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生入文。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2、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二)揭示课题。 1、师板课题,生跟着师书空课题。 2、齐读两遍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思考:想一想什么是搭石? 1、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过渡: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预设: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过渡:你们找得真准。那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又该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预设: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2、随文理解“脱鞋绾裤”词义 “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预设:卷起来的意思。) 小结: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过渡: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3、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我觉得搭石很难走,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走得慢就容易掉进水里。) 过渡:这在家乡有一句俗语,叫作——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预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过渡: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和他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一)默读2-4自然段,寻找搭石。 1、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生静静地默读、圈划。 过渡:到这里,老师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生活中,能被称之为风景的,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杭州西湖,黄山奇石。可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其原因究竟何在?让我们再度走进课文,去细细寻找,精心品味吧! 3、适时提醒学生默读习惯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既用眼又用脑,还要一边读,一边划。” (二)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过渡:刚才同学读得真仔细,还找到了许多与搭石有关的句子。老师觉得同学们越来越能干了! 根据学生反馈,生成教学内容,灵活处理,引导学生品味搭石。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4、第一道风景:“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课件出示) (1)学生谈体会,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词语,感悟家乡老人的可亲可敬,(生谈体会: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师鼓励:你学会了抓关键词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真棒! (2)引导学生在想象画面的同时想一想: ①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 ②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③满意离去时,又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通过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生谈体会)。师鼓励,来,带着体会一起读(齐读)这种无私奉献的美的确构成了(指板书,生齐读)孩子们,我们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习能恰当的运用关联词,这样会增强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和用词的精妙,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1、教学预设第二道风景:“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当学生读到这段话,并简单地说出自己的体会。 (2)顺势导出:“行”这个多音字(“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 (设计意思:引导学生学会遇到多音字就应该联系上下文,判断它的正确读音。) (3)孩子们,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搭石的美呢?(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4)理解“人影绰绰”这个词。 师:这两个词的确很美,尤其是“人影绰绰”这个词,(贴词语卡片一)咱们以前很少见。 师:孩子们看,“绰”有三种意思(出示课件)在这个词语中“绰”字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把“绰”的意思放入词语,谈谈对词语的体会吗? 师:孩子,你学会了抓关键字体会词语的意思,体会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刻的美,真棒!(贴学习方法卡片一:查字典) (5)理解“清波漾漾” 师:那“清波漾漾”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贴词语卡片二) 说得真美,你学会了用想象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词语(贴学习方法卡片二想象)能美美地读读这两个词语吗? 师:来,一起读(齐读)读得多美呀,多美的画面啊,这,就是家乡的自然美,所以作者说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指板书,生齐读)。 (6)领悟“协调有序” A、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 师:还有哪个词也体现了美呢?(生:协调有序)(贴词语卡片) 师:书中的哪个句子描写了“协调有序”的画面呢? 师:了不起,孩子,这样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 贴学习方法卡片三:联系上下文) B、品读中理解“协调有序” 师: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7)小结:是啊,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奇丽的小诗。(课件出示诗)谁能为我们读一读。(抽读,鼓掌) 师引读:孩子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生活了13年,每一年都有两百多天是走在搭石上,每一天他要走上62道搭石,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生齐读课件出示的语句)孩子们想着画面读这段文字读得真美,其实想象画面也是帮助我们体会语境的好方法。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走出了画面美,体现了家乡人们的和谐美,搭石的确构成了——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中发现美、体会美、感受美。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这样一来,学生更从语言的背后看到了一幅和谐之美的画面。) 过渡:一行人走搭石是一道风景,当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第三道风景:媒体出示“如果两个人面对面同时来到溪边……才相背而行。” (1)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描写两个同到溪边的语句。 (2)我想问问,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谦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的“谦让美”(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受“搭石”,从而走进淳朴的民情,感受美好的民风。) 过渡:假如遇上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那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3、第四道风景:课件出示学生朗读的句子“假如遇上了老人……理所当然的事。” (1)“伏”是本课的生字,这个字让我听着心头轻轻一颤。瞧,它的左边是(生:一个人),右边是(生:一条犬) 是的,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最崇敬的一种向征,左边的人弯得是那样的恭敬,弯得是那样的心甘情愿(课件演变“伏”字)这个字放在这幅画面中,咱们再来体会体会。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也会在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生自由朗读) (2)哪个词语也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生举手回答“理所当然”)文中的理所当然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生:背老人过小溪)现在我是那位老人,我想问问年轻人,过了小溪之后,你们需要我向你们千恩万谢吗?(生:不需要)为什么?(生回答“理所当然”)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教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边读边想象文字描写的画面;抓关键词谈体会;联系上下文谈体会;进行个性化朗读等。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 (3)是啊,年轻人不需要老人的千恩万谢。听了你们的回答,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人年轻时,也伏下身子去背别的老人,因为这是(生:“理所当然”),当那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会有(生:别的年轻人来背他)因为这是(生:“理所当然”)从家乡人们眼中的“理所当然”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这种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好心灵的确是(指板书读)(配乐)多么温馨的画面啊,一块块搭石上仅仅就是书中描写的这几个画面吗?让我们来到小溪边看一看,描绘出更多、更美的画面!来,写一写吧!(生动笔写后,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朗读中读出诗意,品出画面,悟出美感。之后,从读学写,掌握规律,以读促写,逐步提高。) (4)透过这个“伏”字,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感受到了家乡人们美好的(生:心灵)是啊,这些看得见的乡村自然美,和看不见的和谐美、心灵美,不仅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还使这道风景变得更加。
四、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一)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 师: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预设: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生发挥想像想) (二)学生反馈交流。 (预设: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 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 假如……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 五、回归课文,整体感悟。 师:刚才我们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词句,弄清了第二个问题,充分感受到了自然美、和谐美、心灵美。让我们再次回味回味。 师引读:家乡有一条无名的小溪,每到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便会(课件出示)搭石体现了乡村的自然美。它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瞧,上了点年岁的人(课件出示)真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美。一行人走搭石,走出了和谐美(课件出示)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又描绘出一种谦让美(课件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课件出示)是呀,这些看得见的自然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美,让作家刘章爷爷在文章的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 师:刘章爷爷难忘搭石、赞美搭石,他仅仅是在表达对搭石的赞美吗?(生)是啊,课文以“搭石”为题,它赞美的不仅仅是那些普普通通、平整方正的石头,他还赞美了(生: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准确的讲就是借搭石喻家乡的人们,这种写作方法我们以后要学会运用哟! 六、布置作业: 过渡: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文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发现了美,让我们也睁大眼睛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吧! 作业:用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学着刘章爷爷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以《我眼中的美 》为题完成一次小练笔。 七、板书设计:
18、搭 石
奉献美 家乡的一道风景 协调美 爱 谦让美 助人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