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8篇)
2011-09-03 09:21:08| 分类: 作文教研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转引8篇)
第一篇文章:目前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不深,思索欠谨。审题不细不严,不加思考就下笔开写,致使写作内容最容易偏离了题旨。还有些学生对题目往往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总是想当然或以表面的认识来审题,即使没走题,也得不了高分。审题时,虽然不可能字字斟酌,但也一定得字字细细推敲,并从整体上把握话题的内容指向,这样才能达到审题的目的。
②、沉于想象,个性张扬。写文章固然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这种联想和想象应建立在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必须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分析生活现象,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少作文中就多天方夜潭般的故事,如电视电影的情节一样等,甚至写虚拟的生活和无聊的游戏,这类“无根据”文,完全没有现实针对性,躲进小楼,与世隔绝,故事新编,编得完全不食人间烟火,这样的文章只配自娱自乐。
③、选材陈旧,积累肤浅。作文代表那些思想积极向上、学识丰富厚实、思维灵活敏捷的学子心声。从作文上看,有很多地方能看出一个学生的涵养,阅读广而体悟深,积累厚重而又充实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可许多作文中,材料过于陈旧,给人积累浅薄的印象。极少数可能由于时间、气氛限制而“灵机应变”,致使材料选择失当。绝大多数学生是不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不注意补充生动鲜活的材料,仅仅记住了有数的几个事例,一用就是一个学期甚至几年。尽管材料取自现实生活,但你用我用他也用,太多太滥,也就不新鲜了,陈旧了,自然打折了。所以,材料的选择就应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让你那特色靓丽的材料,带着早晨晶莹的露珠,映到读者眼中,使之眼前一亮,在疲惫中耸然一振,眼睛顿时睁大,放出异彩:这个学生读书一定多!
④、字数贫血,书写糊涂。中学作文的字数要求是“不少于600字”,字数不够,是明显没达到起码的要求。所以字数一定要够。字体难看,不易辨别,近似“甲骨文”。更有甚者卷面勾勾抹抹,惨不忍睹.
⑤、转贴抄袭,改头换面。作文的目的之一是考查你独到的认识和感悟,独到的就不能是别人的。有的考生平时不注意积累,临写看几篇范文,下笔时做一番调整或略做改动,就堂而皇之地交了上去。然而这样的作品往往会被读者所发现,除了受到更多的嘲笑和打击,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1
⑥、内容杂乱,形式哗然。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文章内容是第一位的,而形式是第二位的。
优秀的文章,总是先有好的内容,再配以恰当的形式,最终做到形质兼美。不少学生不在内容上下功夫,片面追求形式的新奇,殊不知内容不好,形式的新奇就成了无用的花架子。好比一个女孩背影如何优美,但面容憔悴,尽是麻点,你说能好看吗?形式的新奇也确是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若一味追求形式新奇而不顾内容,就走进了写作的误区。也还有的同学不顾自身条件,借鉴了别的学科别领域的文体,可由于对别的学科别领域的起码常识都搞不清,容易使得文章不伦不类。
⑦、对象类似,千人一面。“文似看山不喜平”。许多同学面对话题,审题后得出一个写作内容,立即动笔,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到他确定的内容许多人都能够想到,写出的文章就如一粒沙落进了沙堆,怎么也寻不见。内容的雷同表现在许多方面,可以是对象的雷同,认识的雷同,形式的雷同,也可以是题目的雷同。特别是题目,有的同学化用话题或直接用话题文字作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卷人如走进同一个模子生产出的器物中,厌倦感自会油然而生。所以,力避雷同,坚决放弃第一个甚至第二个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换用第三甚至第四构思,就显得分外重要了。
⑧、语言平淡,没有波澜。作文是综合考察语文素养的,而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看语言的功夫。学习十几年语文,倘语言还是平平板板,像一潭死水,没有一丝的波澜,自然让人难以认可。更何况,读平板的文章,一路坎坷,怎能提起劲头?最低要求是通顺,再往上才是生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生动就是力求语言富于文采,给人强烈的感染。
要有文采,就需注意灵活使用句式手段和修辞手段,让阅读者读来一路畅快甚至大呼痛快。从目前中学生习作来看,语言上最大的毛病就是直来直去,不会含蓄委婉,表意过于直白,一览无余,没了趣味。
要给人深深的感染,文章就需做到叙议结合、景情结合、情理结合。叙述事件后让精当的议论使读者感你之所感,刻画景物后让飘逸的情思拨动读者的心弦,情动后自然地过渡到对事理的阐发上,让读者升华认识。这样,浸在文字中的你的心就连接了读者的心,读者会因“景”而走进情境,因“情”而激荡心扉,因“议”而深有同感,因“理”而回味绵绵。
⑨、情趣低俗,格调降低。中学生除了学习足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应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健康健全的心理素质。而不少同学的文章,与这一要求不相吻合甚至背道而驰,虽然可能的确是真情流露,但格调低俗,认识偏颇,让读者深为叹息。 2
例如《快乐新生活》的内容:
地球转着,周而复始,昨天、今天、明天的太阳,在我们眼里不会有什么异样,可我们的生活,的确是变了啊!这变化那么迅速而又微妙,迅速得令人惊诧,微妙得令人难以体察,可生活的确是变了??
早 晨 七点,正是同学们入校的高峰。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有的拿着书在记知识,有的在神神秘秘的聊天,有的说说笑笑,在乡间的小路上移动。看着那一张张自信的、稚气未脱的青年人的脸,你会觉得今年的春风也是如此倜傥、潇洒呢!
还是集中目光的焦点来对准我们的女孩子吧!因为我们是对美最敏感的。你笑了,发现了什么了吗?是的,发型。不只是传统的“一分为二”的小刷子了,也不只是世袭的“矛盾统一”的小辫子了。女孩子们乌黑的头发上盛开了典雅的“墨荷 ”,飞出了活泼的小辫子。女孩子们乌黑的头发上盛开了典雅的“墨荷”,飞出了活泼的“海燕”,你说,是变了!
上 午第一节课是English class。老师教同学们读熟课文后,就请了几个“洋人”到讲台上表演。你看他们那惟妙惟肖的表情,那抑扬顿挫的语调,活生生的就像几个来到陌生国土的老外滑稽的对话,连老师听了也摸着头赞许的笑了??第一节课就这样pass了。
第二堂下课后,同学们马上出去做课间操。在明媚的春光舒服舒服筋骨,抖擞抖数精神,尽情地释放我们一身的朝气,在充溢着力和美的每一个动作中积聚新的能量??
下午今天最后一节课是历史课,讲的内容是《唐朝的建立》。讲到唐高祖李渊的长了李建成时,教室里飞出了笑声,仔细听:“李建成可是我们班李建超前世的拜把兄弟,大家可别惹李建超,不然就没好日子过了。”当讲到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时,教室里又笑了,“武则天算什么,我们班的‘女皇帝’廖红莲可比她好多了,只有廖红莲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女皇。”于是我们班就出现了两个大人物“李建成”、“武则天”。
放 学人群在向前流动着,夹杂着亲热的告别,清脆的笑声??价钱看花了眼吗?你说“是的,他们在我眼里变成了一团流动着的彩色的空气。”一天生活结束了,明天又会变一个样。当然了,要越变越好,越变越新。
第二篇文章:中学生作文不良心理分析
一、 认知过程的浅表化、片面化:作文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认知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体验,直接获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一是通过阅读材料,间接地认识社会,了解人生。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中 3
学生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常常不能透过人、事、物的外部、浅层,深入到内部、深层,因而,他们常常不能够体验到平凡生活中包含着的特殊的意义。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也就无法搜寻到有意义的素材,觉得无人可记,无事可述,无物可写,无话可说。另一方面,由于阅读理解能力的限制,中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常常不能整体地、全面地去理解,而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局部、片面。在阅读过程中,一旦看到一点触及心灵的东西便不再深入地探究,便以为了解了材料的全部,忽视了材料的整体倾向,结果就犯了理解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的毛病。阅读理解的偏颇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就会出现审题、认识的偏差。中学生认知的缺陷直接地影响了写作;要让他们写好文章,首先就要帮助他们学会深入地观察体验生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 审题构思的孤立化、简单化: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即关系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复杂的世界,只有弄清事物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才能认清世界的本质,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的形成、表述必须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代表着事物,判断揭示了关系,推理则显示认识的过程。中学生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常常不善于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他们常常围绕着一个概念绕圈子,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判断,表现出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思想认识。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或多而杂,或少而空,缺乏一个明确的中心。训练学生作文,一定要使他们拥有联系的观点,形成明确的判断,产生思想认识。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再去演绎、说理、抒情,方能写出很好的文章。他们不是认真地去推敲题意、精心构思,而是根据话题、文题、内容到记忆的仓库中去搜寻范文,然后依据现成的故事、情节、人物甚至语言来套作文章。审题构思的简单化使写作训练成为走过场,写作水平不能真正地提高。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审题构思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析题意,学习安排文章的思路,逐步提高作文能力。
三、 写作过程的随意性、公式化: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他们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常常只是粗略地了解题目的意义范围,确定一个大致的写作方向,并不在文章的整体布局上狠下功夫。结果就是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甚至出现根据字数多少随意添减内容的情况。这种随意的增减必然造成文章思路不顺畅、内容不协调,文章结构不严谨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我们应该让学生养成在写作文章之前先编写好提纲的习惯。先编写一个自己能理会的简易的提纲,明确思路、选用的材料,然后按写作提纲去写作。即使局部需要调整,也可有所依凭,也不会影响全文的布局。
四、 写作活动的盲目性、神秘化:文章是写给人看的,目的是叙述事情,表现自己的思想;针对现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写景状物,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传递思想、观点、情感给人以启迪,使人得教益。但是,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写 4
作却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这样的盲目写作是难以写出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的文章。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教授曾经这样说过:“有了思想的照耀,一切都会闪光”。文章要“闪光”就要有思想,而思想来自于明确的针对性。我们应该先让学生弄清为何而写,只有这样方可使他们在写作时有激情有见解有思想,方可写成照耀人心的文章。
中学生常常将写作活动神秘化,这样一种特殊的心理使得他们以为作文就该篇篇精彩,句句经典,有的指导老师也有这样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高标准就使得原本写作能力不佳的中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写作的积极性可想而知。而且,逐步成熟的中学生在内心深处也渐渐的筑起了一道心理防线,不愿说真话实话,不愿抒真情实感,害怕说错话,害怕人笑话。畏首畏尾,写不出美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指导中学生写作,理应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大胆作文。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即使多一点废话也没关系。先把文章拉开,写到一定程度后再去收缩,写好写巧写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别过分计较他们观点、看法的正误,甚至可以容忍他们胡说乱说。等到他们思想成熟了,自然就能纠正错误的东西。
第三篇文章:关于作文中的“学生腔”
一、“学生腔”的表现特征
1.思想上的幼稚。这种思想上的幼稚常表现在低能力的叙述上。如在高中生的作文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在我很小的时候,??”“小时候,我问祖母??”“从出生开始,我就在爱的包围中长大。”这种低能力的叙述当然和审题有关,但笔者认为更多的还是他们语文素养和作文功底的薄弱,且已经到了幼稚的地步,集中表现就是中学生作文“学生腔”。
2.内容上的空洞。这种内容上的空洞常表现在语言风格上的浮华。此类中学生作文大多句式整齐,语言华丽,只可惜他们太注重文章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
请看,以“感悟春节”为话题,一学生写自己在乡下过春节之景:“循着新年的气息,祝福问候欢声笑。开门问声‘新年好’,一年到头心情好;打开贺卡,字里行间,洋洋洒洒,泛起幸福的颤动,飘着祝福的馨香;电话铃响,祝福的歌声在春光里飘荡,句句深情的问候令人脸泛微笑;翻开短信,沐浴和煦的暖风,品位浓浓的情意;呵,山村人们无不自豪今天中国的时代,无不赞叹今天党的富民政策。”
这段作文的外在形式,语言是很华美,但内在核心内容却很空洞,文中很难让人看到乡村春节的特色在哪里?不排除这类语言会被部分教师和学生欣赏,但笔者认为,如果不能“达意”,说的话即使很有文采,也无异于空话、套 5
篇二:中学生作文中存在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
浅谈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作文教学存在问题解决方法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贫乏,千篇一律。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材料的缺乏“巧妇难为天来之欢”况且学生还不是巧妇。没有米就更难做饭了。写作文一定要有新意,新意不仅要体现在文章的体裁,结构语言等方面,还体现在文章的主意与材料选择上,所以选择新颖的材料是内容新的关键,所举材料无论是出自课本还是来自生活。都读而无味,缺乏感染力,总让人觉得是在吃陈饭。此外材料难以为论点服务也是一个常规的问题。一些学生作文中的材料新颖,让人耳目一新,可是等到看完这些材料,却发现这些材料要么根本不能为其论点服务,要么就是勉为其难牵强附会,没有围绕论点选择材料。
2.语言粗俗,思路混乱。表达能力是写作能力中最稳定的因素,学生要写出好作文,必须重视表达能力的运用。一些中学生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捉襟见肘,不能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写作以图。一次以“遗憾”为话题写作文,问卷时,发现语句不通现象比比皆是。有些同学甚至写自己不慎丢了一支笔而感遗憾。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写作前有整体思路和打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如何结构,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等都应考虑周到。
3.思维幼稚,缺陷严重。文章的目的在于表达思想,思想是文章带的灵魂,而一篇文章能否保持生机与活力,一个重要前提就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是否突出和健康,思想缺乏深度,立意不够深刻,
篇三:目前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①、审题不深,思索欠谨
审题不细不严,不加思考就下笔开写,致使写作内容最容易偏离了题旨。还有些学生对题目往往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总是想当然或以表面的认识来审题,即使没走题,也得不了高分。审题时,虽然不可能字字斟酌,但也一定得字字细细推敲,并从整体上把握话题的内容指向,这样才能达到审题的目的。
②、沉于想象,个性张扬
写文章固然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这种联想和想象应建立在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必须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分析生活现象,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少作文中就多天方夜潭般的故事,如电视电影的情节一样等,甚至写虚拟的生活和无聊的游戏,这类“无根据”文,完全没有现实针对性,躲进小楼,与世隔绝,故事新编,编得完全不食人间烟火,这样的文章只配自娱自乐。
③、选材陈旧,积累肤浅
作文代表那些思想积极向上、学识丰富厚实、思维灵活敏捷的学子心声。从作文上看,有很多地方能看出一个学生的涵养,阅读广而体悟深,积累厚重而又充实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可许多作文中,材料过于陈旧,给人积累浅薄的印象。极少数可能由于时间、气氛限制而“灵机应变”,致使材料选择失当。绝大多数学生是不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不注意补充生动鲜活的材料,仅仅记住了有数的几个事例,一用就是一个学期甚至几年。尽管材料取自现实生活,但你用我用他也用,太多太滥,也就不新鲜了,陈旧了,自然打折了。所以,材料的选择就应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让你那特色靓丽的材料,带着早晨晶莹的露珠,映到读者眼中,使之眼前一亮,在疲惫中耸然一振,眼睛顿时睁大,放出异彩:这个学生读书一定多!
④、字数贫血,书写糊涂
中学作文的字数要求是“不少于800字”,字数不够,是明显没达到起码的要求。所以字数一定要够。字体难看,不易辨别,近似“甲骨文”。更有甚者卷面勾勾抹抹,惨不忍睹. ⑤、转贴抄袭,改头换面
作文的目的之一是考查你独到的认识和感悟,独到的就不能是别人的。有的考生平时不注意积累,临写看几篇范文,下笔时做一番调整或略做改动,就堂而皇之地交了上去。然而这样的作品往往会被读者所发现,除了受到更多的嘲笑和打击,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⑥、内容杂乱,形式哗然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文章内容是第一位的,而形式是第二位的。 优秀的文章,总是先有好的内容,再配以恰当的形式,最终做到形质兼美。不少学生不在内容上下功夫,片面追求形式的新奇,殊不知内容不好,形式的新奇就成了无用的花架子。好比一个女孩背影如何优美,但面容憔悴,尽是麻点,你说能好看吗?形式的新奇也确是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若一味追求形式新奇而不顾内容,就走进了写作的误区。也还有的同学不顾自身条件,借鉴了别的学科别领域的文体,可由于对别的学科别领域的起码常识都搞不清,容易使得文章不伦不类。
⑦、对象类似,千人一面
“文似看山不喜平”。许多同学面对话题,审题后得出一个写作内容,立即动笔,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到他确定的内容许多人都能够想到,写出的文章就如一粒沙落进了沙堆,怎么也寻不见。内容的雷同表现在许多方面,可以是对象的雷同,认识的雷同,形式的雷同,也可以是题目的雷同。特别是题目,有的同学化用话题或直接用话题文字作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卷人如走进同一个模子生产出的器物中,厌倦感自会油然而生。所以,力避雷同,坚决放弃第一个甚至第二个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换用第三甚至第四构思,就显得分外重要了。
⑧、语言平淡,没有波澜
作文是综合考察语文素养的,而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看语言的功夫。学习十几年语文,倘语言还是平平板板,像一潭死水,没有一丝的波澜,自然让人难以认可。更何况,读平板的文章,一路坎坷,怎能提起劲头?
最低要求是通顺,再往上才是生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生动就是力求语言富于文采,给人强烈的感染。
要有文采,就需注意灵活使用句式手段和修辞手段,让阅读者读来一路畅快甚至大呼痛快。从目前中学生习作来看,语言上最大的毛病就是直来直去,不会含蓄委婉,表意过于直白,一览无余,没了趣味。
要给人深深的感染,文章就需做到叙议结合、景情结合、情理结合。叙述事件后让精当的议论使读者感你之所感,刻画景物后让飘逸的情思拨动读者的心弦,情动后自然地过渡到对事理的阐发上,让读者升华认识。这样,浸在文字中的你的心就连接了读者的心,读者会因“景”而走进情境,因“情”而激荡心扉,因“议”而深有同感,因“理”而回味绵绵。
⑨、情趣低俗,格调降低
中学生除了学习足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应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健康健全的心理素质。而不少同学的文章,与这一要求不相吻合甚至背道而驰,虽然可能的确是真情流露,但格调低俗,认识偏颇,让读者深为叹息。
中学生作文的不成熟,以下五种建议将有利于提高作文能力。
(一)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在写作上也难以取得很好的成绩。所以,激发中学生写作兴趣是丢掉“学生腔”的一个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需要激活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是兴趣的激活因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与否是能否产生兴趣的动力。如果学生家中遭受灾难,无力支付学费,班主任告诉他写份申请,可以减免学费,那么这份申请的写作就是一种“需要”,他感到非写不可,他一定能写好,绝不会离题。因此,教师每次作文命题是不是学生的“需要”,也就成了激活学生写作兴趣的“牛鼻子”了。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选好话题,把题目真正出到学生的心坎里,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2.用成功提高兴趣。兴趣和成功总是连在一起的,人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比如经常举办征文比赛、成立文学社、编辑出版墙报、黑板报、校园文学刊物,课堂上可以尝试即兴演讲,影视欣赏后写影评等方式,把优秀作文结集,把优秀稿件推荐给报刊杂志发表等等。因材施教,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成功目标,只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标,就认为是成功之作,就给予肯定或表扬。让每位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会刺激他们的兴奋神经,学生心情舒畅了,潜能就容易发挥,兴趣就更容易形成、巩固和发展。
3.用知识发展兴趣。知识是力量的源泉,也是写作的动力,对于需要综合知识的写作活动来讲,中学生在教材中所获得的知识,很难满足写作的需要,大量的知识需要到第二课堂去获得。如果没有大量新鲜知识不断为大脑“充电”,写作的热情就不会持久,写作兴趣也不可能巩固和发展。可以提倡中学生多看一些信息量大,知识性强,有趣味的电视节目和课外书籍。也可以在班级开展“新闻三十分”活动,让学生交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搜集到的最新信息、见闻、读书心得等写作素材,以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这样就会有利于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旺盛的
写作热情和浓厚的写作兴趣,并使他们的作文写作得到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二)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在“表达与交流”中强调:“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11]老舍先生在《怎样丢掉学生腔》一文中指出:“我们要写想透了的话。写文章不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的事,而是千锤百炼的事,由矿石里提出金子来。”[12]怎样才能使学生想的有广度、深度和有条理性呢?在教学中,可以训练学生以下几种思维方法。
1 .联系的思维观。在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恩格斯说:“辨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联系的思维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一把钥匙。常见的方法有因果联系、互动联系、发展联系等。因果联系就是通过对与某一事物有关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从而正确地对客观事物作出评价判断。善于运用这种联系来认识事物,往往能使人快速、准确地从细微或复杂的矛盾中发现主要矛盾,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互动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联系构成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网,使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转化。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学生在评价客观事物时,就不会孤立、静止地就事论事。发展联系就是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评价人物时,不仅要联系它的现在,还要联系它的过去和将来,否则就不能揭示它的内在客观规
律。
2 .比较的思维观。在评论某一客观事物时,我们要把此一事物与跟它有某种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双方的相同或相异,进而对所论事物作出评价和判断,从而确定对事物某种属性的认识。或者从事物自身某些因素之间进行比较,找出相同或相异进而对此事物的本质作出准确的评价。常见的方法有求同法和求异法。
3 .逆向的思维观。逆向思维观能帮助我们打开思路,发现思考的新角度,丰富、深化思考的内容,增加作文的新颖度。逆向思维观不仅有利于克服作文的千人一面、老套雷同,而且还有利于发展其独立思考,求新求变的创新能力。
上述三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以便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尽早丢掉中学生思想幼稚,内容空洞,过度模仿的“学生腔”,尤其应该大力倡导上述三种思维观。
(三)作文写作应始于模仿,终于创新
作文要求中明确提出:“不要套作。”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创造性,这个特点要求作者写文章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根据写作的这个特性,必须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这种意识,过度模仿的“套板反应”就会化为乌有;没有这种意识,学生写作只能像对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修葺一样??“修旧如旧”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始于模仿”只是步入写作之门的先导,而模仿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各具形态、各具特色的创新。因为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回顾古今写作史,“始于模仿,终于创新”的例子不胜枚举。晋代陶渊明模仿《古诗十九首》而作《拟古九首》;唐代王勃模仿北朝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句,写出了《藤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句;唐代李白模仿汉乐府《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而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古往今来,模仿他人者不计其数,但惟有那些“始于模仿,终于创新”者能名闻天下。这正如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四)作文写作应明确写作目的,确立“读者意识”
写文章首先要考虑写给谁看,文章怎么样才能在对象身上发挥作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作文教学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如日本就有学者把使用语言表达的目的分为五项:1.
报告(通知,给予知识情报);2.说服(激发理智使之理解);3.感动(诉诸感情引起反应);
4.导致行动(使之能够具体行动);5.娱乐(使之感兴趣)。我国《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的第一项就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应明确写作目的,确立“读者意识”。朱自清先生曾指出:“写作训练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假想的读者。”明确写作目的,确立“读者意识”是尽早丢掉千人一面“学生腔”的有效措施。张颍东教授曾提出明确写作目的,确立“读者意识”应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六个问题:
1.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明确作文的目的,文章是给读者实用价值还是审美感受?
2.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应使读者明了。
3.谁在写这篇文章?即明确作者的地位、知道自己以何身份向读者说话。
4.在什么地方做这篇文章?即思考作文的应用环境,以求判定向读者说的话是否适应特殊的场合。
5.什么时候写的这篇文章?思考的是作文的时代观念,以避免对读者说出不合时宜的话。
6.怎样写这篇文章?探求的是作文的方法,以确定如何表达易为读者所接受。
作文写作时,认真思考以上六个问题,明确写作目的,确立“读者意识”,有利于尽早丢掉中学生作文思想幼稚、内容空洞、脱离实际的“学生腔”。
《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73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