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回复: 0

城市地理部分复习 -地理教案

[复制链接]

0

主题

10

帖子

12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0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中地理第四册教案
城市地理部分复习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了解:1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一)对象——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结构、功能、分布、空间联系等规律的科学。
1.结构
组成结构   城市与城市间的关系
空间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是一个面,内有许多构成要素,研究其结构,组合。
2.功能
城市职能,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对影响区域的作用(带动作用)
3.分布
(1)作为点的城市分布:
规则与不规则分布
(2)集聚、反集聚与随机
城市是人口、商业等集聚到一起的产物
(3)作为面的城市分布:
可以通过不同时期城市的伸长率,形状率等来研究城市空间扩展方向
4.规模——量的大小
5.联系——空间联系
           垂直联系   大、中、小城市之间
横向联系   各相同等级城市之间
(二)内容(具体研究内容)
1.城市形成与发展条件研究
城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布局的影响
2.城市化研究
概念、类型、动力、过程、问题、以及各国各地区城市化比较研究
3.城市分类研究
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功能分类,分类依据,指标,方法
4.城市体系研究,规模体系,空间分布体系,空间相互作用
5.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研究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模式。 商业、工业、交通、住宅等功能特点、变化、相互关系。
6、城市问题研究
环境问题     交通问题        住宅问题
      (三)任务
           我国城市地理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2中国城市地理发展的过程和现状
      (一)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关于城市记述的史料浩如烟海,但一直到建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空白。
1.20世纪50、60年代,翻译介绍
内容分散,理论联系实际少,/lw/Index.html>论文少
2.20世纪70年代,停滞时期
文革影响
3.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时期
城市规划工作
地理学界参与(北大、南大、中山大学)开展了城市化、城市性质、城市体系等专题研究。
4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一步发展
(1)积极参与国际交流
(2)城市地理学已成为一个活跃的地理学分支
(3)大量论著出版
(二)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1.研究机构及人物
高校
(1)北大        周一星、董黎明
(2)中山大学    许学强  阎小培
(3)华东师大    宁越敏
(4)南京大学    宋家泰  崔功豪  顾朝林
(5)北师大      程连生
2.科研机构
(1)地理所
北京地理所               胡序威
南京湖泊与地理所         姚士媒
(2)社科院、城市室      刘维新
(3)城规院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以县为基本单元。主要指就业(居住地、工作地)、休憩、购物、医疗等在一天周期里所及的范围。常用的统计概念;协调机构;不是一级政府,但在有的国家可能是一级政府。
2.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多核心的,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点,一级政区单位,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纽带作用的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称城镇
4.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第三、四、五章
名词解释:
1.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之间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
2.  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得地步。
3.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得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4.  区际贸易——不同城市或地区之间得相互贸易活动
5.  城市化——产业革命以来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稳步上升,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向城镇型转化和强化,这一个过程即城镇(城市)化。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简答题:
一.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有哪些因素?
经济: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开发潜力、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历史:发展有连续性、以以前发展为基础
社会:人的创造力、精神文化素质
(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更紧密,分布更规律性。
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1)矿产、水热、土壤、动植物等资源的丰度及其组合
2)区域基础设施、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历史传统、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
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
城市与区域的密切关系反映在城市与区域的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许多城市的区域性差异,除了历史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因外,只能从区域地理背景的差异中去寻找答案。
二.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推进城市化)p52-53
城市化的动力分为推力和拉力,在发达国家,拉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推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城市的拉力有:1。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2.其他非农业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3.城市生活方式和较高水平对农民的吸引力
乡村的推力有:1。人口增值超过土地开发,人地矛盾增加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n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上一篇文章: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2 -地理教案
下一篇文章: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地理教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5-4-9 03:40 , Processed in 1.4535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