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回复: 0

《中华赤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苏教版必修-课件

《听听那冷雨》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合作探究“冷雨”“听雨”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领悟作者的乡愁情结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

教学方法:研讨法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叙述这样一个画面,悠悠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一个春寒料峭的季节,春雨淅淅沥沥,淋淋漓漓,缠缠绵绵。一位年近半百的老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他神情惆怅忧伤,脸上刻满了漂泊的沧桑。 他时而看看这冰冷的雨,时而嗅嗅这冰冷的雨,时而听听这冰冷的雨。他要回家,他在回家。

他似乎口在呢喃:“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他似乎听到谁在呼喊:“归来吧,归来哟,别在四处漂泊!”

他就这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他感到孤独,他感到凄凉!

好了,同学们睁开眼睛,回味一下刚才的画面,有什么感觉呀?

(预设学生的回答)(美、凄凉、令人感伤、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画面中的老人就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当代诗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祖籍福建,生于南京。1949年赴台湾,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三次赴美学习或讲学。以《乡愁》诗获得“乡愁诗人”的称号。在离开大陆25年后的1974年,他写下了著名的《听听那冷雨》,表达对祖国的思念。

二、句段诵读:

(过渡)是啊,相隔25年了。他品尝着这细雨,这冷雨,这与祖国大陆紧紧相连的冰冷的雨,怎么能够不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呢?

有人说,余先生是用“整个生命和修养”在听雨,想必那雨一定是很美妙的。美妙的文字不厌百回读。我们不妨把这美妙的雨声,用我们诵读的方式,呈现出来吧!

课文写雨声的句子很多,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读出来,要读出形象,读出情感。

(请若干同学读一读,老师作评价,并传授朗读的技巧)

三、赏析“听雨”: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进一步感受到了余光中先生的雨真的很美。美雨不厌百回读。那就让我们先走进这冷雨的世界,去感受这雨的凄冷,品读这雨的意境吧!

1. 本文题目是“听听那冷雨”,作者重点写的是听雨,那么作者主要在哪几节写了听雨? 主要是第5-10自然段。

2. 那么都听到了哪些雨声呢?

这里老师有个要求:文章把雨声写得很美很诗意。我们概括时也不要破坏余先生的意境。请大家依照“疏雨滴梧桐”的语言形式,概括出作者所听到的雨声。

(学生概括预设)(梅雨湿苔藓、梅雨湿台阶、轻雨敲屋瓦、绵雨奏黄昏、骤雨戏芭蕉、密雨润江南、天雨连日夜、微雨滴红烛、脆雨敲竹瓦、纤手拂黑键、灰雨饰天地、冷雨飘人间、冷雨洒江河)

老师也概括了一些: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美玉脆竹楼、纤手弄琴键、梅雨湿苔藓、狂风挟热浪、斜雨打芭蕉

3. (过渡)同学们的概括,让我又一获得了美雨的享受。无怪乎作者说,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雨的意蕴情调很美,但同学们的概括也毫不逊色。

这么美妙的雨声,真是令人目不暇接呀。常言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下面我们就来集中探讨其中的一个场景。我们就以第一个场景为例。这段主要是写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的的声音。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

①“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的声音有怎样的美?

② 作者借听雨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讨论的要求:不架空;要合作;要升华

(学生作3分钟的讨论)

4.交流第一个问题:“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的声音有怎样的美?

老师描述情境的美。

疏雨滴梧桐:稀稀疏疏的雨点,滴在清秋的梧桐叶上,发出嘀嘀达达的响声,错落有致,清脆幽远。(教师着重引导品味声音的“凄冷”)

骤雨打荷叶:天空一片迷蒙,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敲打在枯荷上。声音深厚均匀。(教师着重引导品味声音的“凄冷”)

明确:①“疏雨滴梧桐”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的,而“骤雨打荷叶”的声音更加浑厚一些;②“疏雨滴梧桐”声音均匀分布,有温柔之美,“骤雨打荷叶”声音错落有致,有一种力度的美。

5.作者听雨时的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会回答:凄凉、凄清、凄楚和凄迷。)

凄迷,就是凄凉而模糊。为什么在岛上听雨,会更加“凄迷”呢?

6.探讨“凄迷”的原因

①隔海听大陆的秋雨:破碎的民族,思乡的心灵

②引蒋捷《听雨》词:飘零的身世,凄迷的人生

③摧心折骨的鬼雨:人生的反省

④窗外谁在喊:祖国的呼唤

7.归纳作者听雨的思想感情

看来,听雨也在听人生,听社会呀!

这里,作者借冷雨,抒发了人生曲折、身世漂零之感,表达了国家分裂、民族破碎的深沉感慨以及对民族前途的担忧。作者能不凄迷吗?

其实,所有听雨的场景,如美玉脆竹楼、纤手弄琴键、梅雨湿苔藓、狂风挟热浪、斜雨打芭蕉等,都写出了作者内心凄迷的感觉。内心落寞,才想去听听竹楼的古老的音乐;内心惆怅,才想去寻找冰冰纤手带来的低沉的安慰;身处异乡,内心孤独,才想去感受日式屋瓦的雨韵。落寞、惆怅、孤独就是余光中先生痛苦心灵的写照,也是余光中的乡愁的诗性注解。

8. 意境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者所听到的雨声,是冰冷的,作者内心是凄迷的,二者高度结合,水乳交融。我们把这种外在的景物与内在的情感高度融合所形成的艺术空间,叫做境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我们从余光中先生的雨声中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凄凉、凄清、凄楚和凄迷的意境。

四、文化乡愁:

(过渡)如果余光中先生仅仅写这些离怨、怀乡的内容,那么我要说,他还算不上著名的“乡愁诗人”。身处异乡的余先生想得更多更远。“走入霏霏便想入非非”,隔也隔不断。

1.余先生钟情于中华传统文化。他都想到了些什么?

中国的土地、中国的山水、中国的风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字、中国的诗歌、中国的音乐、中国的绘画等等

2.中国的文字

①中国的文字有视觉上的美感。作者怎么说的?

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老师评述:中国的文字,把自然物的形式的美,渗入到文字的象形之中,这形象,触目可识,宛然可抿)

②中国的文字可以带给人对自然万象的联想。

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

③作者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它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作者热爱中国的文字。

3.中国的绘画

余光中的作品记述了一个与我们丹徒有缘的人,那就是米芾米友仁父子。米芾钟爱云蒸霞蔚、烟雨氤氲的丹徒山水,米氏父子艺术生涯的颠峰期都是在丹徒度过的。米芾终老后也长眠在十里长山。十里长山既是他们寄兴托怀的精神家园,又是“米氏云山”画风的诞生之地。米氏擅用湿笔写意,表现江南烟雨迷蒙、变幻莫测的景象,米氏的山水有浓郁的雨意和诗意,给“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以独特的韵味。无怪乎作者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作者热爱中国的绘画。

4.中国的诗歌

中国的诗歌极具意趣和情调。“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在美国,领略不到。台湾虽然“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但由于身在漂泊,所以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老师补充评述:中国的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蕴丰厚,意味悠远。同时,中国的诗歌极具音韵的美,音乐的美,声情并茂。

作者热爱中国的诗歌

5.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大地:古老、悠久、厚重、文明

中国的风景:云缭烟绕,山隐水迢

这中间浸透了作者对中国文化无比的热爱。

6.文化乡愁

好了。不需要多说了,这些已经足以说明余先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余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心中有浓得化不开的中国情结,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烧我成灰,我的汉唐魂魄仍然萦绕在那一片后土。”余先生爱中国的山水,爱中国的文化,他的乡愁,是文化乡愁。

唯其有着炎黄子孙的文化基因与心理定势,他才会对中国文化有历久弥深的爱。

7.点燃课堂高潮

此刻,我想到了二十年前香港歌星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我想借用这支歌,来表达中华赤子余光中先生的情怀。(老师唱《我的中国心》)

五、全课小结:

1.“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风雨中”,雨水汇聚了诗人的泪水,雨声在倾诉诗人的哀怨!诗人余光中以其对雨的独特感受,化雨成泪,在绵绵的季雨中,抒发了悠悠的乡愁,更表达了对祖国难以割舍的文化恋慕。此刻,我们才真正领略到了他是 “用整个生命和修养”在听雨。那雨声,不仅滴在地上,物上,更是滴在心上。

2.同学们,作者对大陆25年来可望不可即,心中的愁思凝结成一把解不开的心锁。可

是,在余先生写作这篇佳作之后的35年,海峡两岸实现了“大三通”,就在今天,象征团圆的两只大熊猫也送抵台湾。从此,前尘隔海、互不往来的历史结束了,诗人的孺慕之情一定会得到安慰了吧。

3.今天,如果余先生再写《乡愁》的话,那结尾一定不同了吧?同学们有兴趣给余先生的《乡愁》加个结尾吗?试试看。

“今天啊,乡愁是一条长长的大桥,我能去那头,你能来这头。”

篇二:读《中华家书》有感

读《中华家书》有感

家书,如亲情的纽带,将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家书,如秋日的红叶,传递着关爱和祝福。而《中华家书》,不但有亲情的温馨倾诉,更有中华赤子的拳拳报国之心,蕴含着闪耀光芒的人生真谛。

其中,伟人所包含的亲情之暖让我感受到英雄也有细腻的情怀,也更有为国为民的一腔豪情令人感动。林觉民在广州就义前夕,给妻子的绝笔书中,既有“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的悲痛不舍,有“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的挂念,更有“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无私爱国之情。何人没有普通的情怀,没有对亲情温暖的向往和对家人的挂念?但是,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正因为他们将国家、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点。他们为了大众的幸福,舍弃了温暖的家庭,亲爱的妻儿,甚至是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少年,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拓宽自己的胸怀,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而最使我受益匪浅的是名人写给儿女的书信。其中有对儿女的爱护与关心,更有语重心长的教诲,和人生经验的传递。有丰子恺给年幼孩子们信中对他们的赞叹与憧憬;有瞿秋白对女儿的安慰和挚爱;有毛泽东对生病女儿的担忧与鼓舞;也有傅雷对儿子人格和艺术的引导; 更有李富春对侄儿严厉的教导与思想上的更正; 更有李富春对侄儿严厉的教导与思想上的更正。伟人们给晚辈的信,是亲切而又严厉的,是风趣而饱含深情的。他们将对儿女深沉的爱与谆谆教诲融于笔墨之间,绽放出亲情之花。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梁漱溟致宽恕两儿的信,他在信中中肯而又详尽地对两个儿子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对他们的疑惑进行了耐心而详尽的解答。在循循善诱中,时时见人生真谛。

在《中华家书》中,我感受到了伟人们的家国情怀,为他们对亲情的向往而感动,更为他们对国家之热爱和无私而钦佩!

篇三:《感动中国》观后感

观看《2014感动中国人物》有感 我观看了CCTV1频道直播的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看完后我心潮澎湃,久久的思索和追问: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成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令九州动容?他们用平凡的双手,高尚的心灵成就了伟大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位中华赤子。 伟大的理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要实现伟大的理想是要付出常人所办不到的付出。想要做一个与众不同或是非凡事业的人,就应该谨记自己的梦想,并不断为之奋斗,坚持到底,让梦想不再是梦,而是现实。但是实现梦想谈何容易,许多人可能半途而废,能坚持自己最初梦想的人微乎其微,可是他们做到了,他们就是沈克泉、沈昌健父子。 一对平凡的油菜花父子,一段长达35年的追梦路。在1987年,他们想为家乡解决吃油难问题,后来终于培育出了自己的油菜。2009年,沈克泉不幸去世,而沈昌健依旧坚持油菜育种,因为儿子知道,这些油菜是父亲最后的心愿和牵挂。2011年,一切的努力似乎终于有了回报,父子俩培育的油菜获取了国家专利证书,并在油菜大会上引起了不小轰动。35年,12600天,302400小时,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一个梦想。他们的颁奖词——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35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

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有一种久违的体验叫感动,有一种醉人的滋味叫感动,感动无法预定,也无法奢求,它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轻轻触动心灵,铭记于心。

父子俩的执着与坚强让我不禁想起了:誓言无声--黄旭华。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小溪因为坚持,舍却安逸闲适,选择一路奔向大海,因为坚持它获得了波澜壮阔的气魄。腊梅因为坚持,舍弃了春天的适舍与温暖。选择了在严冬凌寒绽放。因为坚持它赢得了诗人的千古传诵。他们因为坚持,告别了碌碌无为的平凡,选择在为人民服务的山颠扎根。因为坚持他们得到了无数人的敬仰。 他们是我们中华炎黄子孙中最优秀的一群。人的一生有很多次感动,并在不断感动之中,不要怀疑,因为感动是真真切切的情感流露,尽管世俗的东西已经让身边的事物变得模糊不清,尽管这样的感动变得越来越少,然而我们的生命

需要感动,感动如夜空的繁星闪闪发光,照亮整个世界。 首先向这些老一辈科学家致敬,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以那时的物质条件,科技条件,能做出这样一些奇迹般的成就,我只能用人的主观能动性解释,他们是贫弱中国的魂,是中华的脊梁。十二年以来,对于一年一度的“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对感动中国人物来说,他们最开心的事情,也许就是他们的精神得到了薪火相传,他们的愿望得到实现。除了感动,我们还有感慨。我们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感动中国人物的后面,也不是完全模仿他们的先进事迹,而是见贤思齐,通过他们的事迹来检视自己、提升自己,做一个平凡的好人。


《《中华赤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13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5-1-10 03:28 , Processed in 1.03256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