](2)、在学习课文时,采用直观法、朗读法和讨论法。首先,采用朗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潮水,引导学生想象钱塘江大潮的波澜壮阔;然后利用直观法,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更加深刻的体会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讨论课文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在讨论出结果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描写自己所见到过的景象,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p][/td][/tr]
[tr][td=142][align=center][p=null, 2, center]三、[b]学生学习能力[/b][/p][p=null, 2, center][b]分析[/b][/p][/align][/td][td=3,1,426][p=null, 2, left]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比如,“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 “奇"在哪,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p][/td][/tr]
[tr][td=142][align=center][p=null, 2, center][b]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b][/p][/align][/td][td=3,1,426][align=left]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巧用课件、课本插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入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我还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align][/td][/tr]
[tr][td=142][align=center][p=null, 2, center][b]四、教学过程[/b][/p][/align][/td][td=3,1,426][p=null, 2, left]《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壮景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感知和兴趣
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
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p][p=null, 2, left]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伟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组织教学。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潮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的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读、悟、议、赏、再度",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p][align=left]3、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我充分发挥学生主地位。[/align][p=null, 2, left]1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p][/td][/tr]
[tr][td=142][align=center][p=null, 2, center][b]五、教学反思[/b][/p][/align][/td][td=3,1,426][align=left]《观潮》这篇课文里,描写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考虑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利用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考虑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通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align][/td][/tr]
[/table]



[url=http://upload.yx.yunjy.com.cn/upload/download/483446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docx. (14M)[/url]预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6-26 14:41 , Processed in 0.24400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