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回复: 0

大学生德育论文,美育塑造人格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浅谈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浅谈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作者姓名:张媛

工作单位:一零九中学

联系电话:13426239580

通讯地址:幸福大街43号

邮政编码:100061

电子邮箱:13426239580@163.com

浅谈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内容摘要: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陶治和教育;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 关键词:形象性;情感性。

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却是一种能力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的否定也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加强学校美育势在必行。

当今学校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存在一定的困惑,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文革间的只强调“红”而忽视“专”固然是错误的。今天,如果我们只强调“专”而忽视“红”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然而,走进各种类型的学校,简单地进行

一下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想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学习差的学生不思学习,不求上进,或沉湎于三室一厅,或结伙斗殴;而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少是只顾学习,不问他事,以至于教室无人扫,垃圾没人倒,自私和势利充斥着他们的心灵。一个学校的一位物理老师不幸患病住院,诊断为肝癌晚期,当校长把这一噩耗告诉给学生时,这个老师教了三年的班级的学生非常着急的是:他们的物理课谁来上?却没有一个学生询问老师的病情,更无人提出要去看望老师,这种冷漠、自私的心态难道不是德育的失败吗!最近,报纸上登载了作家李钢不久前与一个孩子(学生)关于柯受良飞越黄河等问题的谈话,读了令人触目惊心。当李钢问孩子看电视(飞越黄河)时的感觉时,这个已受过学校教育,本应是纯真无瑕的孩子竟希望柯爱良掉下去,理由是那样更刺激;当李钢问及他的理想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挣大钱”,理由是有钱可以享受,当李钢问他会不会像柯受良那样去冒险,像警察那样去助人为乐时,他是满口否定,认为人只有活着才能享受,助人为乐太傻了??虽然像这样的孩子不会是多数,但这也给我们教育者敲响了一个警钟。

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其原因何在?一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使有些学校淡化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走上了一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死胡同。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死板,方法单一,偏重于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被学生接受,更难抵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反面教育的影响。现今的小学、初中,大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活动课,制定了一系列的学生守则、行为规范,但其内容大

多是学生要怎么样,而不许或严禁怎么样等等,这样学生往往无法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表面接受而内心不接受。因为你在思想品德等课上和守则、规范中的规定学去做的,对学生不一定有吸引力,而禁止学生去做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当然会产生令不行,禁不止的教育后果。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彻底改变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这表现在:(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

(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造合乎美的规律的教育活动中介形式。比如有张有弛的授课节奏,课程内容呈现的审美追求,一直到教学语言、板书的美化,等等。(3)爱美,是一回事,但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够善于发现美,却又是另一回事。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且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4)科学美也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美的成分。科学美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现的伟大的人类主体的本质力量。发掘并展示科学美不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对各科教学本身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从美学的角度讲,德育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感化等多种方式去把学生塑造成为美的人,使他们既具有相貌、

体态、服饰、行为、风度等方面的外在美,也具有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等方面的内在美,而且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应是德育主要目标。由此看来,学生爱美的本性和德育的主目标应该说是一致的,与美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关键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是否研究学生的心理,是否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了。有的学生喜欢打架斗殴,且屡禁不止,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会从打架斗殴中得到什么益处或愉快,主要原因恐怕是他觉得敢于打架斗殴是一种勇敢无畏的表现,可以让别人觉得自己有面子、有风度。这说明这位学生错误地把打架斗殴看作是一种美的行为去追求。再如有的学生学着大人偷偷地吸烟,这也不是因为他会从中得到什么快感,而是他觉得吸烟有风度;有的学生喜欢在大家面前搞恶作剧,引起大家轰堂大笑,也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误行为,过去的思想教育往往局限于谈心、批评、或制定守则、规范去要求学生去做什么、禁止他们不做什么,这种做法,就好像是用脚踢汽车想它发动一样,效果不会好。最好的做法应该是让美育与思想教育联姻,用美去引起学生心灵的沉醉于神往。高尔基说,按天性说来任何人都是艺术家,都想把美带进自己的生活。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对美的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面貌、衣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 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

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

篇二:美育,塑造独特的个人品质

美育,造就新一代“美”的人才

——关于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性质与价值的思考

提要: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互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而美育尤其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发展。《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①笔者认为在美术教育中,需以“美育”为主线,理解美育的含义、美育作用、“德智体美”间的关系和美育的特点等四部分,结合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教学的实际,创设有利益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造就新一代“美”人才。

关键词:美育 造就 美

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我们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同样,生活中到处都是美的创造活动。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进行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 ,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在某种程度上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造就。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不同,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所以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一定的目的。像美感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更必然据有一定地目的。美感活动的目的就是美感教育。笔者认为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要始终渗透美感教育,达到学生自身的美化,造就新一代充满“美”的人才!

一、 “美育”的含义——孕育一代新人。

美育,从广义上来说,就是通常成审美教育或使美感教育,然而它的内涵绝对不仅仅限于“审美”(即认识美)或“美感”(即感受美)。由于美是人所特具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所以美育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它有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因此,就一定要明确美育作为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实现自我发现的需要的重要途径所包括的全部内容。从狭义上来说,笔者认为是指在小学教育的美育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②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的感受、

欣赏、评价和判断。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周围的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美,有自然美、形体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这些都是由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感性的物质形式,与人的情趣和心境相结合,这就构成了我们的审美对象。人都有爱美的天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不仅都具有审美的能力,而且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到审美对象中,进行审美活动。美育,就是当学生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他们的个性品格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学生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孕育一代新人!

二、“美育”的重要作用——塑优美高尚之心灵。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从古希腊就开始重视美育问题了。雅典的所谓“七艺”教育,就涉及到今天狭义的艺术如美术等。而在文法和修辞的学习中,又进一步涉及到文学作品对人的精神的陶冶。真正明确谈到审美的是柏拉图。他说:“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③故此,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担当着造人之品质,美人之心灵的重要职责。从学校的大环境来说,首先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有爱“美”之表率,要要有造“美”之言行??课时,教师需结合课题进行美育教学,多让学生去感悟形象之美,表演之美,音乐之美等等,我相信只要做到“美”的综合,让学生沉淀在优美的作品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等等,自然能渐渐地培养出优美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是美育和道德统一的结果,同时又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人在欣赏自然的嵩高时,受自然界的震撼,与自然竞赛,从而提升了人的心灵。而嵩高的作品则不必说服读者的理智,而是让人在惊异、狂喜和惊心动魄中,以不可抵抗的魅力,能征服人的心灵,也就使人能够“心胸旷大,志气高远,”使灵魂得以提升。正如《掠夺萨宾妇女》④油画中描述罗马人在邻邦萨宾人参加自己宴会的同时,悄悄地打入了萨宾城,劫走了那里许多年轻美貌的妇女。画面直接给人波澜壮阔,气势非凡,场景自然地让人感动,征服观赏者的心灵。又如教学四年级第二册《我们的校园》一课中,我结合我们学校“竹秀园小学”历

史文化的悠久,以东校区白年老校为主线,结合淳厚的“竹”香的校园环境,带领学生去深入观赏校园,此时,学生不由地说:“学校真美!”这样一来,既能激发学生对校园美的感受,又能激发一场爱“美”的风暴,从而产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可见,美育通过感性的途径完善人性,塑优美高尚之心灵。

三、“德智体美”间的关系——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从本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教育之事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事也。”教育的宗旨,在于要让“人之能力无发达且调和。这就要通过体育“发达其身体”,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发达其精神”,以建立学生的“真善美之三德”.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等一样,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但德、智、体等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来提高人的知识和才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体质。它们的教育方式,不仅是由外面加上去的,而且是实际的,具有实在的功利目的。可美育就不一样了, 它虽然也要提高人的素质,但它既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也不需要实际的学习、训练和操作,它只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主要是通过人的情感的感发,让其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美育主要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直觉体验,着重陶养个体的特定情感和独创性。德育是从美育发展而来的,道德修养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美育对德育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借助于美育情感体验的机制,可以克服道德说教仅仅使人“知”,不能把道德内容内化导心灵深处去的缺陷,从而使得人从内心真诚地、自发地实现道德的善。教育教学时,学校把美术教育划分为德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提现了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在德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开展有主题的美术绘画比赛:庆祝国庆绘画比赛,在阳光下成长主题绘画比赛等等,这系列的活动有含有极其明显的德育主题。就如爱苏联美学家奥夫相尼科夫说:“在培养人的行为美的方面,美学和伦理学应该携手并进。”

人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因此美育和智育还使有着天然的联系。达尔文曾经认为,科学的逻辑思维的片面发展会导致审美兴趣和能力的退化,从而损坏个人的生活的幸福,并进一步损坏人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心。同时,对于智育而言,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学习兴趣,并对于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智力的最高形式,它虽然以长期的经验归纳、逻辑分析和推论为基础,但它发生时,却超越了分析性和循序渐进的逻辑思维方式,以一种形象的、整体性和跳跃的方式,直接而迅速地产生思维成果。这就反映了美育的独特促进作用。我们这

样理解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学中单纯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开发并不能很好的给予学生兴趣和广阔的空间,而应把审美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使学生无时无刻感受到美的存在,自然的追求美的事物,能循序渐进培养出长久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美育在创造能力的直觉等基本形式中,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的熏陶对科学的创造力的培养同样是重要的。

美育与体育的关系同样密切的。作为人的基本教育的以个基本组成部分,体育着重在于增强人的体质,而现代人的健康的特征则主要是身心的协调发展。体育包括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特征。体育对自身的健美的塑造,是美育的结合。心灵的美化和肉体的健美在体育方面有一致性。在教育上,体育、美育都以生命活动本身为目的,在美育中,情感活动也带动生理的发展。体育和美育共同促进着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总之,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互相成的,它们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而美育尤其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的发展。

三、“美育”的特点——成就个性的充分发展。

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可结合美育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的新理念,创建自由的表现空间,成就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首先,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美育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规定和束缚,它是自然而然,让人不知不觉地去接受教育。课堂上,不需要任何抽象的理智形式,像只是一样灌输,让美育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从而心甘情愿接受教育。孔子曾用风来比喻,说:“草上之风必偃”⑤那是说风并不着意表现什么,却能让万物感受得到,春风一吹,百草偃伏,白花盛开。犹如五年级的一节废品时装设计比赛中,有的组别设计有特色,表演出众,即时受到全场学生的欢呼和赞美。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其他组的学生评述他们的作品美吗?美在哪里?尽情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赋予学生自由的说“美”、演“美”的空间,课上充满了美的空气,快乐的气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感性地方式,来陶冶学生的精神,转移他们的气质和品格。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等等,都说明了美感与一般教育不同,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感化人,而不是以理性说教强之人。可见美术教育中的“美育”是一种形象化的熏陶和感受,用“美”来感化学生,从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美术新教材突出了“美术·人文·科技”文化融于一体的创新教育理论。培养学生成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爱美,学会创造”的小主人。⑥故此,要在美育中感化学生,必先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内涵,加强业

务学习,率先投身到感受美的海洋中,提升自我品质,以达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效果。再者,在教学中必需紧扣教学课题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美,让学生放开思路、大胆感受、勇于实践,从而创作出具有“美”的个性化作品,酝酿“美”的个性化品格。例如,在湖南版四年级下册的第4课《真情对印》中,备课时,我都利用网络资料,从历史和美术两方面深入了解我国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美感,达到个人感性的提升。课时我注意配合古典音乐和图文,激发学生听觉、视觉的感受,观赏北京故宫建筑群的布局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感受对称美感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我国建筑的雄伟和壮观,最后还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寻找有关“对称美”的事物,去造型表现和表达感情。这样做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以及追求美的品格。

其次,美感教育还是非常愉快的,不仅不用强制和勉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乐而忘返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感教育就是使人“乐”的教育。当学生“乐在其中”的时候,他陶陶然,融融然,转移乐自己的心理气质,改变乐自己的精神面貌,而他自己还不知道。而且,当学生处于快乐的状态的时候,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因而,他们作为人的本质力量,能够自由而又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时,他们就成为了全面发展的人。美感教育的目的的正在于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在美术课中,我们需把美育的“乐”贯穿于始终,让学生真正做到“乐而往返。”比如在《恐龙世界》一课中,我注意结合学生语文课已学知识,创设出竞争和闯关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恐龙世界的向往之情,一步一步的闯进恐龙“美”的世界里,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了恐龙的造型,同时产生对自然热爱之情。

其三,美感教育还是不可抗拒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我们到电影院去看电影,或到马戏团看马戏,看到幽默的表演,不是常常都忍俊不禁吗?而看到伤心的场面,痛哭流涕的场面,不是又常情不自禁吗?美感教育的力量是不可抗拒,不由自己的。正如学生看到投影中美丽动人的色彩画面:看到凡高的《向日葵》时赞叹其色彩丰富,看到万里长城感叹其雄伟,看到一万年前恐龙世界时惊叹其伟大??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逻辑思维的状态中,情感则得到乐激发和表现。情感的唤起、持续、深化与表现都离不开感性形象的产生与运动。同时,情感的激发也说明乐美育的形象性与普遍的“直观教学”有重要区别。直观教学如投影、图片等,虽然也常通过具体的形象进行,但它的目的在于说明道理,讲请知识内容;虽然形象性有助学生更明白地接受,但最终依然意向理解,归为逻辑思维。即使这直观教学有时候也能唤起人们的兴趣,但它最终是为认知服务的,情感并不介入人知的内容中。而审美教育以形象为基础,是审美对象在形式上与情感相契合,

篇三:大学生塑造人格重要一辩

先从人格的定义方面解释: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取决于他性格上的伟大。良好的性格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内容,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条件。 首先,健全人格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当然,我方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否认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但是塑造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从教育背景来看,大学时代是整个人生链条最闪亮的一环。如果还片面的强调不断的知识积累,忽视塑造人格的重要性,这不是对青春的浪费,对年华的挥霍吗?由于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于知识积累这一方面,弱化了人格塑造,而大学后我们面对的社会环境又是鱼龙混杂的环境,这种环境明显不适合人格塑造的进行。大学相对社会来说环境稳定,安全,正处于了人格塑造的黄金时期。此时不塑,更待何时?人们只有更注重人格塑造才能强化我们积累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实现社会价值。设想一下,一个没有良好人格的人,社会怎么会相信他可以作好事情呢?所以我们在社会上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首先做好一个人,连人都做不好,其他事情就是空谈,因此这一矛盾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大学内更注重人格塑造.

其二.我方认为完善的人格对知识积累是起引导作用。如果是一个健全人格的人,那他的各个方面都会趋向健全的,他有着良好的心态,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健全人格是积累知识的的前提。良好的人格可以帮助你获得知识,知识是工具. 健全人格是目的,不健全的人格会阻碍知识的获取.

其三,从大学生心理特征来看,没有一个不想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他们都在努力寻求做人的道路。进入大学之后我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沟通自己的人际关系,丰富自己的人脉网络,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试问:如果没有好的人格作保障,单凭脑子里的知识,又怎能做到?所以我方认为塑造人格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相对其他条件更为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全的人格,那么他无法分辨什么样的知识是对他有益的,他很可能会走上一条歪曲的道路!

在对方辩友陈述在大学应注重积累知识时,让我不得不思索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种种现象。 从大学生的考试作弊到论文剽窃,从清华大学刘海洋的泼熊事件到云南大学“马家爵事件”。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人格缺陷问题正在向大学生伸出可怕的魔掌。我们来看一组调查数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请对方辩友运用你们丰富的知识来判断一下,这个概率小么?

对方辩友和我们谈大学时期是知识积累的良好时期,那我就困惑了,同样是为了积累知识,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不选择中学时的封闭教育,让我们“双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半开半闭的环境中,试着去面对社会中的各种,我不得不提醒对方辩友,重智轻德,忽视人格的塑造,必然导致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教养,有欲望没理想,有目标没信仰,有青春没热血,这将是非常危险的。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道德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比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难,更根本、更重要。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大学期间健全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

“健全人格”是一个表达人的本质存在状态的新时代概念。概括来说,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

能得以充分发挥。对于自身而言,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积极客观的自我认识,正视现实,对他人对社会具有理性认知,有健康的体魄、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有良好、稳定、协调的人际关系,独立的自我意识,有责任感和创造力,努力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


《大学生德育论文,美育塑造人格》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4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7 13:14 , Processed in 0.26997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