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2|回复: 0

2022年度《八五普法导读》---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复制链接]

0

主题

10

帖子

12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0
发表于 2022-8-15 11: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lign=left][b]法治思想[/b][/align][align=left]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总书记深情的话语,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真挚情怀,映照出百年大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align][align=left]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科学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法治中国的目标指引。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align][align=left]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所以,人民的意志理所当然地应该上升为宪法和法律,使之成为国家的意志,体现权威性。作为国家根本法,宪法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大法,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align][align=left]“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确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注重调动人民群众投身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深化立法、执法、司法公开,扩大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注重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聚民智,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使全面依法治国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align][align=left][b] [/b][/align][align=left][b]法治金句[/b][/align][align=left]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align][align=right]——(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重民中》[/align][align=left]原文为: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民心之得失,在为上者使之耳。民心既得,虽危而亦安;民心既失,虽盛而亦蹶。《弢园文录外编》是晚清思想家王韬编写的论文集。这一段话主要是写民心的重要性,与中国自古以来强调的“民心惟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思想一脉相承,说明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align][align=left]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讲话原文是: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正所谓“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社情民意是观察政治问题的晴雨表。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b]法治回眸[/b][/align][align=left]“民”与“法”相融,彰显人民至上。“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中不断提及的词。全面依法治国,这项涉及亿万人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align][align=left]——坚守人民立场。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从腹中胎儿、未成年人到成年人,每个个体的合法权利都受保护,这是一本大写的公民权利宣言书;从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到缴纳物业费、处理离婚纠纷,这部鸿篇巨制的民法典也是一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中国首部民法典的核心是“人民至上”,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点和人民意愿。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让“民告官”更有底气;把“立案难”变成“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将“跑断腿”变成“异地执行”“一网通办”。[/align][align=left]——份温暖人心的成绩单。我国每10万人命案发生数处于世界最低水平;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累计惠及8亿多人次;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5.55%。[/align][align=left]——依靠人民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加快融合;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普遍落实;更多人作为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亲历公正的实现;见义勇为者在法律支持下“理直气壮”。[/align][align=left]“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align][align=left]第一,坚持立法为民,助力良法善治。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检验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够为人的更全面、更充分的发展提供保障。对于新时期的立法,习近平总书记直指关键:“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从民意中汲取立法的动力和营养,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人民有呼、立法有应”。[/align][align=left]第二,坚持执法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执法为民,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纠正老爷作风、衙门习气,杜绝吃拿卡要那一套,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align][align=left]第三,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也是人民群众在执法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一旦出现司法不公正的现象,那就是“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巩固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果等,将司法为民宗旨贯穿于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各环节,依法妥善处理涉民生案件,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b]法治故事[/b][/align][align=left]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说:“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align][align=left]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当不识字也不会说“官话”的苗族大妈石爬专问他怎么称呼时,他回答说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中央领导是人民的勤务员,为民服务的爱民情怀,溢于言表。在这里,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时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align][align=left]2018年春节前夕,从西部的四川大凉山腹地到东部的齐鲁大地,从海南到广东再到东北,从长江中游的湖北到入海口上海,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所到之处,人民的吃住、冷暖、发展,都是他最关心的话题。在大凉山腹地村民吉好也求和节列俄阿木家,习近平总书记详细察看门前的扶贫联系卡,同主人亲切拉家常,询问生活过得怎么样,发展什么产业,收入有多少,孩子有没有学上。 [/align][align=left]2018年4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宜昌、荆州、武汉以及湖南岳阳等地,调研长江经济带发展、乡村振兴、突破核心技术、棚户区改造、基层治理等情况,指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人民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alig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5-4-14 19:30 , Processed in 1.41250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