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回复: 0

贾谊的相关文章推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12.人物素材之贾谊

锦绣的岔道

贾谊写得一手锦绣文章,比如他的不朽之作《过秦论》、《治安策》等,仍然收录于现在的教科书,让大中学生作为范文去研读去背诵。几千年了,贾谊这名字还没有萎缩,仍然挺立在学术的殿堂里,供人来“瞻仰”与“朝拜”这位河南洛阳人。当然,他也是一位少见的散文家,从其散文集《新书》中,可以读到他横溢的才华,以及诡奇的文采。

贾谊的政论文有着对官场政治深邃的洞察力与卓越的见解。这与他的履历有关。对于贾谊的个人身世、仕途遭遇,历来就有许多种意见,而且有许多的争论。贾谊少年得志,是个才俊人物,先是在家乡洛阳成名,不久被汉文帝知道,封他作太傅,也就是顾问。这倒是施展才华的一个舞台,于是,他胸怀天下,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被文帝采纳了一些。于是,文帝有意栽培这棵官场好苗子,一年之中就让他做到大中大夫,文帝还准备将他提拔到三公九卿等更高级的职位。但他初入官场,在一群老谋深算的要臣里还是显得嫩了一些,一不小心,就踩到了“地雷”,差点没命。在文帝朝政时,他于大庭广众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政治主张,触犯了豪族的利益。他只看皇上对他欣赏的脸色,却没腾出一只眼睛来看看当时把持朝政一班人不悦的脸色,于是,他便有了“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之罪名。文帝半信半疑,又不便打压周围那帮老奸巨滑的政要,就以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就职长沙。在任前谈话时,文帝叹了一口气,想这傻小子毕竟经世事肤浅,受磨砺很少,还得锤炼啊!文帝高深莫测地告诫贾谊,有些人是不可以得罪的。

贾谊向长沙走去。

一路上,他就在领会文帝的皇旨,也在分析官场的突变,以及政敌的阴暗心理。在朝廷上,贾谊慷慨陈词,舌战群敌,那是因为他以国是为重,没有一己之私心,为何落得贬职下场?从春风得意到“落落寡合”,贾谊心里掀起了千层浪。于是,在湘水边上的一间破落的亭台楼阁里,他有感而发,急就一篇《吊屈原赋》。他说“天下九州都会有施展抱负的地方,又何必仅苟怀这一个都城?凤凰在千仞之上飞翔,选择有道德生辉的地方落下;如见到苛细的小人,险恶的征兆就重击翅膀离去”。他想到了屈原这位伟大的政治家从天空中陨落,并以屈原类比自己,来表达心中的愤世嫉俗。虽说此文的基调有点灰暗,但仍然透露着贾谊的顽强与自信。

政治环境的恶劣,并没有让贾谊一蹶不振,他的自信来自于内心的强大。在这点上,他比屈原优秀,比屈原更叫人仰视。屈原的自尽,多少有些懦弱之嫌,叫人有些心伤。湘江水并不比汨罗江水浅,屈原选择了汨罗江,不是纵身一跳,而是漫步而入,或许这样有些从容与优雅,但这毕竟是省略号,不像“自由落体”那样是一个感叹号!贾谊没有走向湘江,也没有跳进湘江,他随遇而安居住在了湘江边上溽湿的长沙。

读《史记》会发现,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屈原与贾谊也同列一传,用意很明显,两人均有忠君爱国之志、济世经邦之才,但深受小人陷害,一生坎坷,怀才不遇。其实,司马迁本人一生也是这样的遭遇。公元前99年那场以李陵出击匈奴为主题的战斗,李陵却兵败投降了。汉武帝大怒。太史令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说李陵“寡不敌众,被俘而降,不是叛国,而是保存自己”,并劝说皇上应该高兴,因为国家保存了一位将军。武帝没高兴,反而怒火中烧,将司马迁判了死刑。司马迁没钱也没势,来与去赤条条,没什么怕死的,但想到《史记》没杀青,还得活下去。于是,他请求改判腐刑。武帝开了恩,免其一死。于是,才有了鸿篇巨制《史记》。今人向司马迁鞠躬,顺便向武帝也鞠一躬。要是他皇口不改,司马迁死定了,也就没有了《史记》。——古代损失多大啊!

几年后,文帝又再次召见贾谊,紧接着,拜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给梁怀王当老师。贾谊在担任怀王太傅时,还挥笔写下了《论积贮疏》等名篇,凸显出“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就是到现在,也是光彩照人。偏偏这梁怀王经不起摔打,短命,骑马时一摔下来,很快就死了。有史料说,梁怀王不该“公车私用”,骑官派的马去私会朋友。也有史料载,梁怀

王的马是被别人灌了酒,过度兴奋,害死了他。不管大家怎么说,贾谊非常自责,认为自己没有把梁怀王照顾好,天天生活在愧疚之中,郁郁寡欢,哭泣岁余而死了。这一年,贾谊年仅32岁。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贾谊有才,非凡之才。

他写文章,写得古今中外都敬慕。他怀揣治国方略,叫皇上都看重,但令同僚忌妒。他关心国家大事,是当时朝廷的幸运,但他不幸运,空长一对飞翔的翅膀,空有搏击风浪。本领,空有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奸臣把他的翅膀剪断了,皇上想给他平台,但又听信谗言,把他的才华束缚起来了。文帝也给他暗示过,官场本来就是这样,越有才越孤单越受排斥越没有好下场。可贾谊过于热衷政治,却不懂官场;太多张扬,却没夹着尾巴;想往官场金字塔上爬,却又不谙官场游戏。官场是什么?靠真才实学,也靠阿谀奉承。靠忠心耿耿,也靠投其所好。靠皇上提携,也靠同僚与下属捧场。不然,皇上有心提拔,也有阻力,就是提拔了,同僚与下属也会一起“抬”起来,再往地上一摔,还要踏上一只脚。

贾谊的人生就是论据。他满肚子学问,讨论国是,总是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还唱起了“独角戏”,也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也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还要动摇同僚的既得利益。贾谊不出事那才是千古奇迹了。

然而,贾谊对汉帝国的贡献却被史料所记载。贾谊早逝过去100多年,东汉辞赋家班固写《汉书?贾谊传》,对于贾谊的政治理论及具体主张在西汉历史上发生的作用和影响,看得十分清楚,说,“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又说,“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北宋宰相王安石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有一首七绝诗叫《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与班固如出一辙,隔着朝代交相呼应。王安石认为,贾谊虽然没有做到公卿这个位置上,但他的政治主张有的已被实施,这不能说是怀才不遇了。如果一旦他真做了公卿,未必就有这样的政治结果。王安石身居高位,懂历史,也懂政治。从阅读中,他知道自古以来,虽然有些人位居公卿,可是他们的政治主张却被皇帝搁置一边。权力一旦接近于皇上,皇上的戒备就更森严了。

贾谊为什么得不到重用?历史上无详细记载。文帝算是明君,也有一双慧眼,能识人。要说贾谊怀才不遇,贾谊本身也有问题,才识过人,不会融入官场;胸怀大志,但心胸不够豁达。

篇二:关于贾谊的诗

【贾生】

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北宋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七绝·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

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田园言怀

【唐】李白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篇三:贾谊等人的简介及事例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年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的。

生平事迹:

少年有为

贾谊少时就刻苦学习,曾跟张苍学习,少年时就写过 道德论 道术 等著作,十八岁,就因能诵诗经、尚书和撰写文章而闻名,河南郡守了解到贾谊是人才,器重,召到自己门下,学习。

破格提拔

汉文帝时,吴公被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延蔚,他向汉帝推荐贾谊,贾谊步入政治舞台,任博士,时21岁,因一次文帝提问题,众博士均答不上,贾谊则对答如流,文帝因此以后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权贵毁谤,被贬长沙

因贾谊很有见识,文帝想提拔他为公卿,但手打周勃等人的阻碍,没有当成,但他还有一个阻碍,叫邓通,文帝曾因一个梦而提拔邓通,邓通地位与贾谊相似,但无才无识,贾谊很瞧不起他,经常在文帝前讽刺他,邓通也在皇帝前说坏话,这样外有大臣攻击,内有邓通的诽谤,使贾谊最终被贬出朝廷,为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了《吊赤壁赋》,贬到长沙国

居安思危,切中时弊

贾谊曾多次向文帝上书其中最重要的是治安策,他指出诸侯王对西汉王朝的危害,并指出使诸侯王造反的原因是他们的实力太强,贾谊因此得出结论:疏者必乱,亲者必反。因此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做法,进行割地定制,这就像后世的削藩、推恩令

贾谊对匈奴也有自己的看法,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制止匈奴统治者经常侵扰的祸患,他表示愿意出征北伐,“亲俘匈奴单于而制其命,抓住中行说(投降匈奴的汉奸)而笞其背”。贾谊认为,应该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以争取匈奴的人民大众;并且用声色口腹的物质享受为手段,来分化匈奴贵族。这些论述虽是豪言壮语,但毕竟不那么切合事实,因此鲁迅认为贾谊论匈奴“乃颇疏阔”。

他的许多观点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实行,如禁止私人铸钱,中央统一铸钱,对匈奴进行战争等。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骑马摔死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尽管如此,他还是 以国事为重,为文帝出谋献计。因为梁怀王刘揖没有儿子,按例他的封国就要撤销。贾谊感到,如果这样做,将对整个局势不利;不如加强文帝的两个亲子淮阳王刘武和代王刘参的地位。为此,贾谊建议,为梁王刘揖立继承人,或者让代王刘参迁到梁国来;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这样一来,如果一旦国家有事,梁王国足以抵御齐赵,淮阳王国足以控制吴楚,陛下就可以安然消除山(指华山)东地区的忧患了。文帝听了贾谊的建议,因代王封地北接匈奴,地位重要,没有加以变动,就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从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决抵御的作用来看,根据贾谊的这个建议所作的部署,确实是深谋远虑的。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这样一来,如果一旦国家有事,梁王国足以抵御齐赵,淮阳王国足以控制吴楚,陛下就可以安然消除山(指华山)东地区的忧

患了。文帝听了贾谊的建议,因代王封地北接匈奴,地位重要,没有加以变动,就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从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决抵御的作用来看,根据贾谊的这个建议所作的部署,确实是深谋远虑的。

第二年,贾谊忧郁而死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事例,无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2-3]。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4]

生平事迹

曹操强调用人唯才,而不问出身,资历和所谓的德行,甚至“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鞋袜都来不及穿跑出迎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割发代首

煮酒论英雄

疑杀华佗

晚年曹操患了头痛病,让华佗医,华佗说要开颅,曹操以为华佗要杀他,便把华佗杀了。

韩愈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

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生平事迹

韩愈投书

一日韩愈游华山,被困山岭,急中生智投了一封信,被人拾到,才得救,

走马牵山

韩愈因写了一篇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皇帝看后很生气,便把他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不罪贾岛

贾岛因用推敲两字不定,误入韩愈仪仗队中,被抓住,但当韩愈听其原因,不但没有怪他,反而饶有兴趣,地停住马,和贾岛讨论了好一会,最后,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韩愈不罪贾岛,而与其共同推敲学问,成了千古佳话。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生平事迹

三抄汉书

一开始以三字为题目,来提醒自己背诵全文,后来二字,到后来的一字

出人头地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写道:“皋陶为土,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多次被贬

苏轼曾多次被贬,先后到过惠州、儋州、黄州,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有不少业绩,以致苏轼本人在诗中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铭砚教子

苏东坡给儿子的砚上写着,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若予,以此书狱

退房租屋

苏轼在杭州做知府时,曾买了一间房,后知是一老人的,被其不肖子孙买了,苏轼于是焚毁契约,将屋子给了老人,自己又另外租了一间房住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平事迹

拒收礼金

滴酒不沾

一次包拯请他吃饭,让其喝酒,包拯可是他的顶头上司,但王安石怎么也不喝,这体现了良好的品行和不逢场作戏、随波逐流的个性,

试验新法

王安石发现,贫苦农民在收成好的时候可以勉强糊口,但收成不好的时候就只能向大户人家借高利贷,王安石于是实行青苗法,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取得了良好效果。

推敲诗句

王安石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的绿字,是经过整整十多次修改,方才定下。

感受:

王安石一生淡泊名利,主张变法,他的拥有超凡的才华,将是个很好的政治家,诗人,但是他不安与此,主张改革这一切,想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多做些事,进行变法,者不论结果如何,他都是可敬的。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生平事迹

口水救命

王敦与钱凤商议起机密来,王羲之听到是谋反之事,便意识到自己处在危险之中,便急中生智,装作熟睡的模样,嘴里留着涎水,把枕头都弄湿一大片,王敦与钱凤说着说着,突然想到身后帐中还睡着王羲之,急忙返回掀开帐子,看到王羲之是那副模样,便放下心来,没有动手

入木三分

当时皇上,去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木板上,雕刻的工人发现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助人买扇

王见一老婆婆再买扇,但没人买,于是帮老婆婆每个扇子上都提上字,人们知道后纷纷来买。

王羲之小时练字,整整写完十八缸水

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1],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生平事迹

清水祝寿

曹雪芹晚年生活很清苦,他从不趋炎附势,八戒权贵,据说有个都统老爷过生日,下帖子摊牌送送礼,曹雪芹请人挑上两坛清水,自己拿着一副对联画轴送去,正当都统老爷喝着清水,心里不明白,曹雪芹,便把对联挂上了,上联是朋友之交,下联是淡入清水

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1]。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2]。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3]。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4]。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4]。

生平事迹

礼待庶人

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当蔡先生从马车上下来以后,看见学校门口有许多人在夹道欢迎,随行人员对蔡先生说了声,您请,蔡先生一边走一边脱帽向两边欢迎他的人致意,并和颜悦色的对工友点头致意,不住的说:谢谢诸位,大家辛苦了,工友见此情景,非常感动,这件事放在今天自然没什么可说的,但是那是在刚刚推翻封建帝制的民国初期,这种礼待庶


《贾谊的相关文章推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31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4 09:32 , Processed in 0.24921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