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回复: 0

《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李白《送友人》历年中考题(附答案)

李白《送友人》历年中考题(附答案)

9. (2010·云南省普洱、西双版纳市,9,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 诗。(1分)

(2)自选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分)

【答案】(1)送别(2)答案提示:从修辞,词语,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41. (2010·湖北省恩施自治州,23-26,8分)审美体验(8分,每小题2分)

(一)古诗欣赏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

篇二:送友人(答案)

众望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

姓名: 班级: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2011.12

【学习目标】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

2、初步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3、感知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本诗感情真挚热诚,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2、了解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回忆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提示:诗句有《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2、了解李白(引导学生回忆交流)。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要求:

(1)运用多种方式诵读,借助字典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的含义。

(2)圈画重点字词,反复吟诵品味,感悟诗歌思想感情及意境。

(3)圈画句子或词,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老师、同学交流等。

字词释义

横:横陈,横对。 郭:外城。 白水:明净的水。 绕:环绕。

一:副词,表示动作刚一发生,随即会产生某种结果。为别:分别

孤蓬: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万里:极言其远。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比喻游子的心意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浮云:飘浮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意:心绪。

落日故人情:以落日对大地的依恋比喻友人难分难舍。

自:从。 兹:此。 去:离开。

萧萧班马鸣: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友人的坐骑

译文:

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

在此地你我一旦分别,就像孤蓬一样随风飘荡。

游子的心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2、小组诵读展示 ,其他小组评。

3、齐读诗歌。

【合作探究】

(一)理解把握,研读探究

1.本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诗人写这首诗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

诗人与友人在城外离别。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用了哪些景物来写离情的?(意象)

孤蓬 浮云 落日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联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4、 最后一句写挥手离别,诗人不写泪眼,而写“萧萧班马鸣”,写“班马鸣”的目的是什么?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二)局部探究,细品语言:

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运用他的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下面咱们就具体品味一下这首诗的语言。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写明丽的山水有什么作用? (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巩固提升】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比较两首诗所写内容、手法有何异同?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名不详。安西,唐代设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内。

2.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浥:润湿。

3.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明确:

同: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异: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寓情于景)豁达、乐观、豪放

《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

的情景。手法平平淡淡,不加以修饰,感情真挚,缠绵细腻,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间接抒情)伤感

篇三:送友人入蜀李白阅读答案

篇一:送友人入蜀李白阅读答案

篇二:送友人入蜀李白阅读答案

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1)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首联与《蜀道难》的首句写法上的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具体描绘蜀道“崎岖不易行”的是哪几句?试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本诗的首联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蜀道难》的首句则是包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马头升起翻腾,似腾云驾雾。“起”“生”丽个动词用得极妙,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意对即可)(3)①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栈道;②与“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繁盛芳茂的景象。(言之有理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

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话题:,,

送友人入蜀李 白见说桑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分享: >

篇四:送友人入蜀李白阅读答案

内容提示: 李白《送友人入蜀》 阅读答案 李白《送友人入蜀》 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桑丛路, 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 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 不必问君平。 【注】 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 年), 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②君平: 是汉代严遵的字, 他不愿做官, 过着隐居生活, 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李白《送友人入蜀》 阅读答案 李白《送友人入蜀》 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桑丛路, 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 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 不必问君平。 【注】 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 年), 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②君平: 是汉代严遵的字, 他不愿做官, 过着隐居生活, 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1#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 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 的说法, 所谓“诗眼” 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 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作简要赏析。(4 分) (2)、 作者在最后一联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你做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3、 (1)笼、 绕; (2 分) 笼: 表现了树木繁茂幽深、 峰壑起伏陡峭的景象; 绕:表现了山水相依、 水流曲折绵长、 峰峦蜿蜒的景象。


《《送友人,李白》阅读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79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3 04:58 , Processed in 0.24546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