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回复: 0

阅读朱自清《冬天》(附答案共15分)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朱自清散文《冬天》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朱自清散文《冬天》,回答17~20题。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

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

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炉)上和炉子都是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然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

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太高了,总还是

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

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

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

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

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

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

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

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

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象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

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

便没有消息。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

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时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

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使

是冬天也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

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

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们儿守着。外

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

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

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

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

上总是暖的。 1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描述三幅画面的内容。(6分)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18. 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

天。

19. 本文对冬天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以“冬天”为题,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

解。(4分)

20. 文章中有多处打动人的细节描写,请找出其中一处,说说它的精妙之处。(3分) 参考答案:17.第一幅:冬天,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吃白水煮豆腐。第二幅:静静的冬夜,

与友人泛舟西湖。第三幅:我和妻儿在台州城里过了一个幸福的冬天。(6分,每一事件只要

能答到基本要素即可给2分)18. 写出了亲情的温馨包围着作者,使作者感到心中非常温暖。

(3分,意思对即可)19.①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②作者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

冬天形成反差,以冬天为背景,更能衬托出亲情、友情的温馨。( 4分,每点看法2分,意

思对即可。)20.“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是细节,用环境的昏

暗衬托亲情的浓厚;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表现我们急切的神态;划船,“我

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是细节,表现环境的安静,心境的恬静,与寺里面的嘈杂形成对比;“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是细节,家的温馨与脉脉的亲情蕴含在“微笑”中。(3分)

篇二:朱自清《冬天》

朱自清的散文《冬天》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江都人,生于江苏东海,5岁时迁扬州;祖籍浙江绍兴。1916年考入北大,读哲学,1920年毕业;先后在杭州、扬州、上海吴淞、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绍兴上虞的中学或师范学校任教;1925年(27岁)起任国立清华大学国文/中文系教授,后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任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起复任已返京的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8年(50周岁)时因严重胃病且并发肾炎而逝世。

背景:

《冬天》是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作于1933年冬天。作者从当时身处的冬天回忆起以往和父亲、朋友、妻儿一起过冬天的情景,情动于衷而不能自禁,因而写下了这篇散文。

三、理解课文:

1)这篇散文主要是由三个画面/事件构成的:

第一幅画面是作者儿时在家里过冬的情景。

寒冷的冬夜里,父亲与三个儿子一起围着炉子吃白煮豆腐:古老的房子,昏暗的灯光,乌黑的锅和炉子,雪白的豆腐;父亲时不时地站起身来从冒着热气的锅子里夹起豆腐并放在儿子们面前的碟子里。屋外虽天寒地冻,屋内却温暖如春,因为父子围炉吃豆腐的情景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第二幅画面是作者青年时代与两个友人一起冬夜泛舟游西湖的情景。

文中的S就是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吴县人)。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921年夏天,作者辞了扬州八中教务主任之职,到中国公学任教,在那里结识了叶圣陶。不久,作者到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原杭州府中学、浙江省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或杭州师范大学])教书,叶圣陶也因约而来,两人同住在一个房间里。当年12月14日(公历)晚上,他们和另外一位友人一起坐着小船游西湖:溶溶的月色,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星星的灯火,湖山之间十分地平和寂静,只有均匀的桨声在夜空中轻轻地荡漾着。冬夜的西湖上,风是冷冽的,但朋友间的友情却温暖着彼此的心,小划子上满载的正是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 第三幅画面是作者与妻儿在台州过冬的情景。

1922年9月,作者在台州浙江第六师范学校[现台州学院]教书,过了冬天才离开那里。虽然时间已过去十年,妻子也已去世四年了,但那时的生活情景却让作者不能忘怀:山上松涛阵阵,天上飞鸟数只,街上少有人行;作者一家人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十分冷清,可是,作者即使在冬天也不觉得冷清,反而觉得温暖如春,因为家中有他所深爱、同时也深爱着他的妻儿三人与他相濡以沫、朝夕相处。

情感:作者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亲情、友情与爱情(尤以前两者为明显)。 作者曾在给好友俞平伯的信中说:“在狭的笼里的唯一的慰藉,自然只有伴侣了。故我们不能没有家人,不能没有朋友,否则何可复堪呢。以心情狭小的我,人类决不能做我的同类。所谓我的同类,全世界只有几个人,我如失了他们,便如失了全世界。”。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朱自清对于人类社会是怀着一份愤世嫉俗之心的,而且,从总体上看,朱自清对人类是不信任也不喜欢的。由此,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人世,朱自清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孤独也非常悲观的。所幸的是,作者很清楚能够支持他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也知道怎么去获得这种

力量,而且,实际上也获得了这种力量。这种能够支持他在这个总体上既不安全也不美好的世界上活下去的力量,就是亲人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和爱人之间的爱情。正是出于对人类社会和人生的这种认识,作者才会倍感亲情、友情

与爱情的可贵,才会写下这篇歌颂亲情、友情与爱情的不朽散文。

2)这篇的文章结构相当独特。

从表面上看,文章的前三段所描写的三个生活断片都是各自独立的。各个画面实际上是形断实连的。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句话中,作者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人情的温暖及其之于人生的重要性。

作品的前三段就是这一总主题的三个相对独立的方面——亲情、友情与爱情以及它们各自之于人生的重要性——的各自具体的展现。而作品前三段所描写的三个表面上相对独立的事件(及其所暗含的相应主题方面)经由总主题的统合作用就成了实际上浑然一体的意义整体。这篇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不散],即:以(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及其之于人生的意义)为线索串起三个相对独立的富于人情美的生活画面,使它们以各自相对独立的乐章的形式互相结合成为一支歌颂人情美的完整颂歌。

3)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一、善于运用贴切而富于创造性的比喻来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状貌或性质。

二、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或其他特点。

三、善于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人物或环境的特点。

如作品中写月下的西湖、冬天的小山城等用的都是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的白描手法。

四、善于用反衬手法来凸现事物的特点或性质。

如:作者在写父子三人冬夜围炉吃豆腐时,先写锅子和炉子的黑,再写豆腐的白,在黑白对比中使豆腐更显得白。再如,作品中用来表现人情的温暖的事件都发生在一年中气候最为寒冷的冬季,文中几次将自然环境中的气候的寒冷与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所给人的温暖相对照从而在对比中让人更加觉得人情的温暖。

四、问题理解。

1.文中记叙了发生在冬天里的那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第三段中台州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文中最后一句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对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1. ①童年和父亲、兄弟围着小洋锅吃白煮豆腐。 ② 与朋友冬日夜游西湖。 ③与妻子在台州生活。

2. 台州的冬天是即便是真冬天也并不冷。这样写是想表现他们在那里人生地不熟,又遇到这些发生在冬天里的事,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温暖着“我”的心。

3. 冬天,只有一家人的亲情、友情才显得很温暖、温馨。

附:《冬天》赏析

说起冬天[用这一分句引出有关冬天的一个具体事件],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善于运用比喻来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状貌或性质,如这里用“好些鱼眼睛”来比喻水烧开时锅中不断形成并上升

的气泡、又用“反穿的白狐大衣”来比喻水中豆腐的白嫩细滑]。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善用对比来凸显事物的性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qu4,眯眼细看]着眼睛,从氤氲[yinyun1,烟气或烟云弥漫的样子]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或其他特点,如这里用“站起来”、“微仰着脸”、“觑着眼睛”、“伸进筷子”、“夹起豆腐”、“放在(我们的)酱油碟子里”这一连串典型细节及其所构成的典型事件来生动地表现父亲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这种饮食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消磨时间和体验活动本身的乐趣,因而,这种活动虽采取了饮食活动的形式但实质上主要是游戏活动]。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用人物自己的话来表现其内心世界,如这里用父亲所说的“晚上冷,大家吃了暖和些”这句话来进一步表现父亲对于孩子们的关爱之情]。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的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表现作者对儿时冬夜里一家人围着炉子吃豆腐这种洋溢着亲情的游戏性饮食活动的由衷的喜爱之情并由此进一步渲染作者所身处的家庭的亲情之温暖]。

[本段是关于冬天的话题的一次具体展开。在这一段中,作者细腻地描述了自己儿时所经历的冬夜里一家人围着炉子吃热豆腐这种洋溢着亲情并充满着乐趣的游戏性饮食活动,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尤其是作者的父亲对于孩子们的深切关爱之情。

又是冬天[用这一分句引出有关冬天的另一个具体事件],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指叶圣陶]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ya,擦亮]的银子[善用比喻来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状貌或性质,如这里用“新砑的银子”所具有的光亮来比喻月光在水面上形成的反光的光亮]。湖上的山[指孤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口头吟作]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这两句话不应理解成:当时的西湖景色不美因而让人提不起精神,而应理解为:当时的明月辉映之下的西湖给人以强烈的静谧阴柔之美感,因而,当时一起夜游的人都不忍心用说话声破坏了月光下的西湖的那份静柔平和之美并陷入对于这种美的仔细品味和深切享受状态中。由此,这里实际上是在用由环境所引起的人的主观反应来从侧面渲染环境的静谧之美。]。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本段继续展开关于冬天的话题。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自己青年时代所经历的一次与两位友人一起冬天夜游西湖的往事,生动地描写了月光下的西湖的静谧之美,并含蓄地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用这一分句引出有关冬天的第三个具体事件],一家

四口子。台州[指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古城]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用白描的手法写小山城的冷清]。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用反衬的手法来写居住环境的幽静与冷清,其效果犹如唐代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一诗中所描述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是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继续用白描手法描写小山城的冷清]。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写妻的娴静温柔的性格与明理顾家的美德以及她对于丈夫和子女的关爱之情]。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用对于春天气候的感受来比喻性表现自己对于家庭的幸福感受且以家外环境的如冬天似的冷清来反衬家内亲情的温暖]。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的微笑地向着我

[善于用典型事件与典型细节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如这里用妻儿站在窗边等待作者回家、等到作者回家时脸上都露出天真的微笑等典型细节及其所构成的典型事件来生动地表现作者与妻儿之间的浓浓亲情]。似乎台卅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用由事件所引起的主观感受来进一步渲染作者与妻儿之间血肉相连、相濡以沫的深厚亲情与爱情]。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按本人的感受,这里的“死”字不如用“离开这世界”等不易引起负面情感反应的说法来替换]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写作者对于亡妻(武钟谦, 时祖籍杭州的扬州名医武威三之女)的深深怀念之情。作者与妻子同年,两人于14岁订婚19岁结婚,生有三子三女。妻子病逝时才32岁。(三年后,朱自清与北平艺术学院毕业的成都人陈竹隐结婚。)]

[本段继续展开关于冬天的话题。在这一段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妻儿一起在台州任教时与妻儿一起过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描写了小山城的冷清以及与环境的冷清和天气的寒冷恰好形成鲜明对照的家庭生活的温馨,表现了作者与妻儿之间血肉相连、相濡以沫的深厚亲情与爱情。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写作者对于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共同感受,并由此不言而喻地表现了亲情、友情与爱情之于人生的意义。]

[本段是对前面三段所描写的作者所经历的发生在冬天的三个生活片段及其所表现的亲情、友情与爱情的总结。在本段中,作者总结了亲情、友情与爱情所唤起的主观感受的共同性——它们都让人感到生活的温暖并让人感到这样的人生是值得一过的,还由此不言而喻地表现了亲情、友情与爱情之于人生和人生幸福的重要性。

从结构上看,本段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点明主题并用此主题将前面所写的内容串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意义整体的“合”的作用,是全文的“文眼”之所在。】

篇三:朱自清《冬天》教学设计

冬 天

朱自清

三维目标的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词语:觑、氤氲、黛、浆等。记清字形,理解词义。

2、品味文章自然真挚的语言及细节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明其义---品其情---悟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文章展现的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悟其法(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我很高兴将和大家一起度过45分钟的温馨时光。这节课,我们一起品读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冬天》。

既然是品读,我们这节课就重在品味和朗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不只是追求读书的遍数,更注重科学的有层次、有效果的朗读,这节课我们将按照下面的流程来读: 明其义---品其情---悟其法

文本题为《冬天》,一提冬天,大家什么感受?(冷)。然而朱自清笔下的“冬天”却另有一番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觉朱自清笔下冬天别样的感觉。

二、明其义——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按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课文,不要齐读,用笔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语句或者有疑问的地方。

思考:

1、文章的冬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哪句话点明了主旨?

2、文章写了哪三个冬天生活的场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品其情

1、师生共读

作为一篇美文,不厌百回读,王老师想和大家合作,一起再读课文,用我们的心去贴近作者的心,更近距离的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味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我想邀请一位男孩子和一位女孩子和老师合作读,你可以挑选你喜欢的段落。

2、要求:

请同学们边听边在心里读,拿起笔,画出文中你最欣赏的语句。

3、体味交流

老师每读一遍这篇文章都会有新感受,老师也想听听大家的感受,邻近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谈谈自己的体会,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同学们互相交流)

4、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4、质疑:

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我们这里是一个自由论坛,你对文中哪里不理解,或者不太懂,甚至你认为作者哪点写的不好,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总之,什么问题都可以提!

四、悟其法(文章的写作特色)

1、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是本文的特色。

文章中冬天的寒冷与内心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比如第二幅画面,月夜泛舟西湖。时令是冬天,时间是晚上九点多钟,当时的环境是,“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山下偶尔有两星灯光”(可见人们大多入睡了),且“有点风”。而我们三人感觉像是春天:“暖风吹得游人醉”,“我渐渐地快睡着了”;“S君口占两句诗,”我们都在“微笑”。淡淡的笑,驱散了冬天的寒意,浓浓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严寒。

2、,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细节描写非常传神。

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他“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仰”一“觑”一“伸”一“夹”一“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五、课堂小结

通过品读朱自清的《冬天》,我们透过质朴的语言感受到了饱含的深情,尤其是细节描写特别传神。其实爱很平常,也很实在,爱在细节中,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话语都是爱。。。我们也要懂得从生活的细节中去抓获感动和幸福。无论是寒冷的冬季还是人生中的冬天,只要我们懂得去感悟爱,我们的心上总是温暖的。

我们要在生活中不仅要发现爱,感受爱,还要感恩爱,表达爱。。。

六、读写结合

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用质朴的语言写出曾经温暖你心灵的生活细节。

七、结束语

亲爱的孩子们,各位老师,谢谢大家,这节课也将成为我日后幸福而温馨的怀念。 教学设计理念:

《冬天》是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在冬天的三个生活场景:儿时与父兄一起吃豆腐、与朋友冬夜游西湖、与妻儿在台州过冬,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怀念之情,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这节课我不追求教师讲了多少,而追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

“对话”是新课程理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儿之一。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各自谈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当然,教师也参与其中,分享学生的收获,共享美文。

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何在?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5分,也比老师灌给他10分强!

而事实上,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大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和“独到”??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也是教师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追求的“民主”“平等”“和谐”“自主”“探究”??都自然而然呈现了出来。任何人为“导演”的“高潮”、“亮点”都不及学生感情激荡、思想喷涌时所自然而然绽放的心灵花朵更为灿烂夺目!

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是低估学生的智慧,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灵的屠宰者!


《阅读朱自清《冬天》(附答案共15分)》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83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3 03:43 , Processed in 0.2393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