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查报告
2013年赴安徽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题年级专业: 管理系 10级财务管理
姓 名:赵建国1013101043
姓 名
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查
摘要: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他们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承担着领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推进落实。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新农村;
正文
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查
调查时间2013年2月2日—2012年2月7日
调查地点六安市寿县炎刘镇
调查目的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他们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承担着领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推进落实。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基层团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青年、组织青年、团结青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共青团工作特别是农村基层团组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正是因为基层党团组织如此重要,所以我于寒假期间对江西省进贤县民和镇农村基层党团组织的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
一、炎刘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
1、队伍结构情况。全镇共有19个村居委会、19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11个,共有党员408名。 1、年龄结构:35岁以下的37人,占9.1%;35-49岁105人,占25.9%;50-65岁237人,占58.1%;65岁以上29人,占6.9%。明显地表现出老年党员偏多,年轻党员偏少。2、文化结构。初中以下文化256人,占62.7%中专及高中文化104人占25.5%大专文化48人其中农村党员8名,仅占11.8%。多数村党支部成员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文化素质偏低。
3、后备干部,全镇村级后备干部27人平均每村3名有部分村党支部后备干
部严重缺乏年轻骨干党员少优秀青年大部分在外务工。 4、性别结构全镇共有女党员46名,占党员总数的11.3%有些村只有年龄在50岁以上的女党员且全镇党员中女党员偏少。调查发现,镇党委都非常重视党员的发展,努力把年轻的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同志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但是目前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现今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走出了田野、走进了城市,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农村劳动力直接导致了农村党员队伍中老党员占了很大的比重,党员队伍年龄层次出现了断层现象党员干部文化层次也不能达标。镇共有11个行政村,平均每年发展的的党员总数为16~20人,全镇有两个村50%的支部委员超过50岁,其他每个村支部委员中都有50岁以上的,部委员中最年轻的是妇女主任,农村老党员占党员总数的60-70%35岁以下的党员同志很少。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村干部缺乏扎实的工作作风。一是脱离群众。主要表现有部分干部不肯下组进农户,同群众的感情疏远,对群众中间的意见和矛盾,不是去主动处理解决而是能回避则尽量回避。二是缺乏关心群众冷暖疾苦和为群众排优解难的工作态度。表现在:考虑自身利益多,考虑群众利益少,只要求群众更新观念不知道自身需要转变观念,有部分同志来无影,去无踪,有事找他找不到。三是怕麻烦,不管事。面对村务工作千头万绪,有些干部感到难以应付,麻烦事多,干脆不管为好,听之任之。四是有的干部年纪偏大,素质偏低,工作中说得多干得少,不敢碰硬,有的观念落后,不思进取,能力低下,占了位子不干事有的虽能力强,群众也认可,但思想落后,乏应有的工作热情,有的虽担任着村干部却长年外出务工,对工作不闻不问,富小家,忘大家。
2、部分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力。有些同志,上级的文件、指示一来,为了应付交差,不考虑实际情况,也没有实际措施。有些干部从个人利益出发,打着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幌子,谋取个人私利。有的同志不加强学习和研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正确解决和正确执行。
3、由于年龄结构老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由于文化知识素质偏低,有些党员干部在发挥作用上显得有心无力,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一是独立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与群众盼望致富迫切心情不适
应,二是有的党支部班子成员政策理论水平不高,有的甚至心怀杂念,与群众要求公开、公正、公道的迫切愿望不适应,三是依法行政能力弱,与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不适应。
4、某些村组织制度得不到很好地落实,存在活动次数少、间隔周期长的问题,特别是发现了一些支部软弱涣散。还有部分党支部班子不团结,尤其是个别村两委班子不协调,各唱各的调,致使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损害了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群众中的形象。部分党员干部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工作存在畏难情绪,积极性不高,没有把抓经济工作与抓党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落实工作只重形式,不注重效果,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出现了“都管、都不管”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顺利开展,形成了不利的因素。
5、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其他问题:
(一)团组织工作机制不健全
1、组织生活不健全。村团组织多年都不曾集中开过一次会,组织活动单一弱化,团组织有形式少内容
2、规章制度难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团费收缴等团的规章制度在农村基层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3、团的服务作用不明显。绝大多数农村青年渴望团组织能够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但农村团组织由于能力、资源有限等原因做不到或做不好,相当部分村团组织局限于被动配合上级团组织的活动,没有主动探索出团工作所需与团员青年志趣所在的最佳结合点和长效工作机制。
4、团组织队伍建设跟不上形势要求。大多村级团组织一般只有支部书记,没有委员,农村团组织存在不按期进行换届选举的现象团干后备人才选拔任用及相应的培养机制不健全,青年团员的培训工作不到位。
(二)农村团员青年教育管理软化
1、团员管理较松散。村团支部存在“三无”现象,无团员登记名册、无团费收缴、无正常组织活动开展,管理上的“无为而治”降低了其在青年中的威信和影响力。
2、团员流失较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越来越多,部分留守青年中学毕业回村后没转回组织关系。这样,外出打工“走”一批,毕业回村“丢”一批,女团员结婚再“嫁”一批,部分农村团支部唱起了“空城计”。
3、团员意识淡薄。由于管理不善,教育不力,加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价值观的冲击,部分团员青年出现政治淡化倾向,不能正确认识团组织的作用不愿参加团组织的活动。
(三)基层团干部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批有一定文化和专长的农村青年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经商,并且他们的流动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造成团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乡镇团委书记面对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很不适应。表现在:一是思想观念陈旧。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老路子不能走,新路子不会走。二是疲于应付临时性任务。有些团委书记把主要精力用在应付乡镇党政布臵的工作上,不能以主要精力抓团的建设,本末倒置。
三、农村基层团建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基层团组织重视程度减弱 随着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基层党组织对团的建设重视程度不高精力投入不足关心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强。有相当一部分党组织只重党政统一部署,忽视团的自身工作,团建与党建工作不同步甚至相互脱节。还有部分党组织对团的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对团的工作不过问、不指导、不督促。个别地方甚至放松了对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使许多基层党组织本着“能维持、能交代、不指望、无任务”的态度来对待基层团的工作。
2、农村基层团组织工作经费保障不力 ,大部分行政村集体经济薄弱,团组织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同时,团员流动性日益增强,团费收缴落实不力,这给农村基层团组织经费的筹措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受工作经费缺乏的制约,部分村团支部的活动留于形式,局限于协调配合上级团组织,结合本村特点开展的特色团员活动少,活动成效不明显。
篇二: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乡***党支部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在“三农”问题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当前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村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基本情况
***位于***县南部全村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是我县典型的纯农业村。近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大力支持配合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经过多次会议讨论调研,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规划,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带动新农村建设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带领全体村组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真抓实干,使我村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转变观念,明确责任
根据我村具体情况,我们始终把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纳入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分析全村情况,探讨工作新举措、新思路,努力开拓创建工作新格局。我们统一了思想和认识,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在工作中切实做到了创建工作有规划,党政领导亲自抓,组织措施得力,保障了创建工作全面展开。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村稳定的基础和关键,树立了“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观念,切实把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
在工作实践中,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全会精神,自觉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意识,较好落实了支部书记“第一责任”、副村长“具体责任”、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责任”、党支部书记“直接责任”的职责,建立健全了支部定期研究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制度和班子成员党建联系点等项制度,做到定时开会、定时检查、定时解决难题。班子成员能经常深入党建联系点指导和帮助党员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配合抓,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党支部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党建工作目标,全面推行目标责任书管理,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指标、考核制度,把“软任务”变成
“硬指标”,对党建工作做到逐项落实,推动了农村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整体发展。
(二)抓好经济,促进发展
经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繁荣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村委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以科技兴农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使农村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是我们既定不变的目标。
从2008年至今,我们先后几次邀请了县农技中心、县农机局的专家来我村为村民传授种植技术、中药材管理技术、生猪养殖、科学耕种等农业科技知识,举办了农民技能培训会,同时培训了农民经济人5名,聘请了周围村在农业方面有突出贡献的能人来我村为村民介绍经验,先后共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20人次,发放科技资料150份,结合农民科技书屋、图书室等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宣传,使80%的村民都掌握了最基本的农业科技知识。根据农事需要,多次组织村民到***、***、***等农业基础好、产业结构调整成绩比较突出的区县参观学习,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观念,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目前的***,家家有技术、户户会管理、人人会经营,产业结构调整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新景象,以养殖和小杂粮种植为主的“一村一品”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抓班子,强核心。
党支部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在农村执政能力的高度,始终把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臵,在村党支部换届和班子整建中,在注意保持基层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
(四)抓培训,强素质。
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理论与科技知识相结合,以党支部为龙头,以乡党校为纽带,以党员活动室阵地为基点,先后举办党员绿色产业大户等培训班。农村基层干部参加了农广校学历教育,村干部接受了理论、政策、农业实用技术的学习和培训,从而提高了农村干部理论水平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五)抓载体,促党建。
紧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深入开展三项活动(三级联创、双带两示范、党员承诺制),积极推行党员中心户制度,整体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水平。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深化农村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五互一创五带”(村村互促、村企互动、党群互带、结对互帮、交流互进,创建“五好”党组织,带动生产发展、带动生活富裕、带动乡风文明、带动村容整洁、带动管理民主)活动。同时,深入开展“党员联户促和谐”活动,认真落实“一定三有”(定权责立规范,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大力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扎实搞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全面实施党员教育培训规划,通过设岗定责、依岗承诺等形式发挥党员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开展以党员带头致富、党员带领群众致富,创建党组织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和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双带两示范)活动和以创建综合示范先进乡党支部、综合示范先进村党支部、党员致富带头人为主要内容的旗臶工程实施中,通过党组织紧扣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搭建发展平台,党员运用科技致富示范作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使党组织和党员融入了经济发展潮流,形成了一批党建与经济发展的典型。
(六)抓机制,强队伍。
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考评机制,把村干部的功过交由群众评说,报酬交由群众评定,去留交由群众选择,积极推行了村级干部“双评双考”,即:每年年终由党支部组成考核组深入到村听取村支部、村委会总结和两委主要负责人述职,由村民代表对村两委班子和村主要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和村两委班子进行综合“评议”,党支部派出的考核组按各村年初与党支部签定的责任书,逐项量化打分,评定格次。通过双评双考,使村级行政水平明显提高,各类矛盾明显减少,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精神风貌明显改观,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的发挥;二是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形式不相适应;三是农村党
篇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详细掌握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xxxx市于4月份开始对全市243个村进行了拉网式调研督查,截至目前,调研督查工作基本结束,现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x市辖22个乡镇,8个街道,其中5个为涉农街道,共有243个村。有农村基层党组织243个,其中党委2个、党总支121个、党支部12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115个,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113个;农村其他产业和行业协会党组织25个。有农村党员15734人,其中30岁以下党员741人、40岁以下6220人、50岁以下5174人、60岁以下1897人、60岁以上1702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522人、中专(高中)学历2942人、初中以下学历12270人。
通过2013年村“两委”换届,共选出村“两委”班子成员1406名,其中连选连任924人,新当选482人;村“两委”子成员交叉任职204人,实现村书记、主任“一肩挑”3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47.1岁,较上届下降2.6岁;大专以上学历达到654人,较上届增加189人;致富带头人达到883人,较上届增加275人。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做法
1.强化党建领导机制,扎实开展评议工作。一是建立实施“1+4”党建工作领导新机制,“1”是调整全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牵头抓总;“4”是结合市级领导分工,分别建立基层场所达标、非公党建等4个党建重点工作领导小组,真正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相融共进。二是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认真执行“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建立“2+2+1+1”党建工作模式,在全市树立“大抓基层、狠抓基层”的工作导向。
2.健全制度体系,创建党建监督机制。一是明确党建目标,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打造党建高地的实施意见》,对基层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实行完成销号制,保证落实到位。二是全面推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为各村统一制作了制度图版和《工作记录》,建立健全村“两委”联席会议、村委会向村党组织汇报工作等制度,各乡镇街制定了村干部严格管理办法。三是实行农村基层党建监督员制度,聘请100名悉党建工作的党代表为基层党建工作监督员,通过集中与分散、定期不
定期监督检查、视察调研等活动方式,监督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并建言献策。
3.完善组织设置,抓实合作社党建工作。一是优化组织设置。坚持上提下分,把115个村升格为党总支,宋杖子镇宋杖子村、范杖子村成立二级党委,建立了25个农村社区党支部。二是着重抓好合作社党建工作。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扩面提质增效”工程,建立400万元的专项发展及党建基金,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92家,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达到100%。实施“村社合一”党建与经济发展模式,村党组织领办创办的合作社超过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连续两年产值都在10亿元以上,实现了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双赢。
4.注重结构调整,强化班子队伍建设。一是选强配优基层党组织书记,致富带头人达到156人,向全市243个村全部选派了“第一书记”;加大对不合格村干部的处置力度,2014年共调整村“两委”干部7人。二是全面实施了村干部“德能双强”培训计划,截止目前各乡镇街累计开设大讲堂100余堂,累计培训基层干部7000余人次。三是改进考核管理,乡镇街按照不少于100分将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纳入村年度岗位责任制考评,考评结果与村干部报酬、奖惩、任用挂钩。四是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千人计划”,按照“一职一备”原则,通过“四推、两考、一公示”选拔模式,选拔村级后备干部979人,并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和使用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
5.加大投入保障,夯实党建工作基础。一是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建立了土地入股、领办创办合作社等15种发展路径,目前50%以上的村已经实现村级集体收入。二是加强经费保障,所有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全部达到9.65万元以上,建立了320万元的党建专项基金。将大村2万元、小村1.8万元办公经费及每个村2万元的党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将村干部平均报酬提升至15000元。三是实施基层组织活动场所达标工程,在对158个不合格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新建、改造、修缮的基础上, 2015年实施村级活动场所全部达标工程,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将全部达标。
三、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村级党组织开展工作积极性不够。村级党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第一线,直接与广大群众接触。他们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一些工作琐碎复杂,面临的压力也最大。按照现行的村民自治制度的设计,村里的“两委”班子成员多的有5人、少的只有3人。大小村人口差别很大,但是“两委”班子人数差不多。这就使得各村的工作强度不平衡。同时,村干部的报酬相对较低,缺乏福利待遇,换届较为频繁,工作不稳定,影响了村干部职位的吸引力。
二是农村党员普遍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当前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相当一部分发展对象仍然集中在乡镇机关、学校及村干部当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农民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一切向“钱”看,在金钱至上观念的支配下,无意向组织靠拢;农村基层干部对青年农民的吸引力减弱,党员后备干部来源渠道日趋狭窄。
三是流动党员管理仍是难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劳
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广泛和频繁;其中,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党员流入地和流出地衔接不畅,致使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困难,部分流动党员对“党员”本身重视不够,流出后重视经商和务工,不主动接洽党组织。农村党组织如何加强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他们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已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四、对于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索
1.完善基层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要结合各地实际,出台对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的奖励政策,给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补贴奖励,建立激励性村干部工资发放机制,激发干事创业和服务群众积极性。加大从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公务员和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力度,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同时,加大村后备干部培养使用,切实解决“两委”班子成员青黄不接问题。建立完善生活困难村党支部书记、离任村党支部书记台帐,对生活困难的村党支部书记、离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进行走访慰问,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他们的心坎上。
2.大力培养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一是改进教育培训方式,通过参观学习、典型带动、实践锻炼等方式强化教育培训,坚持开好“基层干部大讲堂”,每月对村干部开展集中培训,注重提高基层干部政治素质、服务群众能力、经济发展能力、维护稳定能力、组织建设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努力将基层干部打造成为全能型干部,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党员老化、素质不高等问题,保证每年新发展35周岁以下党员占农村发展总数的80%。三是注重党内政治生活,每个党组织每年要召开一次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解决好党员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随意化、平淡化和庸俗化问题。
3.探索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方式。一是不断完善管理。及时为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员流入、流出登记簿》和《表现情况登记簿》。同时,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电子信息库,实行动态与静态、日常与跟踪管理相结合。二是建立联络制度。按党员分布情况,设立流动党员联络员,充分发挥他们对村内党员情况熟、住户明的优势,抓好对流动党员的联络、管理,弥补村级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不到、管不全的不足。三是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为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服务证》,建立与流动党员的桥梁和纽带机制。流动党员服务站在发挥管理作用的同时,要注重发挥服务功能,为流动党员“排忧解难”,体现组织关心。
《村党支部调查报告》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16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