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鸟,像孔雀、黄鹂、画眉等,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鸟。 教师板书课题,注意“翠”字上边和“羽”相近,但是没有“钩”。你对翠鸟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补充介绍:翠鸟的羽毛鲜艳亮泽,非常美丽;翠鸟的动作十分敏捷,它是叼鱼的高手,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鱼,小鱼如果被它发现,定难逃命。 除了这些,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教师梳理学生问题并总结出三点:⑴翠鸟是什么样子的?⑵翠鸟是怎样捉鱼的?⑶翠鸟的家在哪里?(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没见过翠鸟,对翠鸟的知识了解甚少,在上课伊始为学生补充介绍一些有关翠鸟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本节课我们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尝试着解答第一个问题,了解翠鸟外形特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学习按一定顺序及抓特点观察的方法。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而且把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尝试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让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难点字词和疑难问题。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翠鸟?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并纠正生字读音。提问: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还有哪些字不认识或者认识起来有困难?指导学生说出识字方法,互相交流。 (3)组词。注意引导学生区别形近字或同音字,如“秆”和“杆”、“鱼”和“渔”等。(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记忆) (4)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与理解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简单的当时解决。(如:理解“橄榄”可出示实物;理解“苇秆”可依图介绍:苇秆就是芦苇的茎,很细,很光滑,中间是空的。) (5)提问: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翠鸟? 学生回答,老师作归纳和总结。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什么?(外形) 2、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翠鸟外形的,边读边用铅笔在书上勾画。 3、指名按课文中叙述的顺序说一说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说的同时,教师请另一个学生画翠鸟各部分的轮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教师依次给翠鸟各部分涂色。) 4、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下到上)写羽毛的部分呢?(先总说,再分说头部、背部、腹部) 【设计意图】化抽象为具体,学生饶有兴趣而又轻松地把握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5、你能用一个词概括翠鸟全身形状的特点吗?引导理解“小巧玲珑”( 补充介绍:翠鸟体形很小,身长只有15厘米,相当于大人的拳头那么大;结合翠鸟停的地方--苇秆的特点进行体会。)生活中你见过什么小巧玲珑的东西吗? 6、哪些语句是描写翠鸟羽毛颜色的,请用“--”划出读一读。 7、多媒体出示文字及问题: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1)这段话共有( )句,主要讲(),课文从()、()、()三个方面,把这个内容写具体了,因此第()句是总起句。 (2)这是些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你能仿照这样的例子写一写吗? 8、各部分羽毛怎样鲜艳的?认识“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多媒体出示翠鸟图)什么是“鲜艳”?你能说句话吗?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凭借音乐感知画面形象,化抽象为具体,既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地区分出了众多的颜色,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精妙。 四、拓展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