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回复: 0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篇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单元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后反思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要让学生多动手。不少学生会说但是一旦动手就错,特别是对“东偏北,还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图上标注某一地的位置等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茫然。我结合例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度、60度;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如果学生不能想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建议: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呢?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的方向。并强化练习还可以怎样说:南偏东45度 、东偏北50度 、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通过对比练习,学生能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能利用培优补差的时间,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 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我觉得很合乎情理。

但是,在“简便计算”的习题中有这样几道练习题,42页第5题的672-36+64和25+75-25+75,在备课时,却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教师教学用书》上明确写出:简便计算这类题目,教师应强调运算定律适用于连加、连乘运算,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上面的几道题要求虽然是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如果按教师教学用书上所说的“运算定律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那么这几道题就只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了,这显然是错误的,这三道题也应该有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只要让学生明白带着数字前的运算符号交换位置就可以简便计算了。如果教师直接把这样的规律告诉学生,相信学生会记住这一简便方法的。可又背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并不能真正理解。 于是我就思考:如何让学生能理解在加减混合运算中,为什么可以把数字及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来进行简便计算?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本章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也就是说,都是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的。我想:即使是练习课,也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理解的出发点。在前面的例题中,一般都是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开始引出简便计算的,在这儿的练习中,我采用了“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的办法”,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出示了42页第5题的672-36+64,请学生看看算式,以我校的生活情景来编题说给同桌听,等反馈交流后提问:

你认为怎样算可以简便一些呢?

这样,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就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出发点了,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教师只要引导:“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需要交换数的位置必须带着运算符号一起交换。”就可以了。那么,学生在计算25+75-25+75这道题时就已经能得心应手了,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理由,结果教学效果不错。

上了这节练习课后,学生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简便计算的方法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我认为“简便计算”的教学必须遵循“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从数学自身的特点看,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思维的结果。学习这些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付出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曾经所付出的智力代价,从而有效地实现以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 教学计算就应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计算规律,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长度单位不够整数厘米、分米或者米时候,怎么办?”让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小数的产生实质意义,体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第二步,表现在小数意义的教学中,教材中利用米与分米、厘米、毫米的改写,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设计了“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1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每份是多少米呢?能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吗?(十分之一),父母是10的分数可以表示成一位小数,也就是0.1。而我在教学中直接从线段图入手,从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入手,让学生在改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中来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避免了教材中由于增加了米后意思上表达的不够清楚。第三层次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将小数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通过对整数计数单位的复习进行引申。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通过以上三部分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表现在由于还没有完整的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因此对各个数位上的数有几个计数单位组成表述不是很清楚,在下节课的学习中要加紧学习和改进。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的读法以及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反思本节课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明显不足。

较好有以下几点:1、导入简洁,开门见山。 “学习了整数的加读和写的方法,现在我 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整数的读和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这样开题,目的明确,导入简约。2、认识小数数位顺序,是正确读写的基础。首先我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小数,并把这些真真实实的有意义的小数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发现小数的结构特点。当学生发现小数是由小数点将小数分成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后,再让学生由整数的数位顺序迁移到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转化。 3、列举身边的小数:学生感兴趣的古钱币的高度、厚度和重量,利用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发现、概括能力。

但是也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小数数位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讲解。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效果不好,需要下课进一步辅导,关注每一位学生。另外,关于零的读和写个别学生容

易出错,要多加强调。

《小数的性质》

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1、10和100。提问:它们中间可以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流畅。接着,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发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个结论。接着问: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的长度?同学们马上进行合作分工,很快得出1 分米=0.1米、10 厘米=0.10米、100 毫米=0.100米。此处我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学生不难得出0.1 米 0.10 米 0.100 米这三个数是相等的。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后,在练习的时候,列举了小数的性质经常出现的两种题型“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位数”,学生掌握的还不错。个别的学生还认为末尾只能天上或者去掉一个零,要加以订正。

《小数的大小比较》

今天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考虑到班上学生最近学习有点浮躁的事实,我没有按照书上面的例题设计,而是自己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去年运动会我们四年级四个班的跳远平均成绩如下......请你们讨论一下你们自己比赛的名次先后。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名次很感兴趣,因此迅速的融入了讨论的氛围之中。

结合四上学习的大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们很快的讨论出来了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其中小数部分要从高位开始比较,当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同时候,在依次比较低位......方法基本上都能掌握。学生在写作业时候存在两个问题:1.对于小数数位不同的时候,由于粗心和抢时间,导致看错;2.对于数字相同,数字顺序改变了的篇二: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首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之后,我还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

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看来,只有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

《忆江南》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 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也要有所收获。

篇二: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

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想象那样的效果。有时不得不减少活动的次数,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努力!加油!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已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反思内容: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不知教材的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是把简便运算分开安排在各个运算定律新授后,或许学生会更感兴趣,毕竟螺旋式的上升符合小学生的现有心理接受水平。

单元反思

这一单元已学完,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会写

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会进行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会用四舍五入法一定小数的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把较大的小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这一单元里,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较好,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读会写小数,但是对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和小数复名数的改写,求近似数这三个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出错比较多。在学习中发现了以下知识需要巩固:

1.学过的单位间的进率需要继续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进率比较熟悉,不常用的面积单位和质量单位有所忘记。应该在学习这单元知识之前就要把这个知识再复习一遍。

2.关于扩大到原数的多少倍和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分之一这个知识点。学生练习说的还少一些,在复习时要多练习说。

3.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难点,好学生已经掌握互化的方法,还有一些学生会进行单位间的互化,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中间的过程经常省略不写,因而出错较多。

4.在改写时,复名数高级单位的数写在小数的整数部分,低级单位的数再改写成小数后,写在小数部分。

5.在求近似数时,对精确到个位,保留整数部分形式的不会求,有时会求错。特别是小数求近似数四舍五入后变成整数的。

6.比较多个小数的大小时,有的学生贪图省劲,没有把不同单位的数转化成相同单位的数,所以比较时出现错误。

篇三: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单元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后反思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要让学生多动手。不少学生会说但是一旦动手就错,特别是对“东偏北,还是北偏西” 以及在地图上标注某一地的位置等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茫然。我结合例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度、60度;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如果学生不能想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建议: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呢?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的方向。并强化练习还可以怎样说:南偏东45度 、东偏北50度 、西偏南25度、北偏西15度。通过对比练习,学生能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能利用培优补差的时间,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

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我觉得很合乎情理。

但是,在“简便计算”的习题中有这样几道练习题,42页第5题的672-36+64和25+75-25+75,在备课时,却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教师教学用书》上明确写出:简便计算这类题目,教师应强调运算定律适用于连加、连乘运算,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上面的几道题要求虽然是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如果按教师教学用书上所说的“运算定律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那么这几道题就只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了,这显然是错误的,这三道题也应该有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只要让学生明白带着数字前的运算符号交换位置就可以简便计算了。如果教师直接把这样的规律告诉学生,相信学生会记住这一简便方法的。可又背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并不能真正理解。

于是我就思考:如何让学生能理解在加减混合运算中,为什么可以把数字及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来进行简便计算?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本章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也就是说,都是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的。我想:即使是练习课,也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理解的出发点。在前面的例题中,一般都是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开始引出简便计算的,在这儿的练习中,我采用了“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的办法”,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出示了42页第5题的672-36+64,请学生看看算式,以我校的生活情景来编题说给同桌听,等反馈交流后提问:你认为怎样算可以简便一些呢?

这样,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就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出发点了,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教师只要引导:“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需要交换数的位置必须带着运算符号一起交换。”就可以了。那么,学生在计算25+75-25+75这道题时就已经能得心应手了,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理由,结果教学效果不错。

上了这节练习课后,学生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简便计算的方法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我认为“简便计算”的教学必须遵循“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从数学自身的特点看,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思维的结果。学习这些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付出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曾经所付出的智力代价,从而有效地实现以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

教学计算就应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计算规律,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长度单位不够整数厘米、分米或者米时候,怎么办?”让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小数的产生实质意义,体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第二步,表现在小数意义的教学中,教材中利用米与分米、厘米、毫米的改写,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设计了“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1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每份是多少米呢?能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吗?(十分之一),父母是10的分数可以表示成一位小数,也就是0.1。而我在教学中直接从线段图入手,从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入手,让学生在改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中来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避免了教材中由于增加了米后意思上表达的不够清楚。第三层次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将小数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通过对整数计数单位的复习进行引申。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通过以上三部分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表现在由于还没有完整的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因此对各个数位上的数有几个计数单位组成表述不是很清楚,在下节课的学习中要加紧学习和改进。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的读法以及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反思本节课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明显不足。

较好有以下几点:1、导入简洁,开门见山。 “学习了整数的加读和写的方法,现在我

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整数的读和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这样开题,目的明确,导入简约。2、认识小数数位顺序,是正确读写的基础。首先我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小数,并把这些真真实实的有意义的小数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发现小数的结构特点。当学生发现小数是由小数点将小数分成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后,再让学生由整数的数位顺序迁移到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转化。 3、列举身边的小数:学生感兴趣的古钱币的高度、厚度和重量,利用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发现、概括能力。

但是也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小数数位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讲解。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效果不好,需要下课进一步辅导,关注每一位学生。另外,关于零的读和写个别学生容易出错,要多加强调。

《小数的性质》

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1、10和100。提问:它们中间可以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流畅。

接着,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发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个结论。接着问: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的长度?同学们马上进行合作分工,很快得出1 分米=0.1米、10 厘米=0.10米、100 毫米=0.100米。此处我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学生不难得出0.1 米 0.10 米 0.100 米这三个数是相等的。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后,在练习的时候,列举了小数的性质经常出现的两种题型“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位数”,学生掌握的还不错。个别的学生还认为末尾只能天上或者去掉一个零,要加以订正。

《小数的大小比较》

今天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考虑到班上学生最近学习有点浮躁的事实,我没有按照书上面的例题设计,而是自己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去年运动会我们四年级四个班的跳远平均成绩如下......请你们讨论一下你们自己比赛的名次先后。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名次很感兴趣,因此迅速的融入了讨论的氛围之中。

结合四上学习的大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们很快的讨论出来了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其中小数部分要从高位开始比较,当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同时候,在依次比较低位......方法基本上都能掌握。学生在写作业时候存在两个问题:1.对于小数数位不同的时候,由于粗心和抢时间,导致看错;2.对于数字相同,数字顺序改变了的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506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4 20:35 , Processed in 0.31908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