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49|回复: 0

2025 应知应会法律知识导读---第一编 法治理念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3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4
发表于 2025-9-19 08: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社会主义法治要以党的领导为“舵”

应知应会

大海航行靠舵手,船在大海中航行,只有掌稳舵,才能确保正确航向。法治之海浩瀚无边,党就是万众瞩目的舵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把好党的领导之“舵”,是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最坚实的法治保障。

在立法方面,应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规划师”作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统筹社会所期所向所治,谋划立法工作的“总蓝图”“任务表”,确保我国立法工作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中行稳致远。在执法方面,应将党的领导视为严格“监事”,通过加强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制度领导,保证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得到严格遵守和执行,保证各级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支持司法方面,应充分运用党的领导的“护卫队”功能。给司法的独立性“撑腰”,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保证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守法方面,各级党组织、党员以身作则,化身为“先锋标兵”,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坚决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学习金句

宪法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律依据。我国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认了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018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法治博览

蚩尤是长江流域下游的“三苗”之长,他看到内部有贪财者和贪食者,彼此斗争。蚩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用五虐之刑劓、刵、椓、黥、大辟做后盾,依法分配劳动产品,平息争斗。蚩尤作刑说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用法律确定了不同等级和同等级之间享有的不同权利和义务。

 

 

02维护法治统一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应知应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规矩是法治的载体,而维护法治统一则是“成方圆”的重中之重。《宪法》第五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这一规定从宪法层面明确了法制统一的原则。2014年,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一些地方利用法规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对全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造成障碍,损害国家法治统一”,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法治统一”。在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国家法治统一,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维护国家法治统一至关重要。”从“法制统一”到“法治统一”,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从“法制统一”到“法治统一”,不仅对国家改革、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法治体系自身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领导干部设置了新的行为准则。除了维护法律规范统一外,如何在推进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提升自身在执法标准上的统一性、裁判尺度上的统一性、守法维度上的统一性,不仅要做到心中高悬法律明镜,还要做到手中紧握法律戒尺,在行为上把握做事的尺度,是领导干部需要不断提升的自我修养。

 

学习金句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推进法治体系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律正确实施,把“纸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要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2021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法治博览

皋陶作为舜的臣子,曾经运用法律平定叛乱,并且将他的断狱经验上升为法律,遵从了“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法律原则。皋陶不仅作律而且首创以德辅政的理论,认为治国重九政,而推行九政需要有九德之人,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03党规国法的“纸上协同”和“行动协同”

应知应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将以党章为统领的党内法规体系正式纳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中。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由此明确了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共同组成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频共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维,凸显了我国法治的重要特色。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同频共振,要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确保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深入民心,以依法治国推动依规治党效能,以依规治党保证依法治国成色。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同频共振,要注重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协调衔接。既要从立法立规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上做到“纸上协同”,也要做到执法执规的实施承接、机制衔接、责任贯通,确保“行动协同”。

 

学习金句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

——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法治博览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但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敢于尝试,商鞅如约赏给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赢得了民心,商鞅变法很快在秦国推行并使秦国变得强大。

 

04党内法规是党的“法治生命线”

应知应会

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体现党的统一意志、规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活动、依靠党的纪律保证实施的专门规章制度。2016年12月,党中央召开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党内法规工作会议,并于2017年6月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布,我们党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建设是我们党100年来持续推进建章立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结果,是将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方法充分融入党的建设的重大成就。当前,以党章为根本形成的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1+4”基本框架,为党的领导活动和党的建设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法治“生命力”。

抓住党的“法治生命线”需要全体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共同发力,做到知行合一。一方面,贯彻落实《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意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更加自觉地学习党内法规。另一方面,抓住党的“法治生命线”还重在实施,要求用党章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在依规治党理念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在遵纪守规践行上取得实际成效。

 

学习金句

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法治博览

齐桓公完成了称霸大业后,管仲病重,齐桓公前去探视,问:“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一连说出四个人名,鲍叔牙排在第四。齐桓公说:“鲍叔牙对你那么好,怎么把他排在第四?”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鲍叔牙不是最合适的,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05用法治点亮人权之光

应知应会

一方面,权力可以成为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强大工具;另一方面,权力也可能成为压制和侵犯人权的危险力量。这种影响取决于权力是否能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人权最有效的保障”。要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共同构成了保障人权的坚固防线。科学立法为保障人权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立法者应广泛听取民众意见,通过座谈、论证、评估、咨询等多种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期望,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使每一项法律都能精准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严格执法是保障人权的重要环节。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要积极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执法实践中,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执法过程在阳光下运行。公正司法是保障人权的最后一道防线。依法公正对待每一个案件、每一个人民群众的诉求,不断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司法救济渠道,才能为公民提供全面、有效、便捷的人权保障路径。守法是保障公民人权的基础。只有自觉维护法治、遵守法律,才能更好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共同为人权之光创造最和谐的法律环境。

 

学习金句

当前,我国人权法治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要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健全人权法治保障机制,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覆盖,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坚决杜绝因司法不公而造成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的事情发生。对一切侵犯群众合法权利的行为,对一切在侵犯群众权益问题上漠然置之、不闻不问的现象,都必须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坚决追责。

——2022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法治博览

战国时期,赵奢到平原君赵胜家去征收田税,谁知赵胜的管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斩杀了赵胜手下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扬言要杀赵奢。赵奢对赵胜说:“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落。国弱则被欺,富贵难保。您应以身作则,重视国家的法令。”赵胜如梦初醒,把赵奢推荐给了赵惠文王。

 

 

06以良法善治回应现实关切

应知应会

有人说,法律是社会的“规矩”;也有人说,法律是公平的“尺子”。但无论是规矩还是尺子,能用得上、用得好方为上品。回顾历史,每一部深入人心的良法,无不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古代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其成功的原因均在于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民众渴望富裕安定的心声,解决了百姓最关心的土地、生产问题。

以良法善治回应现实关切,是现代法治社会需遵循的重要理念,强调通过制定科学、公正的法律,并以高效、透明的方式实施,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首先,回应现实关切的法才能被称为“良法”。良法首先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原则,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立法重点。其次,“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强调以良法保障善治,深刻揭示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制度逻辑。最后,“善治”必须将现实关切落到实处。如果法律脱离实际,成了“空中楼阁”,无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那再完美的条文也只是一纸空文。总之,以良法善治回应现实关切,需扎根于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得到人民拥护。

 

学习金句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树立辩证思维和全局观念,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2020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法治博览

北宋名将曹彬的部下犯错,该处以二十大板,可曹彬视而不见,不予处罚。一年以后,曹彬突然下令打该部下二十大板。大家如坠云雾之中。曹彬突然解释说:“一年前他才娶妻,如果那时处罚他,他的父母会认为是妻子给他带来了厄运,肯定会对他妻子不利。但是国法军纪又不能废,所以我对他的处罚暂缓一年执行。”

 

 

07既要“快刀斩乱麻”的效率,也要“一碗水端平”的公平

应知应会

在脍炙人口的俗语中,“快刀斩乱麻”是对效率的典型表述;而“一碗水端平”,强调的则是公平。在法治建设的宏大蓝图中,效率与公平犹如车之两轮,缺了任何一方都会难以前行,只有两者兼顾,才能让法治之车行稳致远。

效率就像是给法律机器注入的一剂“强心针”。以司法审判为例,若案件迟迟不能完结,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还会让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大打折扣。如今,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简易程序、网上立案等措施得以发展运用,大大缩短了办案周期,让法治的效率之“轮”转得更快。公平则是法治的生命线,是法律的根本价值所在。在法治建设中,公平意味着不论是腰缠万贯的富商,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个公平的法律环境,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和正义的力量。若是法律偏向一方,那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只有秉持公平公正,才能让法律的天平不倾斜,让每个人都能在法律的庇护下安心生活。

然而,在实际的法治建设中,效率与公平之间常常会出现矛盾。有时候为了追求效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公平;但过于强调公平,又可能会影响效率。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平衡二者的方法:在立法时需“瞻前顾后”,既要考虑现实需要,又要着眼长远发展;在执法时需“刚柔并济”,既要严格依法办事,又要讲究方式方法;在司法时需“快慢有序”,既要及时化解矛盾,又要确保案件质量。只有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找寻最佳平衡点,才能让法治的阳光普照大地,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学习金句

公平正义是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要抓住关键环节,完善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制约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把打击犯罪同保障人权、追求效率同实现公正、执法目的同执法形式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

——2019年5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法治博览

西汉“包青天”张释之,不畏皇权,秉公执法。有一次,太子刘启与梁王刘揖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没有下车,违反了法令。张释之当即阻止太子和梁王刘揖进宫,并向汉文帝弹劾他们。汉文帝只得摘下帽子赔罪。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对张释之表达歉意之后下达特赦令,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宫中。

 

08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化解矛盾纠纷的法治“良方”

应知应会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社会也是如此,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通过强调以法律为准绳,尊重规则、崇尚公平,引导人们使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公正的司法程序和高效的执法机制,为矛盾纠纷的解决开出“良方”。无论是个人之间的纠纷,还是社会层面的矛盾,法治都能以其权威性、公正性和可预见性,将冲突纳入法律框架内化解,避免矛盾升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一方面,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要求增强法治观念,树立规则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将法治思维作为头脑中的“导航仪”,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另一方面,提高运用法治方式的能力,这意味着要不断提升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行为、维护秩序、保障权利、实现公平正义的能力。将法治方法作为“工具箱”,合法合理运用调解、仲裁、诉讼等法律机制处理问题,做到实质性化解争议。

 

学习金句

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违纪违法都要受到追究。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法治博览

祭遵投奔光武帝刘秀,被封为军中执法官。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罪,祭遵查明真相后,便依法处置。刘秀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但主簿陈副劝阻道:“严明军令,本就是皇上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刘秀觉得有理,不再追究祭遵,后来又封祭遵为征虏将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10-18 20:16 , Processed in 1.1982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