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回复: 0

西北汉子的相关文章推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王晓银相关文章及作品简介

王晓银,我国著名画家;1965年出生于甘肃省山丹县, 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师承巨潮、张阶平、杨国光、李葆竹、魏自强诸先生,主攻国画艺术,现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金昌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金昌市群艺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甘肃国画院副院长,中国老子书画院名誉院长等。

编辑本段艺术经历

上初中时的王晓银,有幸遇到了西北师大毕业分配到山丹中学任教的巨潮先生,成为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第一批成员。对艺术充满渴望和追求的王晓银在闲暇之余足足画了两箱子素描和速写。虽然那时对生活的理解还不够火候,但却为日后创作裕固风情的画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2年,16岁的王晓银考入西北师大美术系国画专业,在学期间主攻人物画专业,在张阶平、杨国光、李葆竹、魏自强诸先生的指导下,刻苦学习,进步很快,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国画的表现规律,无论工笔重彩还是水墨写意等诸种不同的技法,他都运用得极为娴熟。在潜心学习绘画理论和技艺的同时,王晓银始终在考虑自己的艺术定位。当特定场景一旦与自己的生活积累相碰撞,心中不由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他怎能不利用手中的笔墨,尽情挥洒这块热土独有的风情,描绘父老乡亲的超拔与坚韧?

大漠追梦145cm×190cm

大漠吹来的风85cm×65cm

编辑本段艺术风格

在中国画发展的沧桑历史中,写意画和工笔画在抽象和具象中展现着不同的风格:工笔画作为中国传统国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和种属,以特定的事物为表现对象,通过传统的笔墨和技巧创造出了具有独特艺术图式的实物形象,传达出特定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念;写意画则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历代画家都在两者之间不断寻找着自己的定位,

王晓银先生利用自己对艺术的独特感悟,在写意和工笔之间找到自己的黄金分割点,在他的国画中,作品以独有的风格穿越着时空的束缚,很多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生活的场景,被他用画笔锁在了瞬间,变成了一幅幅永恒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思索,形成了情趣十足、韵味无穷、色彩夺目、意境悠远的艺术效果,画面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沙棘红了的时候150cm×210cm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王晓银先生的河西风情作品,无一不透出对脚下这块土地的挚爱情怀:题材上,立足西部地域特色,以饱满的热情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以敏锐的观察力充实丰富作品的内涵;艺术上,继承传统而又不墨守传统,构成形式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对河西的少数民族,尤其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他更是倾注了少有的热忱。他的裕固风情画工写结合,粗中有细,在淡化线条中深化意境,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同时凸现人物特征。在他笔下,牧人的纯朴剽悍,骆驼的俏皮可爱,无不形神毕肖,纵使一只牧羊犬,也憨态可掬,让人油然而生亲近之感。画家人性化的笔触难能可贵,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为我们再现河西父老乡亲生命的执着与顽强。

然而,对于像王晓银这样的中年画家所取得的成就,而且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作为社会主义美术的主导力量,无论是在题材的开拓上还是在艺术技巧的表现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营造,不管是河西农村父老乡亲的日常生活,还是别具特色的裕固风情、藏族风情,在他的笔下一一铺展。戈壁、大漠、雪山、草原,夕阳、晨晖、村庄、古老的烽火台,乃至一簇红柳丛、一蓬芨芨草,在他的笔下都有精微的展示。当我们捕捉到戈壁之舟宽厚深情的目光,河西大地的灵光神韵已然融入了画家的血脉之中。与其说是功力的扎实和绘画语言的娴熟,毋宁说更重要的是由于他把艺术与生活、社会的关系摆得很正,对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得比较稳健。他的艺术继承和延续着人物画古往今来积极反映生活、追求艺术真善美的优秀传统

代表作品《欢乐戈壁行》



戈壁旭日图68cm×120cm

编辑本段艺术年表

1995年

王晓银先生作品欣赏集一(8张)

创作工笔画《途》入选文化部社文局主办“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

并获优秀奖,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9年

工笔画《红沙棘》获甘肃省文化厅,省美协主办“庆祝建国50周年

甘肃省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2001年

工笔画《祥云》获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办公厅省文联主办“西部风情书画作品及陶艺大展”飞天奖。

2002年

工笔画《戈壁熏风》获甘肃省美协主办纪念5.23讲话发表60周年“甘肃省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2004年

作品《戈壁牧人》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庆建国55周年全国青年书画展”;《草木又一秋》入选中国美

协,中央电视台主办“全国首届电视书画大赛”。

2005年

作品《融》、《岁月》分别入选省文化厅、省委宣传部、省美协主办“全省专业画院美术作品展”。

2006年

担任“甘肃省中国画、油画大奖赛”评委。

2006年

美术作品《大漠追梦》入选由中国美术馆、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共同主办的《西望敦煌—

—甘肃美术作品进京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08年

美术作品《沙棘红的了时候》获甘肃省文联颁发的甘肃省美术创作“金驼奖”铜奖。 2008年

出版了“风从漠上来”——王晓银中国画作品集,同时由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办了个人画展及作品集首

发式。

2008年

由洛阳美术馆主办“王晓银中国画作品邀请展”。

2009年

《秋歌》获甘肃省美协、省文联主办“庆祝建国60周年甘肃省美术作品大展”二等奖。

2009年

《秋》获甘肃省文化厅主办甘肃省第四届群星艺术节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2010年

《焉之山下》人选中国美协主办的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10年11月18日,

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王晓银先生当选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王晓银作品欣赏集二(8张)

编辑本段媒体关注

西部风情画家王晓银当选甘肃省美协副主席

新浪财经 > 产经 > > 正文2010年12月03日 09:31

北京 2010-11-29(中国商业电讯)--每一位画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每一位画家的艺术风格,都无不深深地打上了画家自身的生活背景、个人经验和艺术情感的烙印。

王晓银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画家。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北人,王晓银先生的画笔下流淌的是西北的一腔豪迈。裕固风情就是其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恐怕也有很多人对其比较陌生,但是,在王晓银先生的笔下,这个少数民族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无论是早春、夏日、晚秋和冬至的四季轮回,还是大漠瀚海、草原、戈壁的西部风情,还有画家笔下总也少不了的身着裕固族特有服饰的端庄美丽的妇女、憨厚的汉子等,这种种都被画家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表现了出来。王晓银先生画笔下的人物,带有游牧民族特有的粗犷,但这粗犷中又透着细腻,细腻中蕴含着这个富有悲壮历史色彩的少数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生生不息的追求。尤其是王晓银先生笔下的骆驼。骆驼是裕固族的主要蓄力之一,也是王晓银先生最喜画的题材。大、健硕的骆驼,千姿百态,或独自出现,或和人物同时出现。这骆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画家心中的一种表征:千百年来,骆驼陪伴着裕固族人繁衍生息,和这里的人们相依相伴,骆驼身上体现的精神和无与伦比的意志力正是裕固族人所有的。事实上,这种精神和意志又何尝不是画家所拥有和追求的呢! 如果说人们很少了解裕固族,那么,通过王晓银先生的画作,你会看到这个民族的生活场景、服饰文化、风土人情等等一切你可以想象引申的东西。王晓银先生笔下是裕固族人,是在画家长期坚持不懈地观察、思考、实践、创作中呈现出来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承载起了画家对于西部少数民族的历史传承、生态环境、生存现状的思考和感悟,更是画家对于自身社会责任的清醒认识和担当。

正是由于地处西北,相对落后闭塞的环境在为画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的同时,也为画家自身的发展形成了或深或浅的限制。但是对于王晓银先生来说,无论是烈日炎炎下在大漠戈壁追逐观察骆驼,还是深入裕固族的生活中心体验民情生态,其对于西北的热爱是与生俱来不曾改变的,因此他能够在不断努力地突破环境、自身局限的情况下继续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谨以此恭贺王晓银先生当选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王晓银对话博宝艺术家网

博宝艺术网 2011-06-14 15:15:35 作者:黄炎

博宝艺术家网:艺术不是惟一的方式,艺术是生命状态的反射和映照,作为艺术家怎么诠释这句话?

王晓银:艺术是生活的写照,更是艺术家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艺术家积极地将自己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及面貌融入自己的作品,这是对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的艺术风貌的反应。艺术本身所表现的内容是很宽泛的,但核心的价值是推动艺术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博宝艺术家网:你如何看待传统和当代艺术?

篇二:绝地之音

绝地之音

【教学目标】

1.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

2.领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3.品味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黄土高原这方十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绝地之音就是牛命本身的深刻含义。

【课 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的文化。山温水软的江南孕育出的是曲调清丽优雅的评弹,而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孕育出的就是气冲云霄的秦腔。秦腔里的那种率性的豪迈与粗犷足以震撼每一个听众的心灵。就是在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作者马步升听到了“绝地之音”,这又是怎样的一首曲凋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品读?探讨]

一.作者简介

马步升(1963~),甘肃合水人,中国当代作家,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以创作小说、散文为主,兼写文艺评论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小说和散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年度最佳作品,散文进入中国最新文学排行榜前五名。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和《天干地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分为四个部分,“灵魂的边界”、“存在的边界”、“流动的边界”、“可能的边界”。边界是指自己所处的文化和别种文化,自己的信仰和别样的信仰相交相错的所在。在边界可以领略到无限风光,也是灵魂的探险和精神的跋涉。马步升“灵魂的边界”那一组散文堪称为此集的优秀之作。马步升的散文对历史如数家珍,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鲜明,加上潇洒的文笔、思辨的气质,历史感、现实感、生命感共同织出马步升散文绵长的意味,绘出了陇东黄土地活的灵魂。散文语言既生动浅显,又富有生活情趣,还带上了那么一些西北汉子的爽气。评论家杨光祖说:“马步升散文中,那种来自田野的生气勃勃的野性,是目下那些疲软苍白的温室散文所不可比拟的。他的散文创作还一直追求一种激情的智慧,文章内外充溢着哲思的光芒,这也是目前很多散文家所缺少的。”

其他作品有:长篇小说《女人狱》、《北京不是你的家》、《花园中的大王》和小说集《老碗会》,长篇纪实作品《燃烧的太阳旗》、《守望平安》(与他人合著),文化史著作《走西口》、《西北男嫁女现象调查》、《百年甘肃》(与他人合著)。

二.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迅速浏览文章,“音”到底指的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音”?

学生交流、明确:歌声、绝唱

特点:①无词无调;②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

③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兼凄婉。

2、这绝唱带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震撼。

(难道就是这无词无调的“咧——咧——咧”的歌声就令作者震撼,感动吗?令作者深受感动的是否是歌本身呢?)

三.品读

《绝地之音》记叙了作者在一次文化考察中所聆听到的绝地的天籁,这让作者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引发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一部分(第1段):追忆(魂牵)绝地之音。

这总体上是一个倒叙式的开头(其内部却是顺叙),主要写7年来魂牵梦绕于“绝地之音”,一种与他人分享的欲望强烈地冲击着心扉。整个第一部分,反复强调的是绝地之音给作者的强烈心灵震撼。

问题:为什么作者“每一次的讲述,所用的语调、词汇、情绪,甚至描述的事实本身,一次和一次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明确 :作者要强调的是主观感受力的震撼,和他对这次经历的独特感受,而不是注重具体形态的描绘。因此即便是不同的描绘“也常使对方泪眼盈盈”。

第二部分(第2~5段):邂逅绝地之音。

“邂逅”是不期而遇,非在预计之中。“我”能够听到绝腔绝调,完全是长城文化遗迹考察中的偶缘,故而必得根据行踪,依次道来。这一部分可为两层:第一层(第2~4段),曲折向绝地;

第二层(第五段),绝地闻绝调。

问题1 为什么作者的心“被强烈地震撼着”? (第2段)

(1)“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

(2)“这一带的长城在修筑时,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因高而置险,因险而置塞,因沟而开堑,因堑而起垒,千百年来,由于洪水冲刷,原来较为和缓的沟壑现多为绝壁危沟,有些区段的长城高悬于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沟崖之上,使残存的一线土垒,倒显得格外威风壮观。”

正是黄土林的狰狞和险要、长城的威风和壮观给作者心灵造成了强烈的震撼。

问题2 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自己和导师赶赴营盘梁途中的经历?突出了营盘梁怎样的特点? (第3段)

明确 :作者先写“在熹微的晨光里,已能清楚地看见营盘梁的一切”,“似乎迈出一大步就可站在营盘梁上”,但实际上作者他们却“七绕八绕,历经艰难,费尽气力”,“才绕至营盘梁的脚下”。然后写爬山的经过。“陡直的山坡连羊肠小道也无一条”,就在这样的绝地,作者仍然“在无路处寻路,在陡崖中寻找立足之地”,甚至险要到作者自己说“我的脚印,今生今世以至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脚印与之重叠”。这才攀上了山顶。

作者写途中的曲折蜿蜒,表现地势的险要;写上山时无路可走,表现山峰的陡峭。作者极力突出险要陡峭,就是为了凸显黄土林的特点,这里本身就可以称为“绝地”。

问题3 作者登上山顶后,发现营盘梁是个怎样的城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4段)

明确:“这是一座巨大的城障,城头上攻战、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处处遗迹都透射着当年的威武壮观”。表达了对古代文明,古代历史的赞赏之情。

问题4 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写这个平地,这又是一块怎样的平地? (第5段) 明确:在“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中,“只有一块平地”。而这块平地是由三把“水刀”切割而成,“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确实是一种奇观。以至于“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就可能坠落。作者的心因此也跟着“跳起来”。这块平地,可以称之为是绝地中的绝地。

问题5 作者在绝地听到了怎样的绝唱? (第5段)

明确 “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

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第三部分(第6~8段):探询绝地之音。

诚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的那样,大学历史系的学习丰富了作者的文化构成,而对绝地之音的探询,主要是指文化意义上的追问。这一部分,实际上写的是探询而尚未有得的过程,可按自然段分为三个层次。第6节写探询“绝地之音”,旨在寻找其文化遗脉的归属。第7节写多年来“我”对绝地之音执著探询,虽然寻词觅调的工作一无所获,但我相信它是真实的。第8节承上启下,简洁地过渡。

问题 作者为什么说“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 (第6段)

明确:这句话分两部分来理解。前半部分是“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指的是过去。历史上,长城有着军事防御的功能,更是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界限。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阻隔了长城内外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后半部分“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指的就是现在的长城。现在的长城,再也不是文化民族交流的阻碍了,所以说“它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人们只是习惯性地把它看成是防御工事,看成一个地域的分界点。这是作者在长城面对历史,面对文化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文中的“长城”与通常语境下的长城寓意同中有异,相同之处是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凝聚着劳动者的勤劳、智慧,都是民族纷争和融合的象征。但本文中的“长城”,更是一条“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并且成为超越特定历史、超越特定民族的富含文化因子的心理习惯和地域标志。

第四部分(第9~10段):捕捉绝地之音。

所谓“捕捉”,是指“捕捉到了”,而这种“捕捉”是以“自我印证”和“自我领悟”的形式完成的。第9节写“我”对绝地之音的一次偶然的自我印证。第10节写“我”绝地之音的理解、领悟。

问题1 作者在怎样的环境下捕获了绝地之音?(第9段)

明确 “我”在腾格里大沙漠,当“满世界只剩下我一条生命”时,面对四周“望不断的沙丘”,找不到任何的依靠和栖息之所。就在这样一个“与生命无缘的荒漠”里,“那串歌吟这时突然奔人我的心房,我濡湿了于裂的嘴唇,迎着依依下沉的夕阳唱了起来”。

问题2 捕获了绝地之音后,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结合“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第10段)

明确:绝地,才能进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绝地之音,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它不是用具体的词、调所能表达清楚的,身处无语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1)绝地和绝唱之间的关系:绝地——人的绝唱——人和地的宿命。

(2)绝地,指人类生活的绝境。无论是作者在七年前所看到的那块奇绝的平地,还是几年后所闯入的“与生命无缘的荒漠”,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生活的绝境。

(3)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张扬。或者可以这样说,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的形态,是生命力的有形形式。

(4)人类在绝境唱出了一首生命之歌。这首歌就是生命本身。因此它无词,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所以它虽然无词,而“饱含万有”。它无调,却从古至今展示着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续,所以又说它“调兼古今”。

(5)这样的歌声发于有着悠久厚重历史的黄土文化下的绝地,它是生命的豪迈表达和野性张扬,代表了生命的原生态,天然地具有真实、质朴、醇厚的品质。

问题3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在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 这是作者写的一首家乡人民的生命赞歌。他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展示了在严酷自

然条件下顽强求生的西北农民的艰苦而真实生活状态。正是在这块几乎不适于人类生衍繁殖的地方,人们不仅顽强地生活下来,而且创造出辉煌的文化,有哲思,有铜鼎铭文,有秦腔,有花儿,有长城。因为地绝而人心不绝,地荒而人心不荒。对于这样一片文化和土层一样深厚的黄土地,以及顽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作者怎能不震撼,又怎能不赞赏呢? 问题4 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借绝地平台上发出的歌声,寄予对生命的丰厚和顽强的赞美,对真实质朴原生态的认同。

四.总结

1.结构严谨,行文婉曲(设置悬念)

采用的是倒叙结构: 追忆绝地之音——邂逅绝地之音——探询绝地之音——捕捉绝地之音

2.选材出奇,感悟独特。

“绝地之音”非常人常闻之乐,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下特定人物所发之音,考察之行中的巧遇(包括那人和“我”的“咧”)使作者拥有了题材优势,正所谓“人物我有”。作者用绝地之音表现人类在绝境中生命力的张扬,绝地之音本身就是生命力的本身。写出了“独此一家”的感悟,令人耳目一新。

3.文笔大气,感染力强

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有个性的文化散文,既体验精致,又视野开阔,笔力雄健。作者总是用一种文化追踪的目光审视对象,赋予其一定的历史厚度。.

五.作业 完成《赢在课堂》上的练习

六.教学反思

篇三:14安塞腰鼓

14、安塞腰鼓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赞美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现了汉子的阳刚美,表现了要冲破贫困的生活条件和思想上对自己的束缚阻碍的愿望,告诉我们作为人就要这样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

1.品味赏析关键语句,体会散文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铿锵激越的气势,理解其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3.理解散文是对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感受其中生命的奔腾和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四、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旨,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五、教具准备

安塞腰鼓表演的热烈场面的录像、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多媒体CAI 课件。

六、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生字词。

2.充分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结构。

3.学生主动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目标 品味赏析关键语句,体会散文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重点 品味赏析关键语句,体会散文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品味赏析关键语句,体会散文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文化,如古朴高雅的旗袍,香醇可口的美酒,格调清新的文赋,舒缓缠绵的乐曲……(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大家说,这是什么表演?对,是腰鼓,是安塞的腰鼓!(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点击一段安塞腰鼓的音乐)

听,那是什么声音?如此雄伟,如此震撼人心?对,这便是安塞腰鼓,来

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那片神奇而又古老的黄土地,去感受一下那雄浑的安塞腰鼓。

(点击播放一段安塞腰鼓表演的录像)

看到了么,那飞扬的尘土?看到了么,那豪放的舞姿?听到了么,那震耳的呐喊?听到了么,那惊天的鼓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就是刘成章的著名散文《安塞腰鼓》。

二、作者简介: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刘成章笔下的“散文”确有大气象、大境界——像是苍苍茫茫的黄土高原,像是狂风骤雨般的安塞腰鼓!他写得最多、最好的一类散文是所谓“风情——神韵散文”。1986年的《安塞腰鼓》使他此类散文又跃上一个新高度。《安塞腰鼓》的气魄是震撼人心的。如果说贾平凹的《秦腔》是他从“秦腔”里发现并写出了秦人的精神“表征”的话,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即是他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现并攫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安塞腰鼓》是—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三、关于腰鼓:陕西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种类繁多,秦腔、秧歌、民间锣鼓、皮影、泥塑等闻名国内外。它们与陕西久远的人文、历史组成了陕西独具魅力的特色。陕西锣鼓节奏明快、粗犷雄劲,表演气氛热烈,场面壮观。陕西锣鼓又分为多种,其中陕北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咸阳牛拉鼓最为有名。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历史悠久。据传在秦汉时期驻守在万里长城的士卒,视鼓为战斗中必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和异常情况时,就以击鼓来报警;在作战失利时,作为求援讯号。两军对垒时,则以击鼓助威,鼓舞士气。取胜后则以击鼓来庆贺。传到民间后,截为小筒状,蒙牛、羊皮于两

端,成为今天的腰鼓。其表演形式可分为文、武腰鼓。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武腰鼓表现激烈,粗犷雄壮,动作幅度大。男鼓手叫“踢鼓子”,女鼓手叫“拉花”。打腰鼓的人数可多可少,人少的时候可以单打、双打或者对打;人数多的时候叫多人打,可以多至数百人。打腰鼓时要求鼓手挥腿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1986年,安塞腰鼓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过,并远赴日本进行演出。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四、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释。(多媒体显示)

瞳仁(tóng ):瞳孔中有人像(就是看它的人的像),因此通称瞳仁。也作瞳人。

羁绊(jī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颤栗(zhàn1ì ): 哆嗦,发抖。

蓦然(mò ): 突然。

恬静(tián ): 宁静。

冗杂(rǒng ): 繁杂。

戛然(jiá ): 突然。

磅礴(páng bó):(气势)盛大。

亢奋(kàng ): 极度兴奋。

烧灼(zhuó ):热情激荡。

晦暗(huì ):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五、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放朗读磁带)

六、学生自读,体会语气、节奏、感情。

提示(投影仪):鼓声起之前,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激越、昂扬、饱满、迸发,快中有层次;鼓声落,读者若有所思玩味不已状,稍慢。

七、学生集体朗读,揣摩文章的结构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方法:学生自读,提出疑问,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文章的结构如何?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句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

6.大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7.有关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8.学生合作探讨,教师适当点拨明确(多媒体展示):

(1)用“茂腾腾”来形容后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美感。“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激情,“茂腾腾的后生”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照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来结构全文。

(2)“那么一股劲”是要打破人们身上的各种束缚,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 “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了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根本。可能是贫瘠的土地、封闭的生活、落后的思想……

(3)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4)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安恬的风格,而安塞腰鼓则使原始的、粗犷的生命力量得到宣泄,只有在北方才会有如此风格的文化。

(5)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是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但即使是实写,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6)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霸世界的辉煌文明。逐渐地,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但“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活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各种政策,积极开发大西北,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所以不管在多么困难的情形下,我们都要珍爱生命;只要生命存在,“希望”就有可能变为现实。

(7)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我们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套在我们身上的种种枷锁,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而要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⑻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臵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西北汉子的相关文章推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18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3 08:10 , Processed in 0.28615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