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回复: 0

2017成都三诊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2017年成都一诊作文题解析

2017年成都一诊作文题解析

一、【原题回放】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①2012年8月13日,在北京,3岁男孩明明在京旺建材城门口踢球时,不幸坠入一口深95米、直径42厘米的空调井中。明明最终没有救上来,因打捞难度巨大,孩子只能就地掩埋,长眠井下。

②2016年11月6日,保定6岁男童聪聪跟着父亲在地里收白菜时,不慎跌落40米深的枯井中。消息传出后,当地各方力量一直不间断实施救援,热心人士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并送来物资、现金等物品,形成强大的后勤保障,试图联手创造一个生命的奇迹。2016年11月10日夜间,坠井男童被发现,奇迹却没有发生,孩子不幸已无生命体征。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专家解读材料内涵

【唐焱——石室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

成都市“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语文作文试题,以两则新闻为作文材料,要求学生就材料谈谈自己的思考。其作文材料的选用充分体现了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关心社会、思考现实的命题思想,作文题型则保持了全国高考作文意在突出学生分析问题,理性思辨能力考查的命题形式。

对于本届高三学生来讲,“一诊”作文的难度应该不大。

“一诊”作文提供了两则材料,分别简述了2012年8月、2016年11月2个幼小的孩子不幸坠入深井,虽经大力营救但最终遇难的事件,要求学生就“材料引发的思考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

从立意来讲,本作文属于多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不能只从一则材料而必须综合两则材料进行审题和立意,所提炼的作文观点,不仅要体现正确的“三观”,还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两则材料的整体理解和概括。从写法来讲,本作文应当是以“任务驱动型”的“时评文”为优选。学生采用“时评文”的写法,更能够使文章紧扣具体的事件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传达自己的真实思考和情感,更能够使文章展现认识深刻、言之有物,逻辑周全、有条有理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就本次作文试题来看,一下的立意的角度可做参考:

1.奇迹不一定会发生,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

2.不要再让深井吞噬更多的生命。

3.成功救援的奇迹远比不上不再发生灾难的奇迹。

4.痛定思痛,防患未然。

5.因为年幼,所以必须给予更多的关切和保护。

【孙继良——成都外国语学校语文特级教师、高三年级主任】

这次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注意认识问题的深度性、与社会生活结合的紧密性,要求考生关注时事,关注生命。题目中给出了两个材料,其实与如今中、高考强调的立德树人核心是一致的,选材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如果要立意的话,大概有4个立意角度:

一、是枯井吞噬生命,温情(善良)感动人心。这两个材料都体现了人们的温情和善良,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二、探问坠井事件的背后,拷问成人的责任和良心。通过坠井事件来探究他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这一事件的发生,是成人责任心的缺失,以及部分人良心的泯灭,在修建完之后不收尾不善后,留下许多的安全隐患,这是当下社会的一种通病。

三、掩埋隐蔽的“枯井”,诊视宝贵的生命。从事件之中吸取教训,“枯井”不仅是枯井,更是指导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四、竭力拯救危难固然让人欣喜,不让危难发生更加难能可贵。这一立意主要是从让人们防患于未然着手。

立意之后,学生在写作中还要注意,作文题目明确写到“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既然是引发的思考,就不能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因此在写作时就不能完全不谈这个材料,要有对材料的适当分析,也要有所延伸拓展。这次一诊的命题方向与全国卷契合,作文的命题思路也是一致的,在以后应对二、三诊、高考的作文训练过程中,学生要更多地注意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不能丢。在积累材料、写作中,务必注意关注社会、关注时事,要求材料尽量新一点,写作的话题尽量靠近社会现实。不是仅从文章的框架结构和语言上去打造,一定要高度重视内容和情感,所以尽量多积累与社会生活时事结合的紧密的素材,多看新闻、多思考新闻。

【邵培德——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语文特级教师】

高考自前两年使用任务驱动型作文以来,社会反响很好,此次成都一诊,也采用了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为两则材料,两小孩都因不慎而落井死亡,对此不幸事件,请写出自己的思考和理由。对作文材料的理解并不难,而对问题的思考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则需要真本领。这个本领,绝不可像以前写材料作文那样,谈古论今,套古今中外名人典故来夸饰缀文;驱动型作文就是要切切实实就事论事,谈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谁能据理论事,找出问题发生之因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谁才算有真本领,获得作文高分。

成都一诊的作文出得好,好在材料出自现实生活,好在学生都能写而不易产生偏题跑题的现象。但是真要写好作文也难,难在平时学生埋头读书而很少关注社会生活。如此,当他们面对这些材料时,往往会谈不出多少理由,找不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当然如有学生能据理而论,解决方法得人认可,那就是一篇可喜可贺的好作文了。

根据高考作文和一诊作文的导向,今后的高三复习,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因为这是今后作文出题内容的趋势;作文复习,要针对性练好任务驱动型作文,找一些公务员申论考试中的优秀论文给学生以指导。

二、【立意分析】

本次作文属于材料型作文,而且属于材料叠加型。对于这种作文,在审题时,要采取先求交集再找差异的方法。即两则材料共同的核心材料是什么,两则材料核心差异又是什么。

按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得出两则材料共同的核心材料面对孩子坠井这个事实,政府都在第一时间采取营救。材料的差异在于,材料一政府营救不彻底,也没民间力量的参与,材料二不仅政府积极营救,而且汇聚了民间力量。

审题的误区,考生只抓一个材料,要么着力于材料一,要么着力于材料二。得出《井盖到哪里去了》《团结就是力量》《爱心汇聚力量》《谁偷走了井盖》等立意,这些立意都存在问题,有的算合题,不是最佳立意。

实际上,两则材料都在讲营救孩子,但材料一隐含着政府在施救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因代价太大,就地掩埋孩子,施救不彻底,着眼于代价,将物的价值置于首位。而材料二,政府和民间力量一道彻底施救,将人的价值置于首位。

所以,本次作文的比较好的立意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人的生命利益至上》《人的生命大于天》等。

至于网络上,有人分析本次作文立意为《你尽可以消灭他,但却打不倒他》,完全是不责任的分析,我不知道这个立意是从哪里掉下来的。关键是这种作文立意分析在朋友的微信圈里流传,以讹传讹,贻害无穷。

还有,本次作文在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我猜想,能正确立意的学生不多。“一诊”考试作文考材料作文,而是材料叠加型,这是出乎我们一线教师意料的。这个作文材料新鲜,很有时代性,引导考生关注时代,而且关注人本身,在这一点上是值得称道的。

考场作文:

大批挖掘机救男童,行动远胜于说风凉话

11月6日上午,河北保定蠡县中孟尝村一名6岁男童不慎掉落到约40米深的枯井。11月9日凌晨,蠡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吴素杰在救援现场称,有500名救援人员及140余台车辆在现场。其中一些人员和车辆来自邻县。救援行动接受社会捐款超过10万元人民币,社会各界捐赠食物、生活用品、药品等物资2400多件,捐助柴油13吨。

类似的“全民救援”行动确实不多见,因为一起男童不慎落井的意外,当地部门动用大批挖掘机救人,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是噱头。热议可以,但请带着善意。人命关天,不计代价的救援才能彰显大爱。

少数围观者持有的“值不值”的论调,是缺乏人道关怀的。不管是不是噱头,救人是最基本的人道考量。挖掘机昼夜不停地工作,正是基于最原始的善心。在此次救援行动中,众多社会资源的同时联动——媒体、消防部门、宣传部门、普通民众……都在全力付出,缺少其中任何一环,救援行动都不会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旁观者没有必要深究是否有炒作之嫌,救援行动能否成功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舆论场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但凡有爱心范本或者文明事例出现,总有质疑者站出来。不可否认,剖析真相确实需要质疑。不过,相比质疑,更重要的是善意的解读。解读某个事件,首先需要以严密的逻辑理性评价,避免陷入习惯性批判。

基于个人主观的认知经验,很多人容易将“80多台挖掘机救人”视为小题大作。可若放在实际情境中,人的生命是无法用价值论衡量的。相比于看热闹说风凉话,实际行动才更具价值。在意外和灾难中,个人所体验到的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才让救援显得如此重要。灾难无情人有情,绝非简单的煽情。

深井救人 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

11月10日深夜11点多,长达107小时的生死救援,走到了终点,奇迹并没有发生。深井之下的小聪聪被救上来的时候,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但是,这场规模浩大的救援是“失败”,乃至是“没有意义”的吗?当然不是。

救上来的是冰冷的遗体,却给了无数生者希望——相信今后我们的生命也将如此被严肃对待,我们对社会的期待和信任在潜滋暗长。

这四五天来,100台重型机械奋力施工,在现场挖开了纵横一公里的巨型深坑,宛如一座露天煤矿;当地官员、消防战士以及各地赶来的志愿者,近千人挥汗如雨,甚至冒着塌方的危险,进行人工挖掘;当地村民、企业家各尽其力,慷慨解囊,救援过程中仅接受的鸡蛋就多达2200斤,方便面多达2100箱……更不必说,数以亿计的网友在屏幕前为孩子祈祷。

救援历程是漫长和曲折的,在救援进入最后阶段,却仍没有在井底发现孩子时,曾经有人疑问:整个事件是不是一次乌龙事件,乃至恶作剧?进而开始怀疑,花费这么大精力、财力去救一个“普通孩子”,是否值得?

要说明的是,孩子失踪之后,在生命探测仪等仪器对井里进行探测,“仅发现孩子玩具,没有探测到生命体征”的情况下,在明知道40米深井的开挖工程量极大的情况下,蠡县当地政府还是本着“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惜一切代价展开营救。河北蠡县,这座县城,是值得致敬的。何谓生命无价?这就是!

我们始终相信每一条生命都该被严肃对待,哪怕平时看起来是如此卑微。这次救援事件无疑树立了一个生命的标杆: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不该放弃。这是对危难中的公民的承诺,也是对每个公民的承诺;因为有了这种庄严承诺,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安全,我们对未来才会更有美好的预期。

“吃人”的机井到底谁负责

这些天,河北保定那个坠井的6岁男孩的命运牵动了很多善良的心。这个孩子是那么无辜,却是如此不幸,不过是和自己的父亲去菜地摘几棵白菜,就和死神发生了交集。没有天灾,也没有什么不可救治的疾病,仅仅是因为那个早就令人诟病的小小机井。

尽管从政府到民间,围绕着这个幼小的生命展开了一场爱心大救援,动用了上百辆车辆,500多人参与进了救援的队伍,其过程闪现了很多人性的光辉,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可惜,死神没有因此退却,这个无辜而幼小的生命,依然是静静的走了,留下他曾经的玩具,诉说着他在人间曾有的快乐。

还有什么样的事情能比面对如此无辜的生命猝然而去,更加令人悲痛的事情吗?更何况,这样的悲剧本有一千个理由可以避免,比如,当天留在家里,或者脚下的步点稍微偏那么一点,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就会变得完全不同,现在或许还能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欢快的撒娇。

但命运不能假设,尽管这不是机井第一次杀人,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悲剧在一个最不经意的瞬间,突然降临。

井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它的使命绝不该是用来吃人的,他本是人类探索地下资源的最有效的窗口。让更多的人获得地下的水源,现在的很多公共设施,因为穿梭于地下,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操作井,方便人们维修。如今遍布于很多农村的机井,也是传统水井的换代,只是因为用水泵抽水,所以井口就主要围绕水泵而定,多为30公分左右,但就是这样一个很随意的数字,成为吞噬孩子无解的陷阱。

因为这样的一个井口,恰好可以陷落一个孩子,却让成人无法进入,这就意味着,孩子一旦跌入,就基本没有获救的机会,因为具有救援能力的成年人要么根本进不去,要么勉强塞进去后也没有任何实施救援的活动空间,唯一可行的救援方法就是在旁边再打一个井,从侧面穿进去,但脆弱

的生命经不起这样的时间成本。

这就带来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些废弃的机井,其结构本来是如此不利于救援,在其废弃以后为什么不能就地掩埋呢,既然它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为什么不能归于其原来的样子呢,在自己的身后留下如此危险的一个尾巴,仅从做人的角度是不是就非常不道德呢?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近年来机井吃人的事屡屡上演,舆论一再看到救援的感天动地,但是在救援失败之后,反思和问责却总是看不到。对于机井的管理,很多地方政府有规定,要求“一人一井”,每个井都要有人员管理。但如果管理人员没有做好安全防范,该承担什么责任?或者机井废弃之后,到底由谁来善后?这些本该责任到人的管理,现实却总是太过含糊。

一再上演的悲剧,说明基层的社会治理太过粗放。不能总是以孩子的生命为代价敲响警钟,地方政府不能陶醉于积极救援所收获的赞美,而是要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对于机井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把废弃的机井统一填满处理,对有安全隐患的机井补上安全措施。这是对那个不幸孩子的最好告慰。

篇二:2017成都一诊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

篇三:2017成都 一诊 语文word版+答案

成都市高2014级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汉时期的青砖与古瓦。它们历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世界与美好愿景。秦兵马俑的千军万马与气势万钧,见证了秦代制陶技术的高超。用这种技术去制造宫殿上的陶瓦,不难想见它们的坚固与华戋。精美的陶瓦被广泛用于秦阿房宫的营建。因为瓦当向外,所以或印图案,或刻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它们承栽着精美而丰富的图文,就像秦汉建筑上的“徽章”,宣告着早期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现在出土的泰代瓦当上,图像多为鹿、豹、鱼、鸟等动物纹。这种动物情结源自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此后,汉承秦制,国力更加强盛,建长乐等四十余座宫殿,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瓦当最为出色。四神兽瓦当的构图饱满得当,造型夸张,气势磅礴,雍容堂皇。时至今日,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除了动物纹饰,云纹瓦当也广为使用。云纹瓦当成为图案瓦当的主流与秦皇汉武等帝王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不无关系。而瓦当纹饰发展到西汉时,又出现了文字瓦当。“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就表达出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人们的普遍愿望。西汉留下的金石文字甚少,瓦文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极富意味的篆法变化丰富,又浑然天成,即使今天的篆刻、书法名家也要自叹不如。

在砖上印画、施彩,最早是在战国,但真正蔚为大观并成为一种艺术,则在两汉。这些砖,被称为“画像砖”,它们用于一般的建筑或墓室装饰。对后人而言,“画像砖”的“画像”意义更要大于“砖”。这些砖上,有的描绘的是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宴飨、乐舞、狩猎、市集等等,有的描绘的则是骏马、龙、虎、鹿、飞禽等动物与神兽,从地上的农耕渔猎,到天上的天马行空,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无所不包,宛如一部汉代“百科全书”。

因为砖块疏松,并不易精雕细刻,所以画像砖的画面往往疏朗简约,没有那么多的细节刻画,有的甚至进行了夸张变形。这些“画”表现在砖上,大多数是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然而简洁的造型并没有削弱其艺术表现力,反而集中的暗示、渲染出了一种情绪与气氛。汉画像砖里,很难看到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运动与韵律正是汉代艺术风格的真实写照。 壮丽的秦汉宫阙早已不知去向,但组成它们的青砖古瓦却常见诸文人桌案。古人早期制砚,多为陶砚,所以陶制的秦砖汉瓦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注重文脉延续的文人的视野。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文人雅士把古代砖瓦做成砚台,到了清代,砖瓦砚更成为一时风尚。

(摘编自《一砖一瓦亦风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陶瓦的坚固与华美,得益于高超的制陶技术,而刻印其上的文字和图案,更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了解到那一段历史。

B.秦瓦当上多印刻鹿、豹、鱼、鸟等动物纹,这反映出秦人具有动物情结,而这种情结来源于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

C.汉代画像砖的内容无所不包,既描绘了多种动物神兽,也再现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生活 与美好愿景,堪称汉代“百科全书”。

D.汉代画像砖追求对线条的大量运用,使它多具动感和韵律,很少有完全静止或者构图 均衡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秦代至汉代,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力的进一步强盛,汉代瓦当图案的艺术性 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

B.被广泛用于阿房宫的瓦当向外的一面上或有图案或有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

体现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

C.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为代表的汉代瓦当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四神兽的造型 在当代设计中普遍得到运用。

D.画像砖的砖块疏松不易精雕细刻,多数刻画只呈现出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 条,这反而成就了其对情绪与气氛的暗示、渲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瓦当的纹饰能够传达很多信息,比如“长生无极”等文字瓦当能直接表达当时统治者渴 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

B.西汉时期的文字瓦当不仅是研究西汉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又是研究篆刻、书法

艺术的重要宝藏。

C.对后人而言,汉“画像砖”已经不是单纯的建筑构件,它的意义还在于能真实地反映出 强调运动与韵律的汉代艺术风格。

D.秦砖汉瓦并没有随着早已不知去向的秦汉宫阚而消失,在后代常被文人雅士制成砚

台,用以延续秦汉艺术风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下雨天,潮腻腻的,二·辆黑色轿车拐进弄堂,右边车门打开,一个白了大半头发的男人下车,身着藏青色冲锋衣,洗得发白的牛仔裤,棒球帽随即戴上,帽檐压得很低。从不同方向射过来的目光触不到被遮住的眼睛,只好在帽檐上稍作停留——那儿,有一处边角绽了线。李安脱了帽,向室内所有陌生人微微颔首,典型的李安式微笑浮现——一种统一了谦逊、羞涩、无奈、温柔、纯真诸多色彩的表情。

牵安的胞弟李岗说,谦谦君子是李安的禀性,他待人诚恳,待电影诚恳,待电影公司与同僚诚信,不乱用投资人的钱;他的镜头和叙述,不晦涩,不说教,有留白,有余韵,平静灵秀,对得起观众。李岗说,同时存在一个他不太能把握的“西方的李安”。他看李安的毕业作品《分界线》,看《理性与感性》,看《卧虎藏龙》,都有那种陌生感。

《分界线》从1982年开始拍摄,1984年作为毕业作品亮相,“《分界线》从上字幕开始就令人耳目一新——那是二胡和琵琶的音乐,但很明显是经过西方音乐熏陶后的那种感觉,不是简单地照搬东方音乐。这使得这部片子得以鹤立鸡群,脱颖而出。”柯林曼教授说,他正是这部当年学生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见证人。

从某个角度望过去,李安像古代人,没有近人彪悍的“自我’’——也有可能,他内在的“本我”已经强大到超越了形式上的“自我”。他的做小佚低不是一种姿态,更像是一种习性。他待人接物的方式是儒家的,彬彬有礼,不远不近,但又是重人情的。1993年《喜宴》在柏林电影节拿了金熊奖,李安穿件旧羽绒服去领奖,正下雪,媒体一拥而上,朋友迅速扒下他的旧羽绒服,把自己的呢子大衣往他身上一披,让他走上红毯。那天晚上很冷,朋友始终穿着单薄的西装,手里拿着他的羽绒服,李安说,他很长一段时间心里都记挂着这件事。

换个角度看,他又是极新颖极现代的。他对电影新技术毫不迟疑的拥抱,抓住电影每一寸“着色相”的机会求新求变,好像始终停在18岁。《绿巨人》是根据畅销漫画书改编的,开场镜头以“闪电交错”的方式呈现,典型的恐怖片开场;然后是分割画面;狂放的剪接。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

流》,造浪,驯虎,拍真人3D,登峰造极。只有当说英语的李安讲出他脑子里在琢磨什么,听到那些带着纽约腔的“这很过瘾”“十分有趣”“这太爽了”,听他讲11月11日即将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你才有可能触到一点点18岁电影少年的狂热和勇敢,瞥到一眼那个一往无前伺服电影的王的影子。

李安电影的天分,借李岗的话,像麻将中的“五门齐”。电影的声、光、影、剪接,他都在行,会玩很多手段;他又深迷戏剧,懂得起承转合与冲突,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一百多年前张之洞一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出了一种在困局之中不得不变又试图在根基上自我保全的态度;传到李安父执辈手里,就是新学育人、富国强民;传到李安手里,就是在电影里对东西方文化的扬弃——东方的伦理和情怀、西方的视角和手法。

《推手》结尾,两位老人在夕阳余晖里喃喃道:“没事,没事。”《饮食男女》结尾处,父女共扶一碗汤。《断背山》里,拍得像中国山水画一样的美国中西部……这是李安的品味。中国人的山高水长、忠与孝、含蓄与厚道,是从父母亲那里接过来的对中原文化的缅怀和想象。当李安遇见代表西方文化的优秀电影人,他们碰撞,互相讲解,来回切磋,妥协,发展出一种新的电影语言,一种寻求最大公约数或最小公倍数的世界语言。不管形式题材如何变化,技术如何酷炫,到最后,打底的都是那个李安。

“从工作的角度而言,我不会去分华语电影还是美国电影。从认同的角度来想,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华人电影工作者。支撑我的是非常中式的精神,回到中国拍片时,我也会灵活采用许多来自美国的元素来改变我拍摄华语电影的方式。”

(摘自李宗陶《画在人心的苦闷上:李宗陶艺术访谈录》,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分界线》虽是李安学生时期的电影作品,但在配乐上已经呈现出了中西方文化相结合 的特点,正是这种特点使它与众不同。

B.李安内在强大,不需要用外在的彪悍和张扬来彰显自己,人们能看到一个彬彬有礼、重 人情的李安。这是李安在行为上的“做小伏低”。

C.由于对电影的狂热和勇敢,李安追求在各种不同的东西方题材的电影中,既讲好戏剧

故事,又玩好各种高科技手段。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在李安的电影里就是用西方的视角和手法抒发东方的伦理 和情怀,支撑李安的还是非常中式的精神。

5.文章开头部分描写了李安的出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6.李安的胞弟李岗评价说存在一个“西方的李安”。他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章加以探

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手艺

孙如静

老罗头从县城回来了。前些日子,他总觉得日子过得不太顺心,像是缺少些什么东西。按理来说,儿子当上了副县长,儿媳妇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可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呢?

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家里有一个漏水的盆子,他举起盆子,一线阳光透过小孔落在他昏暗的眼睛里,多么熟悉的动作,多么熟悉的感觉啊。老罗头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了,他怀念自己的手艺——补锅。

晚上,老罗头连夜收拾包袱,他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回老家。

终于回到老房子,老物件还在,老罗头简单地收拾一下,中午时分,就在门口架起了火炉,抽起大风箱,清清嗓子大声喊,“补锅啰一,补锅啰一”。这两嗓子把隔壁的长河老爷子喊出来了,老

爷子一看到老罗头,顿时脸上乐开了花。来到老罗头的小摊前,咣当一声,好家伙,几个盘子,一个水壶,两口铝锅,全撂了下来。老爷子笑着说,老伙计,你不在的这几年,我把家里漏水的锅碗瓢盆都攒起来了,就等着你的大风箱又抽气了。一声老伙计,让老罗头听着心里暖暖的。

老罗头使劲地抽了抽大风箱,火炉伸出长长的舌头,火舌欢快地舔着黑黑的锅底,老罗头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蜗,再把坩埚埋进火炉中间,等了许久,铁锅片熔化成红通通的铁水,他迅速舀出铁水,倒在一块柔软圆圆的毡子上,晃了几圈,铁水就变成了一粒圆圆的金属球,然后把金属球对准盘子的漏洞,轻轻一挤,用力一压,漏洞瞬间消失了。接下来是进一步验证,用补好的盘子舀上半勺水,高高举起,“看,滴水不漏!”老罗头得意地说。长河老爷子说,老罗头.几年不见,看来你的手艺还够火候哦。老罗头拍拍胸脯说,“功夫在这里,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

老罗头每天从大清早坐到傍晚,路人就像一阵风一样从他眼前飘过。除了长河老爷子和几个老伙计偶尔来陪他说说话以外,几乎没有人在他小摊上停留。当年老罗头的手艺可是个绝活啊,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呢。

看着满脸愁容的老罗头,长河老爷子叹了口气说,现在人家都用电饭锅,高压锅,电磁炉了,那些家用电器五花八门的,哪还用得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铁锅啊。哎,也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喜欢那股烟火味了。这番感慨让老罗头心里有了郁结,没两天,竟然病倒了。

这下可把他的儿子急坏了,心想,老头子不跟着自己好好享福,一个人跑回老家瞎折腾,把自己折腾到医院来了。住了几天医院,找不到病因,却也不见好转。

最后,还是长河老爷子说了一句,你爸这是,病,心病还要心药医啊。儿子吩咐一声,手下人立刻到镇上各家各户,到废品收购站去搜索,去收购,很快给老罗头找未了活。

听说有人找他补锅,老罗头腾的一下从病床上坐起来,病全好了。一只小火炉,一个大风箱,老罗头的补锅小摊又开张了。

原以为一切恢复平静。没想到有好事者在闲聊中提到,老罗头补的锅都是他儿子高价收购来的。偏偏这些闲聊又被老罗头听到了。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阵急火攻心,老罗彻底倒下了。老罗头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一句话,不要把我放到那些坛子罐子里,要把我放到补好的锅里,那里暖和。 (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对老罗头补锅的过程描写详实、细腻.这既表明了老罗头技艺的娴熟,又增强了作 品的真实性。

B.长河老爷子对时代的感慨让老罗头心中郁结并病倒,可见老罗头执着念旧,无法面对

自己手艺将逐渐被淘汰的现状。

C.从当年“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到如今“几乎没有人停留”,鲜明的对比,巨大的落差,表明 了时代变迁的必然。

D.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本是尽孝,却由于好事者们的闲聊而使老罗头一命呜呼, 小说借此表明了人言可畏。

E.死了要把自己装在“补好的锅里”,因为“那里暖和”,老罗头的临终遗言体现了他内心 的孤独,对补锅手艺的自信。

8.文章写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4分)

9.小说以“手艺”命名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矼,唐丞相知古后也。绍兴元年,会星变,矼力言大臣黜陟不公,所以致异。上识其忠,擢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内侍李廙饮韩世忠家,刃伤弓匠,事下廷尉。矼言:“内侍出入宫禁,而狠

戾发于杯酒,乃至如此,岂得不过为之虑?建炎诏令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于是廙杖脊配琼州。刘豫挟金人入寇.宰相赵鼎决亲征之议,矼请扈从,因命督江上诸军。时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大将权均势敌,又怀私隙,莫肯协心。豇首至光世军中,谕之日:“贼众我寡,舍力犹惧不支,况军自为心,将何以战?为诸公计,当思为国雪耻,释去私隙,不独有利于国,亦将有利其身。”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上至平江,魏良臣、王绘使金回,约再遣使,且有恐迫语。矼请罢“讲和”二字,饬厉诸将,力图攻取。会金屡败遁去,使亦不遣。八年,金使入境,命矼充馆伴使,矼言:“顷任御史,尝论和议之非,夸难以专论。”秦桧召矼至都堂,问其所以不主和之意,矼具陈敌情难保,桧谕之曰:“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矼曰:“相公固以诚待敌,第恐敌人不以诚待相公耳。”桧不能屈,乃改命昊表臣。诏金使入境,欲屈己就和,令侍从、台谏条奏来上。矼言:“贼豫为金人所立,为之北面,陛下承祖宗基业,天命所归,何藉于金国乎?陛下既欲为亲少屈,更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九可行者行之。搢绅与万民一体,大将与三军一体,令陛下询于措绅,民情大可见矣。欲望速召大将,详加访问,以塞他日意外之忧。大将以为不可,则其气矗坚,何忧此敌。”未几,丁父忧。免丧,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不就。改提举太平兴国官,自是奉祠,凡四任。丁内艰以卒。

(《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五·魏矼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B.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C.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D.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1L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黜陟,指官吏的降免或升迁。古代“擢”“迁”表示晋升官职,“谪”“左迁”表示贬官。

B.扈从,皇帝出巡时的护驾侍从人员,此指宰相赵鼎主张亲征,魏矼请求跟随皇帝前往。

C.北面,方位词,指面朝北方。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面向北方,表示臣服。

D.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丁艰”即“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须停职守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矼忧心朝政,主张严明法纪。发生星变时,他趁机进言,指出官吏任用制度上的过 失;当内侍李廙犯法时,他力主严加惩戒。

B.魏矼有大局观念,能团结人心。刘豫入侵时,他亲自到军中说服刘光世放下私仇为国 雪耻,此举使韩世忠、张俊感动并协同作战。

C.魏矼忠心耿耿,反对讲和。面对金人的胁迫,他请求皇上激励众将再战;当秦桧希望 说服他时,他加以拒绝,指出秦桧之失。

D.魏砭言辞犀利,见识超人。他认为皇上承袭祖业,不需要依靠金国,应该顺应民意,考 虑长远,了解民情,坚定军心,以与敌人对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炎诏令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乞申严其禁。(5分)

(2)陛下既欲为亲少屈,更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久可行者行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2017成都三诊》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694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5-1-10 02:25 , Processed in 1.52856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