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回复: 0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精品)

必修5知识点总结

1、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别为角?、?、C的对边,R为???C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

abc

???2R. sin?sin?sinC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a?2Rsin?,b?2Rsin?,c?2RsinC;

abc,sin??,sinC?;③a:b:c?sin?:sin?:sinC; 2R2R2Ra?b?cabc

???④.

sin??sin??sinCsin?sin?sinC

②sin??

(正弦定理主要用来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余的量。)

⑤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无解三中情况) 如: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A(A为锐角)求B。具体的做法是:数形结合思想 画出图:法一:把a扰着C点旋转,看所得轨迹以AD有无交点:

当无交点则B无解、 当有一个交点则B有一解、 当有两个交点则B有两个解。 法二:是算出CD=bsinA,看a的情况: 当a<bsinA,则B无解

当bsinA<a≤b,则B有两解 当a=bsinA或a>b时,B有一解

注:当A为钝角或是直角时以此类推既可。 3、三角形面积公式:S???C?

111

bcsin??absinC?acsin?. 222

2

2

2

2

2

2

4、余弦定理:在???C中,有a?b?c?2bccos?,b?a?c?2accos?,

c2?a2?b2?2abcosC.

b2?c2?a2a2?c2?b2a2?b2?c2

5、余弦定理的推论:cos??,cos??,cosC?.

2bc2ab2ac

(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C的对边,b、6、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设a、则:①若a?b?c,则C?90; c是???C的角?、?、

②若a?b?c,则C?90;③若a?b?c,则C?90.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隔河看两目标A、B,

1

2

2

2

222?

?222?

C、D两点, 并测得∠ACB=75, ∠BCD=45, ∠ADC=30,

∠ADB=45(A、B、C、D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B之间的距离。 本题解答过程略

附: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

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7、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8、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9、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10、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11、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n+1>an). 12、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n+1<an). 13、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即:an+1=an).

14、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5、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a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16、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an与它的前一项an?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

17、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符号表示:an?1?an?d。注: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 an?an?1?d(n?2,d为常数)②2an?an?1?an?1(n?2) ③an?kn?b(n,k为常数

18、由三个数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称为a与b的等差中项.若

O

O

O

O

b?

a?c

,则称b为a与c的等差中项. 2

19、若等差数列

?an?的首项是a,公差是d,则a

1

n

?a1??n?1?d.



an?a1

20、通项公式的变形:①an?am??n?m?d;②a1?an??n?1?d;③d?

n?1

2

an?aman?a1

?1;⑤d?④n?

n?md



21、若?an?是等差数列,且m?n?p?q(m、n、p、q??*),则am?an差数列,且2n?p?q(n、p、q??*),则2an

?ap?aq;若?an?是等

?ap?aq.

n?a1?an?

Sn?

2

;②

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①

Sn?na1?

n?n?1?

d.③2

sn?a1?a2???an

*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n??,则S2n

??

?n?an?an?1?,且S偶?S奇?nd,

S奇a

?nS偶an?1



*

②若项数为2n?1n??,则S2n?1??2n?1?an,且S奇?S偶?an,

??

S奇n

(其中S奇?nan,?

S偶n?1

. S偶??n?1?an)

24、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符号表示:

an?1

?q(注:①等比数列中不会出现值为0的项;②同号位上an

的值同号)

注: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

2

①an?an?1q(n?2,q为常数,且?0)②an?an?1?an?1(n?2,anan?1an?1?0)

③an?cqn(c,q为非零常数).

④正数列{an}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logxan}(x?1)成等比数列.

25、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则G称为a与b的等比中项.若G?ab,则称G为a与b的等比中项.(注:由G?ab不能得出a,G,b成等比,由a,G,b?G?ab) 26、若等比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比是q,则an?a1qn?1.

??n?1?n?m

a?aqa?aq27、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②1;③qn?1mn

2

22

ann?man

q?;④. ?

ama1

*

28、若?an?是等比数列,且m?n?p?q(m、n、p、q??),则am?an?ap?aq;若?an?是等比

3

数列,且2n?p?q(n、p、q??*),则an

2

?ap?aq.

?na1?q?1?

?

29、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的公式:①Sn??a1?1?qn?a?aq.②sn

?1n?q?1??

1?q?1?q

?s1?a1(n?1)

30、对任意的数列{an}的前n项和Sn与通项an的关系:an??

s?s(n?2)n?1?n

?a1?a2???an

[注]: ①an?a1??n?1?d?nd??a1?d?(d可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数列充要条件(即常数列也是等差数列)→若d不为0,则是等差数列充分条件). ②等差{an}前n项和Sn?An2?Bn???n2??a1?

?

?d?

?2?

?

d?d

?n →可以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的充要条件→若2?2

d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若d不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

③非零常数列既可为等比数列,也可为等差数列.(不是非零,即不可能有等比数列) ..附:几种常见的数列的思想方法:

⑴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在d?0时,有最大值. 如何确定使Sn取最大值时的n值,有两种方法: 一是求使an?0,an?1?0,成立的n值;二是由Sn?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与函数对应关系如下:

我们用函数的观点揭开了数列神秘的“面纱”,将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和看成是关于n的函数,为我们解决数列有关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 例题:1、等差数列分析:因为

d2d

n?(a1?)n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n的值. 22

中,,则 .

是等差数列,所以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4

一次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则(n,m),(m,n),(m+n,)三点共线,

所以利用每两点形成直线斜率相等,即,得=0(图像如上),这里利用等差数

列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像,直观、简洁。 例题:2、等差数列

中,

,前n项和为

,若

,n为何值时

最大?

分析:等差数列前n项和可以看成关于n的二次函数=,

是抛物线=上的离散点,根据题意,,

则因为欲求最大。

最大值,故其对应二次函数图像开口向下,并且对称轴为,即当

时,

例题:3递增数列,对任意正整数n,

递增得到:

恒成立,设

恒成立,求

恒成立,即

,则只需求出。

,因为是递的最大值即

分析:构造一次函数,由数列恒成立,所以可,显然

有最大值

对一切

对于一切

,所以看成函数

的取值范围是:

构造二次函数,,它的定义域是

增数列,即函数为递增函数,单调增区间为,抛物线对称轴,因为函数f(x)

为离散函数,要函数单调递增,就看动轴与已知区间的位置。从对应图像上看,对称轴的左侧



也可以(如图),因为此时B点比A点高。于是,

,得

⑵如果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乘积,求此数列前n项和可依照等比数列前111

n项和的推倒导方法:错位相减求和. 例如:1?,3,...(2n?1)n,...

242

⑶两个等差数列的相同项亦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此等差数列的首项就是原两个数列的第一个相同项,

5

篇二:高中数学必修五 知识点总结【经典】

《必修五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解三角形知识要点

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abc

???2R 1、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别为角?、?、C的对边,,则有

sin?sin?sinC

(R为???C的外接圆的半径)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a?2Rsin?,b?2Rsin?,c?2RsinC; ②sin??

cab

,sin??,sinC?;

2R2R2R

③a:b:c?sin?:sin?:sinC; 3、三角形面积公式:S???C?

111

bcsin??absinC?acsin?. 222

2

2

2

b2?c2?a2

4、余弦定理:在???C中,有a?b?c?2bccos?,推论:cosA?

2bc

a2?c2?b2

222cosB?b?a?c?2accosB,推论:2ac

a2?b2?c2

c?a?b?2abcosC,推论:cosC?

2ab

2

2

2

二、解三角形

处理三角形问题,必须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理解斜三角形的四类基本可解型,特别要多角度(几何作图,三角函数定义,正、余弦定理,勾股定理等角度)去理解“边边角”型问题可能有两解、一解、无解的三种情况,根据已知条件判断解的情况,并能正确求解

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4)正弦定理中,a=2R·sinA,b=2R·sinB,c=2R·sinC,其中R是△ABC外接圆半径. (5)在余弦定理中:2bccosA=b2?c2?a2. (6)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S=

1111

ah,S=absinC=bcsinA=acsinB , S=P(P?a)?(P?b)(P?c)其2222

中,h是BC边上高,P是半周长.

2、利用正、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等解任意三角形

(1)已知两角及一边,求其它边角,常选用正弦定理.

(2)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常选用正弦定理. (3)已知三边,求三个角,常选用余弦定理.

(4)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常选用余弦定理. (5)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常选用正弦定理.

3、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常用方法是:①化边为角;②化角为边.

4、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

(1)角的变换

因为在△ABC中,A+B+C=π,所以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sin

A?BCA?BC

?cos,cos?sin; 2222

(2)三角形边、角关系定理及面积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r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p为周长之半

(3)在△ABC中,熟记并会证明:∠A,∠B,∠C成等差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B=60°;△ABC是正三角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B,∠C成等差数列且a,b,c成等比数列.

三、解三角形的应用

1.坡角和坡度:

坡面与水平面的锐二面角叫做坡角,坡面的垂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叫做坡度,用i表示,根据定义可知:坡度是坡角的正切,即i?tan?.

2.俯角和仰角:

h

如图所示,在同一铅垂面内,在目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中,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上方时叫做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下方时叫做俯角.

3. 方位角

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

注:仰角、俯角、方位角的区别是:三者的参照不同。仰角与俯角是相对于水平线而言的,而方位角是相对于正北方向而言的。

4. 方向角:

相对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

5.视角:

由物体两端射出的两条光线,在眼球内交叉而成的角叫做视角

??

第二章:数列知识要点

一、数列的概念

1、数列的概念:

一般地,按一定次序排列成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1,a2,a3,?,an,?,简记为数列?an?,其中第一项a1也成为首项;an是数列的第n项,也叫做数列的通项.

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取值时,该函数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就是这个数列.

?

2、数列的分类:

按数列中项的多数分为:

(1) 有穷数列:数列中的项为有限个,即项数有限; (2) 无穷数列:数列中的项为无限个,即项数无限.

3、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n?的第n项an与项数n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成an?f?n?,那么这个式子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

4、数列的函数特征:

一般地,一个数列?an?,

如果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前面的一项,即an?1?an,那么这个数列叫做递增数列; 如果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前面的一项,即an?1?an,那么这个数列叫做递减数列; 如果数列?an?的各项都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叫做常数列.

5、递推公式:

某些数列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这个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叫做递推公式.

二、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久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

即an?1?an?d(常数),这也是证明或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的依据.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则通项公式为:

an?a1??n?1?d?am??n?m?d,?n、m?N??.

3、等差中项:

(1)若a、A、b成等差数列,则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且A=

a?b

; 2

(2)若数列?an?为等差数列,则an,an?1,an?2成等差数列,即an?1是an与an?2的等差中项,且

an?1=

an?an?2a?an?2

;反之若数列?an?满足an?1=n,则数列?an?是等差数列. 22

篇三:高中数学必修1-5_知识点总汇+公式大全

数学必修1-5常用公式及结论

必修1: 一、集合1、含义与表示:(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2、集合间的关系:子集:对任意x?A,都有 x?B,则称A是B的子集。记作A?B

真子集:若A是B的子集,且在B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则A是B的真子集,记作A?B 集合相等:若:A?B,B?A,则

?

A?B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 不属于:? 空集:?

4、集合的运算:并集: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 A?B

交集:由集合A和集合B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B

补集:在全集U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

记为CUA

5.集合{a1,a2,?,an}的子集个数共有2 个;真子集有2–1个;非空子集有2 –1个; 6.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 奇函数 <=> f (– x ) = – f ( x ) ,偶函数 <=> f (–x ) = f ( x )(注意定义域) 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成轴对称图形;

(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二、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D的函数f ( x ),若任意的x1, x2∈D,且x1 < x2

① f ( x1 ) < f ( x 2 ) <=>f ( x1 ) – f ( x2 ) < 0 <=> f ( x )是增函数 ② f ( x1 ) > f ( x 2 ) <=>f ( x1 ) – f ( x2 ) > 0 <=> f ( x )是减函数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同增异减

三、二次函数y = ax2 +bx + c(a?0)的性质

*n

n

n

?b4ac?b2?b4ac?b2

1、顶点坐标公式:???2a,4a??, 对称轴:x??2a,最大(小)值:4a

??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f(x)?ax2?bx?c(a?0); (2)顶点式f(x)?a(x?h)2?k(a?0); (3)两根式f(x)?a(x?x1)(x?x2)(a?0). 四、指数与指数函数 1、幂的运算法则:

(1)a m ? a n = a m + n ,(2)a?a?a

n

m

n

m?n

,(3)( a m ) n = a m n (4)( ab ) n = a n ? b n

n

?11an?a??nn0mma?(5) ???n(6)a = 1 ( a≠0)(7) (8)(9) a?aa?nnabb??a

n

2、根式的性质

(1

)n?a.

(2)当n

?a; 当n

?|a|??

4、指数函数y = a x (a > 0且a≠1)的性质:

(1)定义域:R ; 值域:( 0 , +∞)(2)图象过定点(0,1)

5.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logaN?b?ab?N(a?0,a?1,N?0). 五、对数与对数函数 1对数的运算法则:

(1)a b = N <=> b = log a N(2)log a 1 = 0(3)log a a = 1(4)log a a b = b(5)a

log a N

?a,a?0

.

??a,a?0

= N

(6)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7)log a (

M

) = log a M -- log a N N

(8)log a N b = b log a N (9)换底公式:log a N =

n

logbN

logba

(10)推论 logamb?(11)log a N =

n

logab(a?0,且a?1,m,n?0,且m?1,n?1, N?0). m

1

(12)常用对数:lg N = log 10 N (13)自然对数:ln A = log e A

logNa

(其中 e = 2.71828?) 2、对数函数y = log a x (a > 0且a≠1)的性质: (1)定义域:( 0 , +∞) ; 值域:R(2)图象过定点(1,0)

六、幂函数y = x a 的图象:(1) 根据 a 的取值画出函数在第一象限的简图 .

例如: y = x y?

2

x?x y?

12

1

?x?1 x

七.图象平移:若将函数y?f(x)的图象右移a、上移b个单位, 得到函数y?f(x?a)?b的图象; 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八.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

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平均增长率为p,则对于时间x的总产值y,有y?N1(?p)九、函数的零点:1.定义:对于y?f(x),把使f(x)?0的X叫y?f(x)的零点。即

x

.

y?f(x)的图象与X轴相交时交点的横坐标。

2.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 曲线,并有f(a)?f(b)?0,那么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 使得f(c)?0,这个C就是零点。

3.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给定精确度?)

(1)确定区间?a,b?,验证f(a)?f(b)?0;(2)求?a,b?的中点x1?

a?b

2

(3)计算f(x1)①若f(x1)?0,则x1就是零点;②若f(a)?f(x1)?0,则零点

x0??a,x1? ③若f(x1)?f(b)?0,则零点x0??x1,b?;

(4)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若a?b??,则零点为a或b或?a,b?内任一值。否 则重复(2)到(4)

必修2:一、直线与圆 1、斜率的计算公式:k = tanα=

y2?y1

(α ≠ 90°,x 1≠x 2)

x2?x1

2、直线的方程(1)斜截式 y = k x + b,k存在 ;(2)点斜式 y – y 0 = k ( x – x 0 ) ,k存在; (3)两点式

y?y1x?x1xy

(x1?x2,y1?y2) ;4)截距式 ??1(a?0,b?0) ?

aby2?y1x2?x1

(5)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0)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4、两点间距离公式:设P1 ( x 1 , y 1 ) 、P 2 ( x 2 , y 2 ),则 | P1 P2 | =5、点P ( x 0 , y 0 )到直线l :A x + B y + C = 0的距离:d?

x1?x22?y1?y22

2

2

Ax0?By0?CA?B

7、圆的方程

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P(x0,y0)与圆(x?a)2?(y?b)2?r2的位置关系有三种若d?

则 d?r?点P在圆外;d?r?点P在圆上;d?r?点P在圆内. 9.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

222

直线Ax?By?C?0与圆(x?a)?(y?b)?r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d?r?相离???0;d?r?相切???0;d?r?相交???0.

10.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O1O2?d

d?r1?r2?外离?4条公切线; d?r1?r2?外切?3条公切线;

r1?r2?d?r1?r2?相交?2条公切线; d?r1?r2?内切?1条公切线; 0?d?r1?r2?内含?无公切线.

11.圆的切线方程

(1)已知圆x?y?Dx?Ey?F?0.

①若已知切点(x0,y0)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其方程是

2

2

D(x0?x)E(y0?y)

??F?0. 22

D(x0?x)E(y0?y)

??F?0表示过两个切点当(x0,y0)圆外时, x0x?y0y?

22

x0x?y0y?的切点弦方程.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70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5-1-9 20:04 , Processed in 0.34039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