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重在“全面”,涉及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构想体现了目标引领和重点突破相统一的辩证思维,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建设所处阶段和当前形势任务的深刻洞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思路和有效方法。 “共同推进”说明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也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体现在政府工作中就是要严格实施法律、做到依法行政。“三位一体”说明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和重点,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先导和示范;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和依托。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要率先突破。
法治金句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防微杜渐、已病早治的中医“治未病”思想。我国古代医家十分重视“治未病”,《黄帝内经》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年第 5期《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引用了此句,原文是:古人说:“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我国有 14亿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那必然不堪重负!要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更加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享在基层的作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法治回眸 “共同推进、一体建设”符合法治建设的规律。我们党先后提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都是从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为解决当时的问题而提出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时,推进法治的重点放在厉行法治、建设法治国家上。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展开,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就摆在面前。如果政府不依法行政,公权力不守法,就难以根治“超越宪法法律行使特权”的问题,做不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国家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法治建设的重点必须放在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 :“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从法治建设发展规律上看,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都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不同历史阶段可以有所侧重,但最终还是要“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可以有各自的建设重点,但最终是要“一体建设”,只有这样,才符合法治建设的规律。 “共同推进、一体建设”必须在“共同”上下功夫,在“一体”上做文章。依法治国是就国家和社会治理而言的,依法执政是就党的建设和执政方式而言的,依法行政是政府自身建设的要求,看似不同的着力点,实质上都是服务于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共同”上下功夫,就要求在法治中国目标引导下,按照“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要求,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协调发展。很难想象,“各拉各的调,各吹各的号”能够建成法治中国。例如,“良法善治”是法治的重要标志,实现良法善治,就要考虑到“良法”既包括国家法律,也包括党内法规,“善治”既包括国家、政府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也意味着不断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在“一体”上做文章,就是要在理念上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不能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建设的内容上,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建设确定的目标、安排的任务和采取的措施不冲突、能衔接、可支撑。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上,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统一步调。
法治故事 2013年 12月 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有序。提高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水平,要从完善政策、健全体系、落实责任、创新机制等方面入手,及时反映和协调农民各方面利益诉求,处理好政府和群众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做好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防止碰头叠加、蔓延升级。要学习和推广“枫桥经验”,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浙江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来说并不陌生,他曾经在浙江担任过省委书记。2015年 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来到浙江,他在考察中提到:针对社会领域出现的问题,要有法治思维,今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法治思维本是应有之义。他还表示,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对社会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要乐见群众用法、支持群众用法,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考察,他到了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了解群众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模式运行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把党员、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把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