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回复: 0

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此文系我的研究生课程要求所写的一篇论文,但好象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课程都有要求写这类的论文。我当时从网上找了大量的材料,自己重新组织整理,也算是原创吧)

【摘要】在人工自然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行为已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张,人类正受到大自然的猛烈报复。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和实践的价值,回归“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适当限制自身的活动,保护环境,在更高层次上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统一。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杨多贵,20xx]。

1、自然资源已经极为有限:

20世纪以来,人口膨胀,资源开发过度,各类资源严重短缺,甚至面临枯竭。以土地资源为例,目前可利用耕地占陆地总面积的8﹪,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0.3公顷。其中开垦一半,其余难以利用。而在水资源方面,淡水占2.7﹪,人类能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占水资源的0.0091﹪,扣除蒸发量实际上可供开发利用的淡水约为37500立方千米。金属矿产资源上,经罗马俱乐部预测,主要金属储量所能维持的年数为:铁173年、铬154年、铝55年、铜48年、铅64年、银42年、锌50年、汞41年、金29年。做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石化燃料,仅再能维持50至100年。自然资源已经极为有限。

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工业革命后,人类文明已高度进化,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

在大气污染方面:温室效应带来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地表大量聚集,截获太阳辐射,同时阻挡地面辐射,导致地表生温;臭氧层遭到破坏,从1979年到1986年,臭氧层厚度全球平均减少5﹪;酸雨:ph值一般低于5.50;生活空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的程度。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监测,我国北京、上海、沈阳、广州、西安等大城市的总污染指数已超过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在水污染方面:当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大约有1/3受到污染。20世纪80年代后,全世界43个国家用水告急。全世界每年因饮水不洁造成的疾病达6亿人次。被人认为最安全的海产食物也富含有害物质,危害人类。而我国占全国水资源36﹪的长江,江水中带有的污染物质达10余种,被污染的江岸达50万米,许多经济鱼类汞、酸检出率很高,有的已失去食用价值。 在固体污染方面:包括工业废渣、生活废物。目前全国城市年产垃圾5000多万吨,粪便3400万吨。城市垃圾正以10﹪的速度增长。

3、自然界生态平衡非常脆弱。

篇二: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论文)

论 文 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题 目: 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摘要: 在人工自然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行为已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张,人类正受到大自然的猛烈报复。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和实践的价值,回归“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适当限制自身的活动,保护环境,在更高层次上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统一。

关键词: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史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与工业文明的自然观不同,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是有机论的。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整体,认为自然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只能是一个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就此,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在自然面前将保持一种理智的谦卑态度。体现出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动发展的道德伦理。科学技术不再是征服自然界的工具,而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助手。生态文明将从文明的重建高度,重新确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把关心其他物种的命运视为人的一项道德使命,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和文明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杨多贵,2005]。

1、自然资源已经极为有限:

20世纪以来,人口膨胀,资源开发过度,各类资源严重短缺,甚至面临枯竭。以土地资源为例,目前可利用耕地占陆地总面积的8﹪,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0.3公顷。其中开垦一半,其余难以利用。而在水资源方面,淡水占2.7 ﹪,人类能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占水资源的0.0091 ﹪,扣除蒸发量实际上可供开发利用的淡水约为37500立方千米。

金属矿产资源上,经罗马俱乐部预测,主要金属储量所能维持的年数为:铁173年、铬154年、铝55年、铜48年、铅64年、银42年、锌50年、汞41年、金29年。做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石化燃料,仅再能维持50至100年。自然资源已经极为有限。

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工业革命后,人类文明已高度进化,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

在大气污染方面:温室效应带来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地表大量聚集,截获太阳辐射,同时阻挡地面辐射,导致地表生温;臭氧层遭到破坏,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监测,我国北京、上海、沈阳、广州、西安等大城市的总污染指数已超过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在水污染方面:当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大约有1/3受到污染我国占全国水资源36﹪的长江,江水中带有的污染物质达10余种,被污染的江岸达50万米,许多经济鱼类汞、酸检出率很高,有的已失去食用价值。

在固体污染方面:包括工业废渣、生活废物。目前全国城市年产垃圾5000多万吨,粪便3400万吨。城市垃圾正以10﹪的速度增长。

3、自然界生态平衡非常脆弱。

经过各国学者多年的研究工作,使得我们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地了解过去的自然界生态平衡,然而,自然界生态平衡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对她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若想全面、准确地理解地球系统,为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科学理论,我们已经知道的要比我们需要知道的要少得多。我们能知道的,就是自然界生态平衡非常脆弱,尽管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个调节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例如,全新世中期是气候温暖的时期,但雷州半岛海岸线珊瑚7500~7000aB.P.有9次死亡,说明在全新世温暖期有急剧变冷事件。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冷事件期间,夏季温度与1994~2000年相似,冬季却要低3~4℃,月最低温度可达10.7℃以下,导致珊瑚大量死亡,形成“雷州事件”。

又如,中国罗布泊的干涸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而非洲乍得湖也是在同一时期开始变干,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

以上例子说明,地球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是无比精妙的,我们已经认识到的仅仅是冰山之一角;而人类的日益繁盛,又使得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大为增强。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在地球系统的运转中发挥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鲜明的作用,这迫使我们必须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今天的地球系统,关注自然界生态平衡。

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喝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之后,已经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检讨自己的行为,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的和谐统一1 保证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健康的走向光明的未来。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协调发展到失衡,再到新的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对于人与自然的长久利益与长远发展来说,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

实意义。它扩大了人的责任范围,为人类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尺度,人的一举一动被放在了“人—社会—自然”这一大的坐标系之中,如此就使得人能够逐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人类行为可能给自然界造成的多种结果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人类所应承担的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人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需要和大自然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并不是简单的维持和恢复某种平衡,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的干预,利用自然界的力量使自然平衡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人类必须同大自然协调一致,运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真正实现人类和自然的高度的和谐统一。

2 从整体上转变人的传统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走出生态环境的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制度上、政策上的改变,需要法律约束,而更重要、更深入持久的是要运用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内在的信念,运用道德的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人类发自于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人与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从而改变人的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的传统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要形成新的道德观念。

目前国外新兴的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到当代已经形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调整个人与集体或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次调整人与自然或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道德基本上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的规范,只是进入本世纪以后道德才真正发展到调整人与自然或环境之间的关系的阶段。

人与地球上一切生命体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在新世纪里必须树立的新的自然观。这种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完美地实现当代科学和伦理学的结合,这不仅适合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代科学或学科发展的趋势。

3 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人类活动作用与自然的同时,自然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的经济活动只有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环境规律,才能获得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在国际社会的提出,始于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又称“布伦特兰委员会”)发表的著名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于同年为第42届联合国大会所接受。根据《布伦特兰报告》,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可,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尽管尚有若干模糊)。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内容中,可以引申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伦理内涵,不管是适度开发、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还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等等,不难发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伦理内涵仍然是指向人与人之间的,仍然是一种基于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际伦理,同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相比,虽然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巨大进步,但它仍然是一种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可以这样说,可持续发展只是为了明智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它的目标仅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控制自然并让其为人类提供永久的物质利益

的保障。

新的生态价值观建立在新的生态道德的基础上,认为“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要求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本身,实行尊重大自然的原则,应该设法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只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应该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大自然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从开发利用自然转变到保护、保存自然,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协调关系和伙伴关系。 4 以市场机制为手段,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自然生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的破坏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的,而自然生态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中,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佳的综合效益。要处理和安排好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宏观布局,注重和提高生态效率。要树立绿色GDP观,将环境成本纳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

由于环境建设具有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以及综合性、地域性强等特点,针对当前的单一的经营模式,应以市场机制为手段,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从经营体制上进行改革,运用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切实让资源使用者和污染排放者承担相应费用,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创建环境资源市场,如水市场、排污交易市场等,有效降低治理成本。在资源环境相关的公共投资中引入市场机制,大幅度提高投资效益。开展横向联合,建立以资源利用为基础的新的生产经营体制,逐步建立各种诸如农工商联合体等,对自然生态区、风景旅游区以及其他特殊生态区建立生态特区,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将人口控制、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和养育、科研等通管起来,实现开发和保护一体化。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中小企业的规划管理和技术支持,加快技术改造,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培育生态文明观

培育生态文明观,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念。开展生态哲学、生态文化、生态经济方面的研究;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增强人们的生态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创造活动和各种生态文化的工程建设,培养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习惯;培养和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质,树立科学、文明的生态观念。

转变消费模式,大力推进生态现代化进程。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逐步转变消费模式,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建立具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正与稳定等基本功能的体制与秩序;依靠不断发展的绿色科学技术,进行适度规模的生产和消费,既能满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又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提高人类整体生活素质,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资源的永续利用。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倡导绿色生产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此,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主要任务还是要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生态文明是一种既要生态,又要发展的文明形态。 目前,能源原材料工业我们最大的支柱产业,尽管其都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相对较大,但在发展阶段上还不能放弃,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通过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大力提高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从长远来看,产业发展最大的希望在于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通过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一方面能够减少经济发展对生

篇三: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此文系我的研究生课程要求所写的一篇论文,但好象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课程都有要求写这类的论文。我当时从网上找了大量的材料,自己重新组织整理,也算是原创吧)

【摘要】在人工自然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行为已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张,人类正受到大自然的猛烈报复。

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和实践的价值,回归“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适当限制自身的活动,保护环境,在更高层次上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统一。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杨多贵,2005]。

1、自然资源已经极为有限:

20世纪以来,人口膨胀,资源开发过度,各类资源严重短缺,甚至面临枯竭。以土地资源

为例,目前可利用耕地占陆地总面积的8﹪,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0.3公顷。其中开垦一半,其余难以利用。而在水资源方面,淡水占2.7﹪,人类能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占水资源的0.0091﹪,扣除蒸发量实际上可供开发利用的淡水约为37500立方千米。金属矿产资源上,经罗马俱乐部预测,主要金属储量所能维持的年数为:铁173年、铬154年、铝55年、铜48年、铅64年、银42年、锌50年、汞41年、金29年。做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石化燃料,仅再能维持50至100年。自然资源已经极为有限。

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工业革命后,人类文明已高度进化,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

在大气污染方面:温室效应带来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地表大量聚集,截获太阳辐射,同时阻挡地面辐射,导致地表生温;臭氧层遭到破坏,从1979年到1986年,臭氧层厚度全球平均减少5﹪;酸雨:ph值一般低于5.50;生活空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的程度。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监测,我国北京、上海、沈阳、广州、西安等大城市的总污染指数已超过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在水污染方面:当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大约有1/3受到污染。20世纪80年代后,全世界43个国家用水告急。全世界每年因饮水不洁造成的疾病达6亿人次。被人认为最安全的海产食物也富含有害物质,危害人类。而我国占全国水资源36﹪的长江,江水中带有的污染物质达10余种,被污染的江岸达50万米,许多经济鱼类汞、酸检出率很高,有的已失去食用价值。

在固体污染方面:包括工业废渣、生活废物。目前全国城市年产垃圾5000多万吨,粪便3400万吨。城市垃圾正以10﹪的速度增长。

3、自然界生态平衡非常脆弱。

经过各国学者多年的研究工作,使得我们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地了解过去的自然界生态平衡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然而,自然界生态平衡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对她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若想全面、准确地理解地球系统,为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科学理论,我们已经知道的要比我们需要知道的要少得多。我们能知道的,就是自然界生态平衡非常脆弱,尽管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个调节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例如,当今社会广为关注的大气co2温

室效应问题:虽然人们已经从冰芯中了解到过去42万年来co2、ch4等温室气体的变化规律,但是,对于co2和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十分清楚。在短时间尺度上,co2浓度变化与全球温度变化一致;随着大气co2浓度的进一步增加,温度是否会继续增加下去呢?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增加了80×10-6v,我们今天的气候却不比过去更温暖,为什么?中新

世早期全球十分温暖,co2浓度却不高,被称为“没有co2的温室效应”,这又是为什么?

同时,有人认为,co2含量在冰期和间冰期的变化是很大的,足以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也有人指出,过去4个冰期—间冰期旋回大气co2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模式表明,co2(以及ch4)含量也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即co2(以及ch4)含量是气候波动的“果”而不是“因”。这些不一致意见表明,我们对co2的气候效应及环境系统内部的运作过程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又如,全新世中期是气候温暖的时期,但雷州半岛海岸线珊瑚7500~7000ab.p.有9次死亡,说明在全新世温暖期有急剧变冷事件。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冷事件期间,夏季温度与1994~2000年相似,冬季却要低3~4℃,月最低温度可达10.7℃以下,导致珊瑚大量死亡,形成“雷州事件”。

再如,中国罗布泊的干涸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而非洲乍得湖也是在同一时期开始变干,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

温室气体和气候突变等例子说明,地球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是无比精妙的,我们已经认识到的仅仅是冰山之一角;而人类的日益繁盛,又使得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大为增强。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在地球系统的运转中发挥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鲜明的作用,这迫使我们必须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今天的地球系统,关注自然界生态平衡。

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喝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之后,已经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检讨自己的行为,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的和谐统一,保证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健康的走向光明的未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协调发展到失衡,再到新的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

程。

对于人与自然的长久利益与长远发展来说,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扩大了人的责任范围,为人类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尺度,人的一举一动被放在了“人—社会—自然”这一大的坐标系之中,如此就使得人能够逐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人类行为可能给自然界造成的多种结果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人类所应承担的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人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需要和大自然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并不是简单的维持和恢复某种平衡,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的干预,利用自然界的力量使自然平衡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人类必须同大自然协调一致,运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真正实现人类和自然的高度的和谐统一。

(一)从整体上转变人的传统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走出生态环境的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制度上、政策上的改变,需要法律约束,而更重要、更深入持久的是要运用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内在的信念,运用道德的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人类发自于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人与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从而改变人的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的传统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要形成新的道德观念。

目前国外新兴的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到当代已经形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调整个人与集体或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次调整人与自然或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道德基本上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的规范,只是进入本世纪以后道德才真正发展到调整人与自然或环境之间的关系的阶段。

事实上,调整个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调整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道德,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它们往往同时发展或交叉发展,只不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而已。道德不同于法律,在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法律但却可以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道德,至于有关道德的理论或主张则更多。

人与地球上一切生命体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在新世纪里必须树立的新的自然观。这种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完美地实现当代科学和伦理学的结合,这不仅适合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代科学或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深化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人类活动作用与自然的同时,自然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的经济活动只有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环境规律,

才能获得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概念在国际社会的提出,始于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又称“布伦特兰委员会”)发表的著名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于同年为第42届联合国大会所接受。根据《布伦特兰报告》,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可,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尽管尚有若干模糊)。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内容中,可以引申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伦理内涵,不管是适度开发、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还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等等,不难发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伦理内涵仍然是指向人与人之间的,仍然是一种基于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际伦理,同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相比,虽然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巨大进步,但它仍然是一种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可以这样说,可持续发展只是为了明智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它的目标仅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控制自然并让其为人类提供永久的物质利益的保障。

新的生态价值观建立在新的生态道德的基础上,认为“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要求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本身,实行尊重大自然的原则,应该设法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只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应该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大自然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从开发利用自然转变到保护、保存自然,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协调关系和伙伴关系。

(三)以市场机制为手段,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自然生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的破坏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的,而自然生态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中,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佳的综合效益。要处理和安排好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宏观布局,注重和提高生态效率。要树立绿色gdp观,将环境成本纳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体系。

由于环境建设具有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以及综合性、地域性强等特点,针对当前的单一的经营模式,应以市场机制为手段,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从经营体制上进行改革,运用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切实让资源使用者和污染排放者承担相应费用,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创建环境资源市场,如水市场、排污交易市场等,有效降低治理成本。在资源环境相关的公共投资中引入市场机制,大幅度提高投资效益。开展横向联合,建立以资源利用为基础的新的生产经营体制,逐步建立各种诸如农工商联合体等,对自然生态区、风景旅游区以及其他特殊生态区建立生态特区,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将人口控制、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和养育、科研等通管起来,实现开发和保护一体化。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中


《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520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5-1-7 22:24 , Processed in 0.27575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