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堰塞湖
堰塞湖
朱诗鳌
1. 引子
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形成了许多堰塞湖。堰塞湖的险情, 牵动着亿万人的心。现在对于堰塞湖, 可谓家喻户晓。
“堰塞湖”一词是一个属于地质学与地理学领域的专业术语, 因而此前不为一般人熟知, 《现代汉语词典》也未收入。不过笔者还是有幸在自己的书橱中找到了两本收有该词的辞书, 一本是198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英词典》, 另一本是1974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这两部辞书都将“堰塞湖”堂而皇之地收为词条。可见, 堰塞湖一词早已有之, 并不生辟, 亦非生造。实际上, 堰塞湖从古老的年代开始就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更有意思的是, 有些堰塞湖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却有眼不识泰山。如重庆的小南海就是因地震时产生的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 只是我们过去没在意或没有意称它是堰塞湖罢了。
2. 什么是堰塞湖
堰塞湖(barrier lake;dammed lake;checked up lake)是河道、凹地因种种原因堵塞后贮水所形成的湖泊。堵塞体称堰塞体。堰塞体实际上是一座天然水坝, 堰塞湖实际上是一座水库。堰塞湖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
(1)地震堰塞湖——由地震活动产生的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相应的堰塞体也称“地震坝”。
我国重庆黔江上的小南海,就是在清代(1856年)因地震活动形成的一座堰塞湖, 坝长约100m, 坝高约30m,见图1。由于后来又人为开设了溢洪道,因此它能与人工水坝工程比美, 现已成为旅游胜地, 并享有“深山明珠”等美誉。对其成因,李四光曾有“冰窖”之说。
图1 小南海(引自lotour.com)
(2)山崩堰塞湖——由特殊地质构造产生的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相应的堰塞体也称“山崩坝”。
我国陕西的天池则是由特殊的地质构造产生山体滑坡堵塞了太乙河形成的堰塞
湖。天池也称太乙池。见图2。
图2 陕西天池(引自cn.bytravel.cn)
(3)泥流堰塞湖——由地震等活动产生的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
(4)熔岩堰塞湖——由火山爆发产生的熔岩流形成的堰塞湖。
我国有多座著名的熔岩堰塞湖, 如:
● 黑龙江省东南部的镜泊湖。它是经5次火山爆发由熔岩流堵塞河道形成的。见图3。
● 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由14座火山爆发形成, 在河道上形成了5个一连串的堰塞湖, 故名。见图4。
● 新疆的天山天池。天山天池距乌鲁木齐110km, 湖面呈半月形, 长3400m, 最宽处1500m, 最深105m, 有“天山明珠”的盛誉。见图5 。
图3 镜泊湖(引自)
图4 五大连池之一(yigilai.com.cn)
图5 天山天池(引自beibaoke.com.cn)
(5)冰碛堰塞湖——由冰川消退时产生的冰凌形成的堰塞湖。
我国的黄河、黑龙江、松花江都易形成这种堰塞湖。我国黄河每值冬春季节, 在多湾多滩的河段, 以及下游气温低于上游气温的河段(如黄河下游的某些河段, 与从宁夏到内蒙的自南向北的河段都存在有这种温差现象)易发生冰凌插塞堆积现象, 严重时便形成了冰碛堰塞湖, 对上下游构成威胁。冰凌堆积体称“冰坝”。图6是我国黄河上的一座冰坝。
图6 黄河上的一座冰坝
(引自a4.att.hudong.com)
图7 瓦依昂坝
(引自picasaweb.google.com)
诚如上述, 山体滑坡可以堵塞河流形成水库;然而, 世界上还有一个与此完全相反的、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史实:滑坡体竟然会使已有的水库消失——这就是意大利的瓦依昂(Vajont)坝库区的一次特大山体滑坡, 滑坡体将该水库填满, 原有水库不复存在。库水漫过坝顶时, 漫顶水深超过100m , 在不到7分钟的时间里, 就冲毁了下游1个市镇和5个村庄, 死亡2600余人。这一山体滑坡发生在1963年10月9日, 这一天就成了坝工历史上最为悲惨的日子。该滑坡体方量竟达2.4亿m3, 而当时的库容仅1.2亿m3。该坝是世界最高的薄拱坝, 坝高265m, 现在却成了一座不蓄水的被废弃的坝, 如图7所示。
3. 堰塞湖的处理措施
在发生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的初期, 如果堰塞湖对上下游的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时, 就要进行紧急排险处理。排险处理措施主要有:
(1)开挖溢洪道。
在堰塞湖岸开挖溢洪道(或明渠)是处理堰塞湖的常用方法, 如图8所示。溢洪道通常都是将湖水排泄到堰塞体下游的原河道, 也可考虑排泄到相邻河道或相邻河道的水
图8 开挖溢洪道排泄湖水示意图
库中(要具有这种地形条件, 同时在所泄湖水对相邻河道或相邻河道的水库不带来危害的情况下才予考虑)。在采用溢洪道(明渠)排泄堰塞湖水时, 在选线时要注意选在垭口处, 以节省开挖量, 同时还要注意土质问题。如果是土料, 开挖较容易, 但防冲刷措施就较困难。如果是岩石, 开挖较难, 甚至要爆破, 但能防冲刷。汶川大地震中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 就采用了开挖明渠的措施泄流,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被堰塞体拦蓄了近一个月的湖水, 顺利地通过明渠排泄到了下游, 下游130余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得到了安全。明渠位于右岸, 其工程规模巨大, 长约700m, 宽40~50m。
1963年2月, 前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接壤处发生了一次大的滑坡, 形成了堰塞湖。因又遇暴雨, 湖水猛涨, 形将漫过堰塞体。为防止堰体溃决, 便在左岸较完整的岩石上开挖了一条溢洪道, 排除了险情。
(2)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水槽。
为控制堰塞湖水以解除堰塞湖对下游的威胁, 也可堰塞体上开挖泄水槽。如果堰体是碎石土料, 很松散, 在湖水经泄水槽下泄时, 极易遭受冲淘, 严重时甚至可使堰体溃决。为增强泄水槽的抗冲刷能力, 确保排泄的顺利进行, 建议:
1. 泄水槽的橫断面开挖成梯形, 槽的纵断面呈流线形;
2. 开挖后, 泄水槽要夯实;
3. 在槽内铺以加筋型土工膜, 并延伸至堰体下游脚;
4. 土工膜的搭接处采用粘接或焊接;
5. 土工膜的上游端采用埋入式锚固, 并用土工合成材料石笼加固, 见图9。其余各部分均采用带帽的锚固桩固定, 锚固桩呈梅花形布置;
6. 在下游坝脚处设置土工合成材料石笼对土工膜起压重作用, 和防冲消能作用。
篇二:湖泊的形成因素
湖泊的形成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内力湖和外力湖两种:
(一)内力湖泊: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结果产生的湖泊。如火山活动可以形成火口湖、堰塞湖;地壳运动可以形成构造湖,这一类湖统称为内力湖
1)构造湖 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断裂、断层、地堑)所产生的凹陷形成。其特点是:构造湖具有十分鲜明的形态特征,即湖岸陡峭且沿构造线发育,湖水一般都很深。同时,还经常出现一串依构造线排列的构造湖群。(湖岸平直、狭长、陡峻、深度大)例如,贝加尔湖(俄罗斯 是世界最淡水湖)、坦噶尼喀湖(非洲)、洱海(中国云南)库苏泊、死海等
2)火山湖(火口湖): 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口成为积水的湖盆,其特点是外形近圆形或马蹄形,深度较大。如吉林省白头山天池。
3)堰塞湖 : 有熔岩堰塞湖与山崩堰塞湖之分。前者为火山爆发熔岩流阻塞河道形成,如镜泊湖(黑龙江)、五大连池(黑龙江)等;后者为地震、山崩引起河道阻塞所
致,这种湖泊往往维持时间不长,又被冲刷而恢复原来河道。例如,岷江上的大小海子(1932年地震山崩形成的)
另注:外力作用也可形成堰塞湖——山崩倒塌堵塞河流也可以形成
(二)外力湖:它是在流水、风、冰川等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形成的,如冰川湖、海成湖、河成湖、风成湖、岩溶湖等。
1)河成湖 由于河流的改道、截弯取直、淤积等,使原河道变成了湖盆,其外形特点多是弯月形或牛轭形,故又称牛轭湖,水深一般较浅,例如,我国江汉平原上的一些湖泊。
2)风成湖 (风蚀洼地湖)由于风蚀洼地积水而成,多分布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湖水较浅,面积、大小、形状不一,矿化度较高。例如,我国内蒙古、新疆干旱地区的一些湖泊。
3)冰成湖 右古代冰川或现代冰川的刨蚀或堆积作用形成的湖泊、即冰蚀湖与冰碛湖,特点是大小、形状不一,常密集成群分布,例如,芬兰、瑞典、北美洲及我国西藏的湖泊。(瑞士的日内瓦湖 美国的五大湖)。
4)海成湖 (海迹湖):原为海域的一部分,因泥沙淤积而与海洋分开,形成封闭或接近封闭状态的湖泊。其中最常见的是泻湖(lagoon), 系靠近陆地的浅水海域被沙嘴、沙坝或珊瑚礁所封闭或接近封闭而成。有的泻湖保留有高潮时与海相连的狭长通道,有的则完全不通。中国台湾省的高雄港即为典型的海成泻湖。还有一些形成年代较久的古泻湖,因长期与海隔离,陆上淡水注入,已逐渐淡化而成淡水湖,称残迹湖,如
浙江杭州的西湖. 如里海、咸海
5)溶蚀湖 由于地表水及地下水溶蚀了可溶性岩层所致,形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水深较浅。例如贵州的草海。
6)洼地积水湖:艾丁湖,湖水来自北部博格多山的河川径流,以及火焰山系的泉水、山前平原的坎儿井水,这几股补给源均转化为地下水补给艾丁湖。除地下水外,地表径流主要来自白杨河流经托克逊灌区的余水排入。
篇三:湖泊的成因
湖泊的成因(增补)
断陷湖形成过程
1、大地表面,它可能是高山高原,也许是丘陵、平原。
2、地面发生断裂,沿断裂方向出现坳陷。
3、坳陷处逐渐储水,形成湖泊。
4、云南抚仙湖构造示意图。抚仙湖是晚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断陷盆地,积水成湖泊。
由地壳内力作用,包括地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壳断陷、坳陷和沉陷等所产生的构造湖盆,经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称为构造湖。我国大多数湖泊都程度不等地受新、老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和控制。但因构造湖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以及构造运动性质的差异,反映在湖泊形态方面的特征也就不甚一致。
青藏高原由于受强烈隆升的影响,在一些近东西向断块山脉的南侧,一般都有深大断裂谷的发育,在其谷底洼处每每有纵向延长的湖泊带分布,湖泊长轴与区域构造线方向相吻合。如在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宽阔洼地中发育了众多的湖泊,较大的有纳木错、色林错、加仁错、昂则错等。柴达木盆地中的众多湖泊也多分布在构造盆地的最洼处,它们均是第三纪柴达木古巨泊分化残留湖盆。
云贵高原也拥有许多断陷盆地,且大多受南北向断裂构造的控制,使湖泊的长轴呈南北向延伸,如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洱海和程海等。它们大多保留明显的断崖,或有涌泉和温泉出露。
内蒙古广大地区经过喜马拉雅运动被抬升为高原,并伴有断裂的挠曲变形形成众多的宽浅盆地,其中发育了众多湖泊,较大的有呼伦湖、贝尔湖、岱海、黄旗海、查干诺尔和安固里淖等。
在新疆的塔里木和准葛尔两个大构造盆地内发育了罗布泊、马纳斯湖、艾丁湖、赛里木湖、布伦托海、巴里坤湖和博斯腾湖等。 在青海省的阿尔金山和可可西里山之间的坳陷带内发育有可可西里湖、卓乃湖和库赛湖等;在可可西里山和唐古拉山之间发育有西金乌兰湖、乌兰乌拉湖、多格错仁等。沿黄河分布的鄂陵湖和扎陵湖亦是由几组断裂控制而形成的构造湖。
我国台湾省有著名的日月潭,是玉山、阿里山山间断陷盆地积水而成的一个高山构造湖。
中俄国境线上的兴凯湖,是在第三纪断陷基础上形成的构造湖。
构造湖具有十分鲜明的形态特征,即湖岸陡峭且沿构造线发育,湖水一般都很深。同时,还经常出现一串依构造线排列的构造湖群。
火口湖
火口湖形成过程
1、平静的大地和地下岩浆活动
2、地下岩浆活动、扩张、上升至地面
3、地下岩浆喷发,形成火山
4、火山喷发,喷出诸多岩浆、火山灰和气体。岩浆沿火口向四周漫流,形成岩浆流(玄武岩流),火口处大量很轻的浮石被喷走,许多挥发性的物质被散失,其颈部塌陷变成漏斗状洼地,即火山口。
5、火山口逐渐储水(降水、积雪溶化、地下水补给等等)形成火口湖。
火口湖是由岩浆大量喷出,并堆积在喷火口周围,形成高耸的锥状山体,而喷火口内,因大量浮石(很轻)被喷出和挥发性物质的散失,引起颈部塌陷而形成漏斗状洼地,之后经积水而成火口湖。
我国火口湖分布范围很广,除长白山区火口湖外,大兴安岭东麓鄂温克旗哈尔新火山群的奥内诸尔火山顶,也有一个火口湖。 德都县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南格拉球火山是一个季节性的火口湖,其湖水浅,并长满了苔藓植被。
云南腾冲地区打鹰山火口湖是经后来火山再度喷发而遭破坏。
山西大同地区昊天寺火山,山上原有湖。据我国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记载,湖南北宽30余丈,东西宽约丈余,深不见底,水温甚高。后来,明朝万历年间因建昊天寺,湖被填平而消失。
广东湛江附近的湖光岩和雷州半岛徐闻县田洋村各有一座火口湖。
台湾宜兰平原外龟屿上的龟头和龟尾也各有一座火山和火口湖。
火口湖形状独特,远远望去是一座锥形山体,火口湖的四周一般为高峻的山峰所环绕,山岸(亦即湖岸)陡峭,湖水深邃且碧蓝,湖区往往还伴随着众多的温泉。
典型的火口湖以长白山天池为例:
长白山因“山上终年积雪,草木不生,望之皆白,故名长白山”。它经过多次火山活动和漫长的地质历史,伴随着众多温泉和喷气孔,散发着地下热能。
白头山是座巨大的火山锥,耸立在一片由玄武岩组成的高台地上,火山顶端围绕天池(火口湖)环峙着16座山峰。主峰白头峰海拔2749m,其次还有白云、青石、天文、白岩、鹿鸣、龙门诸峰,其海拔高度均在2500m以上。
天池是白头山火山的火口,形同一巨大漏斗,它逐渐积水,形成一巨大的火口湖。天池呈椭圆形,南北长4.85km,东西宽3.35km,湖水面积近10km2,湖岸线长达13000m,平均水深204.0m,最大水深373.0m,总蓄水量达20.04×108m3。
天池水由天然降水和周围山峦渗水供给。终年水温很低,一般都在10℃以下,水中缺乏水生生物。湖水极清,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人们站在湖边向下俯视天池,只见一泓明镜似的碧水,映着四周群山倒影和天空中的白云,仿佛进入仙境,美不可言。
河成湖
河成湖形成过程
1、河流流动并有支流汇入,河流与支流附近多为平原,亦可能还有一些山地或丘陵。
2、由于河道迁徙摆动,河旁留下湖泊,即成为河成湖。
3、有时河道发生淤塞,积水后也能形成湖泊,也是河成湖。
4、河成湖由于注入河流的来水,在丰水期湖泊还会扩大。
5、当水量较平衡时,河成湖形态较稳定,当水量变化较大时,河成湖形态变化多端。
这类湖泊的形成往往与河流的发育和河道变迁有着密切关系,且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因受地形起伏和水量丰枯等影响,河道经常迁徙,因而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河成湖。这类湖泊一般是岸线曲折,湖底浅平,水深较浅。
我国国土辽阔,河成湖类型甚多,选其主要的类型,有下列五种:
(1)由于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泛滥平原上堆积不匀,造成天然堤之间的洼地积水成为湖泊。
湖北省长江与汉水的湖群(如洪湖),河北省的洼淀湖群(如白洋淀),多属此类湖泊。
(2)支流水系因泥沙淤塞不能排入干流并与干流隔断,支流产水而形成长条形的湖泊,如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的城东湖和城西湖就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受堵而形成的。
(3)支流水系的水流因受干道水流的顶托而宣泄不畅,甚至干流水还倒灌入支流,使支流下游平原因洪水泛滥而形成湖泊,如江西省的鄱阳湖。
洞庭湖
(4)洪水泛滥时,河水侵入两岸高地间的低洼地,并形成河湾,在湾口处沉积了大量的泥沙,洪水退后形成堰堤湖,如湖北省武昌县的鲁湖。
(5)1194年黄河南徙后,泗水下游被拥塞,河水渲泄不畅,储水而形成了一些列的湖泊,由此而南为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和微山湖,总称为南四湖。黄河夺泗入淮,不仅打乱了淮北水系,而且还使泗淮两河淤塞严重,河水渲泄不畅,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遂又在淮河下游形成了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和宝应湖诸湖。
牛轭湖
牛轭湖形成过程
1、河流摆动形成弯曲
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
3、河曲愈来愈弯
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
5、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
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
牛轭湖亦是一种河成湖,以其平面形态独特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湖北的尺八口和原有的白露湖及排湖,内蒙古的乌梁素海皆为著名的牛轭湖。
乌梁素海系蒙语音译名,意为杨树湖。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东北8.5km处。是典型的河迹牛轭湖,其成因与黄河改道和后套平原发展农业灌溉关系密切相关。
1850年前,黄河流入后套平原,分为南、北两河,当时南河(今黄河)并非主河道,而是北河(今乌拉河至乌加河间)为主河道,并沿狼山东流与石门河相汇再转南注入南河。
后因新构造运动使后套平原下陷,北河在乌拉山西端受阻,不能东泄而形成一条南北角的弧形河道,这就是乌梁素海发育的前身。 以后,由于狼山山麓冲积洪积扇的不断扩展,使河床抬高,终于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将乌拉河至乌加河间长15.0km的一段河道淤塞,并迫使北河南移,成为现今之黄河,原河道仅残留大巴尔洞与海壕两处积水洼地,形成面积仅2.0km2的湖泊,其余低地被垦为农田。
汉族农民在后套定居后,把乌加河作为后套农业灌溉总退水渠道,使灌溉尾水全部汇入大巴尔洞和海壕洼地,加上此时黄河多次泛滥,注水入湖,使原积水面积逐年扩大。现湖面面积为233.0km2,最大水深2.5m,平均水深1.12m,蓄水量达3.25×108m3。
堰塞湖
堰塞湖形成过程
1、原有的水系
2 、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堵塞物可能是火山熔岩流,可能是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可能是泥石流,亦可能是其他的什么物质。
3、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
4、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溶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
我国东北的五大连池旧称鸟得邻池,在五大连池市郊,地处纳诺尔河支流--白河上游,北距小兴安岭仅30.0km,系由老黑山和火烧山两座火山喷溢的玄武岩熔岩流堵塞白河,使水流受阻,形成彼此相连呈串珠状的5个小湖得名。
五大连池火山群的火山活动始于侏罗纪末至白垩纪初。据史料记载,最近的一次火山喷发,始于1719年(清康熙58年),而清《黑龙江外记》的记载则更详:“墨尔根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约数日火熄,其地遂呈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这次火山喷发,堵塞了原纳漠河的支流--白河,迫其河床东移,河流受阻形成由石龙河贯穿成念珠状的5个湖泊。 五大连池湖水清澈,从附近火山峰顶望去,有如一画面明镜,映射着天光云影,美不胜收!
黑龙江省的镜泊湖就是由第四纪玄武岩流在吊水楼附近形成了宽40m,高12m的天然堰塞堤,拦截了牡丹江出口,提高了水位而形成的面积约90.3km2的一个典型熔岩堰塞湖。镜泊湖四周为群山环抱,森林茂密,风光秀丽,不仅有火山口森林,溶岩洞与唐代渤海的遗址,还有湖中的大弧山、小弧山、珍珠门、吊水楼瀑布与镜泊山庄等“八大名景”,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湖泊。由山崩滑坡所形成的堰塞湖多见于藏东南峡谷地区,且年代都很新近,如1819年在西姆拉西北,因山崩形成了长24-80km,深122米的湖泊。藏东南波密县的易贡错是在1990年由于地震影响暴发了特大泥石流堵截了乍龙湫河道而形成的,波密县的古乡错是1953年由冰川泥石流堵塞而成,(实则也属冰川湖)。八宿县的然乌错是1959年暴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
台湾地震活动频繁,1941年12月,嘉义东北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引起山崩,浊水溪东流被堵,在海拔高度580m处溪流中,形成一道高100m的堤坝,河流中断,10个月后,上游的溪水滞积起来,在天然堤坝以上形成一个面积达6.6km2,深160.0m的堰塞湖。
最新的堰塞湖是2000年4月发生的西藏易贡藏布大滑坡引起的。滑坡前的易贡湖盆地流淌着易贡河,它并不完全充满湖水,而是多条漫流呈网状分布,总面积只有26km2,堵断易贡河后形成的易贡湖成为一个覆盖面积约33km2的大湖。
必须强调说明,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
冰川湖
冰川湖的生成过程
冰川湖是由冰川挖蚀成的洼坑和水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一类湖泊。
1、冰川在山谷中缓慢的流淌着
2、 冰川流淌时,对流过的地形进行各种方式的侵蚀和刨蚀,冰川以它自行的轨道向前进,在周边留下一些湖泊。
3、冰川流动中还夹带着不少的泥沙和碎石,这些沙石会逐渐堆积起来。
4 、冰川堆积物会堵塞河川或冰川本身,形成冰积物。
冰川湖主要分布在高山冰川作用过的过程,其中的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区较为普遍。它们分布的海拔一般较高,而湖体较小,多数是有出口的小湖。如藏南的八宿错,它是由扎拉弄巴和钟错弄巴两条古冰川汇合以后,因挖蚀作用加强所形成的冰川槽谷,后谷口被终碛封闭堵塞形成,湖面高程3460m,面积26km2,最大水深60米。藏东的布冲错是由于出口处有四条平行侧碛垄和两条终碛垄围堵而形成的冰蚀湖。湖区古冰川遗迹保留完整,东南岸有一片冰碛丘,沿湖伸展30.0km以上。
新疆境内的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亦有冰川湖分布,它们大多是冰期前的构造谷地,在冰期时受冰川强烈挖蚀,形成宽坦槽谷,冰退时,槽谷受冰碛垄阻塞形成长条形湖泊,如博格达山北坡的新疆天池,古称瑶池,相传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还有小天池,相传是王母娘娘洗脚的地方。它们水深且碧蓝,此冰川之缘故。
川西及昌都地区也保存一些冰川湖。如峨边泰永场的大小天池、轮池、天生塘等,湖口至今仍可见到冰碛物。甘孜以西的新路海,青海省文果县的果海也是冰川湖。
新路海,是我国最大的冰川终碛堰塞湖,大约成湖于大理冰期后期。湖区属高寒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只有5.5℃,一月份平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达-32℃。湖面从每年九月下旬开始封冻至翌年三月下旬解冻,冰冻期长达半年之久,冰厚60㎝。湖周布满云杉树,其中新路海上游冰川侧碛上的云杉林,树龄均在100年以上,而新路海下游冰川终碛垄上的云杉,树龄可达580年。暗绿色的云杉,映着冰清如玉的湖面,真乃纯洁之仙境。
岩溶湖
岩溶湖形成过程
1、岩溶地区,地表上长草并有沙碎石覆盖,草和沙碎石底下是很厚的一层碳酸盐类地层。
2、岩溶-碳酸盐类地层很容易受水的溶蚀,无论来自地表渗透下来的水,还是地下水,迂到此类地层都会起着溶蚀作用。
3、岩层经溶蚀后成空洞,溶蚀愈来愈严重,空洞相应就愈来愈大,大到一定程度,因承受不了地上植被与泥沙碎石的压力时,便发生溶洞崩塌。
4、崩塌后的溶洞,逐渐的积水、储水,从而形成岩溶湖。
典型的岩溶湖是由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所产生的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经汇水而形成的一类湖泊。 岩溶湖泊排列无一定方向,形状或圆形或椭圆形,有时也可呈长条形。岩溶湖一般面积不大,水深也较浅。我国岩溶湖大多分布在岩溶地貌较发育的黔、桂和滇等省(区)。
例如贵州省咸宁的草海,它原是一个构造下陷而成的盆地,早期的湖泊大约形成于15万年以前,当时湖面面积达90km2以上。此后,湖面开始收缩,大约距今12000年前,湖面缩小到60km2;至距今约5900年前,湖面又缩小至30-40km2;大约距今2000-4000年间,因湖水从地下暗河流出,湖泊消亡。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诏卫兵屯兵其中”、“迄今鞠为牧草,郡民牧草其中”,说明当时已成可耕可牧的坝区。19世纪50年代,草海又重现。据称“清咸丰七年(1857),七月落雨40余昼夜,山洪暴发,夹沙抱木,大部落水洞被堵,洪水无法渲泄,盆地东部被掩成湖”。因湖中滋生繁茂的水生植物,故名草海。当湖水位为海拔2170米时,水深为2-5米,湖面积为45.5km2,容积为1.4×108米3。草海是我国湖面面积最大的构造岩溶洞,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海成湖--泻湖
海成湖形成过程
1、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称之为海岸线。海岸线受着海浪的冲击、侵蚀,其形态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2、海岸线由平直变成弯曲,形成海湾,海湾口两旁往往由狭长的沙咀组成。
3、狭长的沙咀愈来愈靠近,海湾渐渐的与海洋失去联系,而形成泻湖。
此类湖原系海湾,后湾口处由于泥沙沉积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开而成为湖泊,通常称为泻湖。如宁波的东钱湖和杭州的西湖。
约在数千年前,杭州的西湖还是与钱塘江相连的一片浅海海湾,以后由于海潮和河流挟带的泥沙不断在湾口附近沉积,使海湾与海洋完全分离,海水经逐渐淡水才形成今日的西湖。
西湖古称金牛湖,明圣湖,又名钱塘湖,雅号西子湖。因地处著名的城市杭州西郊而得名。西湖由泻湖演变以来,曾多次进入沼泽化阶段,经历代劳动人民的多次浚修,才形成现今的风貌,由苏堤、白堤、赵公堤等堤桥将西湖分成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山水之胜,景色之美,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诗中曾把西湖比作古越美女西施,而扬名于海内外。
有部分学者认为太湖及其周围的湖群也曾是个古泻湖。大约在6000年以前,出现的高海面曾抵达今日太湖平原以西的山麓。随后由于长江泥沙的沉积以及沿岸流、波浪和合成风向等的作用,造成了长江南岸沙咀和杭州湾北岸沙咀作钳形合抱,因而围成了古太湖(泻湖)。当时古太湖的面积远比现在太湖大。今日的洮滆湖群和淀泖湖群以及现已被围垦的芙蓉湖群和菱湖湖群等都属于古太湖的范围。
风成湖
风成湖是因沙漠中沙丘间的洼地低于潜水面,由四周沙丘汇集洼地而形成。
1、广阔沙漠中的沙丘,有流动的,也有半固定的。
2、众多沙丘逐渐流动,形成沙丘链。
3、沙丘链和沙丘链之间,形成链间盆地或洼地。
4、如果这些沙丘间的盆地或洼地有降水或地下水补给,便形成风成湖。
5、是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沙丘风成湖群的平面图。
这类风成湖泊都是些不流动的死水湖,而且面积小,水浅而无出口,湖形亦多变,常是冬春积水,夏季干涸或成为草地。由于沙丘随定向风的不断移动,湖泊常被沙丘掩埋而成地下湖。在巴丹吉林沙漠的高大沙山之间的低地上分布有百余个风成洼地湖,面积一般不超过0.5km2,最大的伊和扎格德海子,面积也只有1.5km2,最大水深6.2m,由于湖面蒸发强烈,盐分易于积累,故湖水含盐量很高,一般在17g/l以上,且大部分湖底有结晶盐块析出。
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一带的沙丘间洼地,湖泊分布较多,大多是淡水湖,愈往沙漠中心,湖泊渐少。
风成湖由于其变幻莫测,常被称为神出鬼没的湖泊。例如,非洲的摩纳哥柯萨培卡沙漠的东部高地上有一个“鬼湖”,它变幻莫测。晚上,明明是水深几百米的大湖,一旦天亮后,不仅湖水消失,而且还会变成百米高的大沙丘。其实,不是鬼在作怪,而是地下可能有一条巨大的伏流,有时(一般在晚上)地层变动,地下大河(伏流)便涌溢上来,成了大湖。有时(一般在白天)刮起大风沙时,风沙又把它填塞,湖就消失而成沙丘。
人工湖--水库
人工湖形成过程
1、原有水系。水流依地形自高向低流去,构成主流、支流。
2、 在河道的某一段,由于人们的需要而建筑了堤坝。
3 、堤坝堵住来水,流水被蓄积起来。
4 、蓄积起来的水,构成人工湖泊--水库。
水库,顾名思义,就是贮水的“仓库”。它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贮水水体,在水利工程上它又属于“蓄水”设施,故通常习称“人工湖泊”。
和天然湖泊不同,“人工湖泊”体现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智慧。水库是随着人类为解决水患和蓄水备用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远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人民为了防止洪水泛滥和灌溉土地的需要,开始兴建了世界上第一批水库。我国人民则在公元前六世纪就修筑了芍陂灌溉工程,至今该工程仍在发挥作用。据统计,世界各国水库的总库容达5500km3,水面面积超过35万km2。建国初,修建了第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要利用目标的综合性工程——官厅水库,到1950年底,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6852座,总库容占天然湖泊贮水量的59%,接近淡水湖泊贮水量的2倍。除古代著名的水库——芍陂和鉴湖外,尚有水库形湖泊——洪泽湖。目前在我国各大河流的中上游都兴建了一批水库,它们除了蓄水功能外,还具有发电和航运功能,如黄河中上游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门峡和龙羊峡等水库;长江中上游则有丹江口、柘溪、乌江和二滩等水库。新安江水库即今千岛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区。还有正在兴建的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工程,水库坝高达180米,总容库200亿米3,水电站装机容量1300万千瓦,年发电量650亿度,可堪称世界之最。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中最年轻的一个湖泊,系唐宋之前在淮河下游已存在的一些小型湖荡的基础上,经黄河长期南徙夺淮以及筑堤蓄水形成的水库形湖泊。
洪泽湖形似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东岸平直,其余岸线曲折多弯。
湖区属北亚热带与南温带的过渡气候。湖水水色和透明度在全湖平面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般在主要入湖河口敞水区受河流挟带泥沙和风浪影响,水呈绿黄色
《堰塞湖是怎么形成的?》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14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