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回复: 0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全文翻译赏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读屈原阅读答案

篇一:读屈原阅读答案

阅读屈原

薄暮冥冥,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洇染上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汨罗江畔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地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地漫游。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此刻,你的足音正姗姗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襟的今夜,走向我阅读的今夜,走向我审视自己灵魂的今夜!依旧是那阵秋冬的绪风,依旧是那般凄寒,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依旧在汨罗江畔执著地守望,守望着能回到祖国,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又会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恰好是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烂走向平淡;那么,你真的走得一路安详吗?你那伟大的思想及远大的理想都随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们只能在那空蒙浩瀚的疏星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那颗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种长存于尘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而这一切,已经足够了??虔读你的一腔热忱,遥想你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我一直都相信你是借文章来抒写自己苍凉的人生!文章中那悲愤、抑郁的倾诉,不都寄寓了你深绾于心的血泪,情浓于心的忠贞了吗?每回在嘈杂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汨罗江畔的呼声就萦绕于耳畔,回响于心际,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自己。在这个被言情武打以及各种光怪陆离的书籍杂志充斥的社会,是你在时时提醒我,记着仍浮沉于人世的另一种人生。那些我们时不时就可遭遇的人,不都是在以类似于你的方式在日渐冷漠的街巷里蹀躞吗?你因《离骚》而不朽,这或许是你不幸的一生中最大的幸运——虽然这是千年以后的事。这也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同你一样遭际不幸的生命,他们生命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却不为人知。现代被言情武打、卡通漫画宠坏了的眼睛是不屑于咀嚼这些倾诉的。由此,我也常常在阅读你之余,掬一捧清泪,为那些无声消逝了的生命。在光影斑驳的现代社会,固守住我生命里那些最为本真的东西,真的希望你一直都未曾远离我们。或许,你正踏着滔滔江水,穿越千年尘世的风霜,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远远地注视着我们这群现代人。12.第五段画线句“这或许是你不幸的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中的“不幸”和“幸运”分别指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幸”指屈原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或“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无奈自杀”);“幸运”指屈原的作品和人品名垂千古。1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四段中“另一种人生”是一种怎样的“人生”。(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光影斑驳的现代社会,不随波逐流,固守生命里最为本真的东西,像屈原一样有崇高的理想和滚烫的爱国心。14.文章使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使用第二人称如同和屈原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尽情地表达自己对屈原的敬佩和人生的感悟,也使作者的感情更真实感人。

15.文章的题目是“阅读屈原”,可作者却写阅读《涉江》的感受,这样写是否矛盾?(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样写并不矛盾。篇二:读屈原阅读答案

我心中的屈原

①初中时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我便开始认识他——伟大的爱国诗人屈

原,又常以“________,________”自勉。

②屈原具有坚定的信念,高洁的情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是诗人一生血泪铸就的誓言。理想不容于世,他朗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怀抱赤诚而不被人理解,他高歌“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然而同是志趣高洁,同是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屈原直截了当终不能流于陶潜“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也无法享受林逋“梅妻鹤子”的韵质,他无法超凡脱俗,他关心的永远是世间事——楚地的安危,人民的冷暖。于是他将自己置入了一个最痛苦的境界:遭贬谪却心忧朝政,处一隅而胸怀天下。他耳边索绕的不是松涛飞泉,而是农人的哀号,小儿的啼叫;他眼前浮现的不是明月花轻,而是强秦眈眈的觑视和朝廷不思安危的宴欢戏笑。他的心流血,然而他从没想过拯救自己——因为他心中的“他”,早已不是他个人。楚国才是他,黎民才是他,天下才是他。楚国亡了,他自沉汩罗江——这不是轻生,不是自戕,因为他,已失去了自己。

③尼采曰:“一切文字,吾爱以血书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五千年中国文化沉重而又血脉昂扬”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屈原的“理想不容于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屈原“无法超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自沉汨罗江”的屈原,“不是轻生,不是自戕,因为他,已失去了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历史上还有哪些人和屈原一样,“用血写书”?它们和“以文字书写”的文人,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沉重:其中交织着许多人的血和泪,乃至为它付出生命的代价。

(7)谭嗣同,为改革而流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③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④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①缜(zh7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②刘瓛(hu2n):南朝人.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③芒屩(ju5):草鞋.④萧琛:南朝人.

(1)用“/ 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处. 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少: ②从: ③善: (3)范缜“性质直 在文中表现为:“ .而“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 又表现他的 性格. (4)选出对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刘瓛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门下觉得无比羞愧. b.刘瓛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c.刘瓛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 d.刘瓛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瓛亲

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 答: (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 答: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竹乡里的房子.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材.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家家户户用的.不论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这是走进任何一家人家首先得到的鲜明.突出的印象.放眼望去.凳子和椅子.台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和兔笼.还有斗笠和各种用具.全都是各种竹子制成的.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子也是竹箬做的.在这样的人家里.我呼吸到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到非常舒适.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d1n)里的盐笋子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q@)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我想.在竹林深处人家.在到处是竹具的环境里.再也没有比用山泉(q@)当地出产的碧螺春和吃新晒的尖笋子更和谐更有情调了. 我们正要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越来越近.后来她们终于拨开竹林出现了.原来是一群拾竹箬的女孩子回来了. 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d1n( ) ②q@( ) (2)文中提到我国几大名茶中的碧螺春茶.你还知道哪些名茶?请你至少写出三种来. 答:

(3)请你分别从“住 “用 “穿 “吃 四个方面概括出“竹农生活 . ①住: ②用: ③穿: ④吃: (4)从文中可以看出竹林人家有着什么样的“生活情调 ? 答: (5)文章结尾写了竹乡人家.在材料安排上.作者让我们未见竹乡.先见炊烟,未见村民.先闻其声.你能说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答: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③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 .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1)选文第①段的中心句是 . (2)“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一句中.“这样 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答: (3)第三段从母亲想方设法解决家庭的 .吃. 三个方面来表现她的聪明能干. (4)从第二段内容看.母亲的勤劳对“我 有哪两方面影响?请简要回答. 答: (5)简要说说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①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②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选自) [注释]鞴:古代皮制的鼓风器.③铸:浇制.④随模:按照模型.⑤逸:轻松.

(1)解释加粗的词. 铜既销矣( ) 只要识模( ) (2)翻译句子 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译:

(3)文中阐明了读书和作文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你震撼我的心灵 ①我一直希望你知道.你曾经是我教过的.最令我头疼的一名学生.一年前.你刚刚转到我的班里两个月.就一直不专心听课.不完成作业.整

天拖着两道鼻涕.穿着永远弥漫着炸油条味道的衣服.给我惹下许多的麻烦. ②比如:随便摘学校花圃的花了.在外面小摊上不给钱拿人家的糖块了.又和高年级的同学打架了.由于你的长指甲扣掉我们班的流动红旗了等等.而最令老师头疼的是.无论我是在班上公开批评你.还是把你叫到我办公室单独训话.你总是一副很平静.漠然的样子.不会说出一句像样的话.我的声色俱厉也好.苦口婆心也罢.只能是自己浪费精力而已.你一样会在外面给我惹麻烦.一样会让我难以教育. ③就在我打算放弃你的时候.一件小事发生了.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当我又被告知因为你的卫生差.我们又不能得到流动红旗的时候.老师简直快气疯了.全班同学努力了近一年.只要这次一得到.咱们班年终积分就可以上前三名.可现在--我气冲冲地冲进教室.一把拽起你.把你拉到办公室:“不是告诉你.让你好好剪指甲吗?你看看你的脏手!还能-- 话还没说完.老师已经看到了你的那双手.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啊!指甲里全是黑泥.五个手指头像刚从炭灰里抽出来.而那手背上.食指.小指上.已经绽开了好多裂口.有的结成了血痂.又蒙上一层黑色.有的还可以看到红红的血口.这哪里是一双孩子的手!一下子.老师看着你那张依旧写满漠然的脸.不知说什么好.“你从来不洗手吗? 过了许久.我才轻声责问道.“洗了. “洗了还那么脏! 我把你拉到盆架前.倒了一盆热水.决定给你好好洗洗手. ④轻轻地.我握着你的手.心里不知涌动的是一种什么感觉.一起漫在盆里.“先泡泡. 我说.我皱了皱眉头.轻轻吸了口气:“疼吗? 你依然没吭声.只是摇摇头.我开始给你打香皂.在厚厚的泡沫中.我的手穿过你的手腕.手掌.手背和你的每个指尖.“老师.你的手真白.真软. “是吗? 我笑了.扭头看见你黑黑的依旧拖着鼻涕的小脸蛋上.竟然也绽放出了一个可爱的笑颜!“小脏鬼. 我笑着.干脆又往你的脸上也抹了一堆堆的泡沫.看你那满是泡沫的小脸幸福地笑着.老师的眼泪却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到.你只是我的一个需要呵护疼爱的小弟弟.一个才8岁的孩子啊! ⑤也就从那一天开始.我每个星期一都把你叫到办公室.给你剪指甲.洗手.而你也渐渐开始对我讲一些你和你母亲不愿为人所知的家事.以及你们艰难却又顽强的生活.从那天开始.那每一次洗手.成了你我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而你也乐于在这个时候.回答我的一些问题.从潜意识里采纳老师的一些建议.半年以后.由于校领导的多方努力.你终于可以和班里的每一个孩子一样.开始正常的家庭生活.一年以后.你已经成为一名小组长.并且被大家提名为班委.而今天的你.已经是学校里一名比别人略显成熟的大队干部了. ⑥看着你健康成长.感觉你从内心到外表的每一点转变.老师都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 ⑦而与此同时.我也在想.为什么一开始的时候.你不肯和我进行交谈.却总是选择沉默和对峙呢?我不光只是训斥.我也有语重心长啊!为什么在你转来近一年后.一次偶然的洗手.才能使我真正了解你如此复杂的家事和你那难言的痛楚呢? ⑧那一次次的家访被你用尖锐的言语拒绝.那一次次我自以为是苦口婆心的劝说.只换来你当时那无言的反抗.所代表的含义.我到现在才真正地理解.无论我当时用怎样的方式.我都无法抛开老师所谓的尊严.在你看来.我只是一位高高在上.不了解又根本无法容纳你的大老师而已. ⑨所以.老师也想告诉你.是你的一双小手.一脸漠然.让老师深深地自责.深深地震撼.让我更深一层地理解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和深邃. ⑩现在.请绽放你的微笑给我吧.因为你的每一份快乐就是老师全部的甜美. (1)从全文来看.老师采用了哪两种教育方式都无法转化“你 的思想? 答: (2)后来是一件什么小事.促进了师生教育的转化? 答: (3)比较下边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轻轻地.我握着你的手.②我轻轻地握着你的手. 答: (4)第④段中“看你那满是泡沫的小脸幸福地笑着.老师的眼泪却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此时此刻.老师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 答: (5)第⑧段说“我到现在才真正地理解 .请结合上下文回答“我 理解了什么? 答: (6)手机短信是新兴的一种交流沟通方式.请你给文中的老师或你的老师发一个短信.要求用三个比喻句构成一组排比句的句式.表达你对老师的深情. 答:

篇三:读屈原阅读答案

篇四:读屈原阅读答案

贾生吊屈原自屈原沉汨罗①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②,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贾生名谊,雒阳③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廷尉④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太史公⑤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乌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 ①汨(m )罗:汨罗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投此江殉节。②太傅:古代官名。③雒(lu )阳:三国时魏改 雒 为 洛 ,即洛阳。④廷尉:古代官名。⑤太史公:《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后世尊称他为史迁、太史公。

【文学常识】 说 太傅 :太傅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任钟繇为太傅。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为辅导太子的东宫官。其制甚早,西汉起称为太子太傅。后亦用作虚衔。 【译文】 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凭着能够诵读诗书、撰写文章而在郡县中闻名。廷尉就说贾谊年纪小,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贾谊死的时候年龄才三十三岁。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看到屈原自沉的湖泊,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等到看了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乌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为 (2)适 (3)涕 (4)及 (5)游 2.翻译: (1)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2)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3. 自令若是 的 是 指代的是什么? 4.你认同贾谊责怪屈原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1)担任 (2)住;到 去 (3)眼泪 (4)等到 (5)游说 3.屈原投汨罗江殉节的事情 4.提示:认同的讲清理由,或不认同的讲清理由。

您的位置:>>贾生吊屈原阅读答案_贾生吊屈原翻译_古诗大全 文言文《贾生吊》选自,其原文如下: 【原文】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注释】 1为: 担任 2志: 志向 3适: 往;到 去 4涕 :眼泪 5及: 等到 6游: 游说 7自令若是: 是 指代的是 屈原跳江自尽 8爽然:茫然的样子 【翻译】 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姓贾的读书人,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姓贾的读书人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凭着能够诵读诗书、撰写文章在郡县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通晓诸子百家的书,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让他担任博士之职。贾谊死的时候三十三岁。 司马迁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从来没有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篇二:九章涉江 翻译

1、余幼好此奇服兮,年即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啊,年纪老了爱好仍然没有减退。

【这两句写到了两个有关年龄方面的术语。一个是“幼”,一个是“老”。古代人写年龄的顺序分四段:幼、少、壮、老。古代没有青年的说法。屈原讲自己从小就喜欢穿奇异的服饰,直到年老也没有改变。“服”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服饰、穿戴;其次是佩饰,装扮、打扮,也喻指风格和气质;第三是用“佩戴”、“服饰”来表达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人生追求。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两句通过服饰、穿着、装扮来表达自己的人生选择和追求的与众不同,说明自己从很小的时候就与一般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有自己的人生选择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一直到年纪大的时候还没有任何改变。这个“老”具体指多大呢?古人云:“五十始衰,六十将老,七十曰老。”但这里的“老”并不是说自己真的到了七十多岁,而是说即使到了年纪很大的时候也不会改变。“衰”有衰竭、后悔、改变、消退的意思。】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

【这三句是对“奇服”的具体描写。当时佩长剑不是武士的装扮,而是代表自己侠义的身份,是一种正义的象征。象李白本不会舞剑但是还仗剑远游。“切云”冠名;“冠切云之崔嵬”,定语“崔嵬”后置,意即戴着高高的切云帽。“被”通“披”;“明月”即“明月珠”,珠宝之一种;“璐”玉之一种。】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却高视阔步,置之不理。坐上驾着青龙两边配有白龙的车子,我要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

【整个社会一片混乱、正邪颠倒、是非不分,没有一个人理解屈原。屈原不仅在楚国都城没有一个知音,就是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蛮夷之地也难以找到知己。

屈原把生活中极大的挫折和不幸在精神上作了提炼,化作精神追求的勇气:“吾方高驰而不顾。”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即使经受种种打击也不后悔,还要有很高的追求;二是表达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眷念情绪,说是“不顾”,其实精神上难以摆脱。】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登上昆仑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与天地啊同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可悲啊,楚国没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这几句诗对后来人影响太大,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见,屈原的精神光辉普照大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运用的是神话。神话中的昆仑山是一座神山,山分三层,最上面一层连接天庭。“登昆仑”就是到了天上。

这里的“江湘”是虚拟的。其实,屈原的流放的整个行程没有到长江,仅仅在湘江和沅江一带,而其流放主要地则是在湘江的一条支流汨罗江附近,最后自沉汨罗江而死。】

2

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让我的马慢慢地走上山岗,让我的车来到方林。【先走陆路:“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坐着船沿着沅水向上游前进啊!船夫们一齐摇桨划船。船缓慢地不肯行进啊,老是停留在回旋的水流里。【接着是走水路:“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这几句话又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水流很急,行船很困难;第二层意思是讲我对都城的极度的眷念,因此舍不得离开。】

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清早我从枉渚起程啊,晚上才歇宿在辰阳。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遥远的地方,又有什么妨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是对自己心态的描述,这是一种自我安慰,自己在心理上支撑自己的一种表达。】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进入溆浦我又迟疑起来啊,心里迷惑着不知我该去何处。树林幽深而阴暗啊,这是猴子居住的地方。

【“溆浦”,在现在的常德一带。这一带至今还有屈原的很多遗迹和关于屈原的很多传说,乃至于很多人误认为屈原的流放地就在这儿,然而,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原来屈原在这儿稍作停留一段时间后还要继续往前走。

进入溆浦以后,“我”就感到彷徨徘徊,因为“迷不知吾所如”——我不知道前面的路往哪里走。这里面有双关的意思。它既指流放过程中的行走路线,也指自己的人生之路迷茫不清。诗人对于自己的正直、进取却遭受这样的不幸遭遇而感到不解和迷茫。

如果以太阳为为背景的话,“杳”就是太阳落山之后。就如“东”表示刚太阳升起,“杲”表示升起来一样。“冥冥”就是没有一点阳光,因为这里是猿猴出没的地方。接着就是相关的环境描写:】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山岭高大遮住了太阳啊,山下阴沉沉的并且多雨。雪花纷纷飘落一望无际啊,浓云密布好像压着屋檐。

【山实在是太高了,高得遮住了太阳,因此山下深山老林中阴暗潮湿而且经常下雨,这是森林中自然生态的一种自然表现。“霰雪”,细密的雪珠,可见这是一个初冬的季节。秋末冬初,阵阵风过,下着雪珠,云层一堆堆地把天空遮满。这四句诗写出了深山老林中恶劣的原始气候特征。】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可叹我的生活毫无愉快啊,寂莫孤独地住在山里。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这几句诗也表达了他对自己伟人孤独感具有足够的精神准备。这里面的“穷”不是贫苦,而是指自己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后世许多文人在科举考试前一天晚上把韩愈的《送穷文》读一遍然后烧掉,认为这样第二天考试就会一举而中,然后仕途通达。“终穷”说明屈原对自己的一生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并表示矢志不移,坚持到底,这和一开始所说的“世溷浊而莫余知”“哀南夷之莫吾知”的意思是一样的。】

3、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接舆剪去头发,桑扈裸体走路。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本段是从现实的环境、自然意象进入到社会意象。接舆用髡首(剃光头),桑扈用臝行(不穿衣服到处奔走)表示跟统治者不合作。屈原的意思是说,我不愿象接舆用和桑扈那样放荡不羁,自己埋没自己,我还要保持自己伟岸的形象,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文革中很多人受到残酷的打击和非人的折磨后想到自杀,是什么支撑他们活下来?有人就说,就是想起了屈原《涉江》中的“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伍子胥遭到灾祸啊,比干被剁成肉泥。与前世相比都是这样啊,我又何必埋怨当今的人呢!我要遵守正道毫不犹豫啊,当然难免终身处在黑暗之中。

【漫漫的历史长河揭示了人生选择的道路,屈原在这里引用了四个人——接舆、桑扈、伍子胥、比干。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人是两组人物。一组是跟统治者合作,入世做官的,但由于过于过分忠诚,过于耿直而没有好的结果。伍子胥由于忠于吴国最终被害,比干忠于殷纣王而被剖心。第二组人物是跟统治者不合作的接舆和桑扈。】

4、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尾声:鸾鸟、凤凰,一天天远去啊;燕雀、乌鹊在厅堂和庭院里做窝啊。露申、辛夷,死在草木丛生的地方啊。

【在楚辞中,“乱”有两层意思。从内容上来说它是一篇内容的总结,从音乐得角度来说它是一篇的高潮。古人认为,八音繁汇,各种音乐、乐器开始演奏并达到非常高的境界,达到高潮。“鸾鸟凤皇”比喻最优秀的人才,意思是说,最优秀的人才啊,一天天地离朝廷越来越远了。

各种注本都认为燕雀乌鹊喻指奸佞小人,露申和辛夷一是香草,一是香木,它们在杂草丛生中被淹没了。古人认为,凡是散发出幽香的花草都会被丛生的杂草味道所混淆,杂草丛生会造成香草香木的死亡。“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中的“芳”也是一般的香草。】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腥的臭的都用上了,芳香的却不能接近啊。黑夜白昼变了位置,我生得不是时候啊。我满怀着忠信而不得志,只好飘然远行了。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是非颠倒,好坏易位的时代。这里的“阴阳易位”讲的是人才问题,阴阳易位就是忠邪易位。这里“阴阳易位”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君王糊涂,分不清好坏。“时不当兮”是说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尧舜式的明主在位之时,这是这首诗中诗人最清醒的认识。

我虽然怀着满腔的忠诚,但只有失意惆怅,只好飘忽地远行他乡。从开始的“迷不知吾所如”(困惑到极点,不知道人生的路在何方),到“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逐渐清醒,看透世俗),再到“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满怀失意,远走他乡)。】

篇三:期末考试

2014-2015学年甘肃文县一中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制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 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

第 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

流两个方面。

B. “独立不迁”是屈原崇高人格的核心,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是屈原这种“独立不迁”人格最

为集中的体现。

C.“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

不他迁,等等。

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

俗而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

为坚实和完美。

B.屈原最后投身泪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

理想无法实现。

C.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

自己崇高的人格。

D.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逐层深入,

结构谨严。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

动摇的精神。

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

为人准则之一。

C.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

横而不流兮”等。

D.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其史料价值却是

不可忽视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千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素性佞邪 素性:朴素的品性 ..

B.于是刊章讨捕 刊章:在诏令上删除高密者的文字 ..

C.俭得亡命 亡命:丢掉性命..

D.若不重其名行 名行:名字和行为 ..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俭正直贤良的一组是 ( )(3分)

①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②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

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④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

⑤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 ⑥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

A.①②⑤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B. 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C. 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D. 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5分)

译文:②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8-9题。

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8、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答:

9、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3)《诗经?氓》中,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情意的浓厚的两句诗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永远的蝴蝶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象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了,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全文翻译赏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53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4 20:18 , Processed in 0.34971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