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回复: 0

花落花飞花满天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花落题情,谁怜我意

文/沐之蓝云随风飘,蘸一笔风中的墨,为你描摹朝花暮雪的相逢。天涯流离,回眸一笑的嫣然,终是落寞成殇,江南雨梦恨情长&&——题记斜阳古道,碧湖清波,杨柳堤岸,风拂嫩枝,拂开了过往岁月里的明媚,多少情爱,多少悲欢,泛起心湖里狂澜的澎湃,那些欢喜与憎恨的心绪,那些往昔的绚烂,不愿想起,也做不到忘掉。几世繁华终逝水,一诺即成千古念,若永如初见的明媚,是否美景依旧?心,已咫尺天涯,谁的墨染尽沧桑,惊艳了一场风华雪月的流年。往事不堪回,空余痴人忆,逐一场流年清欢,将心事散在风中,也是这般的飘逸。回首,犹记那年执手相依,走过青石黛瓦,吟咏隋柳苏堤,共赏庭院落花,相遇刹那,便让我一眼万年,倾情一世。你于彼岸之遥,赠我幽兰般的无限柔情,从此花开倾城,情暖三生,成就了我此生不悔的守望。时光匆匆无言,几度花开成殇,来不及细细咀嚼,岁月的年轮便已碾过往昔的痕迹,沧桑泪尽,尘缘已断,只留下了不尽的相思,于悲鸿声里远仰望你的天涯明月,繁华落尽,于执笔临摹处,漫步烟雨红尘。花落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西湖柳畔,但见落花随水流去,曾经花开倾城,此时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只留下了惘然的伤痕,独奏一曲倾城落花凝笺芳华墨染春心,别有幽怨暗恨生。清曲断魂,蝶舞幽馨,泪罢天涯,终究物是人非,往事如烟,独留我一人落寞成冢。这一季桃花盛绽了泼墨醉书的青涩流年,最终只落了一地的清碎,正如那不可挽留的逝去,正如那来生来世的轮回,只不过都是一样的辗转,一样的漂泊天涯,一样的落寞沧海&&.心情是这般的沉痛,下一场际遇,如何再遇见你?泪,滴碎了刹那芳华,多想能够将瓣瓣清雅的桃花,凝结为一场岁月里亘古精绝的画卷,铺铸在沧桑的年华边缘。任凭历久经年,它不曾泛黄;任凭风吹雨打,它不曾散落。这样,那些景、那些情依旧还在,我心,依旧浅笑嫣然。只是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时光抹不掉曾经的温馨,那些点点滴滴的感动与惊喜,最难忘。此后的天涯路远,心中依然珍藏着那份曾有的情,唯有深深遥祝:你若安好,我便是晴天。寒塘月下,点一支相思的烛,今生与我挚爱之人无法再续今世情缘,余下的流年里,孤独为伴,守着阑珊心事,抱着往昔的回忆,攒眉千度,怀着美好的期盼,祈求来世里还能与你相遇,于花前月下风雨同舟,安守静寂芬芳的绚丽,直至鬓染三千青丝。桃花落地笺寄情,读罢谁怜我心意?万里随风寻云去&&.

篇二:电影 发言稿 2012

利用电影资源,分享阅读体验

——2012年开江县电影课题现场会发言稿

永兴中学 唐继黎

电影艺术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展示,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优化了感知渠道,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变传统说教为生动、直观、形象的愉快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将道德品质、理想抱负、行为能力、知识积累、艺术感受、人际交往、创造精神等溶入学生的血液中,化为学生的素质,雕塑学生的灵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电影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把电影与阅读体验有机结合,能深层挖掘语文的人文性,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搭建起学生分享阅读体验的桥梁。

一、分享电影带来的视觉盛宴

优秀电影,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包含着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成果。学生的阅读体验在电影的视觉冲击下,优化了感知渠道,使抽象的概念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电影画面能激活学生美好的阅读体验,在分享阅读体验的过程中,回味电影的画面又使阅读体验余音绕梁。

在学生了解了野生马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对野马的评价后,本人播放电影片段:《万马奔腾嘎达梅林》一群野马奔腾过河的片段。那壮观的场面,巨大的声势,震撼人心。看完后,学生说野马自由、洒脱、豪放,很想像他们一样自由驰骋。学习第5自然段,学生了解作者把马与哪些动物对比,突出了马外貌的什么特点后,本人播放电影《好马一族》的片头:白色的野马自由奔驰,脖颈的鬣毛和耳朵的鬃毛扬起流动的优美弧线,显得飘逸灵动;马端庄的脸孔、美丽的眼睛、纯净的眼神唤起人灵魂深处的柔软。学生边看边赞叹:“哇塞!”看完后,停顿了一会儿,本人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太美了,真想去摸一摸,想把脸贴在它的脸上,想凝视马的眼睛,长长的鬣毛、鬃毛飘动的样子美丽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引导学生一边回味电影一边展开联想,学生想到了它丝丝缕缕如女孩的秀发轻扬,光洁柔滑如绸缎飘浮。

二、分享电影带来的听觉盛宴

教师,是课堂对话的引导者,交流阅读体验环境的创设者,学生表述独特见解的倾听者。教师可以利用电影中音乐的渲染,引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作心灵的交流,与同学分享阅读体验,品尝阅读成就感。

阅读,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品味了语言和思想感情后,我和学生聊儿子在外地读初中写在日记里对父母的思念,学生聊

自己与在外打工父母的离别情。接着我又让学生联想迁移与四个生活情景相关的诗词,提到诗词学生兴就兴致高,即使只有一个人领头,全班同学就会跟着饶有兴致地动情朗诵:如夫妻分离场面:“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只恐这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骨肉生离死别场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小结后,学生齐声激情朗诵起课文《乡愁》。最后,本人播放张明敏的MTV版《我的中国心》,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深情吟唱着:“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这意境和歌声,引领学生的情绪随诗人余光中的感情起伏,倾听诗人在诗歌背后诉说衷肠,并用自己的歌喉代替诗人吐露心声,用歌声和同学分享阅读体验,带给学生阅读的愉悦和成就感。

三、分享电影带来的崇高体验

一个人的生命体验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现实生活,与自己交谈,体悟自身存在的世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另一种是虚拟生活,即书籍,与智者交谈,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走近他们的精神家园。阅读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阅读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电影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展示,帮助搭建学生体验作者崇高精神的桥梁,能激发学生自己的崇高精神体验,激发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崇高体验的愿望。

《我爱这土地》教学第一节“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学生对鸟的形象、歌唱对象(土地、风、河流等)的象征意义理解后,我问学生:“这只鸟唱的哪首歌?你能用高亢的声音帮它大声呼喊出来吗?”学生在记忆里收索歌曲时,我乘机点击播放了电影《风云儿女》片段,在临近袁牧之严梦鹤等演唱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片段时,我掌心向上干脆利落地一挥,做了一个“起来”的手势,学生顿时心领神会,群情激昂,跟着电影齐刷刷地唱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心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学生那激越高亢的歌声响彻课堂。电影与国歌声,带给学生崇高的精神体验,留给学生一个表达阅读体验的余音绕梁的享受空间。

四、分享电影带来的人情美

学生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根据自己有限的生活积累,可能对作者的情感态度断章取义。教师可以利用电影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展示,搭建起学生融入文本世界、融入作者情感世界的桥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创作意图,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倾向。电影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一起欢笑,一起哭泣,体验作者流露出的人情美,分享美好的人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有一首课外古诗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谈到对“杨花落尽子规啼”的理解时,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学生说:“我看

见杨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像美丽的花雨,布谷鸟儿一声声啼叫,我感觉这景象很美丽,令人高兴。”我问其他学生还有没有不同感受,大家都不出声。 站在孩子天真烂漫的心理角度看:落英缤纷的景象的确美好,由于对鸟天生的喜爱,听见鸟叫自然很高兴。但是,了解写作背景的人就知道,学生这样的理解与当时作者李白因朋友王昌龄被贬而作诗的情感截然相反。

我向学生补充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启发学生:我们看见花儿谢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有学生说可惜。我唱起现代歌星韩红的一句歌:“我等到花儿都谢了,我等到海儿都哭了。”学生跟着我唱,说感觉到了难过。我又播放了越剧四大名旦之一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黛玉葬花片段,学生观看林黛玉黯然的神态举止,聆听忧伤的唱词:“花落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一年360天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漂零难寻觅……”林黛玉的忧伤、痛苦感染了学生,有学生说:“杨花谢了,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想到朋友被发配到边远地方,我的心也碎了。”“杨花香消玉殒,美丽转瞬即逝,真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啊!” “你听,布谷鸟儿也为我的朋友王昌龄声声哭泣。”我为学生的动情表达拍手叫好,同学们跟着我热烈鼓掌。

五、分享电影带来的妙想情趣。

在语文课文中,由于行文的需要,对某些内容往往有意或无意写得十分简略,甚至省略不写,形成空白。这些空白召唤读者想象未定的意蕴空间,激活读者的思维,引起读者的想象,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从限的文字中体会文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电影可以生动、直观、形象地填补文字的空白,在潜移默化中将艺术感受、人际交往、创造精神等溶入学生的血液中。

寓言《白兔和月亮》中说:得月前白兔赏月“月的阴晴圆缺,在她眼里无不各具风韵”,得月后白兔觉得“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而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具体有怎样的风韵,哪些忧患之思,文章留下的是空白。学生初步感知了寓言内容后,为了填补空白,本人播放了贝多芬《月光》第一乐章配影的前面3分钟视频片段,影片中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幻,激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想。而后我把学生分成得月前和得月后两组,进行想象发言竞赛。两组学生都异想天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得月前月亮缺时,白兔觉得月亮像一个亮晶晶的玉钩,还挂了件云衣呢!”“月亮像害羞的少女,用手绢遮住了半边脸。”“月亮阴的时候,它盖着厚厚的云被正睡得香甜呢!”“月亮太圆了,会不会像大气球一样被撑破了肚子呢?”“月亮圆的时候,它的光辉洒满大地,白兔担心它会把光洒完再也不亮了”……电影激发的许多奇思妙想,使阅读趣味横生,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分享了阅读体验,深刻领悟了课文的意蕴。

2012.04.12

篇三:禁锢作文学案

审题示例:

材料涉及到一个鸟、一个鸟笼。材料的主体应该是鸟。作者对鸟是否定的。为什么否定?因为鸟笼对鸟已经起不到禁锢作用了,是鸟自己把自己禁锢住了。漫画的题目是“禁锢就是你以为你做不到”,其中关键的词语是“以为”,立意角度应该是解放思想,勇于冲破精神的牢笼,打破思维的定势。

相关素材:

1、一个特别喜欢昆虫的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跳蚤放进敞口的瓶子里,它立刻便跳出来,当他把瓶子盖上时,跳蚤还是会竭力跳出瓶子,不停地撞击着瓶盖的内侧。一个多小时后,它还那样跳着。差不多三个小时后,它依然在跳,只是它不再撞着瓶盖,此时它跳的高度离瓶盖大约1厘米,而且每次都是如此。这时,瓶子被拿掉了,但跳蚤并没有跳出平口,它依然保持着有瓶盖时的高度,再也跳不出瓶口。

思路点拨:生活其实是一个没有盖的瓶子,你可以“跳”得很高,但是真正“跳出瓶口”的人并不多,因为他们一直就以为那儿“盖着盖儿”。不要为自己设下种种限制,解除思想上的束缚,我们将不再为“瓶子”而烦恼。

2、有三组连续的画面。 图一:牛绳拴在树上,牛站在旁边。 图二:牛绳拴在树上,牛站在旁边。只不过大了一点。 图三:树被锯了,牛依然在树旁。只是牛更大了一点。 这三组画面中,有一个细节,那就是树和牛越来越大,它向人揭示的是一种虽然没有了物质的束缚(树被砍了),但精神上的束缚依然存在(牛不走)。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没有看出牛的长大和树的长大),很可能就会出现答案:现在乱砍乱伐现象严重,连拴牛的树都没有了。从而变成了环保题。

3、小虎鲨的遭遇(经验会成为惯性) 小虎鲨一出生就在大海里,很习惯大海中的生存之道。肚子饿了,小虎鲨就努力找大海中的其他鱼类吃,虽然要费力气,却也不觉得困难。有时候,小虎鲨必须追逐良久,才能猎食到口。这种困难度,随着小虎鲨经验的长进变得越来越小,猎食的挫折并不会对小虎鲨造成困惑。很不幸,小虎鲨在一次悠游追逐时,被人类捕捉到。离开大海的小虎鲨还算幸运,一个研究虎鲨的单位把它买了去。关在人工鱼池中的小虎鲨,虽然不自由,却不愁猎食。研究人员会定时把食物送到池中,都是些大大小小的鱼食。有一天,研究人员将一大片玻璃放到池中,把水池隔成两半,小虎鲨看不出来。 这一天,研究人员把活鱼放到玻璃的另一边,小虎鲨等研究人将鱼放下之后,就冲了过去,撞到玻璃,痛得头昏眼花,什么也没吃到。小虎鲨不信邪,等了几分钟,看准了一条鱼,咻!又冲过去,撞得更痛,差点没昏倒,一样吃不到。休息十分钟之后,小虎鲨饿坏了,这次看得更准,盯住一条更大的鱼,咻!又冲过去,情况没改变,小虎鲨撞得嘴角流血。想不通到底是怎么回事,小虎鲨瘫在池子里。最后,小虎鲨拼了最后一口气,咻!再冲,仍然被玻璃挡着,撞了个全身翻转,鱼就是吃不到。小虎鲨终于放弃了。 研究人员又来了,把玻璃拿走。然后,又放进小鱼,小鱼在池中游来游去。小虎鲨看着身边的鱼食,却不敢去吃,可是又饿得眼睛昏花,不知道该怎么办。

4、猴子的实验(组织惯性会延续) 有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实验:将5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中,并在笼子中间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拿香蕉,研究人员就用高压水喷所有的猴子,直到全体猴子不敢动那串诱人的香蕉为止。接着,研究人员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中的一只猴子。新来乍到的猴子并不知晓笼中的“游戏规则”,一来便动手去拿香蕉。结果它触怒了笼中的4只“老”猴子。于是,他们代替原先由高压水喷头行使的惩罚任务,群起教训新来者,直到它屈从于笼中的规矩。 实验人员不断将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直到笼子中的猴子全为后进入者,但它们同样不敢去碰香蕉。高压水喷头浇注的“组织惯性”束缚着进入笼子的每一只猴子,使它们将本是盘中美餐的香蕉奉若神明。

5、神秘的绳结(打破惯性思维) 传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尼吉亚城时,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几百年前,弗尼吉亚的戈

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结。各国的武士和王子都来试解这个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他们甚至不知从何处入手。 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之结。幸好,这个结尚完好地保存在朱庇特神庙里。亚历山大仔细观察这个结,许久许久,始终连绳头都找不到。这时,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行动规则来打开这个绳结?”于是,他拔出剑来,一剑把绳结劈成两半,这个保留数百载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地被解开了。

6、习惯与自然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段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驯虎人本来也像驯象人一样成功,他让小虎从小吃素,直到小虎长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驯虎人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摔了跤之后让老虎舔净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不可收拾,终于将驯虎人吃了。小象是被链子绑住的,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了。虎曾经被习惯绑住,而驯虎人则死于习惯(他已经习惯于他的老虎不吃人)。习惯几乎可以绑住一切,只是不能绑住偶然。比如那只偶然尝了鲜血的老虎。

7、走出思维定式 一次,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售货员曾接待过一个聋哑人,凭借聋哑人的手势,他完全听懂了聋哑人的话。聋哑人走后,又有位盲人顾客走了进来,他想买把剪子,那么,这位盲人将会如何表达他的购买意图呢?请将你认为最快的那种表达方法写在纸条上,然后交上来。”不久,答案交上来了,大家的小纸条上居然都写着:“他只要用两根手指比划剪东西的样子就能买到!”而那位老师看了看大家说:“你们都错了,盲人不是哑巴,他只要说句‘我买剪子’就行了!”

范文品读:

给心灵一双翅膀

给心灵一双翅膀,别让内心的枷锁禁锢你的飞翔。 漫画中身居笼子的鸟儿,本可破笼而出,振翅天宇,却仍生活在鸟笼的方寸之间,那是因为,在它的心中,鸟笼是永难逃脱的地狱。

马戏团中的象,自幼年至成年,却被栓在一般粗细的木桩上。以那木桩之固,仅可拴住幼象,但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木桩拉断的成年象却能被拴住而不逃走,那是因为它们年幼时就见识了那木桩的“牢固”,在它们心中,那小小的木桩是它们穷尽一生也难以撼动的大山。

真正的悲哀,不是环境的桎梏,而是心灵的束缚;最大的破产,不是钱财的流失,而是心灵的绝望。如果鸟儿怀着一颗不羁的心,冲出牢笼,如果大象怀着一颗不羁的心拉断木桩,那么它们所得到的也许不仅仅是自由,更是心灵的成长。

平原君门客毛遂,其貌不扬,做门客三年仍不为平原君所知,平原君游说楚王之时,只因毛遂自荐,方令其补人数之缺。可就是这个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人,在楚国仗剑威慑楚王,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从而传出了“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的佳话。聪明的毛遂,没有让别人的言语禁锢住自己内心的勇气,这就是大勇,也是大智。

奥运会上的体育明星固然令人佩服,但残奥会上的健儿更值得尊敬。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挡住他们对梦想的热忱,命运中的不幸也没有束缚他们心灵的飞翔。海水可以漫过沙滩,却漫不过生命的堤岸。他们用意志筑起一道不朽的生命之堤,任风吹雨打,潮起潮落。在运动的赛场上,冠军只有一个;但在生命的跑道上,他们都是英雄。

很多时候,真正的敌人不在我们眼前的世界,而是深埋在我们的内心之中;很多时候,真正束缚住我们的,不是眼前的荆棘,而是我们心中的枷锁。这就需要我们战胜自我,打破枷锁,给心灵一双翅膀。 给心灵一双翅膀,以信念为帆,尝试作桨,让生命之舟冲破激流险滩,扬帆远航。 给心灵一双翅膀,不为环境所迷,不为困顿所欺,只一心追逐那永恒的理想。 给心灵一双翅膀,让生命展翅飞翔!

打破禁锢的枷锁

一只鸟被关在一个破损的笼子里却不敢飞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它认为自己就是被禁锢在笼子里,殊不知,禁锢就是:你以为你做不到。

昆德拉曾说:生活是颗长满可能的树。所以没有什么禁锢我们。陶渊明冲破了世俗的禁锢,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与闲适;李白冲破了官场的禁锢,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与壮阔。有时,不是外界禁锢了我们,是我们用“不能”给自己的心上了一道枷锁,让我们甘于禁锢。所以只有冲破禁锢的枷锁,才会飞向自己的蓝天。

金晶的脚在小时候被上了一道枷锁,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安于禁锢,而是用双手为自己打造了一片蓝天,作为击剑运动员,她不甘示弱,作为火炬手,面对“藏独”分子的威胁,她更是誓死捍卫。她打破了双脚行动不便的枷锁,冲出了禁锢,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的坚强女孩。 试想,如果金晶安于禁锢,她的生活会是怎样呢?她会是一个处处需要别人帮助的残疾人,而她冲出了禁锢,变得自立自强。

李桂林,陆建芬所教的学校,是一处只有“天梯”能通往的山上。面对脚下山路的禁锢,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用自己对教育的忠心,冲破了“天梯”的禁锢,克服了环境艰苦,生活清贫的心理障碍,数十年如一日的攀爬、接送,让知识在最贫瘠的土地上发芽。 如果没有李桂林夫妇的冲破禁锢,也许那个叫“二坪村”的小村庄,至今还会是一个无人知道的“文盲村”。

面对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打破思维的禁锢,进行逆向思维,终于将之攻克;面对中国人在短跑项目上是“东亚病夫”的禁锢,刘翔坚定信念,终登世界跨栏巅峰;面对聋哑的禁锢,邰丽华坚持不懈,冲破心灵的禁锢,呈现给人间绝美的舞蹈。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打破陈旧观念,固有知识,绝壁上也会长出松柏,盐碱地也会开出鲜花,沙漠中也会发现希望的源泉。正如IBM总裁所说的那样:只要打破禁锢,那么大象也能跳舞。 那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希望的大门已经为你打开,打开心灵的禁锢吧,你将重新飞向自由的蓝天。打破禁锢的枷锁,拥有的将会很多很多。

心 锁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无法挣脱心灵的枷锁。 ------题记

一袭素衣,一抔香土,万滴清泪。“花落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在哀歌怨曲中,黛玉有哭不尽的缠绵悱恻,诉不完的委屈心伤。她活在自己的梦境中,至死不肯醒来。为什么不退一步,回回头呢?难道嫁给宝玉,就是你一生的追求,就是你唯一的幸福吗?难道无人怜惜,就不能自立自强,自己怜惜自己吗?其实被围困在自己心灵的城堡中的,何止是黛玉?自怨自艾,唉声叹气,置明媚春光,大好前程于不顾,死钻牛角,误入歧途而浑然不觉的悲剧不时时在你我身上演吗?有时是为了爱情,有时是为了名利,有时是为了不切实际的梦想??愈陷愈深,执迷不悟。

也许当“此路不通”的警示牌第一次出现时,我们就应该清醒起来,痛定思痛,放下该放下的,忘掉该忘掉的,拷问内心,选择新的方向,重新起航。 一叶孤舟,一柄长剑,进退两难。“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多少仁人志士扼腕叹息,痛心疾首。项羽,乌江边上横刀自刎的英雄,仅仅31岁。31岁,还有无数种可能,还有无数个机会。他却在仰天长啸“天亡我”之后,卸去了所有的责任。那个曾经意气风发,挥斥天下的西楚霸王,而今只留下遗憾。他说他无颜见江东父老,其实那只是无法面对失败,面对质问,面对重头再来的借口。信心已成往事,勇气只在当年了。

明知是错,却只能错下去的心态,何止霸王?有梦不敢追,有志不敢为,莫须有的面子、尊严,放不下的身段、架子,陈规陋习、条条框框,都会化作无形的枷锁,让我们固守着虚荣,坦然于胆怯,畏首畏尾,寸步难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哪怕跌倒一万次,只要信心不改,勇气还在,我们就无所畏惧。在起伏的人生中开拓创造,在痛苦与甜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路欢歌,一路奔跑,扑向心灵圣殿。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啊,既然知道自己的内心被形体外物所奴役束缚,还惆怅什么,等待什么呢?陶潜做到了,什么功名利禄,锦绣前程;什么青史评说,世俗观念??统统抛在脑后,为了内心的真实,他主宰了自己的命运。这种率直,这种勇气,又有几人堪比?

当精神的枷锁扩展变大,转化为社会舆论,那些腐朽思想,错误传统,陈旧观念构成强大合力向你袭来时,你是在退让妥协中放弃,还是像陶渊明那样拔出勇力之剑,奋力劈开尘世的枷锁,为自己创造心灵的一方净土呢?

但愿是后者。 心锁还须心来解。如果开个药方,那就是: 不封闭,不退缩,不畏惧。 禁锢其实就是:你以为你做不到。

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

吴晓波

稍稍枯燥的书,有朋友愿意花时间陪你聊天,你可以把时间浪费在看戏、登山、旅游等诸多“无用”的美好事物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们的投资期无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阶段。

——喝下午茶,对自己的长相负责,西装革履,卑微而平静地活着。

立冬既过,窗外绿深红浅。顺手抓着一本陈从周的《说园》,录下一段文字:

“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更为要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

这段文字,抄下来就觉得很舒服。西湖边有一郭庄,据说是陈从周的最后一件作品,也是他最喜欢的园林。琼瑶的《烟雨蒙蒙》即取景此处。前些年,我常带人去那里喝茶。郭庄很小,却曲折从容,妙处无穷,深得“借”字真味。现在想来,正好比作一篇文章,傍着一个著名的西湖,却自营造出一份独属的景致。

好文章,好人生,亦当如是。

近年来,突然喜欢看建筑师、设计师的文字,因为我觉得他们的实用感是我们这些写文章的人需要学习的。房子是建来让人住的,服装是裁剪出让人穿的,所以,合体舒服是第一要义。写文章是让人读的,也应该这样。山本耀司是我非常喜欢的日本服装设计师,他很喜欢从老照片中汲取灵感,他说自己有很多关于上世纪初人像摄影的图书,喜欢那里面人与衣服之间的关系,人们穿的不是时尚,而是现实。或者换句话说,山本耀司希望他设计的服饰能够给穿它们的人这种感觉。我想,这是一种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穿着认识自己的感觉,当你照镜子的时候,你看到的是自己,而非衣服或时尚。

这样的体悟又岂仅与服装有关。大抵造园、作画、裁衣、行文、做企业、为人,天下一理,若胸中格局足够,无论大小都不足惧,关键是大处能容天地,小处能觅细针,须控制事物发展的节奏。所谓“经验”二字,经是经过的事,验是得到印证的事,都与实际有关。

这些道理,都是在中年以后才慢慢体悟出来的。

董桥说,中年是一杯下午茶。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过30岁,正在忧伤地听侯德健的《三十以后才明白》,从来没有想过中年离自己到底有多远。

几天前整理书橱,顺手拉过一本董桥的老书,一翻开就碰到这段眼熟的文字,竟突然有了白驹过隙的悚然。

林肯说,人到40岁,就该对自己的长相负责了。这样算来,我对自己负责的日子已经有些年份了…… 还想到一个故事。美国诗人艾伦·金斯堡早年狂放不羁,是嬉皮士的精神领袖,过了40岁后,居然喜欢西装革履。有人不解地问他,这位老兄说:“我以前不知道西装是这么好看,这么舒服嘛!”

人过了40岁,才突然开始享受寂寞。梁实秋说:“我们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寂寞是供人喘息几口的新空气,喘几口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最高境界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只要有一刻的寂寞,我便要好好享受。”写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塞林格是我喜欢的一个作家,他曾经说:“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崇高的事业英勇地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

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我今天讲这样的话,年轻的你未必会同意,但我经历过的事实正是如此,在这个中年的午后,你能够安心坐在有春光的草坪上喝一杯上好的龙井茶,你有足够的心境和学识读一本

能者不觉多劳

吴淡如

你常被“能者多劳”这句话黄袍加身吗?

团体中有人抱怨自己每天累得像条狗时,我们常会拍拍他的肩膀:“能者多劳。”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的

人,也常以“能者多劳”自我解嘲,为自己的疲惫找到一丝安慰。

但是,你的多劳,多的是举手之“劳”,还是多“疲劳”?

我的观点是,能者多劳的定律,基本上没有错,有办法的人,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然

而,并不是所有疲于奔命的人都是能者。

有位企业主管说得好,在一个企业中,优秀的人只占20%,能力普通的人占70%,根本就是混日子的

占10%,最会抱怨“唉,我就是能者多劳啦”的人,其实都是能力普通的人。

他从未听到任何优秀人才感叹自己“能者多劳”,而露出疲惫不堪的样子。

真正有能力的人的“多劳”,只是多些举手之劳,会把多劳点心、劳点力当成挑战和乐趣,能力不足的

人的“多劳”,是越多事越疲劳,未必能够有效率地解决当务之急。能力低劣者的“多劳”,更是没头没脑地向前冲,把简单的事做得烦,还要麻烦别人来为自己收拾像被猫弄乱了的毛线团一样的残局。忙个半死,其实并无贡献。

没有效率的多劳,问题在于:忙的都是琐事,从来分不清楚轻重缓急。搞不清楚大事得先做,小事后

做,越帮越忙的事万万别做。分不清楚先后轻重的人,就像在装潢房子时,先把家具全部搬好、摆好之后,才想到是不是该改变隔间、更换地板。这时的麻烦总比处理一间空屋子还大。

有人揽了一身的事情,只是为了讨好。不分青红皂白全面讨好,反而都讨不好。明明一天可以从容应

付3件事,他偏答应做6件,结果没有一样做得好。

我也常碰到这样的人:什么人约他都说好,他也企图把时间排得紧凑,但就是因为太紧凑了,所以每

次都耽搁,徒然换得一个“迟到大王”的封号,没有人信任他的时间概念。

能者不会觉得自己多劳,他懂得什么事该做、该先做,抱怨自己多劳的,从来不是能者。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2015-6-25)

吗?

苏东坡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贾谊论》,来探讨贾谊的非正常死亡。认为贾谊之死并非仅仅是因为梁怀王的意外事故,

而是他本人气量太小。

《梦溪笔谈》曾记载安徽省宁国县有一种蛇,叫做“枳首蛇”。据沈括所言,此蛇长得像蚯蚓,身体两端皆有头,往

往几十条群居在一个洞穴里。可是,今人认为,蛇有双头,在自然界虽存在,但那是基因变异的结果,不可能是群体性共有的特征。不独蛇类,其他一切动物,包括人类,也有这种特殊存在的个体。

照今人看来,枳首蛇根本就不是双头蛇,只是其尾部的“造型”像一个蛇头而已。但枳首蛇的确俗称“双头蛇”,一般

无毒,属于游蛇科。而游蛇科是蛇类的“第一大宗”,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蛇属于此科。

沈括一笔带过的双头蛇,乃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一个“恶兽”,只要见过它的人,非死即伤。西汉初期的大文豪贾谊,

就在其《新书》里,讲过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与双头蛇的传闻。说有一天,年幼的孙叔敖外出旅游,回来后却很郁闷。原来他在路上遇到一条双头蛇。常言道,见双头蛇者必死。他的母亲却只是问他蛇怎么样了。他说因为怕其他人再次碰见这种恶蛇,便当机立断,将其杀之。母亲便坚持认为没事,总是为别人着想,乃积阴德之举,上天不仅不会降灾于孙叔敖,反而会眷顾他。

孙叔敖这才释然。贾谊写孙叔敖儿童时代的这个故事,有怎样的微言大义呢?人与一般的蛇相遇,在古典文献的很

多记载中,有时是福,有时是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反复复,莫衷一是。但碰见双头蛇,则结论很肯定,绝对是摊上大事了。可孙叔敖是一个特例,他不仅遇见,还灭之,反而一点事都没有,长大了还做了楚国的丞相。

要知道,古人杀蛇,造成家破人亡的记录非常之多,更何况孙叔敖杀的可是传说中的双头蛇。足可见,上天的确是

对他相当垂青。也难怪,小小的一个孩子,既能深谙杀双头蛇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又能反其道而行之,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为民除害。

贾谊写双头蛇,恐怕是在深深地钦羡孙叔敖的传奇。亚圣孟子所言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举了很多由屌丝变为

“大师”的例子,其中一位曾“举于海”的牛人,便是他。当年的海边,可不是今天先富起来的沿海地区,反而相当于是偏远贫困山区。孟子是否有所夸张,孙叔敖是否就真的曾惨到这个地步,这都不重要了。关键是,这位小时候就有杀双头蛇壮举的同志,被楚庄王慧眼识英才,提拔做了国相。君臣相得益彰,千载难逢。孙叔敖是当年诸侯各国搞民生工作的第一高手,而雄才大略的楚庄王,有了他的辅佐,真的就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反观贾谊,就非常悲催了。他生活在汉文帝时期,当时汉代的统治思想,依然延续着黄老无为而治的路数。虽然早

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有儒家学者想要扭转乾坤,搞儒家那一套,但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贾谊也是儒门人士,他坚持认为无为而治让很多人都“无法无天”了,必须大彰孔孟之道。汉文帝虽赞同贾谊的主张,两人的交情也颇深,但汉文帝做不了楚庄王,贾谊也做不成孙叔敖。

汉初,黄老哲学的地位相当稳固,而汉文帝也不是一个有魄力的霸主,他只是一个守成之君而已。汉文帝待贾谊不

薄,让他做了小儿子梁怀王的老师。梁怀王刘胜是汉文帝最疼爱的幼子,可偏偏在做贾谊的学生时,骑马摔死。贾谊自责万端,竟也跟着郁闷而死。后来北宋的苏东坡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贾谊论》,来探讨贾谊的非正常死亡。苏大才子认为,贾谊之死,并非仅仅是因为梁怀王的意外事故,而是他本人气量太小,愤怒过大,不死才怪。

苏东坡还说,贾谊其实没必要如此,一个有才华的人,如果被欣赏并委以重任,那当然是好事。但如果终身怀才不

遇,那也只能说明这个世界有问题,而不是人才有问题。既如此,就没有必要闹情绪了,可以慢慢等待机会。即便到死都没等来“戈多”,那也是天命如此,该喝酒吃肉,照样吃喝不误。

正所谓,得之我幸,不得我亦不哀。如果一千多年前的贾谊听到苏东坡这番教诲,肯定要反唇相讥:你姓苏的是站

着说话不腰疼。的确,苏东坡活着的时候就是享誉九州的大文豪,死后更是被推为古典全能型才子第一人。你要别人等,你自己等等,看是个什么滋味。苏东坡是后来人,不知他是否杀过双头蛇,反正贾谊只能拿更早的孙叔敖作为偶像。大抵贾谊连单头蛇都没有杀过。要不,他怎么会满腹经纶,却抑郁而亡呢?(据光明网梁盼《苏东坡曾写《贾谊论》:调侃贾谊气量太小》)


《花落花飞花满天》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0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3 08:46 , Processed in 0.29649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