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全词翻译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全词翻译赏析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帘栊]窗帘。栊,窗棂。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译文2】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译文3】 百花凋落后西湖依然美好,满地落花残红,漫天飞絮蒙蒙,垂柳轻拂栏杆整日吹着轻风。 笙歌唱罢游人纷纷归去,这才觉得春去楼空,慢慢放下窗帘,见双燕归来疾飞在细雨中。
【评点】
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词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词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起句统领全篇,“群芳过后”的西湖,让人顿觉惋惜伤感,但词人却觉“好”,足见其心情闲雅舒适而又情怀旷达。下面三句分写“西湖好”,铺陈渲染首句。“狼藉残红”满地落花残红,写西湖岸边地面之“好”;“飞絮蒙蒙”,漫天柳絮飞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掩映着华丽的栏杆,随着和煦的春风摇曳起舞,写周围环境之“好”。这三句具体描写“西湖好”,反衬出词人的幽微的情态。
“笙歌散尽游人去”承接上片“尽日”,展现出此时环境之清幽,然“笙歌”未散,“游人”未去之时,西湖的笙歌繁华可想而知。所以“始觉春空”,这才觉得春去楼空,于是慢慢地“垂下帘栊”,却看见双燕穿过濛濛细雨翩翩而归。“细雨中”呼应上片“尽日风”,点明了气候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时间的推移。词中多用白描手法,尤其前后两结,虽无修饰,却颇耐人寻味。刘永济《词论》曾赞:“《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 整首词情景交融,以动显静,动静交错,而语言清丽,风格空灵。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评价曰:“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
人去之静。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
[赏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词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这首词咏赞春末夏初的西湖风光。全词既赞美春末西湖动态的繁富美,又欣赏静态的闲淡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表现出词人重视人文景观的审美意识。上阕写自然,下阕咏人事。“游人去”与“双
燕归来”互为映对,极巧妙地表现出变化的布局技巧,曲折而有韵味。风格空灵、淡远。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篇二: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三)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 祝考试顺利 ★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寥廓(ku?)谦逊(xùn)彳 亍(chì chù)长歌当哭(dāng) .....
B.方遒(qiú)屠戮(lù) 愤懑(mèn)嘉言懿行(yí) ....
C.鲰(zōu)生彘(zhì)肩攒射(cuán) 生杀予(yù)夺 ....
D.殒身(yǔn)颓圮(pǐ) 箕踞(jī jù) 涕泗交流(sì)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涟漪踌躇气势磅薄 诎诎逼人
B.萧瑟寂寥张灯结彩 星辉斑澜
C.尸骸作揖叱咤风云 迥乎不同
D.夜缒诽红黯然失色 博闻强记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2011年春运于近日落下帷幕。本月25日,全国铁路旅客运送量达到2096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7%。
② ,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透露,“平顶山天价逃费案”的再审开庭将进行现场直播,更好地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③功夫明星李连杰被传加入新加坡国籍一事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口诛笔伐,虽然有些网友们的观点不无道理,但在今天这种事情也 。
A.截止 日前 无可厚非B.截至 日前无可厚非
C.截至 目前 无可非议D.截止 目前无可非议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如果头脑迟钝、麻木的话,不知不觉就会使他人陷
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
B.小周这次获得头奖那是预料之中的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嘛!组委会的颁奖.........
是
早就谋划好了的。
C.历来人们都称颂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我认为如果单从这个角度理解“刺......
秦”
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D.大堰河逢人便夸赞自己的儿子,就连做梦也情不自禁地盼望儿子得到幸福。 ....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利比亚局势目前尚不明朗,为了尽快将尚在该国的我国公民接送回国,中国民航局今天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大规模运送任务。
B.美国国家安全局凭借20世纪40年代与英国、加拿大等国签署的《五国情报交换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套监控系统,具备全面监听手机、传真、电子邮件等通信手段。
C.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将推出七期特别节目,目的就是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自救自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D.著名非官方影评人周黎明认为,《国王的演讲》在奥斯卡上大获全胜的主要原因反映了美国好莱坞对纯美国式影片的不自信。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B.《魔戒》这部电影我可没看,不知道你看过没有?
C.人言可畏吗?答:可畏,又不可畏。可畏者,舆论能形成压力;不可畏者,人们常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D.上课铃已经响了,可教室里还空着五、六个座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7--9题。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造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个时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选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炫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蒙眬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等。
7.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 )
A.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个时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B.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含了历史的审美因素。
8.第二段画线的句子“某些特定的内容”主要指的是( )
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主观因素。
D.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地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体系,但将来必定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得以升华。
C.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D.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拓展、深入探索和建筑学健康发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初,霍氏(指西汉权臣霍光子孙)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注:突,烟囱),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臵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座,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官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禅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汉书〃霍光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11.下列句子全都为“霍氏诛灭”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
①霍氏奢侈
③霍氏秉权日久
⑤大将军霍光从骖乘
A.①④⑤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徐生认为,人君倘若爱护臣子,就不应该让臣子生活奢侈,并且不让他们长期秉权。
B.霍氏诛灭后,徐福上书朝廷,说明自己察微知著,建议皇上抑制霍氏,论功更应受赏。
C.在文中“焦头烂额为上客”一语喻指揭发霍氏变乱的人受到封赏。
D.“贵徙薪曲突之策”的喻意是应该重视那些在带预见性的意见,防患于未然。
四、(26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3分)
译:
(2)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3分)
译: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采 桑 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B.②④⑥ ②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④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 ⑥福独不蒙其功 C.③⑤⑥ D.①③⑤ A.霍氏秉权日久 .B.客有过主人者.C.天下害之. D.威震主者不畜.秉 :执掌 过 :拜访 害 :陷害 畜 :容纳
篇三:2014.12.4 济川中学 三语阶段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济川中学初三语文阶段试题 2014.12.4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请注意:考生须将本卷所有答案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静谧的夜晚hào月当空,袅袅的清辉一泻千里。一阵微风吹过,远处的江面
荡起阵阵涟yī,这样的美景怎能不让人zhù足流连,怎能不让人浮想联piān!
2.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2分) ( )
A.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你多少钱?先生。”
B.“见义勇为”、“思想品德优秀”的孩子高考该不该加分?
C.朱自清的散文,有的质朴平淡,孕深情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如《背影》,有的色
彩缤纷,流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如《绿》。
D.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在让人们感动于父母之爱的同时,也激起人们对青春的
反思和对生活的追问。
3.下列句子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不仅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拔尖,而且在校里也名列前茅。
B.毒生姜、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
公众面前,令人防不胜防,无所遁逃。
C.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D.在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
主要的途径之一。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每个空格1分)
②我劝天公重抖擞, 。
③ ,为伊消得人憔悴。
④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
⑤仁人志士总在他的笔端吐露人生抱负:在《龟虽寿》中曹操以马自喻
“, ”,表现老当益壮的豪情;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
用“ , ”来表现自己不挂怀个人得失荣辱的博大胸襟。
5.名著阅读。(6分,2+2+2)
(1) 对《格列佛游记》和《朝花夕拾》常识的表述及内容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格列佛游记》中,在小人国,格列佛看到这里的党派之争是以鞋跟高低来划分
阵营的;还发现和不来夫斯古引发战争的起因是利立浦特改变了吃鸡蛋的习惯,
不先磕破小端,而是要人们先磕破大端。
B.《格列佛游记》是一部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
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C.《朝花夕拾》中《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主要记述了鲁迅在故乡、到
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经历。
D.《朝花夕拾》中我“对长妈妈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弄到了绘图的《山
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2) 阿姨家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阳阳到我家里来玩,信手翻看了
我的《朝花夕拾》。她看到书上的插图(见右图)就缠着我,
让我讲讲图里的故事。阿姨见了,微笑着说:“你就给她
讲讲吧,说几句就行。”于是,我说: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阿姨听了我的介绍,笑着说:“这人可真孝顺。这个故事很
值得孩子们学习。”对此,你却有不同看法。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9分 5+2+2))
穿过莽莽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山
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
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在自然生态上,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
(1) 上段的A、B、C处被抽出了三个词语,分别是“寒带”“温带”“热带”,请你根据对文意
的理解,将这三个词语分别填写到相应的横线上。A_____ B_____ C_____
上题中你这样填写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明认为看云识天气,虽然简单易学,但是准确性不高,为此,他还拟了个上联:“凭
经验预测天气,未必可靠。”可是下联他却对不上了,你能帮帮他的忙吗?
上联:凭经验预测天气,未必可靠。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哈哈,你真好玩!从A 到 B 再到C 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
(3) 来到阿里山,听得最多的就是《高山青》这首歌:“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
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如果就用这首歌作为广告语宣传阿里山,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 阅读欧阳修的《采桑子》①,完成第7题。(5分)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②,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欧阳修早年曾作过颖州知州,晚年引退后,即定居于颖州西湖。一组咏西
湖的《采桑子》词就写在这一时期。②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7.(1) 作者在这首词中,巧妙地用一个“_______”字统领全篇,起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
(2分)
(2) 与《醉翁亭记》相比,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异同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郑玄传》完成8~11题。(14分)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①。事扶风马融②。融学门徒四百余人,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③,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④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⑤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注释】①关:指函谷关。②扶风马融: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他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郑玄是其门徒。③图纬:汉儒多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④通人:学识渊博的人。⑤方:儒家学说。
8.(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 ( ) ②闻玄善算。( ) ..
③玄因从质诸疑义。( ) ④遣使要玄。( ) ..
(2)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相同的一句是(2分)()
例句:十余年乃归乡里 .
A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B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
C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D乃悟前狼假寐 (《狼》) ..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2分)
时 大 将 军 袁 绍 总 兵 冀 州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2分)
译文:
(2)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2分)
译文: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郑玄身上有哪些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宣纸:“纸寿千年”》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①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因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②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宣纸,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造纸高手,集中京都开设纸坊,并把自己的书房“澄心堂殿”腾出来造纸。他每天都到澄心堂观看造纸的操作过程,有时干脆脱掉黄袍,系上纸匠穿的围裙,同工人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宣纸,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直到满意为止。经过几年时间,终于造出“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的好纸,李后主就命名它为“澄心堂纸”。这是宣纸中的珍品,一律由皇宫保管,李煜自己享用。文人雅士一旦拥有宣纸便是如获至宝。欧阳修、苏轼等人得到澄心堂纸“如得天球拱璧”,欣喜若狂,颂赞备至,留下“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等佳句。
③据《旧唐书》载:唐代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及“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位当时身居宰相高位又潜心学问的老人在文中极为公正、不加任何雕饰地说到宣纸,这也是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最早的文章。后来陆续出现有关宣纸的故事,笔者载三则。
④《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写到宣纸,宝玉、黛玉、宝钗等在议论画大观园时,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那“雪浪纸”,即宣纸。
⑤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写信给郑振铎,说:“……用纸,我认为不如用宣纸……而较耐久,性亦柔软,适于订成较厚之书。”鲁迅先生还曾赠宣纸给一位苏联木刻家,后来他收到一批回赠的苏联版画。另一位使用宣纸的苏联木刻家对宣纸的评价是:“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湿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
12.根据文意,说说宣纸为什么能获得“纸寿千年”的美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是宣纸中的珍品,一律由皇宫保管,李煜自己享用”中的“享用”能改为“使用”吗?
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有关宣纸的故事,作者依次写了几则:《红楼梦》中人物对宣纸的评价,鲁迅向郑振
铎推荐宣纸,苏联木刻家对宣纸的赞美。作者为什么要连举三个例子呢?请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需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被元军俘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可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唱《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的爱国热情。
⑥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阅读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573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