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回复: 0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_小学语文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882
发表于 2020-1-4 16: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98%]
[tr][td=177][align=left]课题研修人[/align][/td][td=177][/td][td=177][align=left]任教学科[/align][/td][td=177][/td][/tr]
[tr][td=177][align=left]教学课例名称:[/align][/td][td=3,1,532][align=left]《将相和》[/align][/td][/tr]
[tr][td=177][align=left]一、教材分析[/align][/td][td=3,1,532][align=left]《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都是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旅”为专题进行编排的,把它作为第一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开始阅读古典名著的旅程。《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align][/td][/tr]
[tr][td=177][align=left]二、教学目标[/align][/td][td=3,1,532][align=left]1、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个故事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特点的读书方法。
  4、懂得“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从小培养热爱祖国、团结协作的品质。[/align][/td][/tr]
[tr][td=177][align=left]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align][/td][td=3,1,532][align=left]上课班级新家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本地的农村孩子,还有十几名外地借读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本性纯朴,学习踏实,有比较良好的学习品质,对语文学习比较感兴趣,课上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主指导下积极思考。五年多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具有初步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能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主题,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但农村孩子由于条件所限,语文课外知识较为匮乏,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前,只有极少同学知道一些《史记》的作品,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深刻了解普遍缺乏。接触本组课文后,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开始对人物有些了解,通过引导产生了想对历史人物进一步深刻了解的欲望。[/align][/td][/tr]
[tr][td=177][align=left]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align][/td][td=3,1,532][align=left]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align][align=left]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align][align=left]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align][align=left]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align][align=left] [/align][/td][/tr]
[tr][td=177][align=left]四、教学过程[/align][/td][td=3,1,532][align=left]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align][align=left]1.板书课题:将相和[/align][align=left]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align][align=left](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align][align=left](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align][align=left](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align][align=left]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align][align=left]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align][align=left]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align][align=left]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align][align=left]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align][align=left]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align][align=left]★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align][align=left]★“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align][align=left]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align][align=left]四、课时总结。[/align][align=left]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align][align=left] [/align][/td][/tr]
[tr][td=177][align=left]五、教学反思[/align][/td][td=3,1,532][align=left]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align][align=left]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3、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align][/td][/tr]
[/table][align=left] [/alig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6-16 11:09 , Processed in 0.23257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