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回复: 0

红楼梦宝玉挨打读后感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宝玉挨打赏析

《红楼梦?宝玉挨打》赏析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是一出重头戏,原题是:“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手足耽耽,手足是兄弟的意思;眈眈,是亲密的意思。小动唇舌,是贾环在父亲面前搞小动作,诬陷宝玉对金钏强奸不遂。不肖,这里是指违反封建礼教的事,一桩接一桩,如身为贵族公子,竟和戏子交朋友,还互换汗巾,和丫头谈情说爱等等。大承笞挞,挨了非常重的打。

“严父教子”,这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是屡见不鲜的情景,在曹雪芹天才的笔下却写得那样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写得如此错综复杂、精彩纷呈。

宝玉挨打实质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两种人生道路的冲突,这种冲突一旦激化,就会成为你死我活的激烈的斗争。宝玉是贾府的希望所在。按照贾政所理解的正常的生活道路,宝玉该以道德文章、仕途经济为重,立身扬名,干国承家;一句话,他应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慷慨挥洒的风度。然而宝玉却钻在“情”中出不来,终日缠缠绵绵,痴痴呆呆,“杂学旁收”,离经叛道,说些化灰化烟的荒唐话。贾宝玉的精神状态太萎靡,太灰暗——这是贾政的结论。平日也不时教训一番,无奈“有众人护持”,尤其是老太太娇宠得紧,使贾政难以克尽父职。这一次,贾政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了。与其“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不如狠心用“板子”来矫正宝玉,说不定还有些效果。他对那些“恳求夺劝”的门客说:“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劝解!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你们才不劝不成?”这自是贾政的愤激之词,但无疑地,贾政认为,宝玉既然年纪轻轻便“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逼淫母婢”,他堕落为社会渣滓并非不可能的事情。贾政的望子成龙与宝玉的“不成器”形成巨大的反差,做父亲的终于忍无可忍,往死里打宝玉了。先是由小厮们“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接着是“贾政还嫌打的轻,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板子来,狠命的又打了十几下”,王夫人进来,贾政因怪她平日护着宝玉,不让他管教,越发恼火,“火上加油,那板子越下去的又狠又快”,把宝玉打得从腿至臀,“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

贾政真是要打死宝玉吗?或者说,他真的以毒打宝玉为快吗?这样看,就错了。他只有这一个儿子,爱子之心也跟王夫人同样真切。在毒打宝玉之前,他已“喘吁吁直挺挺的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不难想见其内心的痛苦。如果不是“恨铁不成钢”,如果不是对宝玉期望太殷,他又何至于如此狠心?所以,毒打宝玉之后,当王夫人大哭:“我如今已五十岁的人了,只有这个孽障??”时,“贾政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当王夫人和李纨“抽抽嗒嗒”哭去世的贾珠时,“贾政听了,那泪更似走珠一般滚了下来”;后来“看看宝玉,果然打重了”,也就灰心自己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写出贾政作为父亲的慈爱之情,赋予了这一形象以立体感和深度。

宝玉挨打,事情发生得很急,有似迅雷不及掩耳。但小说写得很有层次。先是众门客劝阻;然后是王夫人,接下来是李纨、凤姐及迎、探姊妹;最后是贾母。而且,每个人的言行,都写得极耐寻味。比如王夫人来劝阻,先是哭诉哀求,兼有威胁要挟。“打死宝玉事少,写得极耐寻味。比如王夫人来劝阻,先是哭诉哀求,兼有威胁要挟。“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接着撒泼进逼:“今日越发要弄死他,岂不是有意绝我呢?既要勒死他,索性先勒死我,再勒死他!”说毕放声大哭起来,最后更抛出了杀手锏,失声大哭起“苦命的儿”来,叫着贾珠心态,,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这句话一语双关,用意深长。表面上是想念贾珠,借此宣泄对宝玉的愤慨,实际上是警告贾政,采用的是攻心战术。因为嫡传一向被认为是封建宗法制度所维护的家族正支,宝玉既然是贾珠死后贾政唯一的嫡传子,他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以看出,王夫人的言行充分反映了他的心态,他同贾政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他的劝阻主要是起提醒贾政的作用罢了。

贾母的表现则不同。他气势汹汹,锋芒逼人,言辞激切,尖酸刻薄,唇枪舌剑,毫不留情,用连珠炮式的叱呵讥讽来对待这件事。他人还没出现就来了个下马威:“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就干净了!”见贾政陪笑迎出,又揶揄道:“你原来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和谁说去!”接着又是奚落威胁,又是申斥嗤笑,冷嘲热讽中夹杂着摇头喘气、啐一口、冷笑、哭个不了等动作,把一个贵胄老妪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形象和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真实生动、惟妙惟肖的感觉。

宝玉挨打,疾风暴雨,贾政与贾母等的矛盾陡然加剧,但最后他们达成了一致。贾政说:“老太太也不必伤感,都是儿子一时性急,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说:“儿子不好,原是要管的,不该打到这个份儿!”都承认了对方的合理性。不过,真正深刻的矛盾——贾政与宝玉的价值取向的不同——并未消失,倒是更深刻化了。正统与叛逆都在加强着自己。

“宝玉挨打”也体现了《红楼梦》的情节经营艺术。

第一,远处蓄势,渐渐逼来。从导火线可以体现出来1)宝玉“听见金钏儿含羞自尽,心中早已五内摧伤”,于是“茫然不知所往”,“恨不得也身亡命殒”,心里想的完全是受害者金钏儿悲惨的命运。而贾政平时想的全是封建官场的仕宦之道,这时正责怪宝玉见到贾雨村时“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又听到宝玉“垂头丧气”的叹气声,看到应答时的惶悚表情,自以为受到刺激,不免怒火中烧,“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这说明,贾政和宝玉要走的生活道路不同,所关心的事情也不一样。这是宝玉挨打的远因,也正是宝玉挨打的最根本原因。2)忠顺府长府官前来寻找小旦琪官,临走时威胁说:“我且去找一回,若有了便罢;若没有,还要来请教。”贾政受到激将,认为宝玉庇护那不去奉承王爷却隐居乡野的琪官是“何等草莽”、是“无法无天的事”,惹了王爷要

“祸及于我”,因而“气得目瞪口歪”。可见,忠顺府长府官的激将,实际是宝玉挨打的近因。3)等到贾环诬告宝玉拉着金钏儿“强奸不遂”,“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这一番激将的话如火上浇油,“把个贾政气得面如金纸”,成为宝玉挨打的成因和导火线。贾政给宝玉归结了“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逼淫母婢”的罪名,且有大逆不道“明日弑父弑君”的隐患,于是横下一条心,“狠命”毒打宝玉,甚至想要“趁今日结果了他的狗命,以绝将来之患!”

第二,分层出场,高潮迭起。1)母亲先到——从上而下,由外而内,因情及理,以哭造势。2)祖母后到——先声夺人,自责责人,以退为进,旁敲侧击。

3)凤姐收局——干练泼辣,语含指责。4)袭人探因,心细虑远,体贴周到。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最重要最精彩的章节之一。它通过宝玉挨打这个触目惊心的非常事件,把统治阶级内部封建卫道者和封建背叛者的矛盾冲突推向了高潮,达到水火不容这样尖锐激烈的程度,在情节展开过程中塑造了许多形象,突出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初步表达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使这一部分在全书起着承前启后、统领全文的作用。而且这一部分故事生动,情节感人,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在非常紧凑的时间衔接和场景变化中,展现出一幅正在变态的钟鸣鼎食封建贵族之家的图画,描写人物手法多样,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显示了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和创作小说的深厚功力。从中可以看出,《红楼梦》不愧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顶峰,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篇二:从《宝玉挨打》看红楼梦

解读《红楼梦》之《宝玉挨打》

从高中到现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一直是我的最爱。作者曹雪芹在家破人亡的时候独自一人行走在大天大地之间,用一颗饱蘸世俗的心和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一个历尽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的伟大心灵发出的沉重叹息。《红楼梦》不仅是曹雪芹生活的折射,更是封建王朝的缩影,它出了时代的悲歌。真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可不幸的是,这么一部非同寻常的作品却很少吸引广大大学生的阅读和关注,更不要提品位和研究了。在大家心目中,《红楼梦》内容深奥晦涩,人物关系脉络极其复杂,一百二十回的文字更是令人心烦生厌。以我之见,这些人完全被那些表面看似复杂繁冗的表面现象迷惑住了,并没有深入《红楼梦》最本质的层面。只要你翻开作品,并耐心地品读下去,你渐渐地就会发现,《红楼梦》其实就是反映了我们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平凡而琐碎的生活细节中,蕴藏着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每一个看似寻常的细节描写,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从中去探寻出作品本身带给我们的不朽价值。

著名红学家马瑞芳认为:从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来看,《红楼梦》一共写了四件大事。其一,秦可卿之死。这是死亡之事,是人人都会经历的;其二,元妃省亲,这是女儿回娘家之事;其三,宝玉挨打。这是老子打儿子之事;其四,刘姥姥进大观园。这是乡下人进城之事。现在,我主要想讨论的是第三件大事: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出自《红楼梦》的第三十三回,可以说是整部作品中最重要的生活场景之

一。初读《红楼梦》,我看到的只不过就是一个暴怒的父亲将令自己的儿子痛打了一顿,这是几乎人人都曾经历过的及其寻常的生活景象,司空见惯,平淡无奇。如果追其原因,无非就是父亲看到儿子所为不及自己所愿,于是恨铁不成钢,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出于教育的目的,才失望透顶地把儿子痛打了一顿。这样浅显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这的确是我阅读后的初感。在我看了一些著名红学家对本回的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反复阅读后,才发现《宝

玉挨打》对《红楼梦》的意义,以及它带给我们的思考,远远不只局限于我初读后的感受。 在曹雪芹的笔下,《宝玉挨打》成为一段概括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的典型情节,读来不禁有令人惊心动魄之感。

我们知道,贾政一心盼望贾宝玉走一条读书中举、扬名显亲的道路,成为一个能够继承和发展仕途经济的忠臣孝子。但贾宝玉却偏偏走上了一条与此相反的道路。在第九回里,贾政就因为宝玉贪玩不认真念书,就把跟随他的小厮训斥了一顿:“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上进的算账!”这可以说是宝玉挨打最初的种因。但是,促成宝玉挨打不单单是因为贾宝玉不好好念书,还有多方面的内容,这其中有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不愿跟为官做宦的人交往,并且最讨厌谈论“仕途经济”一类的混账话。贾政要使宝玉读书应举、交结官宦,做一个光宗耀祖、复兴家道的忠臣孝子。而玉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仗着老祖宗的宠爱,天天和一群女孩子们玩在一起,还喜欢舔她们脸上的胭脂,变成一个使贾政感到绝望的贵族家庭的不肖逆子。贾宝玉的生活理想和情趣,跟封建正统派的薛宝钗根本对立,更与贾政平日对他的教训和期望背道而驰。正是出于思想上的这种格格不入,贾政要他出去会见贾雨村,他才老大不愿意,经磨磨蹭蹭了半天才出来;用贾政的话说就是“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因而引起了贾政对他极大的不满。可见,这样的不满由来已久,早已在平日郁积于心,这可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而是父子之间在人生道路这样根本问题的对立。我认为这是宝玉挨打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宝玉挨打也与王夫人的丫头金钏的被迫害致死有关。第三十回,写金钏跟宝玉说

了两句玩笑话,就被王夫人打了嘴巴,指着骂作“下作小娼妇”,并下令要撵出贾府,金钏下跪苦苦哀求也不让留下。宝玉会见贾雨村回来,本身心里就极其不快,正好传来金钏因悲愤投井自尽的消息。他对金钏之死感到震惊,对她充满同情,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悲痛,因而精神恍惚。恰好在这时宝玉又跟他父亲撞了个满怀。宝玉因内心伤悲而垂头丧气,这已使贾政大为不满,问他话时他又神情惶悚,应对不如往日,因此,“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

第三,与长使官因为琪官事件,向贾府要人也有关。在这个气氛紧张的时刻,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偏巧宝玉私下结交出身低贱的优伶琪官的事发,而此事牵涉到权势极大的中顺亲王府,派人来到贾府,盛气凌人地要宝玉交出琪官。宝玉不愿意跟为官做宰的应酬,却和贵族阶级视为低贱的戏子交朋友。在贾政眼里,贾宝玉这样“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跟戏子关系那么深切、真挚,这触犯了他头脑中的封建名分观念,认为宝玉不走正道,他的做法更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越轨行为。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权高重势的中顺亲王府家,闯下了大祸。因而气得贾政“目瞪口歪”。至此,贾政一时怒气冲天,所以宝玉挨打已是必定无疑了。

第四,还跟贾环向贾政告状有关。贾政送客回来,本来就准备收拾宝玉的,这时又偏巧遇到了亲眼看见被淹死的金钏实体的贾环惊吓得跑了过来。贾环看到贾政后,便趁机恶意进谗,说宝玉“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便赌气投井死了”。早已怒火中烧的贾政,再经贾环火上浇油,立刻被气得“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随后又是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于是,一顿鲜血淋漓的毒打就这样开始了。

宝玉挨打这样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在曹雪芹的笔下却概括进了如此丰富复杂的社会内容。直接的冲突是在贾政和宝玉二人之间展开的,但细想宝玉挨打的前因后果,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细节很耐人寻味。尽管贾宝玉因为“金钏事件”被诬陷为“逼淫母婢”,但事实上,对于金钏含冤负屈而死这件事,在贾府上下主子乃至一部分奴隶中,真正从内心深处给予同情,并为她感到深切悲痛的,唯有宝玉一人。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原来贾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催伤,近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见宝钗进来,方便得出来,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地走着,信步来至厅上。”此时的宝玉内心是十分感伤的,他恨不得此时也同金钏身亡命殒。

宝玉是一位未受封建道统礼法熏染的青春少年,有着活泼自由的思想、纯洁善良的心地、平等待人的态度、愤世嫉俗的情怀,是寄托着作者审美理想的人物。金钏儿被撵,实在是王夫人对宝玉不讲主仆之礼、喜欢与丫头们厮混的训戒;宝玉对蒋玉函的衷心倾慕,实在是出于精神气质上的相互吸引。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宝玉做过这样的评论:“悲凉之雾,便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为宝玉一人而已。”这说明在残恶的封建社会,能感受到没落气氛核心思想萌动的只有宝玉一人。他是“爱劳而心博”。这种爱是博爱的,它不只是爱情,还有关爱、友爱。宝玉最伟大的名言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宝玉所有的热心都倾注在女儿身上,是大观园里的情痴。而宝玉的生命中,不仅仅只有黛玉一人,他还有对宝钗的崇敬之爱,对袭人的感激之爱,甚至对金钏的怜惜之爱……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金钏跳井死后,王夫人和薛宝钗的反应。第三十二回末,写王夫人和薛宝钗都认为金钏好好儿的投井自杀是“一桩奇事”。一个“奇”字表现出她们对一个奴隶生命的残忍冷漠。所谓“奇”,就是说不该死而死,死得莫名其妙。王夫人是杀人凶手,她最清楚金钏是被侮辱迫害致死的,却推卸罪责。薛宝钗也有意为王夫人辩护:“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还说“姨娘也不必担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

也就尽主仆之情了。”无情装着有情,表现出封建统治者的冷酷、残忍和虚伪。可见在贾府中,对丫头奴隶的伤害和蹂躏已经司空见惯,早就成了家常便饭,人们对这样的场景更是麻木不仁。而相比之下,在那个罪恶和冷酷的世界里,宝玉的这种同情显得那么真挚,那么纯洁,那么可贵。对金钏之死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王夫人的推诿、薛宝钗的冷漠、聋老婆子的麻木和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啊!

此外,在宝玉挨打过程中还令我感动的一个细节,就是王夫人哭着向贾政为自己的儿子求情。俗话说“严父慈母”,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暴怒的父亲将自己的儿子毒打了一顿,做母亲的看了心痛,于是哭着向孩子父亲求情,这很普遍。但此时王夫人向贾政求情,用意绝非普通的母亲出于对自己孩子的心疼。王夫人抱住贾政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份上。我如今已将50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所以她才一边哭宝玉,一边哭她死去的长子贾珠:“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才“儿”一声、“肉”一声地哭道:“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你倘或有个好歹,丢下我,叫我靠哪一个!”对于王夫人来说,失去了长子,宝玉就是她一生的依靠,没有了宝玉,也就没有了依靠,更没有了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因此,他心疼宝玉,维护宝玉,实质上是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原来她怕打坏宝玉,是担心自己没有了依靠。她说宝玉死一百个也不足惜只要珠儿活着就好,这话简直是从灵魂里呼叫出来的啊。在曹雪芹的笔下,王夫人的哭,哭得有身份、有性格、有思想:她哭宝玉,又哭贾珠,归根结底是哭自己;她哭出了封建社会一个贵族之家正统夫人的理想和希望,也哭出了她那既可怜又可悲的地位和命运。这样的细节描写,是多么的真实和深刻啊!

而王夫人的这次流泪,正好触动了贾政内心的隐痛。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与宝玉不同,贾珠听贾政的话,热衷于科举考试,这本是贾政的希望所在,却不到二十岁就死了。所以贾政流泪跟王夫人一样,不是哭活着的宝玉,而是哭死去的贾珠,更是哭自己希望的破灭。关于这段细节描写,透过贾政表面上的凶狠和威严,无情地揭示了他人物灵魂深处的另一面。贾政,一个力图使行将败落的贵族大家庭能够继续存活下去的封建统治者,在宝玉这个冥顽不灵的孽种面前,他对宝玉的爱很无情,他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他的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于是,在打宝玉的过程中,他既愤怒,又悲哀,既威严,又脆弱。

再看看《红楼梦》写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和黛玉先后去探伤。先是宝钗出场: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度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看宝钗托药进来、又吩咐袭人、问病,心疼爱怜的话欲言又止,一言一行显得是那样矜持、端庄,处处透出他是有身份、有教养的大家闺秀。在整个探伤过程中,宝钗虽然也动了感情,确实冷静得近乎不动声色,这鲜明地表现了一个正统派贵族少女的思想性格和道德观念。

写得最动人的是黛玉探伤。出场最迟,说话最少,但对她内心世界的揭示却最为深刻。小说从半梦半醒、恍恍忽忽的宝玉眼中和耳中来描写她,一出现就带来浓厚的哀伤气氛: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得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哪个?

曹雪芹不正面描写她为宝玉挨打如何心疼悲痛,只单单写她那两只眼睛,万种思绪、诸般情景尽在读者心中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黛玉出现在一种朦朦胧胧的景象中,她面对宝玉挨打,眼睛肿得像桃儿一般,但并不乏神情。她含情脉脉地看着受伤的宝玉。她既为他心痛,又极其的同情他。之后,写黛玉不是嚎啕大哭,而是“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这充分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对宝玉一片含蓄的深情。他心中有万句言词,半天说不出来,抽抽噎噎凝聚成一句话:“你从此都可改了罢!”别看这短短的一句话,但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它很有分量,具有一种内在的蕴蓄的力量:它是汹涌激荡、恣意蔓延的感情受到阻塞压抑,又终于冲破了这阻塞压抑而挤流出来的一句话。其中,包含着黛玉对宝玉最真切的同情,最贴心的关怀以及最深挚的怜惜,又混杂着对封建暴力高压政策之下许多的怨恨、不平、愤慨。黛玉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孤立弱小,既无力反抗这样残酷的现实,又无法替宝玉忍受痛苦。事实上,她劝宝玉改,但改什么,为什么要改,可能她都不太清楚。因此,她说这句话的心情是很矛盾的,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沉痛之情。宝玉听了,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宝玉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她真正听懂了黛玉这句话的含义,她了解黛玉真实的内心想法。她不像宝钗那样,是真心让他悔改,而是她自己无力冲破现实,又非常心疼他,迫不得已才那样对他说的。在这一点上,两个人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通的。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与叛逆思想相一致的真挚的爱情关系。他们之间的话并不多,但却是精神的交流,灵魂的共鸣。正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以上就是宝玉挨打的全过程了。通过《宝玉挨打》这样一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不同于其他名著的艺术特色:它善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刻画人物的鲜明性格,从而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表现出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红楼梦》之《宝玉挨打》情节很值得细品!

篇三: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走近薛宝钗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仅次于贾宝玉、林黛玉的第三号人物。在《红楼梦》诸多有分歧的问题中,如何认识并评价薛宝钗是争论得最长久而又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早在旧红学时期,就有人争论得“几挥老拳”,现在虽然不至于以拳相见了,却还也常常在争论中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宝黛凄美的爱情结局使得最终“鸠占鹊巢”的薛宝钗成为众矢之的,也使得这一丰满耀眼的形象一度成为世故、圆滑、虚伪的象征。

先看《红楼梦》如何定性宝钗。第五回中,林黛玉和薛宝钗都被安排是“薄命司”的关键人物,同在一幅“正册”里,册词里充满了同情与哀悼:“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作者这样写是有深意的,在他眼中,薛宝钗和林黛玉一样,都是集美貌与多才与一身,她们的命运都是同样值得伤怀和痛悼的。因此,过分的贬低薛宝钗这一形象,把她说的下劣不堪、一文不值,不仅歪曲了作者的本意,也“贬低了全部《红楼梦》作为封建时代一面镜子的现实意义。”

首先打动宝玉情怀的是宝钗的“仙姿”和风韵。她“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警幻之妹表字“兼美”,“鲜艳妖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有如黛玉”,在广大读者心目中,以姿容风韵的美丽动人,钗黛二人应该说是“双峰并峙”的,但如果稍微凝眸而视之,林妹妹比宝姐姐似有逊色之处,特别是在比较狭义的外貌美方面更是如此。宝玉就曾赞叹道“宝姐姐是个绝色人物”,他的《续庄子箧文》,一时时女儿们发牢骚也只是说“戕宝钗之仙资,灰黛玉之灵窍”,“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他认为钗黛之所以迷缠天下人者,二人是有所侧重的,至于他因羡慕宝钗姿容而“发了呆”,那更是使黛玉十分敏感且耿耿于怀的。真正的美富有感染力,真正的艺术美具有永久魅力,无怪乎,历代青年选偶多取“宝钗型”,无疑有对她的外在之美的感动和追求。其次,宝钗的“动人”,也在于她的才学。人不都是有知识有才华的,但一般却都敬慕有知识有才华的人。宝钗在大观园中,不仅是以其貌,也是以其才被尊为“群芳之冠”的。她才华出众而又绝无半点黛玉的孤标傲世,目无下法,所以才成为雅俗共赏的花王。总之,从文化教养的总体来看,包括湘云、妙玉、宝琴等才女在内,是没有人可以赶上或超过宝钗的。无论是个人风采还是文采,在那体现着山川日月精华的众女儿中,这株艳冠群芳的牡丹花的确是当之无愧的“花王”。 遭非议最多的,还是宝钗人。许多人都认为是在“做人”,认为她是善于做面子、收人心,虚伪、圆滑、世故之极。但在姊妹中善联情谊,并非是宝钗会“做人”,而是她关心、体贴人的集中体现。宝钗对黛玉和关心体贴更为典型,这两位在思想性格上完全对立的少女,后来之所以能成为比亲姐妹还亲的挚友,关键就在于宝钗宽宏大量,不计微嫌,并能在关键的时刻“兰言解疑癖”,才结成了金兰之契。对于这些姊妹,她能在绮罗锦绣丛中,一片欢声笑语的背后,看出湘云和岫烟的艰辛,并千方百计帮他们解决点实际困难。如果没有一定的体贴同情之心,单靠用心机是很难做到的。

宝钗是“冷姑娘”,这是她的外表给人的印象。生活 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中,却非常朴实无华。她不喜欢打扮,“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身上穿的衣服是“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屋里也“雪洞”一般,没有什么装饰。但她的感情世界却是丰富的,她有过希望,有过追求,有过少女最初蒙胧的爱恋。第28回元妃在端午节送给她和宝玉相同的礼物,暗示了她的婚姻前途,惹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一个“羞”字活画出一个封建 少女 当时复杂的心情。第57回,因薛姨妈当面说 到她的婚姻问题,她便一头倒在母亲的怀里撒娇,以示羞涩嗔怪。宝玉挨打后她去看望时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老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了。”这些即是一个少女情窦初开的真实流露。

历来许多评论家无视事实,偏偏认为宝钗在和黛玉争婚。我们细读第8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中的一段描写,不难看出宝钗那时还是一个对周围充好奇心的天真无邪的小姑娘,如果她真有其他意图就不会坦率的打量宝玉了,更不会“挪近前来”细细的“赏鉴”了。作者在细细描写过这块玉后又写道:“宝钗看毕,又从新翻来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及回头对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在这里发呆作会么?’”这里说明当时宝钗发呆了,怎么这两句话跟金锁上的话是一对儿呢?但她是不愿意让一个丫环猜出自己想什么的,因此才要支开她。这里恰恰表明了宝钗的身份,她并非是想在宝玉面前提起“金玉良缘”,更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通过比通灵去勾引宝玉的。 还有些人为了说明宝钗争婚,甚至不惜违背作者原意把宝钗进京入选也当作是为了争夺宝二奶奶宝座而来,这是没有根据的。我们知道,这件事 在作品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万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 为公主君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既然当今圣上一言,谁敢不遵?不管薛宝钗是否愿意,都要进京的,这有什么可指责的呢?可偏偏有人借待选这件事指责宝钗野心勃勃,其实,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弱女子,她只能听人摆布,即使私心有所选择,又怎能挣脱开社会的网络呢?

“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是“无情”的,这种“无情”是以“理”御“情”的结果:宝钗又是“动人”的,她的“动人”在于她深深融入了人们的实践道德。宝钗又是不幸的,她压抑并放弃了自己的天性,一言一行严格遵从封建礼教的要求,不敢有丝毫的“越礼”,然而她所信奉并自觉遵从的东西并没有给她带来美好和幸福的归宿。封建家族的安排使他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宝二奶奶”,但贾宝玉却“面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记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最终“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婚姻悲剧所酿成的苦酒,就留给宝钗一个人自饮自叹了。“晓筹不用鸡人报,五更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成了她孤孀生活 的写照,这难道 不是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制造的一个悲剧吗?曹雪芹正是掬着同情之泪来写宝姑娘的,读者在为宝黛的凄美爱情掉泪的同时,是否也应该给宝姑娘 多一点同情心呢?


《红楼梦宝玉挨打读后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122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2 10:33 , Processed in 0.2731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